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兆興 Tseng Chao Hsing |
---|---|
論文名稱: |
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s Of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By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
指導教授: |
趙美聲
Chao, Mei-S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小學 、社區 、社區資源 、社區教學資源 |
英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s, community, community resources,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1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
曾兆興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六,首先分析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其二、瞭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其三、研究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資源的實況;其四、探析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困難;其五、探究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可資運用的策略;其六、綜合研究發現,提出對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建議。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對象為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校長、主任、組長),調查樣本採取兩階段抽樣之方式,首先以分層隨機抽樣,選出113所學校作為研究對象;其次採行立意抽樣的方式,將問卷以郵寄方式寄出,並委請校長代為轉發予教師填答,共計發出問卷1,198份,回收987份,有效問卷為927份。本研究之資料分析採用Cronbach α信度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次數百分比、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於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以「擴展學生的學習經驗」得分最高。
二、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於「將社區資源帶進學校」之運用方式,以「導護義工協助學生上下學」為最高。
三、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於「將教室延伸到社區」之運用方式,以「利用社區實施戶外教學」為最高。
四、中部地區國小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類別,就整體而言,以學校義工運用最普遍。
五、中部地區國小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類別,就個別種類而言,「人力資源」中,最常使用者為學校義工;「物力資源」中,最常使用者為公共設施;「財力資源」中,最常使用者為家長會贊助;「組織資源」中,最常使用者為政府機構。
六、中部地區國小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困難:1.來自於學校與教師方面,最大的困難因素為:「學校擔心學生的紀律問題,有安全上的顧慮」。2.來自於社區與家長方面最大的困難因素為:「社區無法提供有系統的資源」。
七、中部地區國小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可資運用的策略:整體填答比例排序前三項為:評估學校需要,做好社區資源的規劃工作、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資訊,方便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認識社區資源,做好社區資源的開發工作。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1.訂定相關法令規定,鼓勵學校提出運用之實施計畫;2.擬定績效考評計畫,獎勵辦理成效優良學校;3.協助社區整理文史資源;4.補助學校基於安全考量之相關支出;5.加強對偏遠地區的建設與發展,縮短城鄉差距。
二、對於學校的建議:1.鼓勵教師配合課程主題,利用社區實施戶外教學;2.協助班級辦理親師活動;3.針對學校的需求,做好社區教學資源的評估工作;4.鼓勵社區人士參與學校教學活動;5.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訊息,以利教師善用社區教學資源。
三、對於教師的建議:1.教師應多了解與接觸家長,善用其特殊才能;2.參加相關研習,強化社區資源教學專業能力;3.教師應導引社區參與而不干預教師教學專業。
四、對於社區的建議:1.社區環境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協助學校推動校外教學;2.建立社區教學資源資料庫;3.社區透過各種管道與學校聯繫,並分享學校的資源。
五、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1.在研究方法方面:可深入社區觀察學校與社區的互動與學校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的實況;2.在相關因素方面:如「學校義工」與「政府機構的補助」等因素,值得進一步釐清。3.在研究內容方面:可進一步探討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來作課程統整設計的層面。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s Of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By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Tseng Chao Hsi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1. to analyze the recognition toward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2. to realize the ways to apply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on teaching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3. to study on the fact how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to use manpower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organization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on teaching,
4.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to apply the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5. to study the available strategies that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can use to apply the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6. to submit some suggestions to apply the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The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he interviewees of the research are the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principals, deans and the chiefs of a section) from four counties in central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by 2 steps; the first step was to select 113 schools as interviewee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the second step is to use purposive sampling to mail the questionnaires to the principals of those 113 schools and then distribute to the teachers to fill in the answers. There were 1198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987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and 927 were valid. The data of the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Cronbach, such as α reliability analysis, t test, One-Way ANOVA , frequency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recognition towards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which grades highest is 「to expand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he students.」
2. The application of 「bringing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the school」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which grades highest is to have volunteer guards to help superintend the students enter and leave the school.
3. The application of 「expanding the classroom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which grades highest is 「performing outdoor-teaching in the community.」
4.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ost usual kind of applying the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is to have volunteers at school.
5.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most usual kinds of the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most usually used are as follows.
(1)Having volunteers at school is the most usual way of applying「the manpower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2)The public facilities are the most usual places of applying「the materials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3)The donation from parent association is the most usual source of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4)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s the most usual source of applying 「the organization resources.」
6.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to apply the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re as follows.
