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炫逸
LI, Hsuan-Yi
論文名稱: 企業的永續意涵與員工環境素養-以台泥和平分公司及DAKA生態循環園區為例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d Employee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 case study of TCC Hoping branch and DAKA
指導教授: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口試委員: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劉湘瑤
Liu, Shiang-Yao
王彬墀
Wang, Pin-Chih
口試日期: 2023/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企業永續環境素養企業社會責任台泥DAKA
英文關鍵詞: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Literacy, CSR, TCC, DAKA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3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已不只是單純從慈善、回饋等作為出發點,甚至成為展現企業「永續經營」企圖心的舞台,透過環境、社會、治理 (ESG) 等面向,以「當責」的態度,與社會與環境和平共處。
    台泥是臺灣第一間上市公司,過去給人的印象是掠奪環境資源、高污染的傳統產業。近年來台泥積極轉型,在許多CSR大獎上取得佳績,可說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典範,其中又以台泥和平廠及DAKA生態循環園區的設立,作為企業推動永續經營的先驅及實驗場域。台泥不只是對外的形象包裝,同時也有系統地將永續理念深根至各部門員工,以提升整體環境素養。本研究以台泥和及DAKA園區為例,釐清企業發展永續的過程,及員工環境素養培力的成果。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環教素養的探討。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以台泥和平分公司員工與對照組相比,在環境素養各向度上,皆有較優異的表現。分析原因,和平分公司作為台泥發展永續策略的實驗場域,營造永續環境之氛圍,並與社區和平共處,進而帶動員工提升環境素養。然而研究也發現,部分族群及推動的方式,呈現相對較不積極的態度,因此透過這些區塊的調整,將有助於企業推動永續績效上事半功倍。

    When a company implement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t has not only started donating and giving back, but has become a stage to show the vision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governance (ESG), with “accountability” to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TCC is the first IPO company in Taiwan. In the past, TCC gave people the impression that plundered resources and high pollution. In recent years, TCC has been transforming and won many CSR awards. It has become a good role model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especially in Heping Branch and DAKA , they are pioneers and laboratorie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CC. CSR is not only an image packaging for the company but also improves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employees. This study takes TCC Heping Branch and DAKA, to find out the journey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d employee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raining effect.
    The study us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discuss employee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ployees of the TCC Heping Branch had better performance in al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alyzing the reasons, Heping Branch as an experimental site for TC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community, thereby driving employees to improve thei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However,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ome groups and methods in employees are relatively less positive. Therefore, the adjustment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getting bett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流程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永續」的歷史 9 第二節 企業社會責任之演變 22 第三節 環境素養與環境議題 33 第四節 臺灣的水泥產業與台泥公司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0 第一節 台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內容分析 5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8 第三節 問卷設計 5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背景變項基本資料分析 73 第二節 環境素養量現況分析 80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環境素養之差異分析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6 第一節 結論 146 第二節 建議 150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63

    中文部分
    GRI。吳文雅等譯 (2017)。GRI 準則(正體中文翻譯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Nebojsa Nakicenovic。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譯(2019)。想像2050 ―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轉型行動。未出版之演講稿。
    Peter Ferdinand Drucker。齊若蘭譯 (2020)。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遠流出版社。
    Rachel Carson (1962)。李文昭譯 (1997)。寂靜的春天。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John Rawls。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 (2009)。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onathan Knowles et al. (2022)。探索企業目的背後的目的。載於哈佛商業評論2022年4月號。
    方志豪 (2013)。本土企業CSR職員的社會責任與環境教育認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御風 (2019)。從淺野到臺泥—臺灣第一的水泥廠。我己文創有限公司。
    王鑫 (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第37期,頁87~103。
    王鑫 (2007)。環境保育教育。環境教育季刊,第23期,頁5-9。
    申永順 (2008a)。 ISO 26000 企業社會責任之發展與因應。環境工程會刊,第19期。
    申永順 (2008b)。國內外企業永續報告書之發展與推動現況。未出版之投影片。
    申永順、胡憲倫、簡又新 (2020)。我國民間推動企業永續報告之歷程與成果-以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為例。永續產業發展季刊,第64期,頁12-21。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0)。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年度檢討報告。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3)。臺灣永續發展宣言。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9)。中華民國永續發展政策綱領。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2019)。臺灣永續發展目標。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4)。臺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0)。推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行政院院會議案。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邁向綠色永續未來。臺北市:作者。
    李子健主編 (2011)。海峽兩岸及港澳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
    李莉儂 (2014)。台北植物園之環境教育學習內涵與需求探討:以環境素養之架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之省思(第二版)。巨流出版社。
    李政義 (1990)。企業社會責任論。國立編譯館。
    何昕家(主編) (2020)。永續發展目標(SDGs)教育手冊—臺灣指南。教育部。
    沈鐸 (1993)。環境保護應從教育著手。環境教育季刊,第18期,頁1-3。
    沈溫禪 (2011)。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策略與作法及其環境教育內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吳慧玲 (2011)。淺談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規範及推動情形。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9卷第8期,頁5-21。
