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于淑蓉
論文名稱: 清領時期桃園龜山地區的拓墾
指導教授: 施志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龜山龜崙社龜崙嶺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5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龜山地區受自然條件所限,漢人進入拓墾的時間較周圍南崁、新莊、桃園、鶯歌等地晚,由鄰近街庄向本鄉進墾的時間約在乾隆初年。漢人拓墾過程與交通動線關係密切,其中以橫貫本鄉的龜崙嶺道最為重要,隨著該路成為南北交通要道,不單刺激人口遷入拓墾,也帶動商業發展;最早的漢人聚落、店舖均位於龜崙嶺道上,沿線周邊的地權變動也最為顯著。依照入墾路線與自然環境,本鄉大致可分為北部區域、南部區域、龜崙嶺道舊路沿線、龜崙嶺道新路沿線等四區,漢人聚落、文化活動呈現分區發展的現象;各區水利設施以私修埤圳為主,同族聚居長期經營、地權型態均屬番產漢佃則為共同特徵。
    乾隆、嘉慶年間,龜崙口閩粵械鬥頻傳,坪頂樂善寺的建立與之關係密切。道光年間,新路坑發展趨於飽和,由桃園進入以漳人為主的漢人,從新路坑沿溪流往北擴散至楓樹坑、舊路坑,並探入坪頂台地;同時,北部區域以泉人為主的漢人,也逐步往南深入坪頂。兩股勢力在坪頂南端交會,使楓樹坑、舊路坑、坪頂的土地交易在道光年間較為密集,道、咸年間亦爆發多次漳泉械鬥。械鬥停歇後,林本源家族積極參與壽山巖重修,且於同治年間陸續收購龜崙嶺道沿線土地,又捐獻土地予樂善寺,林家之舉除了藉宗教傳達停止械鬥、和平共處之意,更有助鞏固漳人在龜崙嶺道的發展勢力。
    本鄉境內熟番有龜崙社、南崁社,人數與分布範圍均以前者為主。由於漢人入墾本鄉之初即以永佃權形式取得田主權,加上熟番農耕技術相對落後、屯番任務導致無力墾耕等原因,使番社業主權日益削弱。清領後期,龜崙社為減緩土地流失的速度,以免繳社租獎勵自行墾耕的社番,可視為積極展現業主權的表現。此外,社內大姓家族模仿漢人鬮分家產,番社以社租谷延聘教師授課、參與壽山巖觀音寺普渡與修建等情事,則反映了龜崙社社會經濟制度與漢人文化逐漸融合的現象。

    關鍵字:龜山、龜崙社、龜崙嶺道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5 第二章 漢人入墾前的龜山 第一節 龜山的自然環境…………………………………………………………9 第二節 漢人入墾前的龜山—龜崙、南崁二社的活動……17 第三節 行政區劃與地名探究………………………………………………33 第三章 清領時期的土地拓墾 第一節 龜山周邊地區的開發………………………………………………47 第二節 對外交通與龜山的墾殖…………………………………………52 第三節 土地拓墾與區域特色………………………………………………64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社會發展 第一節 族群組織與分類械鬥………………………………………………91 第二節 寺廟建立與人群關係……………………………………………104 第三節 龜崙社地權型態的轉變………………………………………115 第五章 結論……………………………………………………………………………123 徵引書目………………………………………………………………………………………128 附錄…………………………………………………………………………………………………137

    (一) 史料:
    不著撰人,《清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九十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1755-1761(乾隆24-26年繪製)。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第一輯、第三輯,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影本),1977。
    池志徵,〈全臺遊記〉,《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九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乾隆29年,1764),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杜臻,〈閩粵巡視紀略〉,《臺灣省臺灣紀略彙刊》,台北:成文,1983。
    周元文,《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鍾瑄,《諸羅縣志》(康熙56年,1717),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卓邦同,〈卓氏之歷代並生庚要覽〉,美國猶他家譜協會臺灣家譜微縮資料,編號1307047,於國家圖書館微縮資料中心查詢。
    林阿連編,〈林成光派下裔孫族譜〉,美國猶他家譜協會臺灣家譜微縮資料,編號19810301、1306512,於國家圖書館微縮資料中心查詢。
    林元芳,《林氏九牧衍派臺灣家譜》,林氏德門居(桃園頂社),1964。
    金鈜主修,《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康熙23年,1684),臺北:成文,1983臺一版。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郁永河,《裨海紀遊》(康熙36年,1697),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1961。
    桃園郡役所編,《桃園郡要覽》(昭和12年、14年排印本,1937、1939),臺北市:成文,1985臺一版。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明治39年,1906)油印本,台北:成文,1985。
    桃園廳編,《桃園寺廟調查書》(大正4年,1915),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排架號:239AC。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十五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集》,北市: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二集》,北市:北市文獻會,2003。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三集》,北市: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四集》,北市:北市文獻委員會,2007。
    陳夢林,《諸羅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臺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1962。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10年,1871),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野口勇編,《龜山鄉庄全志》(日本昭和八年,1933)油印本,收錄於《新竹州街庄志彙編(三)》,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8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陳熙高,〈陳氏手抄家譜、世係圖、地契〉,美國猶他家譜協會臺灣家譜微縮資料,編號1307046,於國家圖書館微縮資料中心查詢。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慣調查別》,台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8。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明治三十六年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台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3。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上、中、下卷,東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明治4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司法物權篇》,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O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世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南投市:省文獻會,2000。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臺北縣志》,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60。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乾隆七年,1742),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劉銘傳籌畫,《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1886-189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謝繼昌主編,《凱達格蘭古文書》,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蘆竹庄役場,《蘆竹庄志》(昭和8年,1933),收入《新竹州街庄志彙編(二)》,臺北:成文,1985。
    龜山庄役場編,《龜山庄勢一覽》(昭和12年12月、13年9月,1937、1938)油印本,收錄於《新竹州郡街庄概況零存(全)》,臺北:成文,198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大租取調付屬參考書》中卷,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三),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38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台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
    藍鼎元,《平臺紀略》(康熙61年,1722),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二) 專書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1989。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聯經,1994。
    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台北:文建會,1999。