(1)From the aspect of school and teachers, the most difficult factor is that 「the school worries that the bad discipline of the students may result in accidents.」
(2)From the aspect of the community and parents, the most difficult factor is 「the community can not afford the resources systematically.」
7.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s, the most adoptable and available strategies that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can use to apply the communit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re:
(1)assessing the needs of the school and planning how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2)affording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n order that teachers may easily apply th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on teaching, and
(3)recognizing and exploring th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I’d like to submit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re:
(1)setting the related laws and rules and encouraging the school to submit application plan,
(2)drawing up the assessing plan in order to award those schools which are doing great,
(3)assisting the community to reorganiz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4)subsiding the school related costs for the sake of safety,
(5)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mote districts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ities and the countries.
2. Suggestions for the school are:
(1)encouraging teachers to carry out outdoor teaching in the community while teaching correlated curriculums and subjects,
(2)assisting the class to do teacher-parent activities,
(3)for the sake of the needs of the school, evaluat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as well as possible,
(4).encouraging the habitants in the community to involve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school, and
(5)affording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n order that teachers may easily apply th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on teaching.
3.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ers are:
(1)always keeping in touch with the parents and knowing them very well in order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ir special talents,
(2).involving in related seminar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pecialty to apply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on teaching, and
(3)guiding the community to get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but not interfere the teachers’ specialty.
4. Suggestions for the community are:
(1)associating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with the school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 school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outside the school,
(2)establishing the data bank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and
(3)contacting the school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share resources in the school.
5.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On the aspect of the methods, I’d like to suggest taking deeper observation in the community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and to realize the fact how the school applies the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2)On the aspect of the related factors, I suggest making deeper clarification on the factors as 「school volunteer guards」 and「subsidy from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3)On the aspect of the contents, I’d like to suggest taking deeper research on using the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to plan and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參考文獻
丁冰如(民8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民74)。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王佩蓮(民91)。學校結合社區落實學校本位課程。台灣教育,615,15-26。
王春展(民85)。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秋絨(民86)。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國聯(民84)。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35-52)。台北:師大書苑。
王鑫(民84)。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民 88)。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民91)。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民84)。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民71)。各國社區教育。台北:幼獅
方德隆(民89)。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季刊,3(1),1-18。
方德隆、卯靜儒、高新建、黃琡慧、葉郁菁、蔡清田、甄曉蘭、顧瑜君等譯(民90)。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Drake, S.著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高雄:麗文文化。
內政部(民80)。社區發展綱要。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 內政部台內社字第九一五二六一號令發布
古允文(民85)。台灣社會資源網路的整合-混合福利的構想。學生輔導,43,70-79。
台北市指南國民小學(民81)。田園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台北:作者。
台灣師範大學社教所暑期87級結業生(民87)。社區資源在教育上的運用-深坑溯溪分組研究。台北:作者。
白錫旼(民85)。從理想國個案談社區再造。理論與政策,10(2),117-128。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亮演(民76)。社會工作概要。台北:五南。
江亮演(民84)。社區工作。載於江亮演、曾華源、田麗珠合著: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則剛(民89)。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書苑。
池易釧(民91)。基隆市高中職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
呂祝義(民83)。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若瑜(民83)。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宗派(民89a)。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會發展季刊,89,53-61。
李宗派(民89b)。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之應用。社會發展季刊,89,156-166。
李咏吟主編(民82)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李建興(民70)。社會教育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建興(民71a)。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建興(民71b)。社區教育的研究與推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台北:幼獅。
李建興(民75)。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
李建興(民73)。教育制度。載於白秀雄等合著: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春梅(民8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增祿(民91)。社會工作概論,增訂三版,臺北市 : 巨流。
吳宗立(民88)。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俊升(民82)。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吳啟騰(民91)。環境教學資源之運用與教育。台灣教育,615,27-32。
