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新全 |
---|---|
論文名稱: |
我國憲兵處理群眾運動危機管理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遊進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9 |
中文關鍵詞: | 憲兵 、群眾運動 、危機 、危機管理 、危機管理策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4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憲兵處理群眾運動的危機管理,並以2006年至2007年總統府週邊相關群眾運動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首先探討我國憲兵在處理群眾運動所擔任的角色,其次探討我國憲兵處理群眾運動的適法性與獨立性,最後探討我國憲兵處理群眾運動的策略。
本研究採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三種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期能從多元的角度來瞭解「群眾運動」的脈絡,進而解決「我國憲兵處理群眾運動危機管理」發現的問題。
本研究依據上述所得資料的分析與討論,獲致以下結論:
壹、憲兵是執法人員,協力警備治安
貳、憲兵要鞏固國內治安、維護地區安全、保障社會秩序
參、群眾運動處理的權責單位劃分多元,影響其獨立機制與運作
肆、憲兵處理群眾運動危機管理採前、中、後程序步驟管理
依據前述結論,分別針對主管機關、我國憲兵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壹、對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群眾活動事出有因,各級首長應發揮關鍵性的引領力量,化解群眾疑慮
二、各級首長應建立危機管理意識,正視群眾活動潛存的危機
三、要加強幕僚與編組人員危機管理與處理訓練
四、要適時掌握能用的資源與人力,更新危機管理應變計畫
五、要強化決策者的教育與訓練
貳、對我國憲兵的建議
一、反覆的修正與教育所屬失敗與錯誤的經驗
二、要納編女性憲兵人員,協助處理群眾活動
三、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爲民服務
四、正視社會羣眾的權益,提供多元的窗口
五、加強執法人員逮捕現行犯之訓練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
二、增加研究主題
中文部分
三軍大學編譯(1998)。美國國防部軍語辭典。台北:三軍大學。
于鳳娟譯(2002)。Otto Lerbinger 原著。危機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1979-1983)。中華民國群眾運動史事紀要(1906-1911)。台北: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內政部警政署(2006)。警政署統計群眾運動年報-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王俊南(2003)。我國國家安全與兩岸危機管理機制之探討。台北:憲兵司令部。
王興田(2001)。危機傳播。台北:揚智。
丘昌泰(2002)。危機管理。台北:揚智。
民主進步黨(2002)。國防政策報告書。台北:民主進步黨。
安豐雄等著(2002)。軍事學導論。台北:揚智。
成旭昇(1998)。從法、美憲兵及中共武警制度淺論憲兵展望。台北:憲兵司令部。
朱堅章等譯。Chapman & Brian原著(1978)。警察國家。台北:幼獅。
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吳瑞良(2004)。我國建軍政策之研究-以憲兵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
吳學燕編著 (1978)。英國警察制度。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李方譯(1994)。Gene Sharp 著。羣眾性防衛。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永然(2004)。常用小六法。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李邦哲譯(1991)。安川秋一郎著。危機管理。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李明哲(2007)。學習型組織理論危機管理實務之探討。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威成、譚溯澄合譯。Hilsti, K.J.原著(2000)。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
李震山等(1992)。我國集會遊行法執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至柔(1951)。從建軍說到憲兵。台北:憲兵司令部。
周治平(2004)。從戰前日本憲兵制度觀察我國憲兵之發展。台北:憲兵司令部。
明居正(1998)。危機管理實務-上。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明居正(1998)。危機管理實務-下。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文益、鄭安鳳合譯(2002)。W.Timothy Coombs 著。危機管理與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文貴(2002)。三一八羣眾抗爭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憲兵司令部。
林立君(1997)。憲兵執行勤務相關法令修訂之芻議。台北:憲兵司令部。
林吉郎(2002)。危機管理與溝通策略。台北:憲兵司令部。
林紀東等編(2005)。新編六法全書-參照法令判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敏等譯。Strategy & Force Planning Faculty原著(1998)。戰略與兵力規劃。台北:國防部。
林逢慶編(1993)。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惠明(2004)。淺談危機管理。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漢堂(1997)。聚眾活動及其相關名詞之概念探討。台北:憲兵司令部。
邱 毅(1998)。面對危機的因應和對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邱伯浩(2004)。我國警備力量變遷研究–從秦漢到清末。台北:憲兵司令部。
邱志淳(2002)。危機管理與應變機制。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邱華君編印(2000)。各國警察制度概論。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侯博文(2007)。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警察組織處理紅衫軍倒扁行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珮菁(2003)。災變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因應納莉風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唐明華(2000)。群眾運動對憲兵勤務之影響。台北:憲兵司令部。
