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櫻溶
Hung, Ying-Jung
論文名稱: 男性性別角色態度與擇偶偏好之研究 -以高科技產業未婚男性為對象分析
A Study on the Male Gender-role Attitude to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 – Analyzing Unmarried Males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as the Subjects
指導教授: 林如萍
Lin, Ju-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未婚男性性別角色態度擇偶偏好擇偶條件
英文關鍵詞: unmarried males, gender-role attitude,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 mate selection criter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30下載:10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未婚男性之擇偶偏好,並進一步分析個人因素(年齡、教育程度、異性交往經驗)、家庭因素(家中排行、居住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工作因素(工作時數、出差狀況、工作職位與工作職務),以及性別角色態度對男性擇偶偏好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在桃竹苗地區從事高科技產業之未婚男性為研究對象,透過紙本與網路問卷兩種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得540份有效樣本。以SPSS 11.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多元迴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薛費(Scheffe Method)事後比較等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在性別角色態度方面,未婚男性雖普遍認同兩性平權之觀念,但對女性家庭角色之看法仍傾向傳統;且年齡愈大、具異性交往經驗、與父母共同居住之未婚男性,其性別角色態度愈傾向傳統。
    二、 未婚男性擇偶時最偏好的條件為:有愛的感覺、彼此溝通良好、對感情專一、身體健康、雙方彼此吸引、個性相投、和我的家人和睦相處、孝順、顧家、個性樂觀開朗、為人老實可靠與善解人意,超過八成的受試者認為這十二項是重要擇偶條件。
    三、 以本研究歸納之五大面向擇偶條件觀察,發現未婚男性最偏好「情感取向」面向,其次為「內在特質」面向與「家庭取向」面向,最不受重視的則是「能力條件」面向。
    四、 分別就五大面向觀察未婚男性擇偶偏好,發現受試者普遍重視各項情感條件;在內在特質部分,未婚男性較偏好具「和善性」、樂觀開朗、老實可靠之女性; 家庭取向面向中,未婚男性最偏好「和我的家人相處和睦」、「孝順」、「顧家」等條件;生理條件中,未婚男性最看重女性之身體健康,「未曾與他人發生過性關係」則是所有條件中最不受重視的項目;能力條件中,未婚男性較重視「家世清白」與「工作穩定」。
    五、 本研究探討之各項因素中,以性別角色態度對擇偶偏好之影響最為顯著,可預測未婚男性對生理條件、能力條件、家庭取向之重視程度,性別角色態度愈傳統之未婚男性,愈重視此三面向之條件。
    六、 除性別角色態度外,僅教育程度與父母婚姻狀況可預測未婚男性之擇偶偏好。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低之未婚男性,較偏好女性之「家庭取向」條件;父母婚姻狀況為「分居、離婚」者,更重視女性內在特質面向之條件。至於年齡、異性交往經驗、家中排行、居住狀況與工作因素等變項,則不影響男性之擇偶偏好。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lies in exploring unmarried males’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and in further analyzing how individual factors (age, schooling, opposite sex relationship), family factors (family ranking, state of residence,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working factors (work hours, state of business trips, work position and work responsibility), and their gender-role attitude affect male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The stud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focusing on unmarried males working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across the Taoyuna,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as the study subjects, in which paper and Internet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for data gathering, deriving a total of 540 valid samples. Upon undergo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using SPSS 11.0 for Windows statistics package software for statistics description, and post comparisons using the multiple reserve,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and so forth, the study findings unveiled that,

    I. In gender-role attitude, unmarried males general identify with the gender equality concept, and that the gender role attitude among males of older age, with opposite sex relationship and live with their parents tend to be more conventional.
    II. Criteria governing unmarried males’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are: hav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loved, fine mutual communication, monogamous to love, healthy body, mutual attraction, compatible personalities, interacting well with my family members, respectful of parents, care for the family, a sunny and open personality, being honest, dependable and understanding, which more than 80% of the respondents reckon the twelve categories to be critical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III. Observation made using the five tendency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concluded by the study showed that unmarried males tended to gravitate toward the emotional tendency, followed by inherent attribute tendency and family oriented tendency, and least emphasized was the competency criterion tendency.
