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采紋
論文名稱: 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
指導教授: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1
中文關鍵詞: 現代小說朱天文朱天心巫言漫遊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68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朱天文和朱天心從高中時期便展開各自的創作生涯,至今已超過三十年,從未從事其他職業的兩姐妹,「專職作家」是至今唯一且引以為傲的身分。對於文學,朱天文和朱天心都有相同的執著與堅持;對於創作,二人更有人生各階段不同的觀察和關注。筆者認為,探究朱家姐妹的小說文本,必須先考察二人從童年、青春期、成年階段中所置身的時代及社會環境,以及所屬族群∕省籍、家庭∕家族地域性和成長背景,這些都是影響二人作品內容及特色的重要因素。
      因此,論文以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小說文本為主要探討依據,將兩人的作品分為三階段,將作家與作品置於同一個脈絡中,做時間的「縱向」探討;再將各階段中兩人的作品,與當時的社會現象做一「橫向」連結,試圖歸納出朱天文、朱天心各階段小說作品中,主題與內容的異同,以及彼此間的關聯性。
      論文第一章,將前人對於兩姊妹的研究成果加以回顧,並且確定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筆者將從朱天文和朱天心的成長背景、求學過程、文學的啟蒙,分析作品風格產生裂變的可能原因,並將兩人的作品予以分期。第三、四、五章,便以朱天文、朱天心的作品風格轉變的時程,分章探討二人在「蛹生期」、「蛻變期」、「成熟期」各階段作品的風格,並與當時的社會現況相互對應,做一個橫向的分析比較。第六章結論,則藉著前面章節的分析,整理出朱天文和朱天心二人於各時期小說的異同,做一個縱向的歸納分析;並且比較姐妹二人在相同的成長背景下,是因為何種因素影響,使作品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還是二人的作品中,有著彼此貼合、相互照應之處?藉此勾勒出朱天文和朱天心在小說創作與人生歷程上,各自獨立卻又相互參照的成長軌跡。

    第一章 緒論 1~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4 第二章 養成背景及創作歷程之轉變 17~60 第一節 家學及師承 17 一、文學世家 17 二、師承胡張 20 第二節 成長歷程 26 一、成長環境 27 二、人生經歷 30 第三節 作品裂變 41 一、性情差異 42 二、寫作位置 45 三、時間命題 49 第四節 作品分期 52 一、朱天文 52 二、朱天心 56 第三章 蛹生期:浪漫傳說vs.方舟情懷 61~96 第一節 愛情的追逐與幻滅 61 一、青春愛情的萌生與追求 62 二、浪漫愛情的幻滅與迷失 68 三、真愛本質的追尋與探求 72 第二節 偶像崇拜與友情糾葛 75 一、曖昧情愫的幻滅 76 二、友情與愛情的角力 79 三、偶像崇拜的情愫 81 第三節 生命經驗的探索與實踐 85 一、童年生活的重現 85 二、生命意義的探索 87 三、理想的實踐 92 第四章 蛻變期:城市抒情vs.社會批判 97~154 第一節 撫今追昔的悵惘 98 一、眷村題材的再現 99 二、愛情書寫的多元化 108 三、人生理想的思辨 111 第二節 社會問題的省思 116 一、老人和小孩的照護 116 二、青少年的教育問題 121 三、政治理想與社會現實的衝突 129 第三節 世紀末都會現象的觀察 134 一、家庭主婦的覺醒 136 二、都會愛情觀的轉變 142 三、肉體的耽溺與頹廢 149 第五章 成熟期:荒涼修行vs.漫遊思索 155~206 第一節 後現代的多重光譜 156 一、感官戀物與文字拼貼 159 二、性別與角色的顛覆 163 三、文類的游移 166 第二節 後遺民的漫遊與歸返 171 一、國族記憶的多重呈現 172 二、自我認同的焦慮 177 三、死亡的回溯與辯證 183 第三節 巫者與漫遊者的相遇 189 一、還願之作與紀念之文 190 二、創作的堅持與使命 195 三、出走與回歸之途 199 第六章 結論 207~216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07 一、女性愛情觀 210 二、同性戀議題 211 三、認同觀點 212 四、拼貼手法 213 五、理想的堅持 214 第二節 未來展望 215 參考書目 217~228 一、作家文本 217 (一)朱天文作品 217 (二)朱天心作品 217 (三)合集 218 (四)選集 218 二、專書 218 三、論文 220 (一)期刊論文 220 (二)碩士論文 225 (三)博士論文 226 四、其他 227 (一)報刊資料 227 (二)網路資料 227

    參考書目
    (以姓氏筆劃為序)

