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嘉琪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豐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歷史思維歷史理解九年一貫鄭氏治臺探究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1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0-23 第二章 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 第一節 歷史理解能力的意涵 ………………………………………24-34 第二節 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 ………………………………………35-46 第三章 歷史理解的教材教法 第一節 直觀教學法 …………………………………………………46-55 第二節 探究教學法 …………………………………………………56-66 第三節 講述教學法 …………………………………………………67-76 第四章 歷史理解的教學評量 第一節 前測與後測 …………………………………………………77-88 第二節 課堂學習單 ………………………………………………89-125 第三節 學習日誌 …………………………………………………126-134 第四節 教學回饋問卷 ……………………………………………135-1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1-145 第二節 建議 ………………………………………………………146-148 參考文獻 ……………………………………………………………149-156 附 錄 ……………………………………………………………157-168

    一、專書部分

    於友西等著,《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1994。
    王任光 譯,(英)卡耳著,《歷史論集》,台北: 幼獅,1968。
    王仲孚,〈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收錄於《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1993。
    王仲孚,《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 : 歷史教育論集 二編》,臺北:海峽學術,2003。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鳳敏、陳麗華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教育部,1996。
    方駿主編,《新世紀的歷史教育》,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6。
    布洛克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1989。
    台灣史研究會主編,《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二集,1990。
    江日昇,《臺灣外記》,台北:大通書局,1987。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 : 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2006。
    江樹生 譯,《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漢聲雜誌,199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1996。
    杜正勝,〈歷史教育的改造〉,收錄於《台灣心.台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宋佩芬,〈社會學習領域中之歷史教學〉,收錄於《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4。
    李詠吟、單文經著,《教學原理》,台北:遠流,1995。
    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台北:臺灣銀行,1958。
    杜威著,賈馥茗主編,《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1992。
    何兆武 譯 ,Robin G..Collingwood著,《歷史的觀念》,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何炳松,《通史新義》,臺北:臺灣書房,2008。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年初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5。
    邱淵 等譯,Benjamin S. Bloom、George F. Madaus、J. Thomas Hastings著,《教學評量》,台北:五南,1989。
    林寶山,《教學論》,台北:五南,1990。
    林寶山,《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1998。
    林慈叔、劉靜貞,《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收錄於《方法論: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史研所出版,1997。
    林慈淑,〈史家?偵探?或記錄?-10-14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法〉,收錄於《史學與文獻(三)》,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1。
    周雪玉,《施琅攻台的功與過》,台北:臺原,1990。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 : 正中,1993。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收錄於《思想:歷史與現實》第二期,台北:聯經,2006。
    邵瑞珍 譯,J.S.Bruner著,《教育的歷程》,台北:五南,1995。
    胡昌智 譯,Johann Gustav Droysen 著,《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聯經,1986。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8。
    柯華葳,《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2007。
    高新建,〈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收錄於黃炳惶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2002。
    唐遠華,〈問題研究法在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上的教學實踐〉,收錄於《高級中學歷史教學法研討會資料彙編》,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3。
    張元,〈歷史教科書中的因果關係〉,《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收錄於《方法論: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史研所出版,1997。
    張元,《談歷史 話教學》,台北:三民,1998。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1999。
    莊安祺 譯,Howard Gardner著,《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台北:時報,2007。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2001。
    陳國彥,《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2001。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 : 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2004。
    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學生書局,1994。
    陳瓊森 譯,Howard Gardner著,《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2002。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歷史科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1993。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96。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中華民國95年3月27日台國(二)字第0950030367C號令修正)。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中華民國97年1月24日台中(一)字第0970011604B號令發佈。
    郭俊賢、陳淑惠 譯,David Lazear著,《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2000
    郭俊賢、鄭谷苑 譯,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1999。
    郭俊賢、鄭谷苑 譯,John D. Bransford等編,《學習原理 : 心智、經驗與學校》,台北:遠流,2004。
    郭實渝 譯,《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 探討美國經驗》,教育部,199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黃光雄、蔡清田,《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2000。
    黃光雄,《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2002。
    黃宗羲,《賜姓始末》,台北:臺灣銀行,1958。
    黃典權,《鄭成功史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1996。
    黃政傑,《課程評鑑》,臺北:東華,1911。
    黃政傑,《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1991。
    黃俊傑,《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
    楊英,《從征實錄》,台北:臺灣銀行,1958。
    程紹剛 譯,《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2000。
    程大學 譯、村上直次郎日文譯注《巴達維亞城日記》,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2002。
    傅士哲 譯,Ken Bain著,《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大塊文化,2005。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史料略論〉,收錄於《傅斯年全集》4,台北:聯經,1980。
    傅朝卿、詹伯望,《圖說鄭成功與台灣文化 : 國姓爺.延平郡王.開台聖王》,臺南:臺灣建築文化出版,2006。
    黃道遠,〈歷史學科知識本質之檢討、分析與應用-以現今國中台灣史教材為例〉,收錄於《歷史意識與歷史科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2003。
    葉高樹,〈歷史教育對「負面」人物討論-以吳三桂為例〉,《歷史教育研討會》,2001,頁161-191。
    詹志禹,〈主題軸〉,收錄於黃炳惶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200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廖中和 譯,A.L. Rowse著,《歷史的功用》,台北:幼獅,1970。
    鄭氏宗親會編,《鄭成功復台三百週年紀念專輯》,台北:海內外鄭氏宗親會,19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成功紀事編年》,台北:台灣銀行,1965。
    趙祐志,〈國中生對歷史人物印象深淺及善惡評價之調查與歷史教學-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收錄於《國民中學歷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5,頁30-60。
    諸家 著,《鄭成功傳》,台北:台灣銀行, 1958。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台南:臺南市文化中心,1998。
    劉城,〈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清華歷史教學》,第2期,1993,109-113。
    劉靜貞,〈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東吳大學歷史系編,收錄於《史學與文獻(三)》,台北:東吳大學,2001。
    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收錄於《史學與文獻》,台北:學生書局,1998。
    錢穆,《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東大圖書,1979。

