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卉瑄 Chiang, Hui-Hsuan |
---|---|
論文名稱: |
以科技輔助訓練桌球基本技術之訓練設施及設備 Technology-Assisted Train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r Table Tennis Basic Skills |
指導教授: |
李晶
Li, Ching |
口試委員: |
康世平
Kang, Shi-Ping 李嘉文 Lee, Chia-Wen 李晶 Li, Ching |
口試日期: | 2022/06/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科技輔助 、桌球基本技術 、層級分析法 |
英文關鍵詞: | technology-assisted, table tennis basic skill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層級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8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新興科技不斷進步,許多球員在進行技術訓練的過程中結合科技的輔助,便能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此,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基層桌球訓練場地之選手、教練與場地管理者,對於科技輔助訓練桌球基本技術之訓練設施及設備指標的觀點,並探討其指標建構的優先性。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透過「內容分析法」建構科技輔助訓練桌球基本技術之訓練設施及設備的指標與層次,並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針對在臺灣具經驗且符合相關條件的 3 位基層選手、3 位基層教練與 3 位場地管理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基層選手最為重視科技輔助桌球基本技術訓練指標,而教練與場地管理者最為重視桌球基本技術訓練空間指標。整體而言,三種角色最重視的指標為桌球基本技術訓練空間,其次為訓練場地附屬設施及設備。本研究可作為相關從業者在建立科技輔助桌球基本技術訓練場地的參考依據,以提升場地規格與訓練品質,改善基層訓練環境。
Since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thletes applied technology-assisted tool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training result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duct an index of technology-assisted training for table tennis basic skills. Moreover,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priority of the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from players, coaches, and field managers’ perspectives. The conten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construct the index of technology-assisted training for table tennis basic skills. In addition, the study use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understand the priority of the index. The decision-making group was composed of 3 players, 3 coaches, and 3 field manag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 Players valued the skill indicator the most; (B) Coaches and field managers valued the space indicator the most; (C) Overall, the priority of the indicator is training space, and the secondary is the ancillary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can be basic for related practitioners to build the training fields; in addition, the findings can improve the primary training environments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quality
于瑞珍 (2002)。科學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育教學資源之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6(6),4-18。doi: 10.6432/TMR.200211.0004
王鈞壕 (2009)。RFID於校園學生體溫異常監測管理系統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王威堯、張凱翔、陳霆峰、王志全、彭文志、易志偉 (2020)。Badminton Coach AI: 基於深度學習之羽球賽事資訊分析平台。體育學報,53(2),201-214。doi: 10.6222/pej.202006_53(2).0005
方庭訓 (2021)。醫院附設護理之家避難容許時間與消防安全設備應用模擬研究—以基隆、花蓮、高雄某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孔碩 (2012)。淺析乒乓球的步法訓練。現代交際,(2),129。
朱昌勇 (1999)。擬定桌球技術訓練計劃之研究。大專體育,(44),60-66。doi: 10.6162/SRR.1999.44.16
朱夢雨、袁黃、海燕 (2020)。5G技術在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體育科研,41(5),2-9。
吳德成 (1998)。桌球 (技術報告書)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吳敬平 (2002)。直板反膠怎麼練正手拉球 (二)。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吳思穎、周學雯 (2016)。穿戴式裝置應用於運動訓練之探討—以GPS智慧運動錶為例。中華體育季刊,30(1),39-48。
吳帆、安寧、吳雅惠 (2016)。老人社區協同照護智慧系統開發與實現。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1),29-42。doi: 10.6283/JOCSG.2016.4.1.29