    一、作家文本
    (一)朱天文作品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三三書坊,1979年)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三三書坊,1983年)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書坊,1984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朱天文、吳念真《戀戀風塵》(台北:三三書坊,1987年)
    朱天文、吳念真《悲情城市》(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朱天文《朱天文電影小說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天文《戲夢人生》(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天文《好男好女》(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朱天文《巫言》(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二)朱天心作品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79年)
    朱天心《擊壤歌》(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朱天心《時移事往》(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朱天心《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朱天心《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之〈日記〉,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一期,(2008年9月)
    朱天心《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之〈偷情〉,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二期,(2008年10月)

    (三)合集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三姊妹》(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下午茶話題》(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四)選集
    三三群士《鐘鼓三年》(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7月)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楊佳嫻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蘇偉貞主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二、專書
    大衛.洛吉著(David Lodge ),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伊哈布‧哈山(Ihab Hassan)原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李永熾《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台北:萬象出版社,1993年)
    李惠加《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孟 樊《台灣世紀末觀察》(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紀登思(Anthony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珍.帕克(Jan Parker),珍.史迪森(Jan Stimpson) 著,呂芳雪譯《老大老二的戰爭:由手足關係中學會分享和愛》(台北:新手父母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桑德里‧吉爾伯特(Gilbert Sandra M.)和蘇珊‧古巴(Susan Guber)著《閣樓中的瘋女人》(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勒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著,余中先譯,《上帝‧死亡和時間》,(北京:三聯出版社,1997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張雙英、黃景進編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合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張文初《死之默想》(台北:新視野出版社,199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
    楊 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赫洛克(Hurlock)原著,胡海國編譯,王鍾和、初正平、蘇建文聯合校閱《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蓋爾.希伊(Gail Sheehy)著,蕭德蘭譯《新中年主張:繁華四十.閃耀五十.和諧六十》(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崇順、王鐵、馬秋楓著《文藝社會學概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尹蓓芳記錄整理〈回過神來,回到抒情的傳統──朱天心答朱偉誠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一期,(2008年9月)。
    尹蓓芳、黃筱威紀錄整理,唐諾、朱天心對話,〈我不會讓任何東西凌駕文學之上〉,《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7期,(2006年9月)。
    王建元作、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
    王德威〈越過顧影自憐的藩籬──評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收錄於《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德威〈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收錄於《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收錄於王德威主編《當代小說家──花憶前身》序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王德威〈頹敗線的顫動──評朱天心《漫遊者》〉,收錄於《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王德威〈老靈魂裡的新鮮人──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收錄於《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德威〈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收錄於《古都》序論,(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王德威〈後中年期的愛與死〉,《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一期,(2008年9月)。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八期(秋季號),(2006年9月)。
    朱天文〈奢靡的實踐〉,《荒人手記》附錄之四──得獎感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收錄於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朱天心〈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收錄於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天心、舞鶴〈朱天心對談舞鶴〉,《印刻文化生活雜誌》第7期,(2004年3月)。
    朱天心〈日本∕台灣不在東亞〉,《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2期,(2006年5月)。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荒人同志—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朱偉誠〈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3月)。
    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第36卷第1期,(2007年3月)。
    呂正惠〈怎麼樣的「後現代」?──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收錄於《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何春蕤〈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收錄於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李文冰採訪、黃力智攝影〈文學的鑿石者---作家朱天文專訪〉,《幼獅文藝》,85卷531 期,(1998年3月)。
    李廣昀〈從過客到定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行程與轉變的境況分析〉,《央大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第11卷,第11期,(1995年9月)。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姐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邱貴芬〈朱天心──訪談內容〉,收錄於《「(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東 年〈男同性戀關係的密語寓意〉,《荒人手記》附錄之三──決審意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林文珮記錄整理〈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記實──有關〈荒人手記〉的部份〉,《荒人手記》附錄之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林俊穎〈巫師與美洲豹的角力〉,《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一期,(2008年9月)。
    胡衍南〈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6月)。
    胡蘭成〈來寫朱天文〉,收錄於《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施 淑〈文化工業下的個性店〉,《荒人手記》附錄之二──決審意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第4卷,第2期。
    范銘如〈騎著仙女棒的女巫──評《巫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九期,(2008年5月)。
    唐小兵〈〈古都〉‧廢墟‧桃花源外〉,收錄於《古都》,(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袁瓊瓊〈天文種種〉,收錄於《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書坊,1984年)。
    陳光達〈朱天心:我不屬於台灣,要屬於哪裡?〉,《新新聞》559期,(1997.11.19~1997.11.24)。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492期,(1994年12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下)〉,《國文天地》十三卷第八期、第九期,第152-153期,(1998年1-2月)。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2000年6月)。
    莊蕙綺〈理想彼岸的消逝──試析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華學苑》54期,(2000年2月)。
    陳綾琪〈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7期。
    陳綾琪〈顛覆性的模仿與雜匯: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黃秋芳〈在文學之外──朱天文走過「炎夏之都」〉,《自由青年》79 卷701期,(1988年1月)。
    黃靜宜〈朱天文短篇小說中幾個重要主題探討〉,《書評》第二十四期,(1996年10月)。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錄於王德威主編《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 (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錦樹〈悼祭之書──朱天心《漫遊者》中的死亡與漫遊〉,收錄於王德威主編《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 (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收錄於王德威主編《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筱威記錄整理〈我為何寫作座談──現代社會中的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2期,(2006年5月)。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收錄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啟峰〈我唸著我自個的經——《荒人手記》中荒人形象之探討〉,收錄於吳達芸主編《當代小說評論——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9期,(2001年2月)。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
    張瑞芬〈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2004年7月)。
    張瑞芬〈方舟上的獨白──評朱天文《巫言》〉,《文訊》第270期,(2008年4月)。
    張誦聖著,高志仁、黃素卿譯〈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張誦聖〈絕望的反射──談朱天心《古都》〉,《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
    詹宏志〈一種老去的聲音──讀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收錄於《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詹宏志〈時移事不往──讀朱天心的《我記得》〉,收錄於《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楊 照〈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收錄於《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楊 照〈兩尾逡巡迴游的魚〉,收錄於《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楊 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序論〉,收錄於《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廖咸浩〈評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錄於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I: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廖朝陽〈匈牙利之水〉導讀,收錄於《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趙慶華整理紀錄,邱貴芬、朱天心〈文學對話──與朱天心漫遊〉,《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4期,(2004年10月)。
    滕淑芬〈「畸零族群」的代言人──朱天心專訪〉,《光華雜誌》17卷第7期,(1992年7月)。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
    劉德玲〈悲莫悲兮生別離──論朱天心《漫遊者》的書寫模式〉,《台灣人文》第6號。
    舞 鶴〈凝視朱天文──小說家舞鶴專訪小說家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號,(2003年9月)。
    蔣慧仙、鄒欣寧〈降生土星的巫人〉,《誠品好讀》,(2008年4月)。
    駱以軍〈記憶之書〉,收錄於《古都》,(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蘇偉貞〈眷村的盡頭〉,收錄於《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2月)。

