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佩珊
論文名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69
中文關鍵詞: 上博通假楚簡戰國文字訓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31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即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例研究」為題,探討《上博竹書》的通假現象,透過對材料文本的全面分析,冀能呈現當時的通假情形。
    本文整理《上博竹書》通假字研究史,並與之分期;整理並統整「通假」相關說法,定義「通假」一詞。
    進行《上博竹書》通假字例的分類工作,使學界更便於應用。本文將《上博竹書》通假字例,依照其對照文獻的有無與性質,分成三大類討論:可與傳世古籍對照通假字例、可與出土文獻對照通假字例、無對照文獻通假字例;並對《上博竹書》通假字例,提出個人的考釋、訂正。收錄正字與借字關係穩定的字例,提出「慣用通假字」,也可以視作楚文字特殊的用字習慣,致力於「楚書楚讀」的理想。
    整理《上博竹書》可與古籍對讀資料,歸納為專名通假字例、義近換讀字例。並落實理論於實際操作,嚴格區別通假字與非通假字例;並對《上博竹書》通假字例現象進行細緻分析,分別從字音、字形、字用等三個部分來剖析通假字例所呈現出的現象。
    總而言之,本文主要針對《上博竹書》的通假字例作系統的統整,透過對字例的分析,能更清楚掌握當時文字通假的運用情形。而本文透過對《上博竹書》通假字例的研究,將非屬通假的疑例,作了辨識的討論;並對通假字例的字音、字形、字用的分析,統整當時通假的原則與規律,並且:
    (一)有助於楚簡釋讀
    (二)有助於楚音研究
    (三)有助於戰國文字研究
    (四)有助於古籍訓詁
    (五)有助於先秦古音研究
    可以作為日後研究古籍或其他出土文獻的參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標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標 2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4 一、 研究範疇 4 二、 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預期成果 9 一、 研究回顧 9 (一) 隨文論及 12 (二) 單篇成文 12 (三) 系統論著 13 二、 預期成果 14 第二章 《上博竹書》概述與通假字義界 17 第一節 《上博竹書》概述 17 一、 《上博竹書》出土概況 17 二、 《上博竹書》內容概述 18 三、 《上博竹書》形制 19 第二節 通假字義界 22 一、 「通假」名義 22 二、 「正字-借字」與慣用借字 29 (一) 「正字-借字」 29 (二) 慣用借字 30 三、 「通假」辨同異 31 (一) 通假字與古今字 32 (二) 通假字與同源字 32 (三) 通假字與異體字 32 三、 論述通假的原則 33 第三章 《上博竹書》通假字字例分析 39 第一節 可與傳世古籍對照通假字例 40 第二節 可與出土文獻對照通假字例 105 第三節 無對照文獻通假字例 117 第四節 《上博竹書》慣用通假字例 243 第四章 《上博竹書》與古籍對讀字例 279 第一節 專名通假字例 279 第二節 義近換讀字例 313 第五章 《上博竹書》通假疑例分析 327 第一節 疑似通假實為異體 347 第二節 疑似通假實為古今字 356 第三節 疑似通假實為誤字 347 第四節 疑似通假實應讀作本字 358 第五節 疑似通假實應通假他字 381 第六節 疑非通假實為通假 386 第七節 疑為通假實為假借 388 第八節 疑似通假時為隸定之誤 395 第九節 疑似通假未能定之 396 第六章 《上博竹書》通假分析 403 第一節 《上博竹書》通假字例字音現象 303 一、諧聲通假 404 二、同音通假 407 三、雙聲通假 409 四、疊韻通假 410 五、音近通假 412 六、聲近通假 413 七、韻近通假 413 第二節 《上博竹書》通假字例字形現象 415 一、偏旁相同 415 (一)具有相同聲符 415 (二)借字為正字之聲符 418 (三)正字為借字之聲符 418 (四)具有相同形符 419 (五)形符、聲符皆同 419 (六)其他 419 二、偏旁相異 420 第三節 《上博竹書》通假字例字用現象 423 一、單通單字 424 二、單通群字 427 三、單字互通 428 四、群通單字 428 第七章 結論 431 第一節 研究成果綜述 431 第二節 學術價值及展望 437 一、學術價值 437 二、研究展望 438 主要參考書目 439 附錄:《上博竹書》通假字表及檢索 462

    主要參考書目(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 古籍類: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清同治陳昌治據孫星衍本之改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3.12。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清〕:《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出版,1974.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先生校訂:《廣韻》(張士俊澤存堂本),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出版,1976.9。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碧琳瑯館叢書本),臺北市:學海出版社出版,1978.5
    〔明〕陳第:《屈宋古音考》,臺北市:廣文書局,1966.1。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7.12;亦載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3。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徐氏刻、民國四年補刻本影印),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3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臺灣商務印書館,1959.12。
    〔清〕錢繹,李發舜、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11。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12。

    (二) 楚簡帛資料著錄類:
    李 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商承柞:《戰國楚竹簡彙編》,齊魯書社,199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擎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害局,1993。

    (三) 通假專論類:
    1. 專著: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4。
    王婉芳《《韓非子》通假文字音義商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廣學院出版社,1993。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借字研究》,學生書局,1989。
    成蒂:《《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95.7。
    谷曉丹:《古漢語「通假」綜述》,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10/9
    李國:《《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的聲母(唇、牙喉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09.4
    李琦:《《十經文字通正書》通假字聲母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5
    何麗敏《馬王堆史書、醫書通假字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5
    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施銘燦《《荀子》通假文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姜允玉《《尚書》通假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洪颺《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先秦文獻假借字例》(全二冊),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
    馬天祥、蕭嘉祉:《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馬莉麗:《《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入聲韻部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5
    陳智賢《《荀子集解》之通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黃素芳《《戰國策》姚、鮑二注本通假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青松《郭店楚簡通假字初探》,華南師大學碩士論文,2002。
    傅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通假字淺析》,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劉又辛:《通假概說》,巴蜀書社,1988。
    劉鈺、袁仲一:《秦文字通假集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趙汝真《《詩‧國風》通假字考》,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趙雲霞:《《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的聲母(舌齒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5鄭權中著、涂宗濤、王兆祥、崔志遠整理:《通假字萃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
    錢玄同:〈金文通借釋例一、二〉,《南京師大學報》1986,第2期,頁93-112。
    羅仕宏:《西周金文假借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韓麗亞:《楚簡文書音韻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5
    2. 字典: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3. 單篇論文:
    申紅義:〈近年出土楚簡和典籍中的通假異文與上古聲母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第5期。
    何麗敏:〈帛書《五十二病方》通假字形體關係研究〉,《科教文匯》,2007,第1期。
    韓麗亞:《楚簡文書音韻研究—以通假字為研究對象》,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存智:〈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陰聲韻部通假關係試探〉,《臺大中文學報》, 2008.12,第29期,頁71-124
    (四) 《說文解字》研究類:
    〔南唐〕徐揩:《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10。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古籍書店,1983.6。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
    王寧、黃稀謙不:《〈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7。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上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2.10。
    :《《說文》新證》下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11。
    柯淑齡師:〈《說文》形聲商榷〉,《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說文專刊》),輔仁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出版,2005.3,頁39~64。
    許錟輝師:《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73.3
    :〈從四體六法說看形聲〉,載《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說文專刊》),
    輔仁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5.3,頁123~138
    黃 侃:《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5。
    商承柞:《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
    張舜徽:《說文解字導讀》,巴蜀書社,1990.1。
    蔣善國:《說文解字講稿》,語文出版社,1988.9。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8。
    :《說文商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9.9。

    (五) 簡帛研究類: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嶽麓書社,1997。