    二、期刊

    丁剛健,〈歷史教學中學科能力的培養〉,《歷史月刊》,第209期,2005,頁106-108
    王仲孚,〈談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與教科書的編輯〉,《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2000,頁10-14。
    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期,2001,頁6-17。
    王明蓀,〈教育知識與歷史教育初論〉,《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1999,頁161-173。
    王雄,〈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與培養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12期(2001),頁39-61。
    王逸慧、李宜玫、林世華,〈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004,頁1-34。
    李國祁,〈歷史教學中的人物介紹〉,《歷史教學》,1:1,1988。
    李國祁,〈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月刊》,第59期,1992,頁88-94。
    沃爾夫岡.胡格(Wolfgang Hug)著,胡凱譯,〈《我們的歷史》 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2000,頁22-33。
    杜正勝、吳密察、周樑楷、李孝悌,〈從《認識台灣》座談歷史教育〉,《當代》,第120期,1997,頁52-67。
    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2005,頁42-59。
    林純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主題軸與能力指標運用初探-以中國史為例〉,《歷史教育》,第11期,2007,頁103-139。
    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2001,頁139-165。
    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東吳歷史學報》,第8期,2002,頁154-187。。
    林慈淑,〈年齡、知識或概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東吳歷史學報》,第10期,2003,頁307-346。
    林淑萍,葉連祺,〈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105期,2003,頁94-106。
    周孟玲,〈兒童學習歷史的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3期,1994,頁5-14。
    周孟玲,〈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頁50-58。
    周孟玲,〈理性的理解歷史與歷史教學〉,《清華歷史教學》,第6期,1996,頁37-55。
    周孟玲譯,Peter Lee著,〈為什麼學習歷史〉,《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頁4-25。
    周婉窈,〈對當前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的幾點看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 2005,頁247-254。
    周惠民,〈歷史教育與國家意識〉,《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頁2-3。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頁8-21。
    周樑楷,〈教育改革應以學科本質為重〉,《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頁1-3。
    周樑楷,〈運用拉長敘述激發歷史思維〉,《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1996,頁28-42。
    胡昌智,〈歷史教育的任務 「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的迴響〉,《思與言》,20:5,1983,頁488-492。
    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 從實踐理性的觀點論歷史教育〉,《史學評論》第11期,1986年,頁57-85。
    柯華崴、周經媛、張健妤、洪若烈,〈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第2期,1989,頁127-152。
    洪千惠,〈國中歷史第二冊「鄭氏治臺時期之政治與文教」教學與評量之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11期,2000,頁30-53。
    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5,1992,頁42-58。
    徐雪霞,〈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意識分析-以國初中本國史為例〉,《教育研究資訊》,2:3,1994,頁123-137。
    袁筱梅,〈歷史人物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001,頁170-191。
    陳冠華 譯,Samuel S.Winburg著,〈歷史文本的認知性理解〉,《清華歷史教學》,第13期,2003,頁4-54。
    陳冠華 譯,A.K.Dickinson & P.J.Lee著,〈理解歷史〉,《清華歷史教學》,第14期,2003,頁4-53。
    陳捷先,〈鄭成功的抗清及其成敗得失〉,《歷史月刊》,第173期,2002,頁12-54。
    陳新轉,〈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詮釋解讀法之研究〉,《中等教育》,55:4,2004,頁90-113。
    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001,頁26-36。
    陳豐祥,〈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頁74-117。
    陳豐祥,〈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務〉,《中學歷史教育 歷史教師創造力提昇及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
    陳嘉和,〈歷史教育的宗旨及價值〉,《歷史教學》,1:6,1989。
    張元、駱月娟,〈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頁3-30。
    張元,〈談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001,頁18-25。
    張元,〈加深歷史教學深度的一些想法〉,《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2005,頁6-25。
    張元,〈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台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頁319-349。
    陳伯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收錄於台灣教育部國民教育司主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1999。
    許松源,〈教材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的一致性〉,《歷史月刊》,第169期,2002,頁95-100。
    張靜,〈歷史課問題探究式學習初步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13期,2002,頁81-96。
    黃秀政,〈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標準的訂定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1995,頁11-16。
    黃繡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1997,頁165-189。
    賀素敏,〈利用圖示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歷史教學》,第12期,1998,頁42-43。
    葉小兵,〈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最新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2期,1993,頁115-123。
    葉小兵,〈美國的歷史科國家標準中對歷史思維的說明〉,《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頁76-88。
    葉小兵 譯,Peter Lee著,〈歷史的解釋與理解〉,《清華歷史教學》,第6期,1996,頁4-35。
    葉小兵 譯,D.Thompson著,〈理解過去:程序與內容〉,《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1996,頁4-27。
    葉小兵,〈關於歷史教學實驗與方法的理念〉,《清華歷史教學》,第12期,2001,頁34-38。
    廖雪華,〈歷史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歷史意識與教學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1992,頁136-151。
    蔡蔚群,《建立專業的規準:Sam Wineburg的歷史教育研究》,未刊文,2006。
    蕭憶梅,〈學生如何學習歷史?-談理解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收錄於「中學歷史教育:歷史教師創造力提昇及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