何俊易 (2016)。模擬真人對打情境之桌球訓練教具研發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鐘惠 (198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邱金松 (1994)。我國體育發展狀況及其評估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宋岱芬 (2009)。桌球運動員選材及訓練。競技運動,11(1),12-20。doi: 10.29794/CCYT.200909.0002
李克非 (2006)。正手發球入門。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達勝、莊哲偉 (2013)。淺談桌球步法演進與基本步法訓練。中華體育季刊,27(1),83-89。doi: 10.6223/qcpe.2701.201303.1312
李展瑋、游振淘、葉劭緯 (2017)。以穿戴式科技產品建置民眾運動履歷之可行性分析。運動管理,(35),3-11。
余晟嘉 (2015)。智慧空調應用介面設計與開發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余信毅 (2018)。桌球比賽勝負技戰術微型應用程式軟體開發之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國棟 (1996)。學校體育之運動設施事業。大專體育,(28),29-45。doi: 10.6162/SRR.1996.28.11
林吟映、林瑞興 (2006)。科技對運動的衝擊-以運動生理學角度。屏師體育,10,593-597。
林詣傑 (2013)。桌球運動對改善國小學習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彥文 (2014)。零待機功率消耗的自動沖水裝置的設計與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子溢 (2017)。垃圾掩埋場消防安全設備設置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周俊宏 (2014)。使用視訊資料庫之視覺化動作比對分析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doi: 10.6841/NTUT.2014.00278
洪國洋、洪國朕、吳東翰 (2017)。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智慧科技產學合作與人才育成。運動管理,(36),30-40。
相子元、邱煜程、戴一涵 (2018)。虛擬實境之下一步—動作實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2),17-24。
侯光燦 (2012)。以Kinect與DALI協定建構互動式智慧型照明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胡妙芬 (2020)。【給父母的科普知識私藏包】門為什麼會自動打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701
陳心語、孟令夫 (2011)。認知障礙成人之代償性輔助科技。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9(4),197-210。doi: 10.6315/2011.39(4)01
陳伯儀、丁維賓 (2016)。智慧科技在全民健身運動之應用。運動管理,(32),13-19。
陳俊杉、陳嘉懿、陳佳君、吳健群 (2018)。高齡者住宅設計與智慧科技應用。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1),105-122。doi: 10.6283/JOCSG.201805_6(1).105
陳詩娟 (2019)。[拍桌驚嘆]-桌球發球動作教學科技媒體教材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272-277。
陳千霏 (2021)。穿戴式科技桌球教學輔助系統對桌球技術之應用-以正手拉前衝弧圈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徐千埻 (2013)。LED節能照明控制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許樹淵 (1986)。運動技術指導原理。臺北市: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許樹淵 (1999)。如何提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43),7-11。
許永和、朱冠融、鍾承諺、廖彥祺、楊宜臻、陳裕芬、吳昇光 (2019)。智能桌球拍量測與分析系統。載於國立金門大學 (主編),NCS 2019 全國計算機會議 (頁636-640)。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doi:10.6927/NCS.201911.0124
教育部體育署 (2017)。運動設施規範及分級分類參考手冊。取自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4838
教育部體育署 (2018)。運動設施規劃設計及施作常見缺失參考手冊。取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544756320781.pdf
張良西 (2010)。乒乓球發球與接發球。臺北市:大展出版社。
張棨泓 (2011)。物聯網在智慧家庭應用之研究-以捲窗控制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怡潔、吳聰義、林季燕 (2013)。臺灣基層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15-25。
張力仁 (2015)。NFC標籤置物櫃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莊敏汎 (2017)。智慧型自動給水裝置之研製暨其在實務教學上之建構應用 (未出版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市。
黃相瑋、沈淑鳳、陳儷今、蘇榮立 (2020)。資訊科技在大學體育課程之應用。中原體育學報,(14),95-106。doi: 10.6646/CYPEJ.202007_(14).0010
游鳳芸 (2007)。現代桌球運動發球與接發球技術訓練及運用。運動知識學報,(4),123-128。doi: 10.29596/BGYY.200706.0012
温延傑、李伯倫、許家得 (2021)。穿戴式科技與AI人工智慧應用於網球運動之探討。屏東大學體育,(7),85-95。
彭康麟、謝伊萍 (2014)。智慧型販賣機之服務設計-服務體驗工程方法之應用。管理資訊計算,3(2),255-270。doi: 10.6285/MIC.3(2).18
曾國雄、鄧振源 (1989a)。層級分析法 (AHP) 的內涵特性與應用 (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7。
曾國雄、鄧振源 (1989b)。層級分析法 (AHP) 的內涵特性與應用 (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褚志鵬 (2009)。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層級分析法 (AHP) 理論與實作 (未出版教學講義)。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廖學勇 (1985)。桌球運動基本技術訓練法之研究。臺北市:臺北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12)。「研訂運動中心硬體設施規劃設計參考準則計畫」總結報告書。取自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2417