    李學勤:《簡帛佚籍典學術史》,第327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李 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讀本》,2004.07。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二)讀本》,2003.07。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三)讀本》,2005.07。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四)讀本》,2007.03。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6.5。
    黃 焯:《黃侃.說文箋識四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世超:《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的異文整理》,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劉 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謝維揚、朱淵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沈之傑:《楚簡帛文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7。

    (六) 文字學專論類:
    王鳳陽:《漢文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2。
    王 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4。
    王 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1。
    孫雍長:《轉注論》,嶽麓書社1991.9。
    劉樂賢:〈論形聲字元的通用及其釋讀問題〉,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7。
    趙 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11。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出版,2003.12。

    (七) 文字學通論類:
    王鳳陽:《漢文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2。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5。
    林 尹:《文字學概說》,臺北市:正中書局出版,1971.12。
    林義光:《文源》,林氏寫印本,1920。
    邱德修:《文字學新撢》,臺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1995.9。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1960.9。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灣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原北
    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12。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古文字學導論》,齊魯書社,1981。
    孫均錫:《中國漢字學史》,學苑出版社,1991.1。
    許錟輝師:《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3。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市:學海出版社,2000.7。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1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魯實先:《文字析義》,臺北市: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6。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科學出版社,1959。
    :《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一一卷三(形聲之語源),北京:中華書局,1983。
    :《楊樹達文集之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劉又辛、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武漢古籍書店影印,1987.9。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市:五四書店,1996.9。

    (八) 金文論著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1996。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10。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7。
    王 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周法高:《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10。
    :《金文詁林補》,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5。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6.4

    (九) 戰國文字論著: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9.4。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許學仁師:《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10。
    許文獻:《戰國楚系多聲符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7。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9
    葉其峰:《古璽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9
    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北京: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9。

    (十) 字典字書類:
    于省吾:《甲骨文字話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5。
    《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2。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林尹、高明:《中文大辭典》,臺北市: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出版),1962.11。
    松丸道雄、高島嫌一(日本):《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束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
    故宮博物院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
    《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
    孫海波:《甲骨文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5.9。
    高 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11。
    高 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 7。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7。
    容 庚,張振林與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四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7。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8。
    徐中舒、蔡宗陽:《漢語大字典(繁體字版)》,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8.10。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9。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出版,1992.5。
    張世超、孫淩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羲通解》(全三冊),中文出版社,1996。
    湯余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
    《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1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十一) 古音研究類:
    丁啟陣:《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2。
    王 力:《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1.6。
    :《同源字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1.10
    :《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8。
    :《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2.7。
    :《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0.6
    王本瑛:《湘南土話之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5。
    王文耀:《殷周文字聲類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7。
    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1985。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7。
    李新魁:《古音概說》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5。
    李 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10。
    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6。
    沈兼士主編、 井健一校訂:《廣韻聲系(校訂本)》,臺北市:大化書局,1984.10。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9。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2. 9。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1. 7。
    吳建偉:《戰國楚音系及楚文字構件系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8。
    高本漢(瑞典):《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40.9。
    :《漢文典(修訂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97.11。
    ,王力〔譯〕:《詩經注釋》,,。
    孫海波:《古文聲系》,臺北市:進學書局,1968.12。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9。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2001. 1。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陳復華、何九盈:《古音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陳新雄師:《音略證補》,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8.9。
    :《古音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9.4。
    陳 鴻:《戰國文字諧聲系統與古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4。
    陳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
    張斌、許威漢:《中國古代語言學資料匯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
    張玉金:《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2003.2。
    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8。
    詹伯慧著、董忠司校:《現代漢語方言》,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9。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12。
