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擬以原住民女性作為研究主體,實因比起原住民男性作家來說,原住民女性作家較少有學者討論,也需要更多的關注。原住民女性看似沈默無聲,但其實已累積了不少的作品,但大多研究者只注意到利格拉樂‧阿烏,其實新一代的原住民女性作家慢慢崛起,為原住民文學注入新的力量。
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文學的忽視,在一九八○年代之後才有所改變,讓原住民得以有較為有利的條件發展。除此之外,原住民菁英的覺醒也相當重要,他們意識到自己對於族群、國家、社會的責任,更進一步,從自身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而絕不可忘了真正讓原住民文學蓬勃發展的幕後功臣--山海雜誌社。
在原住民文學中扮演相當重要的推手--山海雜誌社,此一雜誌社由孫大川先生創辦。孫大川先生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兼民族語言傳播學系系主任及山海文化雜誌總編輯,舉辦了許許多多的藝文活動,企圖振興原住民文學。山海雜誌社除了發行雜誌之外,更策劃推動各項的藝文活動,截至目前為止已舉辦過七次的原住民文學獎,發掘了許多優秀的原住民作家,當然本論文研究的原住民女性作家也受到莫大的鼓勵。
原住民沒有自身的文字,只好暫時借用漢人的文字,但目前此策略可說是權宜之計,不但可以擁有較多的讀者,更可以避免陷入「母語主義」的危機,但原住民自身仍需思索究竟要寫出如何的作品。
原住民男性一向以替族群發聲,為原住民的悲慘遭遇打抱不平,但悲傷失望的痛苦不會讓原住民覺醒。沈醉在傷痛中,更看不見原住民的未來。因此,當原住民男姓作家致力於這樣的創作時,原住民女性的作品另外開出了一條小徑。
原住民女性的作品有別於原住民男性的抗議控訴風格,不論在題材及寫作方式都有女性獨特的細膩及觀察角度。原住民女性作家在創作時,較能暫將沈痛的歷史包袱放在一邊,轉以深刻內省的文字,將自身族群珍貴的文化傳統賦予新意。在題材方面,原住民女性將視野放在生活的枝微末節,重拾男性作家忽略的部分。文體方面,大多以散文為創作形式,因為她們強調是內心直接真實的感受,所以較少以小說、新詩方式呈現。
本論文討論之四位原住民女性作家:白茲、伊苞、董恕明、里慕伊各具特色,也都曾出版過一本書籍。白茲重新找回了童年記憶中美好的鄒族傳統;伊苞重拾排灣族面臨消失的巫師信仰;董恕明喃喃自語自成一格;里慕伊敏感多情、剖析女性心情。這些原住民女性作家都曾是山海文學獎的得獎者,也因此他們有了作家的身分,現今她們各自都出版了一本書,期盼她們未來仍能懷抱著對寫作的熱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參考書目
(一) 原住民文學著作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初版。
白茲‧牟固那那《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3年。
瓦歷斯《永遠的部落》,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0年。
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2年月。
瓦歷斯‧諾幹的《伊能再踏查》,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年。
伊苞《老鷹再見》,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4年。
余錦虎、歐陽玉合著《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里慕伊‧阿紀《彩紅橋的審判》,台北縣:新自然主義,2002年12月。
里慕伊‧阿紀《山野笛聲》,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1年。
利格拉樂‧阿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利格拉樂‧阿烏《紅嘴巴的Vu Vu》,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7年。
利格拉樂‧阿烏《穆莉淡Mulidan : 部落手札》,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8年。
孫大川《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台北縣: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1991年,初版 。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初版 。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初版。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縣:臺原出版社,1999年。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事業,1996年。
浦忠成《原住民文學的對話》,台北市原住民務委員會,1990年。
悠蘭‧多又(蔣文鵑)《泰雅織影》,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4年。
奥威尼‧卡露斯《雲豹的傳人》,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董恕明《紀念品》,台北:秀威科技公司出版,2007年。
(二) 專著
下村作次郎《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丹珠昂奔所撰《藏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1996年。
米甘幹‧理佛克《原住民族文化欣賞》第14章,台灣原住民的散文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泰雅族史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發行,2002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初版。
周英雄、劉紀蕙所編的《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周英雄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初版。
岡崎郁子著、葉笛譯一書《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 Isaacs)著‧鄧柏宸譯《族群》,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高行健《靈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童春發《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台灣文獻委員會,2001年。
楊宗翰主編,《臺灣文學史的省思》,台北縣:富春文化出版,2002年。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謝英俊、傅寶玉、許守明編輯《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一輯,台灣文獻委員會,1995年10月。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縣:洪葉文化出版社,1999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出版社,2000年。
