研究生: |
林千惠 Cherry Lin |
---|---|
論文名稱: |
出國旅遊之體驗價值研究 The Study of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of Traveling Abroad |
指導教授: |
朱文增
Chu, Wen-Ts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出國旅遊 、體驗價值 、旅遊休閒涉入 |
英文關鍵詞: | Traveling Abroa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2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對象設定為入境返臺,過去曾經有過出國旅遊經驗,返回台灣的民眾。研究的地點為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一航廈與第二航廈入境大廳。本研究目的一、瞭解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出國旅遊行為、旅遊休閒涉入與體驗價值。二、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數與旅遊休閒涉入的關係。三、分析出國旅遊行為與旅遊休閒涉入的關係。四、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數與體驗價值的關係。五、分析出國旅遊情形與體驗價值的關係。六、分析旅遊休閒涉入與體驗價值的關係。
本研究依照Mathwick 等 (2001)所發展的「顧客體驗價值構面」,共分成效率、美感、卓越、逃避現實等四種價值。旅遊休閒涉入採用McIntyre 與 Pigram (1992)的產品涉入定義觀點與分法,由吸引力、自我表現、中心性三個構面進行探討。研究方法採用便利抽樣,針對剛結束旅遊之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共有513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出國旅客以未婚的上班族最多,喜歡2-3人成群,
前往亞洲地區為主,做短程的旅遊規劃,休閒涉入上以吸引力構面最令旅客在意,體驗價值上,美感和逃避現實構面是旅客最滿意的構面。人口統計變數不同,旅遊休閒涉入亦呈現差異,出國旅遊行為與旅遊休閒涉入同樣存在顯著差異性,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其體驗價值亦有差異。出國旅遊行為不同,體驗價值也有差異,最後為旅遊休閒涉入與體驗價值有正向的關係。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s of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The experiential value adapted Mathwick, Malhotra, and Edward (2001) s’ the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scale including efficiency, excellence, aesthetic, and escapism values. The measurement of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was developed by McIntyre and Pigram (1992). The goals of this paper are (1) exploring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traveling variable,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2) analyzing there relation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3) analyzing there relation between traveling variables and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4) analyzing there relation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5) analyzing there relation between traveling variables an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and (6)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and traveling leisure involvement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Data were gathered using airport intercept at the Tao-Yuan airport in northern Taiwan. From the 513 usable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we found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of leisure involvement is attraction and aesthetic, and escapism values are the noticed dimensions of experiential valu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e demographic and traveling variables have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中文部分
尹子平(2002)。難纏顧客對領隊服務品質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淑儀(2005)。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毛樹棟(2006)。探討女性透過自助旅行經驗對自我實踐及休閒意涵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正平、朱笠瑄(2003)。攀岩活動持久性涉入程度與活動/環境屬性之關係研究。2003年務實觀光休閒產業經營學術研討會。
王永賢(1999)。高中生團體旅遊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校外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俊超(2007)。遊客生活型態及其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苗栗三義鄉130縣道之休閒產業區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震宇(1995)。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古素瑩(2004)。海外自助旅行動機、風險與價值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左郁文(2003)。由領隊人員觀點評估旅行業之領隊人員職前訓練的需求與滿意度。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甘承洲(1990)。影響國人出國觀光旅遊之社會、經濟因素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田哲榮(2006)。帶著男身去旅行─男性自助旅行體驗及其性別意涵。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2008a)。中華民國95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未出版之統計數據。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b)。中華民國9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7日。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交通部觀光局(2008c)。我國出國旅遊人數統計。未出版之統計數據。交通部觀光局。
寺井融(2005)。亞洲海外長宿論。臺北市: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朱仁德(2005)。燦星旅遊網國外團體旅遊商品購買者的消費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靜慧(2004)。都市公園兩性使用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新竹市護城河為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吳文龍(2005)。觀光休閒旅館之消費者體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仲桓(2006)。團體旅遊決策形成過程之研究─以一個學生班級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吳肖淮(2008)。旅遊學概論。北京市:電子工業出版社。
吳昌霖(2004)。資料探勘於旅遊網站顧客關係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國順(1992)。國人出國旅遊市場區隔及消費者行為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雅雯(2005)。消費者對旅遊指南編排設計之偏好研究—以日本東京為例。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慧薏(2007)。大陸來臺旅客對台灣旅遊意象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蔓莉(2002)。國人出國旅遊對旅遊風險的認知與旅遊保險的購買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麗華(2006)。女性在SPA的休閒體驗。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呂佳容(2004)。音樂心世界-大學生音樂休閒體驗與自我統合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宋豫龍(2006)。銀髮族與團體旅遊網頁廣告設計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巫宗霖(2007)。影響來臺自由行觀光客旅遊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文貴(2006)。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方元(2001)。應用決策型態與生活型態變數區隔出國旅遊市場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旭煌(1993)。出國觀光旅客需求預測模式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佳如(2006)。