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慧瑛
Lin, Huei-Ying
論文名稱: 《淮南子》空間敘述研究 ──以〈天文〉、〈墬形〉、〈時則〉為主的考察
Space Description Research of The Huainanzi ──Focus on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1
中文關鍵詞: 淮南子空間五星九州八極五行昆侖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發想的端緒,來自對《淮南子‧墬形》一段文字的疑問:「闔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陸徑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為何短短一段文字中,存在二個相差萬倍的世界大小?四海與四極又有何不同?其數字的根由為何?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淮南子》的空間敘述,不僅是前有所承的知識總合,同時也是融匯的創新,具體而微的呈顯秦漢之際知識體系追求融綜之用的面向,更成為日後中國空間觀的重要基奠。
    由發想到結論的過程,有二位隱形對話者,推進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其一為中國百年神話研究「還原」與「求同」的二大進路,其一為戰國至漢初雜容以求全的學術風尚。針對前者,筆者提出「神話作為思想史」的研究進路,以修正目前中國神話研究過於重視橫跨時空的取材,缺少線性的史的觀察的研究取向。針對後者則是運用出土文獻(物)為輔助,並重視知識系統分殊,試圖理解漢初思想其多元並進的灰色地帶之間的脈絡連結。
    論文簡分六章,首章緒論、末章結論,中間四章分別以《淮南子》之〈天文〉、〈墬形〉、〈時則〉為主要文本,並結合《山海經》、鄒衍大九州說、《呂氏春秋‧十二紀》、《史記‧天官書》等傳世文本,以及戰國中晚期到漢初出土文獻(物),如〈太一生水〉、〈恆先〉、〈五星占〉、式盤等,討論《淮南子》第三、四、五章其中所呈現的空間敘述的意義,包括天體視野下的時空敘事、五行系統的當中五星五季五帝五位的意義、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如何成為具詮釋效力的世界觀,最後則討論通天之昆侖如何撐拄起一個由巫魅走向理性的天人之際。由其中可以看到《淮南子》從無形到有形、從先驗到實證、從直觀到數據、從多元到一元的空間建構策略。
    本論文經由整體性理解《淮南子》〈天文〉、〈墬形〉、〈時則〉三章之空間敘述,期待立足《淮南子》一窺漢初以雜融為用的學術風向的同時,亦因為秦漢是建立中國文化共同體的關鍵時間,而《淮南子》作為此時期的大書,其中空間觀頗有流衍,在尋覓中國空間敘述的起點的同時,希冀據此能更理解後世的空間認知。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002   一、研究背景其一:「還原」與「求同」的中國神話研究困境 002   二、研究背景其二:雜融諸家以求道術之全的「雜家」 006 三、研究目的:由空間敘述探討漢初神話語境與雜家傾向 008 第二節 《淮南子》相關研究及綜述 009 一、《淮南子》的哲學研究:見仁見智,各成一家 010 二、《淮南子》的神話研究:系統零散,專論罕見 012 三、《淮南子》的科技與數術研究:另闢蹊徑,獨樹一幟 014 四、《淮南子》相關研究綜述及反思:由知識解譯走向思想整合 0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017 一、研究方法:神話作為思想史、以出土文獻(物)為輔、重視知識系統分殊 018 二、章節安排 023 第二章 天體視野下的時空敘事 029 第一節 時空共敘:氣化宇宙下的天文 029 一、宇宙總論:因氣運轉的天地萬物 030 二、空間認知:日行測地程與星宿定位天宇 031 三、曆法節候:時間亦是空間的多元系統 039 第二節 天覆地載:經星分劃天宇與地界 044 一、星官體系雛形:太一帝廷,四宮星官 045 二、天地分野:以二十八宿鋪畫天宇地界 047 第三節 占星法的時空準衡:歷史中的歲星占法 058 一、駁歲星紀年說:占星為歲星本質 058 二、歲星預占原則:分野天下與歷史循環 060 第四節 興於世變,動參天下:五星占法的時代意義 071 一、天文觀測的雙重面向:觀象授時與天事必象 072 二、五星占法的客觀依據:五星運行原則 074 三、審度天意:預測世變局勢的五星占法 080 小結 086 第三章 由地材到天德的五行系統 089 第一節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089 一、駁五行源自五星說 090 二、五星與五行的關係:占星與時令系統的合流 093 三、五星加入五行來源推考 098 第二節 鄒衍創立五行說考辨 100 一、箭垛式人物:被建構出來的「鄒衍」 101 二、由五季說再論鄒衍與五行系統之關係 105 第三節 五方神帝進入五行系統的歷史軌跡 110 一、五方帝說:五行系統中的秦學因子 110 二、人神之別:二種五帝說的關鍵差異 115 第四節 五帝司下六萬里:大一統帝國的五星分野 120 一、五行時令系統中的天人感應 121 二、分野新說:天之神祕力量的空間化 125 小結 132 第四章 體用兼具的圓天方地 133 第一節 天地對應:九野之天與九州大地的互詮 134 一、大地之異名:禹治平水土的「九州」 135 二、現實與想像:多元九州系統 137 三、天地相應:想像九州的建構意義 142 第二節 八殥八紘八極系統:風雨以潤九州的完美世界 148 一、海的缺席:〈墬形〉九州與鄒衍大九州說的關鍵差異 148 二、天地的測量數據:地數與天數 151 三、由四海到八極:逐漸擴大的世界邊際 156 第三節 「天經」與「地義」:氣用流轉之場域 164 一、博容以求全的地理知識 164 二、象氣應類之地理準則 171 三、五行氣用的奧妙場域 175 第四節 一個具說服力的天地模型:再論天圓地方 181 一、蓋天說的修正版:天維地柱與氣化宇宙 181 二、天地重襲的式盤宇宙 188 小結 195 第五章 上應帝居的昆侖神山 197 第一節 昆侖何在,空中之城 197 一、《山海經》的三種昆侖 198 二、《淮南子》的三種昆侖 202 三、地中與天柱:因〈墬形〉昆侖而生的新昆侖 206 第二節 昆侖何為,導路升仙 210 一、「神」「仙」異路 210 二、神仙觀的演進:以漢武求仙為核心 212 三、升仙與登天:昆侖與蓬萊的圖像混同 215 第三節 太帝之居,統天應人 224 一、帝說的整合:由多元走向統一 224 二、以星辰為帝說指標:帝位應星的六天說 228 三、天人分際:由巫魅走向理性 234 小結 237 第六章 結論 239 第一節 尋求萬物之理:《淮南子》空間敘述的建構策略 240 一、從無形到有形:氣化與五行之用 241 二、從先驗到實證:測候與占星之天體觀測意義 241 三、從直觀到數據:使時空秩序化的科技與數術 242 四、從多元到一元:知識匯流與創新 243 第二節 《淮南子》空間敘述的思想史意義 244 一、《淮南子》空間敘述的前脈絡 244 二、立足於《淮南子》的視野:秩序化的完美天地 246 第三節 《淮南子》空間敘述研究之流衍與貢獻 249 一、《淮南子》空間敘述於後世之流衍 249 二、《淮南子》空間敘述研究之貢獻 252 附圖 253 參考文獻 255

    一、古籍與出土文獻(物)
    (一)十三經
    [清]阮元校勘:《易經》(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尚書》(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詩經》(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周禮》(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禮記》(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左傳》(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孟子》(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校勘:《爾雅》(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孫希旦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二)其他古籍
    [周]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周]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85年)
