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素宜 |
---|---|
論文名稱: |
生命線志工督導員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線 、志工督導員 、服務學習歷程 |
英文關鍵詞: | lifeline, lifeline volunteer supervisor, service- learning proc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時代的推進及社會的變遷,人們面臨各種問題的挑戰也越多,生命線電話協談的服務適時為失意、受挫的人提供幫助,然而志工輔導員服務品質的提昇,志工督導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瞭解生命線志工督導員的服務學習歷程,包括其服務學習動機、學習管道與內容、學習阻力與因應之道,以及學習後對個人的收穫與影響。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對七位志工督導員的深度訪談,根據訪談資料整理、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生命線志工督導員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是多元且多重性的。有利他因素、社會型因素、利己因素及個人特殊因素等,來自利己因素的求知慾最多,期待能改變自己也能成就別人。
二、生命線志工督導員服務學習的管道有正規的學習及非正式的方式,其中包括總會、組織、網路、學校、書籍、社福機構等,以參與總會的學習最普遍。學習內容著重在專業知能,其次是督導員的角色,督導模式以焦點解決居多,從督導歷程中學習多。
三、生命線志工督導員服務學習的阻力多樣化,但都能找出自己的方式化阻力為助力。阻力歸納為家庭因素、情境因素、機構因素、個人心理因素、個人生理因素、個人能力因素等。因應方式依序為:自我調適、向人請益/求助、家人支持及自我成長等。
四、生命線志工督導員服務學習的收穫與影響內容豐碩,有正面及負面影響,包括具寬容/包容心、人際互動正向、帶來成長動力、專業知能與技巧精進、自信、進修機會多、成就感、全面觀等也有自恃甚高的負面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對總會、組織、志工督導員之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發展之參考。
With various social changes through the course of time, people also face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caused by different problems. Lifeline telephone counseling thus committed to provide help for those who were defeated or frustrated. However, volunteer supervis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that volunteers provide. Therefore, this study meant to understand the service learning process of lifeline volunteer supervisors, including their motives of the service learning , how they managed to access service learning resources, the negative forces they faced and how they responded, what effects the service learning had on them, and what they gained from the service learning.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method. After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 with seven volunteer supervisors, the researcher coded the data , analyzed the content and inducted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motives of lifeline volunteer supervisors’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learning are multi-layer. Altruism factor, social factor, egoism factor and personal factor were all included ; however, the self- enhancing motive from egoism factor is the most strong one, which made them expect to change themselves as well as accomplish others.
2. Accesses to service learning resources comprised formal ones and informal ones, like Taiwan Lifeline International, local branches, internet, schools, books, and welfare organizations; nevertheless, the service learning provided by Taiwan Lifeline International was the commonest. The content of service learning is highly focused on profess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n the role of the supervisors. The model of supervision mostly on the focus-solving; besides, a lot of learning could be don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ervision.
3. Lifeline volunteer supervisors faced various negative forces during the service learning , but they could find their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transform the negative forces into positive ones. The negative forces included family factor, situational factor, institutional factor, psychological factor, physical factor and personal capacity factor, etc. Their responses were self-adjustment, asking for help, support from family and self-development, by sequence.
4. The effects of service learning and what lifeline volunteer supervisors gained were diversified. There were positive effects as well as negative ones. Tolerance/broad-mindedness, posi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mpulse to growth,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elf-confidence, more opportunities to advanced education,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ll-round views, etc. were all positive effects. However, there was also self-pride as negative effect.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gives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Taiwan Lifeline International, local branches and volunteer supervisors, and provides consultation materials for practice work and future researches if needed.