    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市:林本源祭祀公業印,1985。
    尹章義,《新莊志》卷首,〈新莊平原拓墾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1。
    尹章義,《新莊市志》卷二,〈新莊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0。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民發展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北市:聯經,1989。
    尹章義、陳宗仁《新莊志》卷三,〈新莊政治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9。
    林偉盛,《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羅漢腳》,臺北:自立晚報,1993。
    安倍明義編,《臺灣地名研究》,北市:蕃語研究會(國圖臺灣分館館藏),1938年。
    伊能嘉矩編,《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富山房,1909。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伊能嘉矩,〈清領以前的臺北地方〉,《臺灣慣習記事》第六卷第六號,臺北:南天,1992。
    李汝和,《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0。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0。
    吳密察等撰文,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北市:南天,2007,頁169-169。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2003。
    李乾朗,《臺灣的寺廟》,台中:臺灣省新聞處,1986。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台北:揚智文化,2003。
    卓克華,《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一:家族與人物》,台北:蘭臺出版社,2004。
    卓克華,《寺廟與台灣開發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林明德,《桃園縣三級古蹟: 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蘆竹鄉五福宮、桃園市景福宮、桃園市忠烈祠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乾隆二十七-三十年,1762-1765),北市:聯經,2002。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上)》,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9,頁65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洪敏麟,《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施崇武、劉湘櫻、唐菁萍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施崇武、劉湘櫻、唐菁萍、郭楚淋、劉女豪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下)〉,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桃園縣志》卷一,〈土地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桃園縣龜山鄉公所編,《龜山鄉志》,桃園縣:龜山鄉公所,2005。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佃、漢佃與岸理社人的土地變遷》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陳秋坤、許雪姬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調查研究室,1992。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板橋:稻香,1994。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
    陳國章,《臺灣地名學文集》增訂版,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印行,1995。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1。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 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0。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9。
    陳正祥,《臺灣地誌》,台北市:南天,1993。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台北:聯經,1995。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文建會,2004。
    許朝全主編,《壽山巖觀音寺己卯年祈安完醮醮誌》,桃園縣:財團法人壽山巖觀音寺己卯年祈安完醮委員會,2001。
    許朝全主編,《壽山巖觀音寺建廟二百六十週年三朝福醮紀念冊》,桃園縣:財團法人壽山巖觀音寺,2003。
    張正昌,《蘆竹鄉志》,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95。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3。
    張素玢、陳世榮、陳亮州,《桃園縣口述歷史研究--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
    張素玢計畫主持,《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計畫報告書》,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
    張耀錡,《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中市:南天,2003。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91。
    黃浩明,《龜山鄉志》,桃園縣:龜山鄉公所,1997。
    黃厚源主編,《我的家鄉桃園縣(修訂版)》,桃園縣: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2005。
    黃炫星,《臺灣的古道》,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
    許朝全主編,《壽山巖觀音寺己卯年祈安完醮醮誌》,桃園:壽山巖觀音寺己卯年祈安完醮委員會,2001。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9。
    詹素娟、張素玢撰稿《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詹素娟、劉益昌編著,《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劉澤民編,《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佈研究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鄭明枝等編著,《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郭光天宗族》,臺北:編者自刊,1985。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9。
    戴寶村主持,張素玢、陳世榮、陳亮州撰稿,《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
    顏愛靜、楊國柱著,《原住民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香,2004。

    (三) 學位論文
    王美芳,〈桃園縣寺廟發展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組,1992。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地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的建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翠燕,〈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研究〉,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教學碩士班,2009。
    陳華,〈桃園地區招婿婚研究(1820~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1。
    游振明,〈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864-1902)〉,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0。
    簡長順,〈臺灣地名的形成與發展在歷史教育上的意義—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四) 期刊論文
    土田滋,〈龜崙:臺灣的另一南島語言〉,《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集刊》60,1985。
    中村孝治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1,1994,頁230-231。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和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台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做的研究〉,《台北文獻直字》74,1985,頁1-27。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的種類及其互動關係〉,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199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33。