    [周]管仲撰,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周]呂不韋編,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屈原等著,[宋]洪興祖補注,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西漢]劉安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初版於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系列」。
    [西漢]劉安編,于大成校釋:《淮南子校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69年)
    [西漢]劉安編,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漢]劉安編,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
    [西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西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東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東漢]揚雄撰,[清]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東漢]鄭玄注:《周易乾鑿度》(《欽定四庫全書》本)
    [東漢]劉熙:《釋名》(《欽定四庫全書本》,經部十‧小學類)
    [魏]張揖:《廣雅》(欽定四庫全書本,經部)
    [魏]何晏集解,[南朝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晉]葛洪集,[明]程榮校:《西京雜記》(京都:唐本屋又兵衛,1690年[元禄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書)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書)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底本:金陵書局本)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術數類二)
    [宋]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九‧譜錄類一》)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正統道藏》 (上海涵芬樓影印本),第41冊
    [明]《萬曆續道藏》 (上海涵芬樓影印本),第60冊
    [明]萬民英:《星學大成》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
    [明]劉雙松:《新板增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波士頓: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萬曆四十年[1612]書林安正堂刻本)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羣、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岱南閣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餘錄》,收入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柒)》(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收入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文集(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王引之撰,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主編:《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孔廣森撰、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全四冊,嘉慶十四年揚州阮氏琅嬛僊館刊本,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藏)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收錄於《爾雅、廣雅、方言、釋名 清疏四種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錢塘:〈淮南天文訓補注〉,收入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之附錄三
    [清]張純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黃帝內經素問》(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收入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袁宏點校:《逸周書》(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全三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出土文獻(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陝西省考古院編著:《壁上丹青:陝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二、近人專著
    (一)中文著作
    于大成:《淮南鴻烈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巧慧:《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下編》(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王振鐸:《科技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王愛和:《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夢鷗:《鄒衍遺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江曉原:《天學真原》(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先生全集29,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本書最初於1987年由齊魯書社出版
    朱文鑫:《天文考古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何炳棣:《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吳守賢:《司馬遷與中國天學》(藍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小克:《上古神話與文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宋會群:《中國術數文化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零:《楚帛書研究(十一種)》(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李凇:《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本書原名《淮南子思想之研究論文集》,由臺北華世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九卷《錢寶琮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第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呂微:《神話何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林天人編撰:《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3年)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竺可楨:《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