    IV. Observation made to unmarried males’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using the five major tendencies found that the respondents tended to emphasize on a host of emotional criteria; in inherent attributes, unmarried males tended to prefer women with agreeableness, sunny and optimistic disposition, honest and dependable. In family oriented tendency, unmarried males most preferred criteria such as interacting well with my family members, respectful of parents, caring for the family. In physiology criteria, unmarried males emphasized most a female’s physical health, while never having any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was the least emphasized category of all. In competency criteria, unmarried males tended to emphasize more on good family background and stable work.
    V. In the study’s exploring all factors, the impact of gender-role attitude in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was found to be most ominous, which served to predict the level unmarried males emphasize physiology criteria, competency criteria and family orientation, and that the more conventional unmarried males hold in their gender-role attitudes, the more emphasizes they would placed on these three criterion tendencies.
    VI. Besides gender role attitudes, only education and parental martial status could be used to forecast unmarried males’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The study found that unmarried males with a lower education tend to prefer women with family oriented criteria; and those with a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being separated or divorced tend to focus more on women’s inherent attribute tendency criteria. As to the variants of age, opposite sex relationship, family ranking, state of residency, and work factors, they tended to bear no impact to males’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男性擇偶條件與偏好 ……………………………………………… 9 第二節 影響男性擇偶偏好之相關因素 ……………………………………36 第三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擇偶偏好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71 第二節 未婚男性性別角色態度與擇偶偏好之現況分析 …………………79 第三節 未婚男性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在性別角色態度之迴歸分析 ……88 第四節 未婚男性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性別角色態度對 擇偶偏好之迴歸分析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2 第三節 建議…………………………………………………………………11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124 英文部分………………………………………………………………………132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130 附錄二 問卷題目修改情形…………………………………………………136 附錄三 未婚男性性別角色態度與擇偶偏好預試問卷……………………137 附錄四 未婚男性性別角色態度與擇偶偏好正式問卷……………………140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57 圖 3-5-1 研究步驟圖……………………………………………………………68 表目錄 表2-1-1 擇偶條件的類型…………………………………………………………15 表2-1-2 擇偶條件之分類…………………………………………………………16 表2-1-3 男性擇偶時偏好之特質…………………………………………………35 表3-4-1 預試樣本問卷回收情況…………………………………………………64 表4-1-1 樣本個人基本資料之分佈………………………………………………72 表4-1-2 樣本家庭基本資料之分佈………………………………………………74 表4-1-3 樣本工作基本資料之分佈………………………………………………77 表4-2-1 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次數(百分比)分配…………80 表4-2-2 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82 表4-2-3 男性擇偶偏好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及次數(百分比)分配…………84 表4-2-4 未婚男性擇偶偏好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7 表4-2-5 未婚男性偏好五大因素人格特質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7 表4-3-1 未婚男性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對性別角色態度之迴歸分析………89 表4-4-1 未婚男性背景因素與性別角色態度對「生理條件面向」之迴歸 分析………………………………………………………………………91 表4-4-2 未婚男性背景因素與性別角色態度對「內在特質面向」之迴歸 分析………………………………………………………………………93 表4-4-3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未婚男性在內在特質面向之平均數、標準 差摘要表…………………………………………………………………94 表4-4-4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未婚男性在內在特質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94 表4-4-5 未婚男性背景因素與性別角色態度對「能力條件面向」之迴歸 分析………………………………………………………………………95 表4-4-6 未婚男性背景因素與性別角色態度對「家庭取向面向」之迴歸 分析………………………………………………………………………97 表4-4-7 未婚男性背景因素與性別角色態度對「情感取向面向」之迴歸 分析………………………………………………………………………98 表4-4-8 剔除極端值後,未婚男性背景因素與性別角色態度對「情感取 向面向」之迴歸分析……………………………………………………99

    中文部分
    方思文(1999)。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行(1997)。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47-78。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初版一刷:民88)
    王震武(1979)。結婚動機與擇偶條件。基隆市:大洋出版社。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研究,11,59-89。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7)。台北市教育統計。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田安里(2005)。雙薪家庭夫妻的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對婚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石振弘(2003,10月)。科技人的情與鬱。Cheers雜誌,40。2005年11月10日,取自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 /039 /039070 .asp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1998)。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編號:0130448 80050)。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2)。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編號:0130492 0009)。南投市:行政院主計處。
    余振民(1999)。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燁(1999a)。兩性關係。載於周麗端(主編),婚姻與家人關係。(60-85頁)。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燁(1999b)。擇偶。載於周麗端(主編),婚姻與家人關係。(86-107頁)。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淑玲(2001)。精神分裂病患者擇偶行為與婚姻狀況。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玉瑕、伊慶春(1998)。社會變遷中婦女就業與家庭地位-以家務分工為例。載於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321- 344),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李少珍(1980)。工廠青年交友及擇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佩娟(1998)。已婚職業婦女家計負擔角色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思亮(2001)。已婚男性婚姻品質相關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子女父親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83)。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25 (5),121-135。