林永喜(民83)。三大學派教育哲學思想概論。高雄:文景。
林明地(民88)。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頁183-22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民91)。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秀慧(民82)。台中市交通便捷的新興社區資源規劃。社教雙月刊,57,16-17。
林振春(民77)。利用學校資源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振春(民83)。社會調查(三版二刷)。台北:五南。
林振春(民86a)。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3-25。
林振春(民86b)。如何協助社教機構員工了解所在社區的資源。載於林勝義主編:社教機構營運問題與對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林振春(民87)。學校在社區終身學習體系建構中的角色與做法。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0-340。
林振春(民89)。營造新家園。台北:光寶文教。
林振春(民88a)。社區終身學習的困境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終身學習(頁29-45)。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8b)。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勝義主編(民86)。社教機構營運問題與對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林勝義(民84)。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勝義(民82)。社會教育多元論。台北:五南。
林麗芳(民88)。圖書館的推廣服務與社區資源學習中心。輯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2),36-41。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展望,53-78。台北:揚智。
周愫嫺(民86)。從表態文化與權力關係看學校與社區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周儒(民91)。環境教育的最佳服務資源-自然中心。台灣教育,615,2-14。
周儒、高淑芬譯(民83)。戶外教學的精義(Thomas, J. Rillo.著)。環境教育,20,52-63。
邱淑華(民86)。學校如何拓展公共關係。教師天地,86,22-26。
邱婉麗(民9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吳永裕(民86)。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9-11。
吳明隆(民88)。從美國統整科學方案展望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的實施。公教資訊季刊,3(2),46-60。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明隆(民9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美珠(民91)。資源運用與教學。台灣教育,615,38-47。
吳啟騰(民91)。環境教學資源之運用與教育。台灣教育,615,27-32。
吳娟娟、許錦碧(民82)。學校辦理社會教育之基本策略-社會資源之運用。中等教育雙月刊,44(1), 84-87。
吳靖國(民89)。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麗琴(民90)。 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秀容(民78)。屏東縣三地鄉居民社區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教裕(民86)。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7,41-49。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
胡夢鯨、蔡秀美(民85)。社區終身教育體系之規劃-以新港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成人教育研討會。
翁文蒂(民87)。落實福利社區化之探討。社會福利,135,38-45。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馬信行(民80)。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
翁福元等著(民89)。家庭、學校與社區。
翁毓秀(民73)。如何發掘與運用社區資源。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徐照麗(民85)。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主辦:「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6-17。
徐震(民71a)。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譯(民71b)。社區論。台北:黎明。
徐震譯(民74)。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 薇(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
陳小紅(民90)。都市與社區。載於詹火生、林瑞穗、陳小紅、章英華、陳東升合著:社會學(頁327-351)(修訂再版二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天威(民83)。教師的修養與健康。載於葉學志主編:教育概論。台北:正中。
陳水竹(民71)。中華民國社區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台北:幼獅。
陳其南(民85)。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10(2),109-116。
陳其南(民86)。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教師天地,86,2-5。
陳明德(民88)。鄉土民俗傳薪火。載於張啟隆主編: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台北:聯經。
陳美芳(民83)。如何有效運用校外資源,以有效推展資優教育。載於張蓓莉、蘇芳柳主編:中等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實務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美芬(民87)。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的結合-以原住民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月刊,10,75-90。
陳柏璋、盧美貴(民83)。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民84)。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教師天地,76,18-21。
陳益興(民81)。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菊(民89)。高雄市社會福利資源之開拓與整合。社區發展季刊,89。30-34。
陳琬琬(民86)。社區資源與國小社會科教學。國教世紀,176,39-43。
陳熔釧(民85)。國民小學與社區溝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嘉彌(民91)。學校本位人力資源開發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10(4),1-18。
陳慧娟(民87)。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麗華(民86)。社區參與的學習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5,14-18。
教育部(民9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草案),91.08.12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b)。新世紀的挑戰-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與執行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c)。「國民教育大家一起來」專案計畫。「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第九次會議議程,附件五-3。91年8月20日
教育部(民70)。重編國語辭典。台北:教育部。
開拓文教基金會(民85)。社區資源手冊。ttp://921.yam.com/community/
連寬寬(民86)。故鄉的芬芳-台北市田園教學的概況。載於楊思偉主編: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頁161-174)。台北:師大書苑。
湯梅英(民86)。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8。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曾兆興(民84)。國小辦理社區家庭教育。彰化:欣欣文化。
曾銘傑(民87)。從社區發展的歷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推動的內涵-以「大溪老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仁英(民82)。鐵砧山旁的傳奇-大甲高工的綠化活動。社教雙月刊,57,18-19。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輝(民88)。九0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103-13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春興(民8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修訂版第十四刷。
張素花(民88)。與其抱怨天太黑,不如自己來點燈-記內湖社區治安推行委員會。載於張啟隆主編:學校、家長、社區 合作教學。台北:聯經。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靖卿(民85)。台北市國小資優教育社區資源需求評估及其應用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碩玲(民90)。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
(頁165-196)。台北:師大書苑。
黃文煜(民85)。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台北縣六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世孟、李永展(民85)。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永和(民88)。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231-260。
黃光雄(民85)。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忠(民8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建設。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社區營造」系列社區參與巡迴演講會專題。
黃春香(民82)。花蓮縣的學校社區資源整合。社教雙月刊,57,20-21。
黃政傑(民8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民85)。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載於桃縣文教,3,16-18。