    金建德:《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信立祥:《漢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適:《淮南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胡適:《中國思想史長編》(手稿本)(臺北:胡適紀念館,1971年)
    周勛初:《九歌新考》(周勛初文集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姜生:《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祝平一:《說地:中國人認識大地形狀的故事》(臺北:三民書局,2003)
    姚舜欽:《秦漢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此書最初於1969年由嘉新基金會出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一版2003年六刷)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釋的問題》(臺北:民主評論社,196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初版,2000年六刷)
    殷善培:《讖緯中的宇宙秩序》(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增訂珍藏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下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高平子:《史記天官書今註》(臺北:臺灣書局,1965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麗珍:《《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的探討》(臺北縣:揚智文化,199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章啟群:《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陳久金:《中國星座神話》(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美東:《中國科學科技史‧天文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廣忠:《《淮南子》的科技思想》(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遵媯著,崔振華校訂:《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靜:《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輯館,2002年)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陳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從周邊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增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三版)
    曾昭燏、蔣寶庚、黎忠義:《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九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十一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增訂臺三版)
    馮時:《星漢流年──中國天文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悅:《神話敘事與集體記憶:《淮南子》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黃時鑒、龔纓晏著:《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儒宜:《《日書》圖像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賀學君、蔡大成、櫻井龍彥編:《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樹達:《淮南子證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此書初於199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年)
    葉舒憲選編:《結構主義神話學》(增訂版)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葛兆光:《古代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宗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廖名春、李銳、(澳)陳慧:《天、人、性:讀郭店簡與上博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聞一多:《聞一多學術文鈔‧神話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青:《甲骨卜辭神話資料整理與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坦:《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殿爵著,《採掇英華》編輯委員會編:《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蔣英炬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一卷:山東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
    鄭振鐸:《鄭震鐸全集‧第三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慧生:《星學寶典──《天官曆書》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1998年)
    鄭慧生:《認星識曆──古代天文曆法初步》(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錢穆:《秦漢史》(錢賓四先生全集26,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年)
    薄樹人:《薄樹人文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3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8年增訂二版)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蘇雪林:《崑崙之謎》(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饒宗頤、曾憲通:《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顧頡剛編著:《古史辦》(第一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編著:《古史辦》(第二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顧頡剛:《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五)(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二)外文著作(譯作)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大淵忍爾:《初期の道教:道教史の硏究 其の一》(東京:創文社,1991年)
    (日)工藤元男:《占いと中国古代の社会:発掘された古文献が語る》(東京:東方書店,2011年)
    (日)中野美代子:《仙界とポルノグラフィー》(東京:青土社,1989年)