    :《漢語音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10。
    蒲立本(加拿大),潘悟雲、徐文堪[譯]:《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12。
    趙 彤:《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5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8。
    :《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1999.10。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58.11。
    羅肇錦:《言與思》,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12。
    羅昕如:《湘南土話詞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十二) 雜著類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59.6。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5。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4。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10。
    巫聲惠編著:《北京:中華姓氏大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6。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臺北市:北京: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7。
    :《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補編》,臺北市:北京: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10。

    (十三) 期刊類
    Ting Pang-hsin(丁邦新):“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1982.12,頁629 ~645。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間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女師大《學術季刊》第1卷第4期,1925。
    王小寧:〈從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度看現代漢字的性質〉,《清華大學學報》1999.1。
    王以公:〈詞的音義關系—從右文說到同源詞〉,《鐵嶺教育學院院刊》(綜合版),1986.1。
    白兆麟:〈右文說是對早期聲訓的反動—關于右文說的再思考〉,《安徽大學學報》,1988.3。
    朱維德:〈略談同聲旁諧聲字的音變〉,《湖南語言研究通訊》(湘潭大學)1984.1。
    杜青山:〈六書細目發微〉,《南都學報》,1987.2。
    何久盈:〈《說文》省聲研究〉,《語文研究》 1991.1。
    何琳儀:〈舒方新證〉,《安徽史學》,1999第4期,15頁~16頁,22頁。
    李法信:〈論形聲字聲中有義的範圍和右文說的局限〉,《山東師大學報》,1989。
    李孝定:〈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出版,1997.10,頁1~42。
    李海霞:〈形聲字造字類型的消長—從甲骨文到《說文》小篆〉,《古漢語研究》,1999。
    李學勤:〈釋戰國楚簡中的「 」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集,頁250-256,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辛介夫:〈略談六書的起源、書名及其它〉,《銀力師專學報》1987.3
    汪學旺:〈《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字源字考—論形聲字的形成途徑〉,《古漢語研究》2000.2。
    季旭昇師:〈從戰國文字中的「」字談詩經中「之」字誤為「止」字的現象〉
    周祖漠:〈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周 萌:〈古文字劄記二則〉,《漢字文化》,1990.3
    周同科:〈六書「形聲」異說〉,《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3。
    周有光:〈漢字型文字的綜合觀察〉,《中國社會科學》,1998.2。
    金鐘贊(韓) :〈《說文》亦聲字與許慎的會意、形聲字之歸類〉,《語言研究》,1996。
    洪 波:〈關于《說文》諧聲字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1999.2。
    邱德修:〈《說文》「假借」段注新箋〉,《師大學報》,2007,52,1-17。
    孟 君:〈許慎形聲說獻疑〉,《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4。
    吳永章:〈論楚刑法〉,《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9,頁180~190。
    吳長安:〈漢字走上形聲化道路的社會文化原因〉,《東北師大學報》1998.5。
    胡雙寶:〈聲旁的表義作用〉,《語文研究》1985.1。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証〉,《南京師大學報》1988.2
    徐莉莉:〈論《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的聲符代替現象及其與古今字的關係〉,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4。
    馬育良:〈關於漢字一早期形聲化現象的再認識〉,《安徽大學學報》1999.11
    許文獻:〈《說文解字》省體字研究〉,八十七學度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研究
    生第一次學術研討會,1999。
    :〈《說文》古文之來源與性質再探──對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之幾項修正意見〉,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字學會與高雄師範大學主辦,2005.4;載入《文字論叢》第三輯。
    許學仁師:〈楚地出土文獻與《楚辭》研究之「宏觀」「微觀」考察〉,《先秦兩漢學術》第六期,2006.9,頁89 ~105。
    秦 楠:〈從形聲字看漢字未來的走向〉,《漢字文化》,2000.2。
    班吉慶:〈建國50來《說文解字》的研究〉,《揚州大學學報》,2000.5
    陳振裕:〈從湖北發現的秦墓談秦楚關係〉,《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9,頁200 ~216。
    陳玉:〈秦簡詞語劄記〉,《安徽師大學報》,1985.1。
    陳新雄師:〈從形聲立場看六書體用與造字之本說〉,載《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說文專刊》),輔仁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出版,2005.3,頁139~170。
    陳松長:〈帛書《陰陽五行》甲篇的文字釋讀與相關問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頁265,2002.11,巴蜀書社。
    陳麗紅:〈帛書《易經》卦名通假字研究〉,《問學》,民92.03,頁129-151。
    黃錫全:〈古文字中所見楚官府官名輯證〉,《文物研究》第七輯,合肥:黃山書社,1991.12,頁208 ~236。
    黃德寬:〈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係、特點和性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第三期。
    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
    :〈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系、特點和性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97.3。
    :〈同聲通假:漢字構形與運用的矛盾統一〉,《中國語言學報》第九期,商務印書館,1999。
    黃金貴:〈《說文》形聲定義辨正〉,《杭州大學學報》,1997.9。
    黃文傑:〈秦漢時期形聲字音近聲符換月J例析〉,《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
    喻世一長:〈用諧聲關系擬測上古聲母系統〉,《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楊靜:〈形聲字淺說〉,《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2。
    張玉金:〈漢字造字法新探〉,《古漢語研究》,1999.4。
    張鴻魁:〈漢語語音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東嶽論叢》,2000.1。
    馮勝君:〈從出土材料談今本《老子》中“孩”字的釋讀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第2期,頁27~29。
    曾昭聰:〈從形聲系統與同源系統的關系看聲符示源問題〉,《貴州文史叢刊》,1992.2。
    :〈形聲字聲符的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義〉,《汕頭大學學報》,1999.5。
    :〈形聲字聲符示源現象中的若干特點〉,《福州大學學報》,2001.1。
    齊元濤:〈《說文》小篆構形系統相關數據的計算機測查〉,《古漢語研究》,1996,第一期。
    趙 誠:〈上古諧聲和音系〉,《古漢語研究》,1996.1。
    :〈商代音系探索〉,《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趙平安:〈形聲字的歷史類型及其特點〉,《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1。
    萬業馨:〈形聲化—漢字結構方式的簡化〉,《語文建設》,1996.11。
    劉彬徽:〈楚郢都建制考〉,《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9,頁102~117。
    劉又辛:〈古漢語複輔音說質疑〉,《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劉宗德:〈右文說探討〉,《嘉興師專學報)) 1981.2。
    蔡永貴、李岩:〈右文說新探〉,《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1。
    黎新第:〈形聲字讀音類化現象探索〉,《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古文字階段形聲字的能動作用〉,《鄭州大學學報》,1989.6。
    潘悟雲:〈諧聲論〉,《文字與文化》叢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12。
    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通假字研究〉,《語言研究》,2005,第2期。

    十四、註釋引用書目
    二劃:
    丁四新:〈楚簡《恆先》章句釋義〉,簡帛研究網,2004.7.25。
    三劃:
    于省吾:〈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頁458。(未收之三)
    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第8期,頁444。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6,頁2850。
    凡國棟:〈上博六《景公瘧》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7。
    凡國棟:〈也說《凡物流氣》之「月之有軍(暈)」,簡帛網,2009.1.3。
    四劃:
    孔仲溫:〈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市:明文,1988.),頁32-33。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頁97。
    王輝:〈郭店楚簡釋讀五則〉,《簡帛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王輝:〈《上博楚簡(五)》讀記〉,《中國文字》,新32期,2006.12,頁27-28。
    王晶:〈釋《上博五‧三德》簡十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6。
    王蘭:〈「牪爾正○(从示從工)」句釋〉,簡帛網,2005.12.10。
    王蘭:〈上博五《三德》編聯〉,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5。
    王貴元:〈上博五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
    王化平:〈讀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札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6.26。
    王晨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所碩士論文,2008.6,頁41。
    井上:〈《內豊》篇與《昔者君老》篇的編聯問題〉,簡帛研究網,2005.10.16。
    方勇:〈釋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悒悁」一詞〉,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2.23。