    吳淑蓉 (2014)。公私部門員工環境素養與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林東信 (2010)。環境議題教學對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林素華 (2015)。環境教育法實施後主要環境教育要素及機制整體優化之研究高中職以下學生、一般民眾之環境素養施測及教學策略研擬。中華民國科技部,MOST-103-2511-S-142-007。
    林怡諄 (2008)。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浩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書局。
    邱皓政 (201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六版):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書局。
    周代偉 (2014)。台灣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對員工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工作要求為調節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0)。公司治理 3.0―永續發展藍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柯亦鴻 (2022)。SASB準則下ESG揭露程度之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施文華 (2019)。百大企業社會責任中之環境教育實施策略、方式及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袁延壽(2020年4月29日)。台泥水泥 勇奪傳統產業組首獎。工商時報,A14版。
    孫震 (2009)。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翠霞、蔡崇健 (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9期,頁46-49。
    徐遵慈 (2021)。新冠疫情後企業全球投資布局的新課題。經濟前瞻,第195期,頁93-98。
    張子超 (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頁11-16。
    張子超 (2017)。議題教育的意義與課程融入―以環境教育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11期。
    張子超 (2019)。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的課程發展:以永續發展為例。台灣教育,第717期,頁55-64。
    張子超、蔡慧敏 (2015)。環境素養內涵與評量指標之研究。科技部研究計畫成果報告(MOST 102-2511-S-003-015-MY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芬芬、周嘉育 (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實施要點。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4期第7卷,頁43-49。
    張翰壁 (2005)。環境治理與環境教育的新觀點:以台北縣市為例。環境教育研究,第3期,頁75-93。
    張獻安 (2014)。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對員工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灣某傳統製造企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梁世武、劉湘瑤 (2012)。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暨全民環境素養調查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許世璋 (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2期第11卷,頁121-139。
    許峻賓 (2008)。國際環境議題發展與我國外交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期第4卷,頁24-29。
    許勝雄 (2015)。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載於顧洋(主編),企業永續—綠色經濟之舵,頁21-23。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陳俊良 (2011)。企業管理含管理概論總複習 (第2版)。考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慶豐 (2018)。企業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企業社會責任外部因素之內涵及指標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陳春山 (2008)。企業社會責任及治理—CSR策略實務手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陳怡之 (1992)。地球高峰會:環境與發展之論證。環境教育季刊,第15期,頁1-9。
    教育部 (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教育部。
    教育部 (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程淑芬(2019)。金融業的責任投資。產業雜誌,第595期。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黃惠蘭、林吟霞 (2020)。生活課程教科書涵蓋環境教育議題之現況分析。教科書研究,第3期第13卷,頁33-68。
    黃振豊 (2012)。環保意識、體制團體與環境管理關聯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 101-2410-H-032-039-SSS)。
    黃昭勳 (2018)。從校園場域出發-環境教育議題如何有效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7期第10卷,頁102-104。
    黃朝恩 (1995)。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第27期,20-33。
    賀雅蓉 (201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環境教育議題之內涵探究-以第二學習階段為例。國教新知,第59期第4卷,頁77-83。
    楊冠政 (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第19期,頁2-14。
    楊冠政 (1998)。環境教育(再版)。明文書局。
    楊嵐智 (2019)。十二年國教下環境素養的內涵與教育實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33期第2卷,頁29-49。
    楊嵐智、高翠霞 (2019)。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5卷第2期,頁1~26。
    楊雅智 (2015)。淺談企業社會責任之 國際發展趨勢與國內推動現況。證券暨期貨月刊,第33卷第1期,頁5~15。
    葉俊榮、施奕任 (2005)。從學術建構到政策實踐:永續臺灣指標的發展歷程及其對制度運作影響。都市與計劃,第32卷第2期,103-124。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21)。OECD 多國籍企業指導綱領與企業社會責任。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廖芷芸 (2017)。臺灣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之探討:環境議題分析。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1)。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9年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2)。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0年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3)。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1年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4)。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5)。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6)。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7)。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8)。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19)。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20)。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21)。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責任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22)。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永續報告書。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劉美慧 (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第8期,頁173-200。
    劉震邦 (2012)。台灣水泥製造產業之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經營績效之研究—以台泥與亞泥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賴廉友 (2016)。提升一般民眾環境素養之教學策略研究-以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
    盧咨縈 (2019)。探究循環經濟下的價值共創:以台灣水泥和平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盧建成 (2006)。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暨實證性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
    蔡沅廷 (2020)。台灣企業永續發展之比較評估—電子製造及銀行產業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蔡清田 (2018)。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五南出版社。
    蔡慧敏 (2012)。環境素養相關研究與架構內涵。世界環境教育年會專題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顧洋 (2017)。載於簡又新、顧洋(主編)。企業永續契機: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發展策略。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西文部分
    A.B.Carroll (1979).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497-505.