    三、學位論文

    包暐稜,〈探討國中生之歷史理解-以「武則天」小故事為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李佳玲,〈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法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2。
    宋明娟,〈「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志堅,〈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沈映汝,〈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想建構與教學實踐的對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2。
    邵宗儀,〈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雲翔,〈論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鴉片戰爭教材之編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陳郁惠,〈國中生對歷史教科書課文敘寫的認知與理解 以93年翰林版原住民主題為例〉,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葛康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的歷史作業設計研究—以《社會》第三冊歷史教材為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鄭佳君,〈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四、網路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考考試大綱(課標實驗版)—歷史。中國:教育部。2009,取自英才苑網站:http://www.ycy.com.cn/Article/ksdg/200901/29218.html
    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 and Martin G. Brooks.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weicognition/construclearn.htm
    朱煜。台灣歷史教育研究現狀思考。取自:http://hist.cersp.com/kcjs/kcyj/200611/4495.html
    沃爾夫岡‧胡格(Wolfgang Hug)著。陳虹嫣譯。《世界歷史概況》一本處於理論和實踐交叉點的歷史教科書。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2000。取自清華歷史教學:http://vm.nthu.edu.tw/history/histeach/9-4-1.html。
    高義展。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潮對幼兒教育的啟示。無日期。取自:http://www.growth.com.tw/mainths/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潮對幼.doc)
    劉新圓。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的來龍去脈。2003。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55.htm。

    五、大陸期刊

    王雄,〈歷史的理解與理解歷史-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試探〉,《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第9期,1995,頁14-15。
    李鳳、李彩麗,〈歷史思維能力培養與訓練實驗報告〉,《歷史教學》,第5期,1997,頁34-37。
    張靜、張桂芳、朱爾澄,〈對歷史思維實驗教學的探索〉,《歷史教學》,第2期,1993,頁29-33。
    張桂芳,〈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革的主要目標〉,《歷史教學》,第8期,2001,頁26-28S。
    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0期,1998,頁109-115。
    趙恆烈,〈歷史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教學》,第10期,1994,頁23-26。

    六、英文資料

    Barton、Keith C.(2001). Doing History:Investigation with 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hools. New Jersey: Lawrrenc Erlbaum Associates、Inc.(2nd. Ed.)
    Lee、P. J.(1994).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H. Bourdillon
    (Eds.)、Teaching History(pp.41-48). New York:The Open University. Levstik、Linda S. &
    Samuel S.Wineburg.(2001).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