    五劃: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吉林大學學報》1999,第二期
    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二十五期,1999.12,頁180、199。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釋注商榷〉,簡帛研究網,2002.1.8;又見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第5期。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第11期。
    白於藍:〈上博簡《曹沫之陣》釋文新編〉,簡帛研究網,2005.4.10。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頁315。
    田煒:〈讀上博竹書(四)瑣記〉,簡帛研究網,2005.4.3。
    史傑鵬:〈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簡帛研究網,2005.7.16。
    六劃: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89.10),頁23-24。
    余培林:《詩經正詁(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頁100。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宏業書局,1974.,頁148。
    朱德熙:〈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2),頁101。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2),頁101。
    朱賜麟:《曹劌之陣思想研究-及其在春秋兵學思想史上的意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6,頁39。
    朱淵清:〈釋「悸」〉,簡帛研究網,2002.2.15。
    江寧:〈郭店楚簡《緇衣》文字補釋〉,簡帛網,2002.9.12。
    七劃:
    唐‧李鼎祚撰、李一忻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頁384。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頁68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頁117。
    李學勤:〈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
    李學勤:〈詩論與詩〉,北京:清華簡帛講讀班,2002.1.4。
    李學勤:〈《詩論》「隱」字說〉,北京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2次研討會論文,200.10.19。
    李學勤:〈試解郭店簡讀「文」之字〉,《孔子‧儒學研究文叢(一)》(齊魯書社,2001),頁117-120。
    李學勤:〈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詩論》分章釋文〉,簡帛研究網,2002.1.16。
    李學勤:〈《詩論》說《關雎》等七篇釋義〉,《齊魯學刊》,2002.第2期,總167期。
    李學勤:〈《詩論》說《宛丘》等七篇釋義〉,《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主辦,2002.3。
    李學勤:談《詩論》「詩無隱志」章〉,〈《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2002.3,頁26-27。
    李學勤:〈楚簡《恆先》首章釋義〉,簡帛研究網,2004.4.23;後又收於《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
    李學勤:〈古文字與古文明:21世紀初的認識與展望〉,原載於《中國文物報》2004.12.10,後收入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頁39。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頁91。
    李學勤:〈《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文物》2006年第9期,頁92。
    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2,頁43-44。
    李學勤:〈古文字學的現狀與展望〉,《清華歷史講堂續編》(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7),頁87-88。
    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6,頁24-28。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22。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1322。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2002.1.17。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1.14。
    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網,2004.5.16。
    何琳儀:〈貴尹求義〉,《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131-132。
    何有祖:〈讀上博簡《容成氏》偶得〉,簡帛研究網,2003.7.10。
    何有祖:〈上博三《仲弓》小札〉,簡帛研究網,2004.5.12。
    何有祖:〈竹書《周易》補證一則〉,簡帛研究網,2004.6.6。
    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4.15。
    何有祖:〈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何有祖:〈《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姑成家父》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試讀〉,簡帛網,2006.2.20。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試讀(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1。
    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
    何有祖:〈「百糧重命」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6.7
    何有祖:〈《慎子曰恭儉》劄記〉,簡帛網,2007.7.5。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3。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四)〉,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4。
    李家浩:〈戰國 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11),頁160-165。
    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从「 」之字〉,《中國語文學報》第一期,1982.12。
    李家浩:〈楚大 鎬銘文新釋〉,《語言學論叢》2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98-99
    李家浩:〈五六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146。
    李家浩:〈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238-239。
    李家浩:〈戰國楚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第四屆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頁583。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頁139-16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頁455-542。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2002.1.4。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頁408-416。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3),頁63-83
    李零:〈為什麼說曹劌和曹沫是同一人—為讀者釋疑,兼談兵法與刺客的關係〉,《讀書》2004.第9期,頁131-13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8,頁143。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8,頁143。
    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沈培:〈上博簡緇衣篇「 」字解〉,《新出楚簡與儒學》,頁210-214。
    沈培:〈上博簡《緇衣》篇「 」字解〉,《華學》,2006.6,第6輯,頁68-72。
    沈培:〈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6,頁345-366。
    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2。
    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0。
    李守奎:〈古文字辨析三組〉,《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頁82-83。
    李守奎:〈楚簡《孔子詩論》中的《詩經》篇名文字考〉,簡帛研究網,2002.7.8。
    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468。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2,頁380。
    李守奎:〈《曹沫之陣》支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一輯(中國文字學會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6),頁496。
    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28。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李銳:〈上博楚簡續札〉,《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主辦,2002.3。
    李銳:〈讀上博簡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4,頁397-402。
    李銳:〈上博館藏楚簡(二)初劄〉,簡帛研究網,2003.1.6。
    李銳:〈讀上博館藏楚簡(二)《子羔》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10。
    李銳:〈《彭祖》補釋〉,簡帛研究網,2004.4.19。
    李銳:〈《仲弓》補釋〉,confucius2000網,2004.4.18。
    李銳:〈《仲弓》新編〉,confucius2000網,2004.4.22。
    李銳:〈《仲弓》續釋〉,confucius2000網,2004.4.24。
    李銳:〈《恆先》淺釋〉,簡帛研究網,2004.4.23。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簡帛研究網,2005.2.25。
    李銳:〈《曹劌之陣》重編釋文〉,簡帛研究網,2005.5.27。
    李銳:〈讀《季康子問於孔子》札記〉,confucius2000網,2006.2.26;又見於簡帛研究網,2006.3.6。
    李銳:〈讀上博(五)補札〉,confucius2000網,2006.2.28。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札記〉,簡帛研究網,2008.3.27。
    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22。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2,頁85。
    李天虹:〈釋楚簡文字「」〉,《華學》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頁85-88。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頁194。
    李天虹:〈上博《競》、《鮑》篇校讀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李天虹:〈讀〈季康子問於孔子〉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02.24。
    李天虹:〈再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息」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
    李天虹:〈《景公虐》校讀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6。
    李天虹:〈《季庚子問於孔子》「訿」字小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21。
    李天虹:〈上博六《景公瘧》字詞校釋〉,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頁336-337。