應用Rasch模式探討自助旅行者之海外旅遊阻礙感認。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佳蓉(2004)。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明賢(2002)。臺灣大專院校女學生化妝品消費行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盈蒂(2005)。餐飲服務業消費者體驗對顧客反應之影響-體驗行銷之觀點。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國志(2003)。消費者網路資訊搜尋行為之研究—以自助旅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淑任(2005)。咖啡館之休閒體驗與顧客參與之探討 -以臺中縣市咖啡館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湖清(1990)。國人出國觀光消費行為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青慧(1997)。半自助旅遊產品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定點旅遊為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欣穎(2004)。網路多媒體應用於旅遊書籍之設計與開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周淑惠(2000)。老年人參加團體旅遊之決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淑惠(2004)。臺灣與中國消費者評估團體旅遊服務品質因素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義隆(1992)。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義隆(1992)。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凡琪(2006)。故事性體驗設計對體驗品質、情緒體驗及顧客體驗價值影響之研究-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如瑛(2005)。女性出國旅遊動機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林有得(1993)。景園體驗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佩億(2006)。以傳播模式探討休閒體驗之活動設計-以休閒農場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林昌弘(2002)。臺灣出國旅遊市場的行銷策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2)。閱聽人生活方式與其使用大眾傳播媒介之關連性。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河成(2006)。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出國旅遊地點推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金韻(2007)。生態旅遊地遊客體驗與價值之探索。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珍年(2007)。探索旅遊的飲食體驗。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彩玉(2008)。休閒參與、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以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為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淑卿(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體驗價值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毓珊(2002)。團體旅遊顧客意見卡建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義倫(2005)。休閒農場情境對遊客遊憩體驗與知覺價值影響之分析。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鶯安(2006)。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邵曰道(2000)。親子套裝團體旅遊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佩玉(2006)。網路廣告的展露方式對於廣告效果之影響-以套裝旅遊產品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垂杰(2006)。苗栗大湖草莓園區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重文(2006)。線上消費者購物價值與消費者回應之研究─以旅遊網站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邱皓政(2001)。涉入程度與外在酬賞因素對創造力評定之影響---以一般大學生為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邱煌達(2004)。休閒體驗、觀光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聯性研究-以「劍湖山世界主題遊樂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瑞源(2008)。遊客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臺東縣利嘉林道鄉村社區的休閒產業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邱顯聖(2006)。消費者服務體驗之探討-以「墾丁區休閒旅館」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姚建佑(2005)。觀賞戲劇表演之體驗價值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姚皓天(2006)。冒險旅遊者之情緒與體驗價值-以溯溪活動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伶蓁(2005)。由經驗觀點探討購物經驗、顧客價值及行為意圖之關聯-以購物中心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施清發(1998)。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段葉忠(2002)。影響顧客選擇旅行社決策因素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啟明(2004)。觀光客出國旅遊參與型態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日本線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忠一(2006)。Long Stay發展現況與展望。未出版手稿。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1676
范鳳娟(2006)。遊客旅遊期望、實際體驗與滿意度間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夏業良、魯煒譯(2003)。Pine II , J. & Gilmore, A. 體驗經濟時代。臺北市:經濟新潮社發行:城邦文化出版。
孫光興(2007)。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慶文(1999)。我國國際領隊專業能力評估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伯雄(2005)。體驗品質之前置因素對體驗品質、情緒、體驗滿意度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音樂類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徐淑美(2005)。臺北地區男同志族群出國旅遊動機與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嘉君(1999)。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袁薏樺(2003)。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顧客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梅心(2006)。臺灣同志族群出國旅遊動機與目的地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力中(2005)。體驗觀點、知覺價格、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東南亞國際觀光旅館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聿如(2004)。自助旅遊者之旅遊風險意識與動向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美清(2001)。以合併行銷變數之擴散棤型探討國人出國旅遊之擴散。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張琇鳳(2005)。成人藝術參與動機、藝術休閒體驗之研究-以社教機構藝術研習班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慧美(1986)。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莊立育(2003)。我國旅行業國外宗教觀光遊程設計之研究-以以色列朝聖團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莊光輝(2004)。自助旅行者的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以澎湖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秀婉(2005)。臺灣北海岸衝浪參與者休閒體驗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麗薇(2006)。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臺灣的自助旅行論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立群(2006)。消費者懷舊傾向、懷舊型態與情緒影響地方老街旅遊價值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市。