孫雄飛(1952)。社會問題與憲兵勤務。台北:憲兵司令部。
秦登魁(1988)。羣眾事件防處政治作戰之研究。台北:憲兵司令部。
馬貴鳴(2003)。危機管理對情報通報系統運作與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信疆、楊青矗編(1988)。走上街頭。高雄:敦理出版社。
國防部(1984)。軍制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0)。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3)。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一九九0年代美國國防規劃之檢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1998)。中國憲兵簡史。台北:憲兵司令部。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2000)。憲兵蒐證手冊。台北:憲兵司令部。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2002)。軍司法警察勤務教範。台北:憲兵司令部。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2003)。國防部憲兵司令部精進案宣導資料。台北:憲兵司令部。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2003)。憲兵處理聚眾活動研究。台北:憲兵司令部。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2003)。憲兵處理聚眾活動教範。台北:憲兵司令部。
張建邦總策劃(1998)。202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公司。
張起厚(1995)。中共公安部系統調查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張瑞鈴(2006)。集會遊行法執行態樣研析。憲兵學術季刊,75,12-15。
張豪傑(1997)。憲兵勤務執行方式調適之研究。憲兵學術季刊,56,89-91。
梁永安譯(2004)。Eric Hoffer 著。狂熱份子。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梅可望(1994)。警察學原理。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許文義譯。Gunter Kratz等原著(1993)。西歐各國警察制度。台北:中央警官學校。
許 昌(2000)。中共快速反應部隊發展對台北衛戍區安全之影響。憲兵學術季刊,60,23-27。
許董利(2004)。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研究-高雄市案例之分析(2001-2005)。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如容(2005)。危機管理中政府、媒體與民眾之危機溝通。南華大學公共行政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俊卿(1998)。憲兵處理聚眾活動反制暴力行為之研究。憲兵學術季刊,58,29-31。
陳重見(2002)。憲兵勤務法源之探討—論憲兵司法警察與軍事警察。憲兵學術季刊,63,30-31。
陳蒼多譯(1995)。Irvine Shiffer 著。領袖與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銘政(2005)。傳播媒體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儀、邱天欣譯(2002)。Jeffrey R.Caponigro 著。危機管理。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
傅凌譯。Alvin Toffler & Heidi Toffer原著(1994)。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
彭華泰(2004)。組織因應危機之策略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鈕先鍾譯。J.F.C. Fuller原著(1958)。西洋世界軍事史Ⅱ。台北:軍事譯粹社。
黃戡生(2004)。我國警察處理聚眾活動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漢青、陳衛平譯(1987)。Elias Canetti 著。羣眾與權力。台北:駱駝出版社。
黃維章(2004)。道路交通事故危機管理運作效能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讚松(2002)。我國憲兵的角色。憲兵學術季刊,64,49-51。
黃讚松(2002)。軍事安全的守護者–憲兵。憲兵學術季刊,64,59-63。
黃讚松(2002)。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從保護性武力理念探討憲兵展望。憲兵學術季刊,64,22-23。
黃讚松(2006)。憲兵任務概念與變革趨勢之探討。台北:憲兵學校。
楊玉齡譯(2005)。James Surowiecki 著。羣眾的智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葉連祺(2005)。危機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36,116-145。
董天龍(2003)。中華民國憲兵演進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
廖文中(1998)。中華民國憲兵角色之研究。憲兵學術季刊,50,112-135。
廖文中(2000)。共軍現代化建設對臺灣安全之影響。憲兵學術季刊,62,72-75。
翟大強(2007)。我國憲兵處理聚眾活動危機管理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傳恆(2004)。國防組織兵力精減目標下憲兵戰力轉型方向與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順政(2004)。大都市的災害管理機制研究─臺北市搜救隊組織結構設計原則
劉夢雄(2002)。組織再造–以國軍精實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蔡 衡(2000)。各國憲兵制度比較-論我國憲兵未來走向。憲兵學術季刊,62,32-35。
蔡 衡等著(200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解構。憲兵學術季刊,69,81-85。
蔡英文譯(1989)。Jose Oretega Y Gasset 著。羣眾的反叛。台北:遠流出版。