    李綉玲:〈〈彭祖〉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一)〉,《古漢語研究》,1996.3,頁9;又見於《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10),頁105-106。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譯考證》,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頁178。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中文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5,頁229,註851。
    宋華強:〈《上博(七)‧凡物流形》劄記四則〉,簡帛網,2009.1.3。
    呂佩珊:〈戰國文字「土旁與立旁形近互作」說檢討〉,發表於「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收錄於《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05。
    八劃:
    季師旭昇:〈說皇〉,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1995.4.30
    季師旭昇:〈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卡、絕偽棄座、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24期,頁129-134。
    季師旭昇:〈讀郭店上博五題:舜、河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27期,頁120。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上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2.10。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7。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3。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 上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10),頁121。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 下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11),頁121。
    季師旭昇:〈從《新蔡葛陵》談戰國楚簡「 」字-兼談《周易》「十年貞不字」〉,東海大學,《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4.3,頁88-98。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零釋七則〉,簡帛研究網,2004.4.24。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需」卦說〉,簡帛研究網,2004.5.3。
    季師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簡帛研究網,2003.5.21。
    季師旭昇:〈上博四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2.15。
    季師旭昇:〈上博(四)〈佚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2.15。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上)〉,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8。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8。
    季師旭昇:〈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卡、絕偽棄座、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24,頁129-134。
    季師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兼談「錢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6。
    季師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18。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訟卦》二題:懥、其邑三四戶〉,《中國文字》新三十輯,2006.11,頁25-36。
    季師旭昇:〈說「婁」、「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485-487。
    季師旭昇:〈孔子詩論新詮〉,臺北市:學生書局《經學研究論叢》13輯,2005.12。
    季師旭昇:〈上博七芻議(二)‧凡物流形〉,簡帛網,2009.1.2。
    季師旭昇:〈上博七芻議三‧凡物流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3。
    吳振武:〈陳曼瑚「逐」字新證〉,《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吉林:吉林大學,1998.12,頁46-47。
    吳振武:〈假設之上的假設-金文「 公」的文字學解釋〉,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10。
    吳國源:〈《上博七‧凡物流形》零釋〉,confucius2000網,2009.1.1。
    周鳳五:〈上博《性情論》小箋〉,《齊魯學刊》2002.第4期,頁13-16。
    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釋〉,簡帛研究網,2002.1.16。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劄記〉,簡帛網,2003.1.10。
    周鳳五:〈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新探(初稿)〉,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2005.5,頁6。
    周鳳五:〈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研究〉,九十五學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波:〈竹書《周易》考釋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6.6。
    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14。
    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簡帛研究網,2004.3.31。
    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2004.4.26。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硏究網,2005.2.15。
    孟蓬生:〈上博竹書閒詁續〉,簡帛硏究網,2005.3.6。
    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簡帛研究網,2005.6.21。
    孟蓬生:〈〈三德〉零詁(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8。
    孟蓬生:〈《三德》零詁(續)〉,《簡帛》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頁187-195。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1997.12,頁168。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1995.12。
    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學生書局,2002.,頁95。
    林素清:〈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文字組91年度第13次講論會論文,頁20。
    林素清:〈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釋讀〉,第一屆應用出土材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2003.4。
    林素清:〈釋「匱」--兼及〈內豊〉新釋與重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系所,「中國文字學的方法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5。
    林素清:〈讀上博楚竹書(五)札記六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論文集(上博簡卷)》(湖北:武漢大學,2006.6),頁134-136。
    林碧玲:「上博四〈逸詩‧多薪〉導讀」,第八次簡帛資料文哲讀書會,2006.12.9,臺大哲學系201室,其演講內容可參見http://homepage.ntu.edu.tw/~d93124002/index-new.html。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市:臺灣古籍,2003.8),頁307-308。
    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5。
    林志鵬:〈戰國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剚民獵樂」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2.9。
    林志鵬:〈戰國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4.10。
    林志鵬:〈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3。
    林宛臻:《《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六)》疑難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6,頁
    林文華:〈三德新詁三則〉,簡帛研究網,2007.12.10。
    林文華:〈《三德》簡12、20新解〉,簡帛研究網,2007.12.11。
    胡平生:《阜陽漢簡詩經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頁58。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4),頁277-289;後又轉發於簡帛研究網,2002.6.4。
    邴尚白:〈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注釋〉,《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一期,2006,頁33。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頁183。
    房振三:〈釋諧〉,《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湖北:武漢大學,2006.6,頁307-309。
    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2006.7,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房振三:〈釋諧〉,《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6,頁178。
    九劃: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11),頁。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市:商務印書館,2004.5),頁249。
    侯乃鋒:〈《仲弓》篇「 析」試解〉,confucius2000網,2004.4.24;又見於簡帛研究網,2004.5.3。
    侯乃鋒:〈《昭王與龔之誰》第九簡補說〉,簡帛研究網,2005.3.20。
    侯乃鋒:〈讀上博五《三德》劄記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7。
    侯乃鋒:〈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簡帛網,2006.3.20。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2002.3),頁286-287。
    胡海瓊:〈上博五《三德》第6簡「慮」字新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7。
    胡 :〈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釋讀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5.8。
    范毓周:〈《詩論》第三枚簡釋讀〉,簡帛研究網,2002.5.7。
    范常喜:〈《上博五‧競建內之》簡2「彝」字試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0。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4。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則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4。
    范常喜:〈試說《上博五‧三德》簡1中的「暝」〉,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9。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5.18。