郭承儒(2001)。團體旅遊中顧客評估領隊對服務品質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佳利(2006)。自助旅行知識之概念化與衡量。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怡如(2002)。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伶(2003)。鐵道藝術網絡參觀者的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臺中站、嘉義站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怡萱(2006)。以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休閒體驗模式-以休閒農場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玟妤(2000)。旅行業領隊之平面廣告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玠妤(2006)。臺灣海外旅遊者旅遊特性及社會經濟背景與目的地選擇之研究-以半自助旅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俊男(1994)。出國旅遊旅行社供需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皆榮(2002)。廣告主可信度與廣告訊息訴求對廣告效果之影響- 以團體旅遊行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惠君(2007)。影響顧客體驗滿意度與付費意願因素之研究—以藝術陶瓷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瑞倫(2002)。大學生出國畢業旅行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嘉雯(2005)。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嘉驊(2006)。體驗價值前因之研究---以南投清境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肇芳(2006)。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樂強(2003)。特殊族群出國旅遊相關分析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洗腎患者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錫銘(2007)。臺灣醫療旅遊產業創新服務之策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靜雯(2007)。旅遊情境與套裝旅遊產品選擇之研究-以價值觀、生活型態為干擾變數。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傅小珊(2006)。涉入、體驗、目的地意象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彭俊榮(2002)。旅行業全包套裝團體旅遊產品業務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心怡(2006)。出國旅客對旅遊相關感染疾病知識、態度與執行面之研究-以出國前夕面對旅遊者腹瀉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月美(2005)。舞動生命:高齡者之休閒體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東政(2006)。自助旅遊購買動機、購買涉入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大陸旅遊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
黃曉茜(2007)。老年婦女之休閒參與與休閒體驗之質性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孟義(2006)。旅遊業新產品設計與市場開發之研究:以半自助旅遊市場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玫蕙(2007)。大陸觀光客社經背景與旅遊特性對旅遊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春玉(2006)。團體旅遊所安排的購物對消費者旅遊意願和團體旅遊業績之影響。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楊家驥(1994)。以內容分析法改進網站內容之探討 - 以自助旅遊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楊國勳(2004)。臺灣青年出國自助旅遊者之渡假生活型態與旅遊產品購買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仲民(1984)。出國旅遊者心理區隔及其偏好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美玲(200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探討-以臺北市立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詹明甄(2003)。婦女出國旅遊動機、購物行為與旅遊體驗相關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世杰(2007)。領隊人員旅遊安全知識管理系統之建構─以東南亞地區團體旅遊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明樺(2003)。兩岸境外團體套裝旅遊顧客意見卡之認知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家駿(1994)。出國旅遊市場之區隔及服務品質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琇婷(2006)。高雄市高中教師國外自助旅行地理經驗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博鈞(2006)。臺中地區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顧客價值與消費者行為關係之探討。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嘉玲(2007)。中學教師選擇出國旅遊之因素分析。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嘉麒(2006)。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或電視購物購買套裝旅遊產品之原因比較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碧珠(2002)。肢障者參與團體旅遊阻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靜霙(2006)。鶯歌遊客特性與觀光意象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範珮筠(2006)。出走於婚姻的意識~未婚自助旅行女性之自主性與婚姻狀態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明達(2000)。服務涉入之衡量。文大商管學報, 第五卷,第一期, 19-42。
蔡翠旭(2005)。臺灣東部觀光景點服務品質與遊憩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外遊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正煜(2005)。健康觀光參與者之行為意向探討─以參團赴日施打胎盤素者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明松(1993)。國人出國旅遊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居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凱湘(2003)。馬尼拉全包套裝團體旅遊產品,使用者期望、體驗滿意度與旅遊知覺風險間的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悳應(2006)。遊憩體驗之感官元素對體驗品質、體驗滿意度與購物行為及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大陸人士來臺觀光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鄧先宜(2005)。期望品質、知覺品質與認知失調對再購買意願的影響-臺灣出國觀光客之實證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賴政斌(2001)。大陸東莞地區台商休閒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賴韻代(2007)。酒吧消費者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臺中市Lounge Bar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蕭力松(1984)。臺灣省公教人員出國進修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淑馨(2006)。自助旅遊決策過程之研究。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錢思敏(1997)。我國出國人次與總體經濟變數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永茂(2002)。旅行社網絡關係運用之研究--以專營出國旅遊之旅行社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謝豪生(2006)。歐洲藝術之旅參與者其內在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良瑾(2007)。臺灣旅遊市場之定位分析-兩岸業者觀點。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鍾佩蓉(2006)。影響消費者選擇海外旅遊模式之因素。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鍾宜陵(2007)。國人於臺灣及國外地區觀光旅遊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淑慧(2006)。地方特產包裝設計之消費者體驗價值研究-以信義鄉農特產品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于婷(2006)。夫妻之家庭生命週期、休閒脈絡與其休閒體驗之關係。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蘇淑芳(1995)。國人出國旅遊型態選擇行為之研究-以美國地區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西文部分
Alicke, M. (1983).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f values. In L. R. Kahle (Ed.).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 (pp. 3-23). New York: Praeger.
