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曉柔 Peng, Hsiao-Jou |
---|---|
論文名稱: |
肢體律動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節奏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Body Movement Activities Applied to Teaching Rhythm for Third Graders |
指導教授: | 莊惠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肢體律動 、節奏教學 、行動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body movement, rhythm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MU.045.2018.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3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國小學生多元節奏能力,設計以肢體律動為主要策略的節奏教學方案,節奏教學除了二、三拍外,亦包含五拍及七拍之節奏內容,從中探討肢體律動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節奏教學的實施歷程與學生音樂能力的改變情形,以及研究者於方案實施期間的省思、修正與再造的歷程。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共實施三單元節奏學習之教學方案,分別設計三年級學童多元節奏學習之教學方案、教學省思日誌、教學觀察記錄表、學生訪談大綱、音樂感知能力測驗;另外,透過IMMA音樂性向測驗蒐集學生音樂性向資料。本研究蒐集質性與量化資料,進行各階段教學活動及測驗的探討與分析,以瞭解研究對象學習成效與音樂性向之改變情形。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經由肢體律動活動融入節奏教學後,學生音樂性向提升,尤以節奏性向進步較多。
二、經由肢體律動活動融入節奏教學後,學生能以肢體感知及表現樂曲之節拍律動、節奏音值,且能聞樂起舞。
三、學生喜歡以肢體律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且抱持正向態度。
四、經由肢體律動活動融入節奏教學後,學生能感知及表現五拍、七拍樂曲。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students’ rhythmic abilit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by designing a teaching project with the strategies of diverse rhythmic body movement activities. The project includes usual meter, as well as content with unusual meter.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ow the project can improve students’ musical abilities along with the researcher’s journals and revise through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The curriculum design includes rhythmic project, researcher’s working journal, observation documentary for the teaching, student interview outlines, and musical sensory tests in this study ; furthermore, IMMA allows for the collection of data related to students’ musical aptitude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below:
1.The integration of rhythm teaching and body movement activities improves the students’ rhythm aptitudes.
2.After integrating body movement activities in teaching rhythm, students can sense the rhythm through their body and can perform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music in movement that makes the music visible.
3.Students enjoy body movement activities and aggressively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4.The integration of body movement activities in rhythmic project allows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sense of unusual meter in music.
中文部分
王淑玲(2013)。國小六年級學童音樂性向與音樂創作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惠姿(譯)(2013)。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原著:Rae pica)。臺北市:華藤。(原著出版年:2004)
王儷蓉(2011)。肢體律動於初級鋼琴學生節奏學習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桁真禮生、末吉保雄、丸田昭三、飯田隆、金光威和雄、飯沼信義(2007)。樂理理論與實習。臺北市:全音樂譜。
朱宗慶(1988)。節奏是什麼?。師友月刊,252,50-51。
江昀珊(2012)。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歌唱與直笛曲目之內容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佩華(譯)(2004)。初級音樂聽解測量與中級音樂聽解測量手冊(原著:Edwin E. Gordon)。高雄市:麗文。(原著出版年:1986)
何思慧(2007)。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節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蕙君(2010)。混沌.追尋.邂逅─Gordon幼兒音樂學習理論在幼兒園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若瑄(2013)。律動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節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舜文(2003)。創意的學習與教學-音樂教育師資創造力教育之規劃研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453-471)。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李伯黍、楊爾衢、孫名之、陳澤川、袁軍、張榮華、顧海根、唐本予、李維、李茹、李正雲(譯)(2003)。心理學辭典(原著:Arthur S. Reber)。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5)
李佳玲(2006)。戈登(Gordon)「音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調性音樂性向」與「歌唱音準及節奏表現正確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玲玉(2007)。嬰幼兒的音樂欣賞。臺北市:新學林。
李茂興(譯)(1997)。音樂教育概論(原著:Charles R. Hoffer)。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3)
李斐琳(2008)。肢體律動在音樂即興創作教學之應用與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嘉倫(2011)。運用戈登音樂學習理論於節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竹安(2006)。肢體律動應用在國小節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美君(2009)。聽覺障礙幼兒肢體律動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于琳(2005)。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對音樂美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安緹(譯)(2010)。奧福教育的律動與舞蹈(原著:Barbara Haselbach)。奧福音樂,03,12-15。
林朱彥、張美雲(2010)。幼兒音樂與律動。臺北:五南。
林志信(2000)。「肢體律動」概念在台灣地區基督教聖樂合唱團的應用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淑玲(2006)。律動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朝陽(1996)。著名音樂教學法:高大宜教學法。國教輔導,35(6),2-9。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姚明燕(譯)(1995)。蒙特梭利的居家教育(原著:Lesley Britton)。臺北市:及幼。(原著出版年:1992)
姜曉玲(2006)。肢體動作融入曲調音程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兒童歌唱音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麗雪(2007)。肢體動作運用於國民小學合唱團歌唱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寶林、周結文(1994)。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臺北市:遠流。
秦禎(1998)。幼兒音樂與律動。臺北市:五南。
翁甄穗(2015)。運用高音直笛多聲部合奏於國小高年級音樂課對學童音樂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國立編譯館(2000)。普通樂理上冊。臺北市:大陸。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純鈞(2009)。音樂資優班學生音樂性向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統星(2001)。音樂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全音樂譜。
張超倫(2007)。『肢體律動』與『視覺要素』於國民小學合唱團樂曲詮釋的應用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城邦。