    范常喜:〈《弟子問》、《季庚子問於孔子》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8.2。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簡12、20補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4.28。
    范常喜:〈讀《上博六》札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5。
    洪淑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9.6。
    晁福林:〈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2005.3.,頁13-14。
    姚小鷗:〈《孔子詩論》第六簡釋文考釋的若干問題〉,簡帛研究網,2002.6.24。
    十劃: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4,頁84。
    馬序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二十八。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詩經注釋‧序》(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7初版,1979.2再版),頁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頁280。
    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考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10,頁434-435。
    袁國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字句考釋〉,大阪大學學術研討會「戰國楚簡與中國思想研究」報告,2004.3。
    袁國華:〈上博竹書(四)〈昭王毀室〉新釋〉,《第三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05.5,頁4。
    袁金平:〈讀《上博(五)》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徐在國:〈讀《楚系簡帛文字編》札記〉,《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第5期,頁79。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簡帛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徐在國:〈上博竹書《子羔》瑣記〉,簡帛研究網,2003.1.11。
    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1.14。
    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4.24。
    徐在國:〈上博五文字考釋拾遺〉,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7。
    徐在國、黃德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第2期,頁1-6。
    徐在國:《楚帛書「厭」字輯考》,饒宗穎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大學主辦,2006.12。
    徐在國:〈上博(六)文字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3。
    秦樺林:〈上博簡《魯邦大旱》虛詞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2.15。
    秦樺林:〈楚簡逸詩《交交鳴 》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2.18。
    秦樺林:〈楚簡《昭王與龔之脽》補釋〉,confucius2000網,2005.2.24。
    秦曉華:〈上博(五)《三德》釋讀一則〉,簡帛網,2006.2.27。
    唐洪志:〈上博(五)劄記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8。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頁289。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98.。
    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6,頁438。
    高佑仁:〈《孔子見季桓子》劄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9.8。
    高佑仁:〈談楚系「親」字的一種特書寫法—兼釋《上博三‧仲弓》「宥過舉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9.25。
    洪淑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09.6。
    郝士宏:〈初讀《上博簡(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1。
    倪薇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6,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頁175。
    十一劃:
    郭沫若:《卜辭通纂》,頁29。
    陳新雄師:《古音研究》,臺北市:五南,1999.4,頁455。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99
    陳劍:〈孔子詩論補釋一則〉,《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2.1第2卷第3期。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注76,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南方文明研討會」論文,2003.5;其後又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7.31。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1.8。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3.1。
    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週年論文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11,頁114-131。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4.18。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解〉,《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74-94。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第三屆國際簡帛研討會論文,2004.4,Mount Holyoke College,頁23-25),其後又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2.28。
    陳劍:〈據楚簡文字說「離騷」〉,《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頁138。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
    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陳劍:〈《上博(五)》零劄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1。
    陳劍:〈《三德》竹簡編聯的一處補正〉,簡帛網,2006.4.1。
    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12.8。
    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12.21。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3.22。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8,頁31-32。
    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第5期,頁32。
    陳偉:〈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中國哲學》2000年第4期。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頁189-190。
    陳偉:〈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419。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1.10。
    陳偉:〈讀《魯邦大旱》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27。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簡帛研究網,2003.3.17。
    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第三期,頁42。
    陳偉:〈竹書〈容成氏〉零識〉,《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頁295-300。
    陳偉:〈關於楚簡「視日」的新推測〉,簡帛研究網,2005.3.6。
    陳偉:〈上博《三德》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陳偉:〈楚簡牘為「次」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1。
    陳偉:〈《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0。
    陳偉:〈《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2。
    陳偉:〈〈苦成家父〉通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陳偉:〈《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5。
    陳偉:〈《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
    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1.22。
    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簡帛網,2007.7.5。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陳偉:〈《孔子見季桓子》22號簡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陳偉:〈讀上博楚竹書〈景公瘧〉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語古文字研究中新編《出土文獻語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48。
    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頁142-143。
    陳偉武:〈上博藏簡識小錄〉,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3,頁2。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札〉,《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11,頁276-277。
    陳立:《楚系簡帛文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6,頁429。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74
    陳嘉凌:〈〈昔者君老〉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87-102。
    陳嘉凌:〈〈魯邦大旱〉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41-52。
    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6,頁
    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10,頁393-413。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2.20。
    陳斯鵬:〈初讀上博(四)文字小記〉,簡帛研究網,2005.3.5。
    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第四節「戰國簡帛散文文本校理舉例之二-《曹沫之陣》校理」,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6。
    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
    陳霖慶:〈性情論〉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7),頁152-221。
    陳爻:〈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簡帛研究網,2004.4.29。
    陳美蘭:〈〈從政〉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71。
    陳立:〈段玉裁「之、脂、支」分立說的商榷—試以出土的戰國時期材料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主辦,《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3,頁。