    (二)碩士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6年)
    呂金霙《解嚴之後朱天文小說的創作傾向──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對象》(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年)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專班,2003年)
    洪素萱《「在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2002年)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5年)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台中:靜宜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
    莊嘉薰《鹿港雙姝--施叔青與李昂的小說主題比較》(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8年)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4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1994年)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塢、利玉芳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9年)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班,2002年)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8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台南:成功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6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3年)
    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2年)

    (三)博士論文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2004年3月)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1996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台、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2001年10月)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
    劉依潔《施叔青與李昂小說比較研究--以「臺灣想像」為中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班,2009年)。

    四、其他
    (一)報刊資料
    朱天文〈童騃時期的一點文學因緣〉,《聯合報》,(1990年8月16日),29版。
    朱天文〈如何與張愛玲劃清界線──朱天文談《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國時報》,(1994年7月17日),人間副刊。
    林懷民〈金魚缸裡的愛情──試論「喬太守新記」〉,《聯合報》,(76年10月2日)。
    陳建忠〈路曼曼其修遠兮──朱天心《漫遊者》的漂迫書寫〉,《中央日報》,(2000年12月31日),第48版。
    賴素鈴〈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民生報》,(1999年4月8日)。
    劉慕沙〈照見——為「朱西甯文學紀念展」〉,《聯合報》,(2001年3月16日),聯合副刊。
    劉慕沙〈朱西甯背後的風景〉,《聯合報》,(2004年12月14日),第E7版。

    (二)網路資料
    李靜怡〈翻撿密室實驗後的作者碎片——訪問朱天文〉,下載網址:
    http:// www.wretch.cc/blog/wreading/10981771
    陳怡華〈永恆的異鄉人──論朱天心的《古都》〉,台灣文學研究比較網站〈台灣文化研究議題〉線上論文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TaiwanLit/taiwanlithome.htm,1998/07
    楊如英〈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台灣文學研究比較網站〈台灣文化研究議題〉線上論文
    http:// www.srcs.nctu.edu.tw/joyceliu/TaiwanLit/taiwanlithome.htm,1998/10
    趙啟麟〈文字煉金術,朱筆成天文〉下載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author/2001112001all.htm#1
    趙啟麟〈城市修行的老靈魂——朱天心〉下載網址:
    http://db.books.com.tw/editorial/author/2002031415all.htm
    潘詩韻〈台北專訪朱天文──天地再寬盡皆此〉,《香港明報》,2008年7月22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