(三) 博碩士論文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烏為例》,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呂慧珍《九○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6年。
林奕辰《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烏書寫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 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的行動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春暉出版社,2000年5月。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利玉芳為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潘玲枏《排灣族作家研究──以陳英雄、莫那能、利格拉樂‧阿烏、亞榮隆‧撒可努為對象》,曁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四) 期刊論文及報章專文
〈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專輯〉,山海文化雙月刊25.26期合訂本,1996年2月。
白茲《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一卷第七期,2005年3月。
里慕伊的得獎感言,見中國時報,37版,1990年9月24日。
夷將‧拔路兒(劉文雄)〈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四期,1994年5月。
安淑美的得獎感言,參見〈原住民文學的豐收季〉收錄於《山海文學雙月刊》第12期,1996年2月。
林宜妙〈創造台灣原住民的生命圖像,介紹《山海雜誌》〉,《文訊別冊》,第10期,1998年4月。
洪士惠〈壓迫與吶喊:都市反支配力量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2005年2月。
利格拉樂‧阿烏〈女性是一本書〉,《第四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合集》,台中市政府主辦,1999年3月。
侯如綺〈從書寫家園看原住民女作家的空間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利格拉樂‧阿烏、里慕伊‧阿紀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卷,2004年7月。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0年6月。
陳政彥〈原住民現代詩的空間意涵〉此篇文章收錄於《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國家文學館出版。
陳鴻逸《2005台灣文學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原住民文學在教育體制的再現與支配-以利格拉樂.阿烏的〈男人橋〉與亞榮隆.撒克努的〈飛鼠大學〉選入國中國文教材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1996年1月。
陳芬苓〈跨越父權/母權之分-原住民族群兩性關係之初探〉,《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年12月。
陳敬介《原氣淋漓的山海世界—以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組作品為例》,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八期,2001年6月。
張清志記錄整理〈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印刻文學誌》第一卷第七期,2005年3月。
董恕明在山海文化雙月刊發表的文章,題目為非病中手札-瘋與不瘋之間,山海文化雙月刊,第3期,1994年3月。
董恕明〈偶感〉,《山海雜誌雙月刊》第2期,1994年2月。
董恕明〈一朵花的喃喃自語—尋找文學的天堂〉,山海雜誌雙月刊第六期,1994年9月。
楊翠《認同與記憶:以阿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11期,1999年4月。
楊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台灣文學渠徑〉,文訊雜誌,170期,1999年2月。
碧斯蔚˙梓佑〈經驗排灣學習有感〉一文,刊於《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3期,1996年5月。
蕭義珍〈「台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台灣文藝》165期,1998年10月。
中國時報A14版,2007年12月5日,吳明益的得獎感言。
辛在台《台灣母語復振運動》自由時報,2007年1月19日。
江冠名《新台灣新聞週刊》,第282期,2001年8月16日。
董恕明於中國時報2001年8月14日、39版人間副刊的得獎感言。
中國時報2001年8月14日,人間副刊,此為瞿海良的評審意見,標題為女性書寫的新觀點。
中國時報1999年11月30日,11版藝術人文此次演講乃是「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時報11版藝術人文,1999年11月30日,此次演講乃是「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魏貽君〈從埋伏坪部落出發-專訪瓦歷斯‧尤幹〉中國時報1993年6月17日,第37版。
中國時報1992年3月8日、14版藝術人文,於此文林宜妙主編
(五) 網路資料
魏貽君先生於2002年2月12日,在第二屆高中生台灣文學研習營的演講,講題為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初步觀察,網路資料http:cls.hs.yzu.edu.tw/laihe/C1/c12_021cm.htm。
布農部落網簡介,http://www.bunun.org.tw/。
孟樊〈現代文學評論與文學概況〉,此文刊登於臺灣文學年鑑資料庫網站,http://www2.nmtl.gov.tw/user/ShowDetail.aspx?TblID=92&ID=1664&Highlight=原住民文學獎&Highlight2=。
許榮哲〈小說的創作與活動〉一文,刊登於臺灣文學年鑑資料庫網站,http://www2.nmtl.gov.tw/user/ShowDetail.aspx?TblID=92&ID=1667&Highlight=原住民文學獎&Highlight2=。
網頁http://64.62.138.84/b5/6/11/27/n1535674.htm,此為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的報導。
楊翠〈辯證離散‧回返母胎──2001年原住民文學概況〉臺灣文學年鑑資料庫網站,http://www2.nmtl.gov.tw/user/ShowDetail.aspx?TblID=92&ID=1484&High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