    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8,頁69。
    陳惠玲:〈〈周易〉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頁1-174。
    陳思婷:〈試釋《上博四‧采風曲目》「狗(苟) (吾)君母(毋)死」〉,簡帛研究網,2005.10.30。
    陳思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逸詩、內豊、相邦之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6,頁。
    陳思婷:〈〈逸詩〉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3),頁103-124。
    陳思婷:〈〈內豊〉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頁103-124。
    陳雅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三德》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8.1,頁。
    陳秉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補釋〉,《東南文化》,2003.第9期,頁80。
    陳仁仁:《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頁235。
    陳峻誌:〈《競公瘧》「聽獄」與《左傳》「治言」之疏通〉,簡帛網,2008.7.8。
    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3.1.21。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第2期。
    黃錫全:〈楚簡續貂〉,《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頁77-82。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壹)〉,簡帛研究網,2003.2.25。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貳)〉,簡帛研究網,2003.3.6。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三)〉,簡帛研究網,2003.3.23。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四)〉,簡帛研究網,2003.5.16。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新出竹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02.3),頁26-32。
    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劄記六則〉,簡帛研究網,2004.4.29。
    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2004.6.22。
    黃人二:〈郭店竹簡〈窮達以時〉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頁122。
    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仲弓試探〉,簡帛研究網,2004.4.23。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第四冊內禮書後〉,發表於臺灣楚文化研究會主辦「新出土戰國楚竹書研讀會」,2005.3.12;另收錄於《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頁283。
    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競建內之和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釋〉,發表於台灣大學中文系「戰國學術研究計畫」系列演講,2006.10.18。
    黃鳴:〈采風曲目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12.30。
    曹建敦:〈讀上博藏楚竹書《內豊》篇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3.4。
    曹峰:〈《三德》與《黃帝四經》對比研究劄記(一)〉,簡帛網,2006.3.22;又發表於簡帛研究網,2006.3.23。
    曹峰:〈《三德》零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6;又載於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12,頁199-200。
    曹峰:〈《三德》零釋(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8。
    曹峰:〈《三德》零釋(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1。
    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12,頁。
    曹峰:〈《凡物流形》中的左右之情〉,簡帛研究網,2009.1.4。
    曹建國:〈讀上博簡《子羔》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12。
    許全勝:〈孔子詩論零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頁366-368。
    許全勝:〈宛與智—上博《孔子詩論》簡二題〉,《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3。
    許全勝:〈《容成氏》補釋〉,簡帛研究網站,2003.1.14。
    許無咎:〈上博楚竹書(五)《競建內之》篇札記〉,簡帛研究網,2006.2.25。
    許慜慧:《《上海博物館時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6,頁126-127。
    許子濱:〈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小識〉,《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3。
    梁靜:〈《景公瘧》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8。
    梁靜:〈《孔子見季桓子》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3.4。
    連德榮:《《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仲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7,頁117-118。
    連德榮:〈〈仲弓〉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頁191。
    〔日本〕淺野裕一:〈上博楚簡《曹沫之陳》的兵學思想〉,簡帛研究網,2005.9.25。

    十二劃:
    張光騫:〈卜辭 弗通用考〉(《燕京學報》,第28期)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08。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08。
    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頁508。
    張富海:〈上博簡《子羔》篇「后稷之母」節考釋〉,簡帛研究網,2003.1.17。
    張富海:〈讀楚簡札記五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357-359。
    張富海:〈說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05-504。
    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5.10。
    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研究》,頁29。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10),頁251。
    張新俊:〈說譆〉,簡帛研究網,2004.4.29。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4,頁34。
    張崇禮:〈釋《景公瘧》中的「敷情不偷」〉,簡帛研究網,2007.7.24。
    張崇禮:〈《景公瘧》第九簡解詁〉,簡帛研究網,2007.7.28。
    張繼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 昭王與龔之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頁180。
    張繼凌:〈〈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頁69。
    張心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6,頁63。
    張通海:〈上博簡(三)《仲弓》散記〉,《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頁552-553。
    彭裕商:〈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簡帛研究網,2002.4.12。
    彭林:〈論郭店楚簡中的禮容〉,簡帛研究網,2003.5.31。
    程燕:〈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簡帛網,2003.1.13。
    程燕:〈「豈」、「 」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461-463。
    程燕:〈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5。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攻研雜志(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9。
    復旦大學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2.3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31。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1
    十三劃: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從(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3-14。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
    裘錫圭:〈說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8,頁117-121。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頁372-373。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新出竹簡與儒學》,頁13-25。
    裘錫圭:〈關於孔子詩論〉,《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三期,2002.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190,注釋25。(裘錫圭按語)
    裘錫圭:〈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314-316。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2.20。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董珊:〈出土文獻所見「以諡為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的讀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2.17。
    董蓮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解詁(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2。
    楊澤生:〈郭店簡幾個字詞的考釋〉《中國文字》新 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頁166。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文字說叢〉,簡帛研究網,2002.2.3。
    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簡帛研究網,2004.4.29。
    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3.24。
    楊澤生:〈《上博五》劄記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8。
    楊澤生〈說上博簡「宋穆公者,天下之亂人也」〉,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0。
    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0。
    楊澤生:〈讀《上博六》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0。
    楊澤生:〈說《上博六‧競公瘧》中的「欽」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0。
    楊懷源:〈讀上博簡(三)《中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4.8.7。