黃素枝(民82)。雲林山城-古坑鄉的社區資源規劃。社交雙月刊,57,26。
黃振隆(民83)。終身教育新論。台北:心理。
黃蓉美(民88)。社區是學校的後院。載於張啟隆主編: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台北:聯經。
黃維憲(民73)。社區。載於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合著:現代社會學(頁435-461)。台北:五南。
黃鴻文(民84)。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27-135)。台北:師大書苑。
黃譯瑩(民88)。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公教資訊,3(2),19-37。
程健教(民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楊孝榮(民73)。社區資源的運用與社區意識的建立。社區發展季刊,34,19-20
楊冠政(民86)。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思偉主編(民86)。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楊昭瑾(民91a)。推展教育公關,整合社會資源-不愛出風頭,也別過度保守。國語日報,91.10.24.第13版。
楊昭瑾(民91b)。與居民博感情-整合社區資源,創造學校特色。國語日報,91.10.31.第13版。
楊家興(民84)。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頁40-48。
楊國賜(民82)。社會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楊龍立(民90)。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五南。
詹棟樑(民84)。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53-81)。台北:師大書苑
詹麗足(民91)。資源運用與教學。台灣教育,615,48-53。
趙一葦(民87)。當代教育哲學大綱。台北:正中書局。
廖金春(民88)。社區與學校共創平等第二春。載於張啟隆主編: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台北:聯經。
廖麗淑(民82)。人文薈萃的台中市資源整合-以雙十國中為例。
社教雙月刊,57,14-15。
趙美聲(民84)。教學媒體在成人教育之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成人教學(頁323-342)。台北:師大書苑。
趙美聲(民91)。e世代學校、家庭與社區之夥伴關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認知研討會手冊。台北:教育部電算中心。91年9月18日。
趙美聲、陳姚真編譯(民88)。遠距教育-系統觀。台北:松崗。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民89)。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學富。
葉學志(民74)。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閻自安(民88)。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 ,307-331。
蔡文輝(民86)。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文輝(民73)。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劉弘煌(民89)。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35-52。
蔡宏進(民78)。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宏進(民74)。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秀美(民88)。學校與社區結合的實施方法。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蔡培村(民83)。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載於葉學志主編:教育概論(頁279-319)。台北:正中書局。
蔡添順(民84)。學校社團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教師天地,76,38-40。
蔡瑞榮(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師大書苑。
蔡漢賢(民66)。如何發掘與運用社區資源推展社區工作。台北: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潘世尊(民88)。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教育研究年刊,第七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學會。
鄧運林(民85)。開放教育與教育改革。高雄:復文。
鄭熙彥(民71)。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歐用生(民78)。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歐陽教(民87)。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玉新(民82)。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鍾邦友(民83)。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金青(民80)。從社區資源談國民小學教育功能提昇的有效途徑。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3,55-58。
謝茂昌(民81)。義工制度理論與實務。宜蘭:清水國小。
韓景春(民85)。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81-120)。台北:師大書苑。
蕭增塘(民74)。國民中學教育對社區發展之調適與革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ull, K. S. (1988). Develop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support rural gifted programs.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99 738 ) .
Brookfield, S . (1983).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British:Open University.
Brunner, E, De. S., & Hallenbeek, W. C. (1955).American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patterns. New York: Harper & Row.
Cunningham, J., & Kotler. M. (1983). Building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 Notre Dame,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Decker, L. E. & Decker, V. A. (1988). Home/School/Community involvment. Virgini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DeVires, A. R. (1992). A community caring for gifted. G/C/T, 15 (6) 18-22.
Epstein, J. L., Coates, L., Salinas, K. C., Sanders, M. G., and Simon, B. S. (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Gallagher, D. R., Bagin, D., and Kindred, L. W. (1997).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6th).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Gelpi, E. (1985). Lifelong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London:Croon Helm.
James, A. H.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Martin, I. S. (1996).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dialectics of the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in 1996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Osborn, N. A. (1994).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olbox- Workshop resource manual. Ann Arbor, Mi: Univsersity of Michigan ; Dubuque, Iowa : Kendall/Hunt Pub. Co.
Patterson, B., & Horwood, B. (1995).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duc-
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8026).
Pawlas, G.E. (1995). The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Princeton Junction, NJ:/Eye on Education.
Peters, R. O. (1991). ECO/Social studies and community-centered learning: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5602).
Rita de Brito (1991). Nature education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for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7029).
Rubenson, K. (1997). Two gener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Paper present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 Its Journal. Hong Kong:Caritas Adult &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
Saxe, R. W. (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Berkeley, CA.:McCutchan.
Snow, R. H. (1984).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Methods of Organization and Maintain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Men and Women. N.Y.:Van Rees Press.
Sergiovanni, T. J. (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3th ). MA:Allyn & Bacon
Vincent, C. (1993).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 41(4),366-380
Wood,R.K. (1981). Community resource.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