    卓克華,〈壽山巖的歷史研究〉,《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之研究與修護計畫》,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3。
    卓克華,〈南崁五福宮的歷史研究〉,《台北文獻》直(105):頁45-65,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93。
    卓克華,〈板橋林家三遷暨舊三落大厝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18,1996,頁150。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37:1,1987.03,頁53-81。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0,頁92-93。
    林美容,〈臺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收錄於楊惠南、釋宏印編《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桃園縣立文化局,1996,頁182。
    林美容,〈台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2:3,2004.03,頁2-34。
    林美容,〈台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59:1,2008.03,頁1-20。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于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頁263-282。
    林偉盛,〈分類械鬪蔓延全臺的分析〉,《臺灣風物》38:3,1988.09,頁27-51。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鬪的研究介紹〉,《臺北文獻直字》98,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1,頁221-235。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52:2,2002,頁17-56。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于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2004,頁263-282。
    林衡道,〈桃園縣龜山鄉—民國67年4月調查〉,《臺灣勝蹟採訪冊》第4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再版。
    施添福,〈清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與演變〉,《臺灣風物》39:4,1989,頁33-69。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2,1989年6月,頁1-41。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990,頁1-68。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源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990春,頁67-92。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型態〉,《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研究》,2001,頁174-177。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西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2005.09,頁182-242。
    柯志明,〈理性的國家與歷史的機遇—清代臺灣的熟番地權與族群政治〉,《臺灣史研究》6:2,1999,頁1-75。
    陳秋坤,〈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收于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冊),台北:玉山社,1996,頁221-261。
    陳世榮,〈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之問題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區謝到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史匯》3,1999,頁1-34。
    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8,1993。
    陳春聲,〈三山國王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5。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1972。頁85-104。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4,1980。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32:1,1981。
    盛清沂,〈桃園縣沿海及台地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4:2,1963。
    盛清沂,〈說上淡水之內外港〉,《臺北文獻》,直字第61、62期合刊,1983。
    許雪姬,〈林本源及其園邸之研究〉,《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台北: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規劃,1986。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4,1974。樊信源,〈清代台灣民間械鬥之研究〉,《臺灣文獻》25:4,1974。
    張素玢,〈清季臺灣土著地權問題的探討—以龍潭十股寮霄裡社家族為例〉,《銘傳學刊》4,頁157-169,1993。
    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理社家族的研究〉《平埔族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
    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收入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的區域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頁61-96。
    張素玢,〈從契字看後壠社群的分化與貧化〉,《臺灣文獻》54:1,2003,頁75-104。
    黃秀政,〈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事件〉《台北文獻》,直字第49、50期,1979。
    黃秀政,〈清代治台政策的再檢討:以渡台禁令為例〉,《文史學報》20(中興大學),1990,頁49-66。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對土著的影響〉,《食貨》11:1,1981,頁19-36;11:2,1981,頁72-92。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5,頁165-188。
    許達然,〈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
    許達然,〈清朝台灣社會動亂〉,收入古鴻廷、黃書林、顏清苓編《臺灣歷史與文化》(一),板橋:稻鄉,1999,27-71。
    溫振華,〈龜崙社研究〉,「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臺史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溫振華,〈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冊,台北:玉山社,1996。
    楊鴻謙、顏愛靜〈清代臺灣西拉雅族番社地權制度之變遷〉,《臺灣土地研究》6:1,2003,頁17-50。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1983,頁25-32。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3,1983。
    廖風德,〈清代台灣農村埤圳制度—清代台灣農村制度之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1985.03,頁147-191。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一),《臺北文獻》4,1963.06,頁101-120。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二),《臺北文獻》5,1963.09,頁45-110。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三),《臺北文獻》6,1963.12,頁48-66。
    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1989.03,頁79-107。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1,1994.03,頁15-29。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性質之分類與表象分析〉,《史聯雜誌》2,1983。

    (五)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宮中檔奏摺中臺灣原住民史料):
    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02/npm/npm.htm
    臺灣方志:http://county.nioerar.edu.tw。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臺灣研究入口網:http://twstudy.ncl.edu.tw/。
    臺灣記憶系統:http://memory.ncl.edu.tw/tm_new/index.htm。
    臺灣堡圖(1898-1904):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
    臺灣歷史地圖:http://thcts.ascc.net/。
    臺灣總督府檔案:http://ds2.th.gov.tw/ds3/app000/。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http://sotokufu.sinica.edu.tw/sotokufu/。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