    李美枝(1990)。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6)。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與今日台灣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研究,5,114-147。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研究,6,260-299。
    李盛祖(1998)。臺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85-89。
    李嘉聖、陳益世(1999)。高科技產業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暨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研發技術人員為例。人力資源學報,11,93-116。
    尚道明、吳燕玲(2000)。竹科新貴心情故事大告白。新新聞,695, 24-36。
    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倩霈(2001)。高科技產業雙薪家庭從業人員上司支持與工作-家庭衝突相關之研究-以性別相關因素為干擾變項。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5。
    林如萍(2001)。家庭生活教育-婚姻教育議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29-55)。台北:師大書苑。
    林秋萍(2002)。未婚青年擇偶偏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貞(1994)。我國大學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蓉影(1998)。性別角色態度與離異傾向。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林鴻達(1988)。臺灣都市山地青年擇偶態度、行為與問題之研究 : 以北部都市山地教會未婚青年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友芳(2005,10月2日)。《社會新鮮人求職熱門行業》IC設計工程師。大紀元時報。2004年12月12日,取自http:// www.epochti mesh .com.tw/bt/5/10/2/n1072034.htm
    施葛父(1983)。擇偶心理學,張老師月刊,12(3),35-43。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企劃組(2005)。園區歷年就業員工之成長-依產業別區分。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service.sipa.gov. tw/ WEB/Jsp/Page/index.jsp?thisRootID=333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勞資組(2005)。園區發展-產業篇。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w.sipa.gov.tw/WEB/Jsp/Page/index. jsp? thisRootID=299#3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生活科學學報,7,105-131。
    唐瑛蔓(2001)。「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
    徐新娣(2004)。台北縣市大學生擇偶條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家庭教育法(2003)。
    高淑娟(1999)。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淑貴(1987)。已婚就業女性知識份子的家庭與事業觀。中國論壇,23,134-146。
    高淑貴(1988)。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76-0301-H002-32F)。台北市: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系。
    張老師月刊(1984)。桃花舞春風。 張老師月刊,13 (3),18-33。
    張思嘉(1998)。從擇偶過程看婚姻關係的形成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8-2413-H- 128-001),台北市: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張思嘉(2001)。擇偶歷程與婚前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4,1-29。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a)。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b)。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惠芬、郭妙雪(譯) (1998)。P. Voydanoff著。工作與家庭(Work and family life)。台北市:揚智文化。
    莫黎黎、王行(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淑芳、陳彰儀(1983)。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性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17,455-476。
    莊淑芳(1993)。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性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耀嘉(2002)。擇偶條件與性心理之性別差異:演化論的檢驗。中華心理學刊,44 (1),75-93。
    許巧筠(2003)。大學生的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務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明穗(1986)。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思穎(2002)。擇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家庭(頁141-163)。嘉義市:濤石文化。
    陳素琴(2000)。阿美族中學生婚姻態度及擇偶條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玲(2001)。肢體障礙者的擇偶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麗(2001)。自身條件在擇偶歷程中的角色:演化論與社會經濟模式之檢驗。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怡瑾(2000)。父母性別角色態度、對子女性別教養態度與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載於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387-413),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
    黃倩倩(1996)。臺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馨慧(2000)。臺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19,59-80。
    游恆山、李素卿(譯)(1999)。P. G. Zimbardo & R. J. Gerrig著。心理學( Psychology and life)。台北市:五南。
    陽琪、陽琬(譯) (1995)。N. Goodman著。婚姻與家庭( Marriage and the family)。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 : 巨流出版社。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93年3月員工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人數統計(2004)。民國93年6月7日,取自http://www.sipa.gov.tw /1/in7/index-in7-1.htm
    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臺北縣:五南。
    蔡勇美、伊慶春(1995)。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論文發表於「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暨變遷中臺灣社會研討會。
    蔡詩薏(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淑子(1992)。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23,55-103。
    賴美秀(1993)。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智芳(2000,4月)。竹科工程師的寂寞心事。Cheers雜誌,1。2005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 /001/ 001042.asp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民國九十三年六月十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2 /SS-R-092-005.htm
    謝佩珊(2000)。擇偶理論與擇偶條件。空大學訊,260,14-15。
    謝豐存(2001)。虛擬世界擇偶-以配對網站的異性交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獅文化。
    龐偉華(2002)。國小男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性別角色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瑞玉(2000)。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羅靜婷(2001)。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Amato, P. R. (1988). Parent divorce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453- 461.