Babin, B. J. & William, R. D. (1995). Consumer self-Regulation in a retai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71(2), 47-70.
Babin, B. J., William, R. D., & Griffin, M. (1994). Work and/or fun: Measuring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hopping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3), 644-656.
Batra, R. & Olli T. Ahtola. (1991). Measuring the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ources of consumer attitudes. Marketing Letters, 2(1), 159–170.
Berkouitz, E. N. and J. R. Walton. (1980).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consumer price response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3), 349-58.
Berlyne, D. E. (1969). Laughter, humor, and play. in G. Lindzey and E. Arro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pp. 795-852),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Bloch, P. H. (1981). Involvement beyond the purchase process: Conceptual issue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8(1), 234-251.
Bloch, P. H., Sherrell, D. L., & Ridgway, N. M. (1986). Consumer search: An extended framework.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1), 119-126.
Bloch, P. H. & Richins, M. L. (1983).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product importance percep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7(2), 69-81.
Bolton, R. N. & Drew, J. H. (1991). A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4), 375-84.
Bond, E. J. (1983). Reason and Valu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B. A. (1991). 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 The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 age, 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6(4), 368-392.
Bryan, H. (1977).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l9(1), 74-187.
Butz, H. E., Jr. & Goodstein, L. D. (1996).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4(4), 63-77.
Cavin, J. K., Cavin, D. A., Kyle, G., Hammitt, W. E., & Absher, J. (2004).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place bonding relationship in three sumter national forest camping area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 281-288.
Cohen, E. (1979).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 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13(2), 179-201.
Cooper-Martin, E. & Holbrook, M. B. (1993). Ethical consumption experiences and ethical space. In L. McAlister & M. L. Rothschild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pp. 113-118). Chicago, IL: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Costley, C. L. (1988). Memory and Selective Information Use in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l9(1), 74-187.
Diesing, P. (1962). Reason in Society: Five Types of Decision and Their Social Condition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odds, W. B., Monroe, K. B., & Grewel, D. (1991).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 307-319.
Driver, B. L., & Toucher, R. 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5(2), 9-31.
Duesenberry, J. S. (1949).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ngel, James. F., R. D. Blackwell, and P. W. Miniard. (1993).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Forth Worth, CA: Dryden Press.
Fiore, A. M.& Kim, S. (1971). Olfactory Cues of Appearance Affecting Impressions of Professional Images of Wom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3(4), 247-64.
Frankena, W. (1967). Value and Valuation. in P. Edwar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pp. 229-232), New York,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Goodstein, L. D. & Butz, H. E. (1998). Customer value: The linchpin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2(2), 21-33.
Gunter, B., & Gunter, N. (1980). Leisure styl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Hall, E. W. (1961). Our Knowledge of Fact and Value.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Hampshire, S. (1982). Thought and Action (2th ed.),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Havitz, M. E. & Dimanche, F.(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y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3), 122-149.
Havitz, M. E. & Mannell, R. C. (2005). Enduring involvement, situational involvement, and flow in leisure and non-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3), 152-177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 179-195.
Higie, R. A. & Feick, L. F. (1988). Enduring involvement: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In S. Thomas (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6 (pp. 690-696), Ann Arbor, MI: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Holbrook, M. B. (1994). Developing and using psychographics in tourism research. In J. R. B. Ritchie & C. R. Goeldner (Eds.), Trave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pp.209-218).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Holbrook, M. B.&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 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3), 132-40.
Holbrook, M. B. (1980). Some Preliminary Notes on Research in Consumer Esthetics. In O. C. Jerry (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7(pp.104-108). Ann Arbor, MI: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7, 104-108.
Holbrook, M. B. (1994). The Nature of customer Value: An Axiology of Services in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In R. T. Rust & R. L. Oliver (Eds.) 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p.21-71).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lbrook, M. B. (1996). Customer value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K. P. Corfman and J. G. Lynch, Jr.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3 (pp.138-142). Provo, CA: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Holbrook, M. B. (1999). 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value. In M. B. Holbrook (Eds) 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pp. 1-28).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lbrook, M. B. and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32-140.