    A.B.Carroll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34(4), 39-48.
    ABN Amro (et. cl.) (2004). Who Cares Wins: Connecting Financial Markets to a Changing Wrold. Swiss Federal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United Nations.
    Alex Russ (Ed.) (2015). Urb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thaca, NY and Washington, DC: Cornell University Civic Ecology Lab, NAAEE and EECapacity.
    Aupperle et al. (1985).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8(2).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Bill Gates (2008). Creative Capitalism. New York Time Magazine, August 21.
    Brown, T. J., & Dacin, A. P. (1997).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1(1), 68-84.
    Bowen, H. R. (1953).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Harpers and Brothers.
    Clarkson, B. E. (1995).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92-117.
    Davis Keith (1960).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3), 70-76.
    Ebner, D. & Baumgartner, R. J.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Conference,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Dublin, 1-17.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iteracy Consortium (2004).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ramework. DC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lan.
    Elkington, J. (1998).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8(1), 37-51.
    Elkington, J. (1999).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 Oxford: Capstone.
    F. A. Hayek (1960). Equality, value and merit.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85-102.
    Freeman Edward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Pitman Publications, Boston.
    Friedman, M. (1964).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 Magazine, September 13.
    GRI (2016). 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Global Reporting Initative, Glob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89).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IIAS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2014). 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Ihator, A. S. (2004).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reflections on twentieth century change.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sch, A. (2008). Online communica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A study of New Zealandʼs electricity and gas retail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14, 139-153.
    Krishna Bharadwaj (1972). Marshall on Pigou's Wealth and Welfare. New Series 39(153), 32-46.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 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cGUIRE, J. W. (1963). Business and Social, New York: McGraw-Hill.
    Michael E. Porter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11.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undation, (2015) .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genda for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Author.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8). Developing a stat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lan. Rock Spring, GA: Author.
    Orr, D.W. (1994). Earth in Mind-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Prospect.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Oliver Sheldon (2003).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Routledge.
    Porter, M. E. (1980). Competive Strategy. Free Press, New York.
    Porter, M. E.(2002).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9, 106-117.
    PWC (2017). The World in 2050. PWC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1990s.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
    Savage, Grant T., Timothy W. Nix, Carlton J. Whitehead, and John D. Blair (1991) .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2), 61-75.
    Sethi, S.P., (1975).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7 (3), 58-64.
    Sheldon, O. (1923).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London: Sir I. Pitman.
    UNESCO (1978). The World’s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bilisi. Columbus, Ohio: ERIC / SMEACInformation Reference Center.

    法規
    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民國111年12月23日)。
    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民國111年12月23日)。
    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民國076年10月02日)。
    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民國111年9月22日)。
    環境基本法。(民國91年12月11日)。
    環境教育法。(民國106年11月29日)。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民國104年7月1日)。

    網站
    Earth Day Network [EDN] (2018). The history of Earth-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arthday.org.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10). Excellenc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learning (k–12) .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y6L18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19). K–12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naaee.org
    United Nations (202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sdgs.un.org/goals.
    WBCSD (2022)。https://www.wbcsd.org/。
    全球蘇利文原則 (2009)。https://proj.ftis.org.tw/isdn/Article/ArticleView/40?mid=111&page=1&groupid=28&subgroup=41
    全球盟約。https://proj.ftis.org.tw/isdn/Article/ArticleView/42?mid=111&page=1&groupid=28&subgroup=4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2)。https://dict.revised.moe.edu.tw/?la=0&powerMode=0
    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https://proj.ftis.org.tw/isdn/Message/MessageView/1006?mid=105&page=1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協會 (2022)。https://bcsd.org.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