    (日)井上聰:《先秦陰陽五行》(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日)白川靜:《中国の神話》(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改版二刷)
    (日)平㔟隆郎:《史記の正統》(東京:講談社,2007年)
    (日)斉藤国治、小沢賢二:《中国古代の天文記録の検証》(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会社,1992年)
    (日)金谷治:《淮南子の思想─老荘的世界─》(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1992年)
    (日)倉石武四郎:〈淮南子考〉,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頁311-361。
    (日)海野一隆(1921-2006)著、王妙發譯:《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九龍:中華書局,2002年)
    (日)能田忠亮:《禮記月令天文攷》(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8年)
    (日)飯島忠夫:《支那曆法起原考》(東京:岡書院,1930年)
    (日)新城新藏撰,沈璿譯:《中國上古天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日)新城新藏撰,沈璿譯:《中國天文學史研究》(臺北:翔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美)John S. Major, Heaven and earth in early Han thought :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of the Huainanzi(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美)伊萬‧斯特倫斯基(Ivan Strenski)著,李創同、張經緯譯:《二十世紀的四種神話理論:凱西爾、伊利亞德、列維-斯特勞斯與馬林諾夫斯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美)艾蘭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新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文編》(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局,2006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美)曾藍瑩:《漢代對於天的想像和視覺轉化》(Picturing Heaven in Earl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英)Leofranc Holford-Strevens著,蕭耐園譯:《時間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im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英)李約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第6卷 天文氣象)(上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魯惟一(Michael Loewe)編:《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撰,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Faith, Myth and Reason in Han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瑞士)卡爾‧榮格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瑞典)高本漢著,陸侃如譯:《左傳真偽考及其他》(商務印書館,1936年)
    (加拿大)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初版1985年第五次印行)
    三、單篇論文
    孔祥來:〈先秦文獻中的「五帝」說新考〉,《九州學林》33期
    方娟:〈21世紀《淮南子》與先秦諸子關係研究綜述〉,《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5月第11卷第5期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歷史研究》1983 年第3 期(1983年6月)
    王宗昱:〈道教的「六天」說〉,陳鼓應主編:《道教文化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
    王長丰、喬保同:〈河南南陽徐家嶺M11新出 〉,《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
    王建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文物》1979年第7期
    王勝利:〈〈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論和天空形態觀〉,《江漢論壇》2004年第12期
    王勝利:〈星歲紀年管見〉,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編輯組:《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
    王爾敏:〈常識與學問之間〉,《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11年6月第45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
    朱鳳瀚:〈 公盨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朱錫祿:〈山東嘉祥宋山發現漢畫像石〉,《文物》1979年第9期
    何幼琦:〈評乾嘉間關於太歲太陰的一場爭論〉,《學術研究》1979年第5期
    何幼琦:〈試論〈五星占〉的時代和內容〉,《學術研究》1979年第1期
    吳曉東:〈四面環海:《山海經‧山經》呈現的世界構想〉,《民族藝術》2期(2011年)
    呂思勉:〈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原載於:《東方雜誌》1923年第20卷第20號
    呂智榮:〈郝灘東漢壁畫墓升天圖考釋〉,《中原文物》2014年第2期
    宋華:〈試析淅川徐家嶺M11「 夫人」小口銅鼎〉,《華夏考古》2013年第3期
    辛德勇:〈說阜昌石刻《禹跡圖》和《華夷圖》〉,《燕京學報》新28期(2010年7月)
    李昭和、莫洪貴、于采芑:〈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第1期
    李道和:〈昆侖:鯀禹所造之大地〉,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下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原文載於《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7月第4期總45期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李零:〈論 公盨發現的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李學勤:〈青川郝家坪木牘研究〉,《文物》1982年第10期
    李學勤:〈論 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李豐楙:〈《十洲記》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6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997年12月第28期
    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1998年3月第9卷第1期
    屈萬里:〈尚書不可盡信的材料〉,《新時代》1961年3月1卷3期
    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