Hosmer, L. T. (1987). The ethics of management.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uston, M.J., & Rothschild, M.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Educators’ Proceeding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84-187.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0(2), 193-213.
Jain, K. & Srinivasan, N. (1990).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multiple operationalization of involvement.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594-602.
Katzner, D. W. (1979). Choic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verly Hills, CA:Sage.
Kozma, A. & Stones, M. J.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MUNSH).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5(6), 906-912.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426-448.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3).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 249-273.
Laaksonen, Pirjo. (1994). Consumer Involvement: Concept and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Lai, A. W. (1995). Consumer value, product benefits and customer value. A consumption behavior approach.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22, 381-383.
Lamont, W. D. (1955). The Value Judgement.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Lastovicka, J. L. & Gardner, D. M. (1979). Components of involvement. In J. C. Maloney, & B. Silverman. (Eds.), Attitude research plays for high stakes (pp.53-73).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Series, 53-73.
Laurent, G. & Kapferer, J.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41-53.
Leclerc, F. & Schmitt, B. H. (1999). The value of time in the context of waiting and delays. in M. B. Holbrook (Eds.) 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pp. 29-42) .NY: Routledge,.
Little, B. R. (1976). Specialization and the varieties of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Empirical studies within the personality paradigm. In S. Wapner, S. Cohen, & B. Kaplan (Eds.), Experiencing the environment (pp. 81-116). New York: Plenum.
Mano, H. & Oliver, R. L. (1993). Assessing the dimension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Evalution, feeling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451-466.
Mathwick, C., Malhotra, N., & Edward, R. (2001). Experiential valu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39-56.
Mathwick, C., Malhotra, N., & Edward, R. (2002). The effect of dynamic retail experience on experiential perceptions of value: an Internet and catalog comparison, Journal of Retailing, 78, 51-60.
McIntyre, N. & Pigram, J. (1992).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 14, 3-15.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cQuarrie, Edward, F., & Munson, J. M. (1992). A revised product involvement inventory: Improved usability and validity.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 108-115.
Mittal, B. (1989).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wo recent measure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6, 697-702.
Morris, C. (1956). Varieties of human value,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sh, J. B. (1953).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 Iowa: William C. Brown Comanny.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d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1), 574-583.
Nozick, R. (1981).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tt, A. L.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 Belmont, 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
Perry, R. B. (1954). Realms of valu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tchford, B. T. (1987). New insights about the FCB Gri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38.
Richins, M. L. (1999). Possessions, materialism, and other-Directedness in the expression of self. In M. B. Holbrook (Eds) 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keach, M. J.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thschild, M. L. (1979). Advertising strategies for high and low involvement situations, In M. B. Holbrook (Eds) 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yter, K., Wetzels, M., Lemmink, J., & Mattsson, J. (1997). The dynamics of the service delivery process: A value-base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search in Marketing, 14(3), 231-243.
Schlenker, B. R. (1980).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 self- concept,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onterey,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Scitovsky, T. (1976). The joyless econom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1991). 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
Slama M. E. & Tashchian, A. (1985). Selected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urchas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72.
Smith, Craig N. (1996). Ethics and the typology of customer value,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3, 148-153.
Spangenberg, E. R., Crowley, A. E., & Henderson, P. W. (1996). Improving the store environment: Do factory cues affect evaluation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67-80.
Susan, M. & Linda, C. A. (2003). Personality heterogeneity in teams: Which differences makes a difference for team performance. Small Group Research, 34(6), 651-677.
Sweeney, J. C. & Soutar, G. N. (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203-220.
Taylor, P. W. (1961). Normative discours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edeschi, J. T., & Riess, M. (1981). Identities, the phenomental self, and laboratory research. in J. T. Tedschi(Ed.),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pp. 3-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iger, D. J., Ring, L. R., & King, C. W. (1976). Fashion involvement and buying behavior : A Methodological Study.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3.
Traylor, M.D. &Joseph, W.B. (1984).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in products: developing a general scale,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1(2), 65-77.
Vaughn R. (1986). How advertising works: A planning model revisite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6(1), 57-66.
Veblen, T. (1967).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Books.
Von Wright, G. H. (1963). The Varieties of Goodnes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Woodruff, R. & Gardial, S. F. (1996). Know Your Customer: New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Customer Value and Satisfaction.Cambridge, MA: Blackwell.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 341-352.
Zaichkowsky, J. L. (1986). 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15(2), 4-14.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