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段成翰 |
---|---|
論文名稱: |
我國約會顧問組織社群行銷圖片所反映之男性凝視現象 |
指導教授: | 胡光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約會顧問 、把妹 、男性凝視 、社群行銷 、性別刻板印象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4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5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應廣大單身群眾,興起了不同於相親公司以及交友網站模式的另一種戀愛服務的風潮:約會顧問服務。約會顧問服務以異性戀單身男子為主要客群,不同於傳統約會服務找女性與其配對,而是以授課、販賣教學產品等方式,教導男性如何與女性互動、搭訕、社交、約會等「把妹」技巧,讓男性消費者獲得去尋找女性、獲得愛情的能力。面對世界約會顧問潮流,台灣也不落人後。我國的約會顧問產業於2006年開始不斷成長,出現了一些較具規模的組織,如「班馬兩性科學工作室」、「約會診療室」、「戀愛顧問工作室」、「真愛橋」等約會顧問組織,提供男性朋友課程、書籍、DVD等教學產品與服務。
這些約會顧問組織都透過網路進行行銷與宣傳,但研究者發現,他們在社群行銷時貼文所使用的圖片,皆以美女圖片為主。且與汽車、電玩等男性消費主導的產業不同的是,這些圖片中都沒有約會相關產品或服務的出現,供女性陪襯,而是只呈現女性。本研究即試圖探究,這些約會顧問組織的社群行銷貼文圖片,反映了何種男性凝視現象?女體以何種樣貌被再現?在貼文文字、主題的脈絡下,這些圖片又傳達了何種男女性別權力關係?本研究抽出十則貼文樣本,以符號學分析法分析其圖片與文字的明示義以及男女性別迷思。
研究結果發現,約會顧問組織偏好使用大幅度裸露的女性圖像,而且也偏好使用沒有男性出現的純女性圖像,來表達諸如約會技巧、魅力培養、性愛技巧等內容。但在遇到與穩定交往、交往關係相關的主題時則使用男女一同出現的圖片,其中也沒有裸露的女體。儘管較少,約會顧問組織也會使用漫畫、繪圖的女性圖像,以再現性感女性、性愛的畫面,以因應與性愛相關的貼文主題。這些社群行銷圖片,反映出男性欲觀賞的女體是五官端正美麗、身材窈窕性感、肌膚無瑕、態度親密可愛的女性樣貌。這些圖片所傳達的更深層男女性別迷思,則是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控制,即女性、男女關係必須受男性的掌控。
中文部分
王承平(2012)。<性別權力的跨界再現:電視廣告中女體的美麗與哀愁>,《文化研究月報》,128:3。
王承平、陳立民(2010)。<凝視女體:汽車平面廣告中女性的再現意義>,《明道學術論壇》,6(2):131-153。
王順民(2010年7月14日)。<正視晚婚現象及其衍生的問題>,《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截取日期:2014年1月13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7789
江惠蘭(2003)。《不同性刺激形式所引發的幻想程度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氣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珍(1999)。<鼓動沸騰的七情六慾>,《廣告雜誌》,98:92-97。
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2012年3月20日)<台灣網路廣告市場破百億,再登五大媒體成長之冠>,《數位時代》。截取日期:2013年6月2日,取自
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2511
李孟純(2011)。<女性主義身體論述相關文獻整理與反思>,性別與科技研討會暨台灣女性學學會年度研討會。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宜玲(2000)。《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建瑩、王孝勇(2014)。<「新」女性形象的媒體再現與性別意識:電視內衣廣告曼黛瑪璉之圖像符號學分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八卷第一期:71-116。
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何佑倫(2009)。<把妹三匹郎,招數大公開>,《壹周刊》,446:160-166。
林俊良(2003)。《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宇玲(2004)。〈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 — 以平面廣告為例〉,《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137-150。
林銘皇(2005)。《汽車電視廣告中汽車、家庭與性別角色之變遷:1985-2004》。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鴻斌(2008)。《網路行銷實務攻略》。台灣:文魁資訊。
郭曉瀅 (2004):《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 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市:心理。65-84。
高名凱譯(2003)。《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文化。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陳品先(2011)。<亞太地區社群媒體統計>,《數位時代》。截取日期:2013年6月2日,取自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46/id/19756
陳明珠(2008)。<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圖書資訊學研究》,2:2,頁23。