    胡鈴鳳:〈淺論《淮南子》文本的時空特性〉,《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8月第8卷第4期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收入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
    孫紀文:〈《淮南子》神話演變狀態的文化意味〉,《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27卷第4期
    席澤宗:〈中國天文學史的一個重要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編輯組:《中國天文學史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
    徐文珊:〈儒家和五行的關係〉,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原載於:《燕京大學史學年報》,1931年第3期
    徐復觀:〈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徐寧:〈古代圓形地圖研究史略〉,《歷史地理》第十八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戰國秦漢間的道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
    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年第5期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釋文〉,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編輯組:《中國天文學史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
    馬慶洲:〈六十年來《淮南子》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學遺產》2010年第6期
    高至喜、張中一:〈長沙砂子塘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3年第2期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與創世神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7年第30期
    高莉芬:〈垂直與水平:漢代畫像石中的神山圖像〉,《興大中文學報》2008年11月第23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定邊縣郝灘發現東漢壁畫墓〉,《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5期
    張光直:〈說「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張國華:〈《淮南鴻烈》與《春秋繁露》〉,《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陳久金:〈從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的出土試探我國古代的歲星紀年問題〉,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編輯組:《中國天文學史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
    陳久金:〈論《夏小正》是十月太陽曆〉,《自然科學史研究》1982年第1卷第4期
    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自然科學史研究》1986年第5卷第2期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甲、乙本的比較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陳泳超:〈關於「神話復原」的學理分析——以伏羲女媧與「洪水後兄妹配偶再殖人類」神話為例〉,《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陳連山:〈走出西方神話的陰影──論中國神話學界使用西方現代神話概念的成就與侷限〉,《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卷6期(2006年12月)
    陳連山:〈鯀、禹神話原型研究中的「撈泥造陸說」獻疑〉,《百色學院學報》23卷1期(2010年2月)
    陳夢家:〈五行之起源〉,《燕京學報》1938年12月第24期
    陳斯鵬:〈楚帛書甲篇的神話構成、性質及其神話學意義〉,《文史哲》(2006年第6期)
    陳建憲:〈精神還鄉的引魂之幡──20世紀中國神話學回眸〉,《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7月第21卷第3期
    陳峻誌:〈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以先秦至西漢為討論範圍〉,《華梵人文學報》2014年1月第21期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52期(2000年)
    陳廣忠:〈《淮南子》的成書、傳播與影響〉,《船山學刊》2期(1996年)
    陳德和:〈試論《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類屬──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開〉,《鵝湖月刊》22卷7期(1997年1月)
    陳麗桂:〈八十年來的《淮南子》研究目錄〉,《書目季刊》1991年12月第25卷第3期
    陳麗桂:〈《淮南子》研究八十年〉,林徐典編:《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下冊:史學、哲學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麗桂:〈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中國學術年刊》1996年3月第17期
    陳麗桂:〈從《新書》看賈誼融合儒道法的思想要論〉,《國文學報》1996年6月第24期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997年3月第18期
    曾藍瑩:〈星占、分野與疆界: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談起〉,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
    賀學君:〈中國神話研究百年〉,《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5期
    賀學君:〈中日中國神話研究百年比較〉,《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
    黃震雲、楊勝朋:〈20世紀神話研究綜述(上)(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2期
    閏孟蓮:〈從《淮南子》看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軌跡〉,《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6月第28卷第3期
    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
    黃一農:〈漢成帝與宰相翟方進死亡之謎〉,《清華學報》1990年新20卷第2期
    黃時鑒:〈從地圖看歷史上中韓日「世界」觀念的差異──以朝鮮的天下圖和日本的南瞻部洲圖為主〉,復旦大學文學研究院編:《從周邊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葛兆光:〈「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對儒家知識世界的擴充與挑戰〉,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第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1936年1月改定完成。
    楊寬:〈月令考〉,《齊魯學報》1941年第2期。
    楊寬:〈釋青川秦牘的田畝制度〉,《文物》1982年第7期