張錦鴻(2013)。新版基礎樂理。臺北市:大陸。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臺捷。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章佩玉(2009)。幼兒教師運用音樂律動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莊安祺(譯)(2007)。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原著:Howard Gardner)。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2004)
莊惠君(2001)。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家庭音樂環境及音樂性向測驗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789-822。
莊惠君(譯)(2000)。幼兒音樂學習原理(原著:Edwin E. Gord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
許月貴、鄭欣欣、黃瀞瑩(譯)(2000)。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原著:Rae Pica)。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許恭誠(2005)。互動多媒體教學網站應用於節奏教學的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常惠(1993)。學習音樂百科全書─實用音樂辭典。臺北市:旺文。
許譽豑(2006)。融入肢體探索於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芳玲(2016)。淺談律動策略於奧福音樂教學之運用。國教新知,63(2),28-42。
郭美女(1998)。基礎的音樂教育─節奏教學。國教之聲,32(1),8-14。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陳映蓉(2005)。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於國小三年級音樂學習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詩瑾(2011)。不同互動焦點之電子白板三方互動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奏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綾君(2007)。多元音樂聆聽於國小學童音樂性向及音樂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曉雰(2002)。音樂教學法另一篇:戈登音樂學習理論。國教新知,49(2),23-30。
曾淑義(2009)。肢體律動為輔助教材以提升國小學童音樂課學習興趣之研究─以北新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瓊瑩(2015)。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童音樂節奏感與音樂欣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雅勵(2011)。肢體律動應用於繪本主題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新音樂書店(1952)。律動教育與律動教材。北京:新音樂。
楊文碩(2004)。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感及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資料館。
楊菀琪(2008)。躍動三重奏─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學童音樂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夢萍(2008)。鐵琴融入音樂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節奏表現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詹掌筆(2006)。探討多媒體教材導向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音樂學科之音感,節奏,演唱,記號及管樂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廖明玲(2010)。運用視覺與動覺輔助七年級學生聆聽音樂元素與音樂風格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姿惠(2008)。直笛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節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瑞琳、廖瑞芳(2003)。音樂與律動。新北市:啟英。
趙美蘭(2012)。肢體律動教學對學齡前幼兒手眼協調與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英淑(1997)。柯大宜理念於我國國民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一年級音感教學、認譜教學之運用。國教學報,9,71-116。
劉淑英(1999)。重建幼兒的肢體觀─談創造性舞蹈教學。國教世紀,187,44-49。
歐陽冰瑩(2005)。節奏基本型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節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沄秦(2015)。國中生參與音樂創作課程之學習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欣裕(2007)。創造性律動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7。
鄭方靖(1994)。高大宜音樂教學總論與實例。臺北市:仁仁。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復文。
鄭方靖(2015)。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臺中市:古韻。
鄭受恩(2015)。律動教學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曲式聽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琇月(2004)。國小四到六年級節奏聽音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群英(2008)。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應用於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欽銘、陳淑美、陳李綢(1981)。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音樂性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49-159。
駱正榮(1992)。國小音樂創作教學探討─節奏部分。國教世紀,27(6),48-61。
謝鴻鳴(1994)。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法三項課程內容、目錄與關係。鴻鳴─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月刊,1(1),6。
謝鴻鳴(1998)。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簡介。取自
http://blog.roodo.com/dalcroze/archives/4702533.html
謝鴻鳴(2006)。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市:鴻鳴─達克羅士。
鍾淑慧(2003)。幼兒音樂性向與音樂表現能力發展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簡菁瑩(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網路環境下之音樂節奏學習歷程與知覺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藍慧真(2011)。節奏遊戲應用於生活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貞夙(2006)。直笛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節奏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蘇郁惠(1998)。兒童音樂性向測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蘇郁惠(2003)。兒童音樂性向發展與音樂環境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6,265-292。
外文部分
Anderson, W. T. (2011). The Dalcroze Approach to music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General Music Today, 26(1), 27-33.
Boyle, J.D., & Radocy, R. 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 . New York, NY: Schirmer Books.
Cadwell, T. (1993). A Dalcroze perspective on skills for learning.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9(7), 27-29.
Choksy, L., Abramson, R. M., Gilespie, A., Woods, D., & York, F. (2001).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hosky, L. (1974). The Kodaly method: Comprehensive music education from infant to adult (2nd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ordon, E. E. (1986). 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Chicago, IL: GIA.
Gordon, E. E. (1986). Manual for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and the 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Chicago, IL: GIA.
Gordon, E. E. (1993). 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 Chicago, IL: GIA.
Gordon, E. E. (2007). Study guide for 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 Chicago, IL: GIA.
Lindeman, C.A., & Hackett, P. (2010). The musical classroom: Background, models, and skills for elemantary teach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adura, P., & Mark, M. (2014).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NY: Schirme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