陳俊宏(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珮庭(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慧萍、邱宜君、楊久瑩(2013)。<新郎平均31.9歲、新娘29.5歲/晚婚成趨勢 登記對數也變少>,《自由電子報》。截取日期:2013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26/today-life1.htm
陳瓊花(2003)。<性別與廣告─性別與廣告之交織>。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台北:巨流。359-328。
曾千琿(2011)。《性感是廣告良藥還是毒藥?性訴求類型、產品類別與刺激尋求動機特質對廣告效果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200。
張玉佩、葉孟儒(2008)。<美貌的詛咒:男性凝視在網路相簿的權力探索>,《資訊社會研究》,15:249-274。
張約翰(2014)。<從身體到符號,再回到身體——由宅男女神看宅男的消失>,《文化研究雙月報》,143:44。
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廣告與兩性>,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 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95-120。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臺北縣:正中。
黃彥超(2013)。《社群媒體行銷與消費者信任關係之研究 – 以FACEBOOK 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瑞娟(2013)。<基隆冠全台 不婚女佔35%>,《蘋果日報》。截取日期:2013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419/34963340/
黃榮華(2010)。《Facebook行銷模式研究 – 以7-Eleven粉絲專頁個案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EMBA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瑋斌(2010)。《男性御宅族的愛情/色情幻想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囇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市:女書文化。
蔡宜倩(2009年)。<愛情公式化 民眾不認同>,《中正e報》。截取日期:2014年1月15日,取自
http://old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508
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2013)。《2012年台灣網路廣告量統計暨2013預測報告》。
趙偉妏譯(2007)。《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
劉宗輝(1997)。《國內電視廣告性別角色描繪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賴俊雄(2003)。<傅柯的《規訓與懲罰》>,《規訓與懲罰-再探傅柯權力系譜學研讀會》,取自
http://www.360doc.com/showWeb /0/0/54729.aspx
賴建都(1998)。<網際網路廣告訊息設計之研究>,《廣告學研究》,11:19-36。
鄭麗芬等(2002)。《兩性關係》。台北:永大。
Barker, C.(200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譯,2004)。台北:五南。
Farrel, W.(1974)。《男性解放》(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合譯,1987)。台北:婦女新知。
Fiske, J.(1990)。《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等譯,1995)。臺北市:遠流出版。
Kaplan, E. A.(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和修辭>(謝錦芳譯,1990),《當代》,51:42-52。
Rose, G.(2001)。《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王國強譯,2006)。台北市:群學。
英文部分
Ahmad Hafeez Anjum (2010). Social Media Marketing, p.2.
Barthes, R. (1973). Myth today. In J. Evans & S. Hall (Eds.),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pp.51-58). London: Sage.
Billimoria, R. (2011). “The Holy Trinity of Social Media”, Retrieved: April 25, 2014, from:
http://www.miracleworx.com/blog/2011/06/the-holy-trinity-of-social-media-facebook-twitter-and-the-blog-aim-them-at-an-idea-concept-or-service-you-want-to-promote/
Biswas, A., Olsen, J.E. and Carlet, V. (1992),”A comparison of Print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1(4), 73-81.
Courtney, A.E. and Sarah Wernick Lockeretz (1971),”A woman’s place:An analysis of the role portrayed by women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8, 1, 92-95.
Courtney, A. E. and Whipple T. W.(1983).Sex Stereotyping in Advertising, Toronto: D.C., 103-144.