    楊寬:〈雲夢秦簡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上海博物館集刊》1983年第2期
    楊寬:〈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
    楊驪:〈重估大傳統:四重證據法的方法論價值〉,《百色學院學報》25卷4期(2012年7月)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月第23期增刊
    裘錫圭:〈 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董楚平:〈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楚帛書甲篇解讀兼談中國神話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熊開發:〈從創世神話看《淮南子》的天、人觀〉,《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14卷第4期
    趙自勇:〈《淮南子》對上古神話的整理〉,《安徽史學》2009年第4期
    齊思和:〈五行說之起源〉,《師大月刊》1935年第22期
    劉起釪:〈釋《尚書‧甘誓》的五行與三正〉,《文史》1979年第7輯
    劉錫城:〈梁啟超是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人〉,《今晚報‧副刊》(天津)2002年7月9日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
    盧鳴東:〈論鄭玄「五帝降氣」說的星象根據〉,《國文學報》2002年12月第32期
    蕭漢明:〈也論《呂氏春秋》的學派屬性與學術定位〉,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蕭漢明:〈論楚簡〈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原載於:《大公報》,〈文學副刊〉,1931年第170期
    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濮陽市博物館、濮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3期
    臨沂金雀山漢墓發掘組:〈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11期
    謝娜:〈《淮南子》中的神話意象〉,《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3卷4期
    龐樸:〈「火曆」初探〉,《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4期
    龐樸:〈「火曆」續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
    龐樸:〈「火曆」三探〉,《文史哲》1984年第1期;〈火曆鈎沈:一個遺失已久的古曆之發現〉,《中國文化》,1989年第1期
    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上冊)(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年)
    饒宗頤:〈談銀雀山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簡帛研究》第一輯,1993年
    顧頡剛:〈答劉胡兩先生書〉,《古史辨》(第一冊)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古史辨》(第一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像〉,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二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原載於:《清華學報》1930年第6卷第1期,於《古史辨》重修刊出
    顧頡剛、楊向奎:〈三皇考〉,《古史辨》(第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顧頡剛:〈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顧頡剛:〈莊子與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二輯
    欒調甫:〈梁任公五行說之商榷〉,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原載於:《東方雜誌》1924年第21卷第15號
    觀雲:〈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日)福永光司:〈道家的氣論和《淮南子》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并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曾布川寬:〈崑崙山と昇仙圖〉,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外文論文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全文原載《東方學報》1979年第51冊,頁83-185。
    (日)曾布川寬:〈漢代畫像石における昇仙圖の系譜〉,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外文論文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法)馬克.卡林諾斯基(Marc Kalinowski):〈馬王堆帛書《刑德》試探〉,《華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四、學位論文
    郭國泰:《秦漢思想中有關「陰陽」「五行」之探討──從《呂氏春秋》到《太平經》》(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林慧瑛:《《楚辭‧九歌》神祇結構關係淺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孫玲:《《淮南子》神話研究》,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梅政清:《天之文理──中國上古天文知識的變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7月)
    陳峻誌:《太歲的信仰溯源與祭祀空間─以臺灣為主的討論》(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峻誌:《太歲信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程靜:《《淮南子》三女神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楊棟:《二十世紀《淮南子》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趙惠瑜:《晚清以來的中國神話研究(1903-1941)》(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蔡璧名:《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鄧賢瑛:《現代中國神話學研究(1918—1937)》(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龐靜儀:《《淮南子.墬形》的地理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五、網路資料
    田成方:〈考古資料中的楚薳氏宗族及其譜系探析〉,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71,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5月31日,參考時間為2016年1月30日
    陳峻誌:〈《日書》〈歲〉篇之「大歲」與「太歲」之關係〉,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06,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1月12日,參考時間為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