鄭硯青 (2009)。資訊科技在運動場館管理之應用。休閒保健期刊,(2),253-258。doi: 10.29686/LHW.200912.0022
鄭凱文 (2013)。使用單一Kinect攝影機於桌球運動學之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鄭巖 (2014)。不同環境因子對學習效率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蔣立、張博 (1999)。桌球。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劉裕隆 (2014)。照明智能控制系統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沛杉 (2017)。照明設備的節能改善評估研究–以圖書館書庫與閱覽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蕭炳宏 (2020)。國小桌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以雲林縣國小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5(1),58-70。doi: 10.29423/JSRR.202009_15(1).05
盧美麗、蔡輝炯、王秀瑾、蔡文宬 (2015)。桌球弧圈球技術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3),25-40。
謝淑娟 (1995)。損益兩平點分析與調控對桌球訓練成效之探討 (以我國優秀女子桌球運動員崔秀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薛政雄 (2016)。智慧型家庭防災整合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羅盈纖 (2017)。探討物聯網時代智慧商圈建構模式 - 逢甲商圈與 LED 智慧人因照明整合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Blank, P., Kautz, T., & Eskofier, B. M. (2016). Ball impact localization on table tennis rackets using piezo-electric sensors. Proceedings of the 2016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rable Computers, 72-79. doi: 10.1145/2971763.2971778
Chen, W., & Zhang, Y., J. (2006). Tracking Ball and Players with Applications to Highlight Ranking of Broadcasting Table Tennis Video. Proceedings of the Multi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s Applications", 1896-1903, IEEE. doi: 10.1109/CESA.2006.313623
Coyle, S., Morris, D., Lau, K. T., Diamond, D., & Moyna, N. (2009, June). Textile-based wearable sensors for assisting sports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Body Sensor Networks, Berkeley, CA.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5226873
Fischer, S., Steward, T. E., Mehta, S., Wax, R. & Lapinsky, S. E. (2003). Handheld computing in medicin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JAMIA, 10(2), 139-149. doi: 10.1197/jamia.M1180
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 (2017)。ITTF Handboo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ttf.com/handbook/
Keaney, E. M., & Reid, M. (2018). Quantifying hitting activity in tennis with racket sensors: new dawn or false dawn?. Sports Biomechanics, 19(6), 831-839. doi: 10.1080/14763141.2018.1535619
Lin, Y. H., Jan, I. C., Ko, P. C. I., Chen, Y. Y., Wong, J. M. & Jan, G. J. (2004). A wireless PDA-Based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for patient transport.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8(4), 439-447. doi: 10.1109/TITB.2004.837829
Lupton, D. (2013).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machine [Commentary]. 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 32(4), 25-30.
Li, R. T., Kling, S. R., Salata, M. J., Cupp, S. A., Sheehan, J., & Voos, J. E. (2016). Wearable performance devices in sports medicine. Sports Health, 8(1), 74-78. doi: 10.1177/1941738115616917
Liu, R., Wang, Z., Shi, X., Zhao, H., Qiu, S., Li, J., & Yang, N. (2019). Table tennis stroke recognition based on body sensor network. In R. Montella, A. Ciaramella, G. Fortino, A. Guerrieri, & A. Liotta (Eds.), Internet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pp. 1-10). Springer: Cham. doi: 10.1007/978-3-030-34914-1_1
McGar, J. (2015). Smart Stadiums to Pilot Smart City Apps. Retrieved from https://sourceable.net/smart-stadiums-pilot-smart-city-apps/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