    Buss, D.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mate preferences: 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 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 1-49.
    Buss, D. M. (1996). Social adaptation and five major factors of personality. In J. S. Wiggins (E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Guilford.
    Buss, D. M. (1997). Personality and mate preference: five factors in mate selection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 (1),107-136.
    Buss, D. M., & Barnes, M. (1986). 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559-570.
    Buss, D. M., & Schmitt, D. P. (1993). Sexual strategies theor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mating. Psychological Reviews, 100, 204-232.
    Cate, R. M., & Lloyd, S. A. (Ed.). (1988).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New York: Wiley.
    Corsini, R. J., & Auerbach, A. J. (1996).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emo, D. H., & Acock, A.C. (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619-648.
    Ganong, L. H., & Coleman, M.,(1992).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ectations of self and future partner.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3,55-64.
    Goode, W. J.(1982). The Famil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Howard, J. A., Blumstein, P., & Schwartz, P. (1987). Social or evolutionary theories ? Some observation on 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53, 194-200.
    Johannesen-Schmidt, M. C., & Eagly, A. H. (2002). Another look at sex differences in preferred mate characteristics: Theeffects of endorsing the traditional female gender role. American Psy- chological Association,35,322-328.
    Larson, J. H., Benson. M. J., Wilson, S. M., & Medora, N. (1998).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 on Marital Attitudes and Readiness for Marriage in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6), 750-768.
    Livingston, R. B. & Kordinak, S. T. (1990). The long term effect of parental divorce:Marital role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14(2),91-105.
    Lueptow, L. B.(1984). Adolescent sex roles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rgolin, L. & White, L.(1987). The continuing role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9.21-27.
    Murstein, B. I. (1980). Mate Selection in the 197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777-792.
    Murstein, B. I. (1986). Paths to Marriage.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Osmond, M. W. & Martin, P. Y. (1975). Sex and Sexism: A Comparison of Male and Female Sex-Role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37 (4), 744-758.
    Scanzoni, J., & Fox, G. L. (1980). Sex roles, family and society: The seventies and beyon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743-756.
    Singh, D. (1993).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waist-to-hip ratio and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293-307.
    South, S. J. (1991).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tials in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28-940.
    Surra, A .C. ( 1990). Research and theory on mate selection and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 in the 198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 844-865.
    Spercher, S., Sullivan, Q. & Hatfield, E. (1994).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Gender differences examined in a national sam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6 ( 6), 1074- 1080.
    Symons, D. (1995). Beauty is in the adaptions of the beholder: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human female sexual attractiveness. In P. R. Abramson & S. D. Pinkerton (Eds.), Sexual nature, sexual culture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omas, G. & Giles, L. (1999). Ideal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72-89.
    Toro-Morn, M. & Sprecher, S. (2003).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mate preferenc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United States v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4(2), 151-170.
    Townsend, J. M. & Wasserman, T. (1997). The perception of sexual attractiveness : sex differences in variabi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6,243-268.
    Townsend, J. M. & Wasserman, T. (1998). Sexual attractiveness: sex differences in assessment and criteria.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6,243-268.
    Udry, J. R. (1974). The social context of marriage. New York:J.B. Lippincot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