蔡英文譯(2002)。John Gray 著。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進雄(1998)。組織危機管理策略。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義雄(1989)。德意志統一運動之研究(1850-1871)。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 衡(2002)。中共國家安全支柱–人民武裝警察。憲兵學術季刊,65,91-95。
憲兵司令部(2001)。工作簡報。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2002)。工作簡報。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2003)。工作簡報。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2004)。工作簡報。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2005)。工作簡報。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2006)。工作簡報。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編印(1955)。43年度憲兵年鑑。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編印(1953)。51年度憲兵年鑑。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編印(1979)。67年度憲兵司令部沿革史。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編印(1980)。68年度憲兵司令部沿革史。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編印(1988)。76年度憲兵年鑑。台北:憲兵司令部。
憲兵司令部編印(1989)。77年度憲兵年鑑。台北:憲兵司令部。
盧仁發等(1994)。羣眾抗議行為之類型與違法之界定及防制。台北:台北地方法院檢查署。
盧明燕(1988)。危機管理的案例討論。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霍士富編譯(1995)。危機管理與公關運作。台北:超越企管顧問公司。
戴明旭(1992)。就羣眾戰觀點論現階段羣眾心理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憲兵學術季刊,56,95-98。
戴國仰(2002)。地方政府重大災害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華航大園空難及桃芝風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佑珊等(2006)。危機管理的案例討論。台北:漢文。
謝青宏(2004)。政府危機傳播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SARS危機傳播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應寧譯(1988)。Steven Fink 著。危機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魏永松(1999)。聚眾活動發展趨勢之研究。憲兵學術季刊,56,37-38。
蘇千祿(1988)。處理聚眾事件法律適用之研究。憲兵學術季刊,58,22-23。
蘇育平(2002)。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從保護性武力理念探討憲兵展望。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育平(2002)。憲兵制度的先驅者-法國國家憲兵。憲兵學術季刊,64,11-13。
英文部分
Astley, W. G., & Van De Ven, A. H.(1983). Central perspectives and debates in organization theor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245-273.
Becher, M. & J. Partrick (1986). Crisis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Frederick A.
Bluedron, A.C. (1982). The theories of turnover: Causes effects and meaning.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35, 135-153.
Dubin, R., Champoux, J. E, & Porter, L. W. (1975). Central life interest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worke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 411-421.
Ettlie, J, E, & Reza, e, M. (1992). Organizational iintegr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 .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 , 35(4), 795-827.
Fink, S. (1986). Crisis Management. New York:Library of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JGreenberg, J. & M. Liebman(1990). Incentives:The missing in strategic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Bussiness strategy, 23, 8-11.
Johanson J. & J.E Vahlen(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siness Studies, 23, 23-32.
McClelland, D.C. & J.W. Atkinson(1948). The Projective expression of needs :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the hunger drive on percep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 205-222.
Parker, I. (1989). The crisi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Routledge.
Richardson, L. J. (1994). Crisis diplomacy-The great powers since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ge:Cambrige Univeristy press.
Uriel Rosental (1986). Crisis decision making in the Netherlands. Netherlands Sociology, 21, 1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