Edwards, Jim (2012, July 26). CHART: Facebook's Ad Revenue Grows To Nearly $1 Billion. Business Insider. Retrieved: June 2, 2013, form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chart-facebooks-ad-revenue-slowsgrows-2012-7
Emad, Mitra C.(2006). Reading Wonder Woman’s Body: Mythology of Gender and Nation.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39, No. 6.
Frith, K., Shaw, P., Cheng, H.(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y: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Women’s Magazin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1), p.56-70.
Garraty, J. A.(1959).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to Biography and History, Trends in Content Analysis(Ithiel De Sola Pool, ed.). Illinois, US: Univ.of Illinois Press, p.176.
Gauntlett, D.(2002). Media, gender and identit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Kuhn, A. (1985). The power of the image.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Jehanzeb (2008, Auguas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in Comic Books. Fantasy Magazine. Retrieved: June 3, 2013, from http://www.fantasy-magazine.com/non-fiction/articles/the-objectification-of-women-in-graphic-novels/
Kim, W., Jeong, O.R. & Lee, S.W. (2010), “On Social Web Sites”, Information
System, Vol. 35 Issue 2, pp. 215-236.
Kruszelnicki, K. (2001). “Skin Color 1”. ABC Science. Retrieved: Sep 20, 2014, from
http://www.abc.net.au/science/articles/2001/03/01/249992.htm?site=science/greatmomentsinscience
Kwan, L.-S.C. (2004). Fashion Gender.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Lambiase, j., Reichert, t. (2003). Sex in advertising.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cQuail, Denis(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3rded). London: Great Britain by The Cromwell Press, p.277.
Mitchell, Robert L.(2009). Online dating: It's bigger than porn. Computerworld.com. Retrieved: Jan 13, 2014, from
http://blogs.computerworld.com/online_dating_its_bigger_than_porn
PwC(2010).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Advertising. p8. Retrieved: 19 June 2013.
Reichert and J. Lambiase (Eds.) (2003), Sex in Advertising: Perspectives on the Erotic Appeal, Mahwah, NJ: Erlbaum. p11-38.
Richmond D. and Hartman T. P. (1982), “Sex Appeal i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2(5), 53-61.
Safko, L., & Brake, D. (2009). The social media bible: Tactics, tools, and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success. New Jersey: John Wiley.
Shimp, t.a.(2003). Advertising, promotion &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Mason, Ohio: Thomson South-Western.
Siu, Eric(2013). The Time For Video Advertising Is Now. Growth, Marketing. Retrieved: 10, June, 2013, from http://www.growtheverywhere.com/the-time-for-video-advertising-is-now/
Social Welfare History Archives(2009). If you want to drop bombs to the set of the rising su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braries. Retrieved: May 29, 2013, from http://umedia.lib.umn.edu/node/64807
Social Welfare History Archives(2009). Them days is gone forev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braries. Retrieved: May 29, 2013, from http://umedia.lib.umn.edu/node/47260
Soley, L. and Kurzbard, G. (1986), “Sex in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1964 and 1984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5(3), 46-54.
Stelzner, Michael A.(2012). 2012 Social Media Marketing Industry Report. Social Media Examiner.
Stelzner, Michael A.(2013). 2013 Social Media Marketing Industry Report. Social Media Examiner.
Strauss, Neil(2005). The Game: Penetrating the Secret Society of Pickup Artists. NY,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Sturken, M., Cartwright L.(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2nded.).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p. 76.
Thompson, I. (1999). Women and Feminism i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hal Communication 13(2): 154-179
Weber, L. (2009). Marketing to the social web: How digital cus- tomer communities build your business. London: Wiley.
Weinberg, T. (2009), “The New Community Rules: Marketing on the Social Web”, Published by O'Reilly Media, pp. 3-9.
Wimmer, R. D., Dominick, J.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Connecticut, US: Cengage Learning.
Zarrella, Dan(1020). The Social Media Marketing Book. p.1.
Zeff, Robbin, Jeff Aronson (1997).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NY: John Wiely & Sons Inc.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