    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6,頁85。
    鄒濬智:〈〈緇衣〉譯釋〉,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頁77-151。
    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校注—兼談楚昭王的歷史形象〉,《東方人文學誌》,2005.9,頁43。
    福田哲之:〈上博五《季康子位於孔子》的編聯與結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62。
    彭浩:〈試說「畝纆短,田纆長,百糧」〉,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2。
    十四劃:
    趙平安:〈夬的形義和它在楚簡中的用法-兼論其它古文字資料中的夬字〉,香港中文大學:《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107,頁11-723。
    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 〉,《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55-59。
    趙平安:〈上博藏〈緇衣〉簡字詁四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442。
    趙平安:〈「進芋明(从人)子以馳于倪廷」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1。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第2期,頁9。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遺〉,《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429。
    趙彤:〈對楚簡 二字隸定的一點意見〉,簡帛研究網,03/03/21。
    趙炳清:〈上博三《彭祖》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1.26。
    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譯〉,簡帛研究網,2005.4.10。
    趙苑夙:〈論《孔子見季桓子》之「盈」於人〉,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6.28。
    趙建偉:〈讀上博簡(一)札記二則〉,簡帛網,2003.8.2。
    廖名春〈上博簡〈關雎〉七篇詩論研究〉(《中州學刊》,2002第1期,頁70-76)讀。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第6期。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簡帛研究網,2002.7.3。
    廖名春:〈郭店簡從“ ”之字考釋〉,「郭店楚簡考查‧高級研究班」論文,2003.1,湖北荊門市博物館;《華學》第6輯,頁81,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廖名春:〈上博簡《魯邦大旱》札記〉,《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3)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一)〉,簡帛研究網,2004.4.23。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簡帛研究網,2004.4.23。
    廖名春:〈楚簡《周易‧頤掛》試釋〉,簡帛研究網,2004.4.24。
    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簡帛研究網,2004.4.24。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恒先》簡釋(修訂稿)〉,confucius2000網,2004.4.22。
    廖名春:〈楚簡《逸詩‧交交鳴鳥》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2.12;又載於《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頁5-9。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中國哲學》第20輯,頁41。
    廖名春:〈楚簡《逸詩‧多薪》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2.12。
    廖名春:〈讀楚竹書《內豊》篇劄記(一)〉,簡帛研究網,2005.5.20。
    廖名春:〈讀楚竹書《內豊》篇劄記(二)〉,簡帛研究網,2005.5.20。
    廖名春:《楚簡〈周易〉遯卦六二爻辭新釋》,《周易研究》,2005.第四期。
    廖名春:〈楚簡《季康子問於孔子》研究〉,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編:《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6輯,2006.8,頁22。
    廖名春:〈郭店簡「訇」、上博簡「 」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6;又見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8.7。
    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一)〉,confucius2000網,2008.12.31。
    廖名春:《新出竹簡試論》,臺北市:古籍出版社,2001.5,頁89。
    十五劃: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頁1039。
    鄧澤宗:《孫臏兵法注釋》,解放軍出版社,1986。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劄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91。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頁96。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頁139。
    劉信芳:〈荊門郭店楚簡老子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1999.1,頁104。
    劉信芳:〈郭店楚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1,頁45-46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頁170-173;又見於簡帛研究網,2001.7.28。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藝文印書館,2002,頁227。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1),頁131。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頁249-250。
    劉信芳〈上博楚竹書試讀〉(簡帛研究網,2003.1.9。
    劉信芳:〈上博藏楚簡《從政》「四毋」補釋〉,簡帛網,2003.2.3。
    劉信芳:〈竹書《柬大王泊旱》試解五則〉,簡帛研究網,2005.3.4。
    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七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
    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0。
    劉樂賢:〈九店楚簡日書補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2,頁84。
    劉樂賢:〈讀上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2.1.1。
    劉樂賢:〈讀上博簡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386。
    劉樂賢:〈讀上博簡《民之父母》等三篇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1.10。
    劉樂賢:〈讀上博簡《容成氏》小劄〉,簡帛研究網,2003.1.13。
    劉樂賢:〈上博簡《魯邦大旱》簡論〉,《文物》2003.5。
    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
    劉樂賢:〈楚簡《逸詩‧多薪》補釋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2.20。
    劉樂賢:〈讀上博五《競建內之》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0。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頁352。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郭店楚簡論文集》,頁330-354。
    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1。
    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154。
    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2007.7.6。
    蔡丹:〈上博四《曹沫之陣》試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3。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簡帛研究網,2006.2.24。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鄭玉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6,頁478。
    鄭玉姍:〈讀《上博(三)》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4.15。
    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6,頁478。
    鄭偉:〈釋〉,簡帛研究網,2006.2.25。
    十七劃:
    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十八劃: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頁14-16。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3.10。
    顏世炫:〈郭店楚簡散論(一)〉,《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
    顏世鉉:〈楚簡「流」、「讒」字補釋〉,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頁150-154。
    顏世炫:〈上博楚竹書散論(二)〉,簡帛研究網,2002.4.8。
    顏世炫:〈上博楚竹書散論(三)〉,簡帛研究網,2003.1.19。
    顏世炫:〈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3.21。
    顏至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6,頁268-270。
    十九劃:
    龐樸:〈上博藏簡零箋(一)〉,簡帛研究網,2001.12.25。
    羅凡晸:《古文字資料庫建構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10,頁253-254。
    羅小華:〈《凡物流形》所載天象解釋〉,簡帛網,2009.1.3
    廿劃:
    饒宗穎:〈竹書《詩序》小箋(一)〉,簡帛研究網,2002.2.22。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二)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3003.3.8。(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sujianzhou05.htm)
    蘇建洲:〈〈容成氏〉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178-179。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3.6,頁425。
    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劄記〉,confucius2000網,2005.3.7。
    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3.10。
    蘇建洲:〈楚文字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5.3.14。
    蘇建洲:〈《上博楚簡(五)》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2.1。
    蘇建洲:〈讀《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筆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蘇建洲:〈楚簡「融」字再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2.16。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8.2,頁18-23。
    廿一劃:
    顧史考:〈上博竹書〈三德〉篇逐章淺釋〉,國家圖書館、史語所、臺灣大學主辦,《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9,頁2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