中文部份
丁居倫(2007)。嘉義市學校生命教育志工服務學習經驗及生命教育學習需求之研究─以嘉義市五個社區團體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王弘智(2003)。網路諮商、網路學習與網路督導。學生輔導,86,120-131。
王麗玲(2006)。一位家庭主婦參與故事媽媽團體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係碩士論文,花蓮市。
王文秀、李沁芬、謝淑敏、彭一芬合譯(2003)。助人專業督導。台北市:學富。
王文秀、徐西森、連廷嘉(2006)。我國大學院校與社會輔導機構諮商督導工作實施現況及其人員專業知覺之探討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9,1-40。
白文正(2006)。臺北市扶輪社員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江盈誼等合譯(2000),社工督導。台北市,學富文化。
朱素芬(2009)。高中職輔導教師之督導者專業知能的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43-60。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38(4),91-103。
何俊賢(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女性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啟明(2005)。焦點解決諮商歷程介紹。諮商與輔導,239,2-7。
吳坤良(2006)。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吳碧分(2006)。終身學習實踐者的學習經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邱朝基(2008)。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以學校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政恩(2000)。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濟功德會和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未出版,台北。
李美燕(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以嘉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振春(1999)。終身教育與社區總體營造。教育資料集刊,24,183-216。
林振春(2000)。社區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2-111。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
林振春(2001)。服務抵過與服務學習。社教雙月刊,6,46-48。
林勝義(2001)我國志願服務教育訓練之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3, 211-215。
林勝義(2002)。中等學校服務學習方案彙編。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林招蓉(2004)。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市興仁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靜嫻(2006)。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服務學習歷程與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參與2005年我的家鄉寶貝社區生態服務學習計畫中的六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玟樵(2009)。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台南縣關懷中心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珮祺(2009)。瀕死照顧者之經驗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印度垂死之家」臺灣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香如(1996):諮商督導過程的建構:循環督導模式的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參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連廷嘉、徐西森(2003)。諮商督導者與實習諮商員督導經驗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8,89-111。
唐子俊、歐陽儀、蔡秀玲、陳均姝(2002)。諮商督導─實務篇。台北市:天馬。
徐西森(2001a)。區辨模式的督導策略與作為(上)。諮商與輔導,192,11-14。
徐西森(2001b)。Holloway 與系統取向督導模式之初探。輔導季刊,37(3),26-36。
徐西森(2004)。諮商督導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研究---以系統取向督導模式(SAS)為架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
徐西森、黃素雲(2007)。諮商督導理論與研究,心理:台北市。
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2009) 。第17 屆理監事就職特刊。台北市。
莫藜藜(2002)。有效督導的督導策略。社會工作督導實施方式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論文,15-30。
許韶玲(2004)。受督導者於督導過程中的隱而未說現象之探究。教育心理學報,36(2),109-125。
許維素(2007)。焦點解決督導成效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3),331-354。
趙孟婕(2008)。美國高齡者服務學習的實施與困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明新學報,34(1),335-344。
許維素、朱素芬(2009)。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工作的省思。諮商與輔導,282,35-44。
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雪梅(2002)。學校為什麼要推動服務學習。學生輔導,81,8-17。
張淑娟(2004)。反思成人學習理論中的經驗,社教雙月刋,123,30-40。
張素真(2008)。婦女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草屯國小故事媽媽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張淑芬(2008)。不同配對諮商督導關係變化歷程及其重要事件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
陳金燕(2001):自我覺察督導模式初探。輔導季刊,37(2),1-10。
陳曉茹(2004)。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輔導員影響之探索研究---以軍中心輔人員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幸梅(2005)。成人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印度垂死之家台灣志工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怡心(2004)。成年早期女性經營兩性親密關係之經驗學習。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助(2005)。教育服務役男工作投入、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玲(2009)。生命線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淑芬(2009)。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研華文教基金會志工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曾慧媚(2002)。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單文經(2002 )。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教育資料集刊,27,191-209。
黃宜敏(2002)。督導的個人過程模式。劉焜輝主編,諮商督導━理論篇(下),631-652。台北:天馬。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31-38。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玉(2000)。服務學習與高等教育。發表於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黃富順(2004)。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惠勤(2008)。社區幹部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縣紫雲社區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馮莉雅(2004)。服務學習融入我國國中課程可行性之研究。學生事務,43(2),22-37。
馮莉雅(2005)。美國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模式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9(1),1-19。
彭敏松(2006)。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秀雅(2002)。女性參與學校父母成長團體其增能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書毓(2008)。督導歷程中受督導者依附行為與督導效能知覺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雅雯(2009)。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淑敏(2006)。喜樂保育院志工的參與動機、照護經驗與生命價值觀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廖宮凰(2004)。婦女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秀玲(2004)。受督者自覺諮商情境相關情緒在督導中情緒覺察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秀玲(2009)。督導歷程中受督者情緒之覺察與處理。輔導季刋,45(2),1-8。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鄭麗芬(1999)。諮商員接受循環發展模式督導的知覺經驗。輔導季刋,35(2),12-21。
鄭如安、廖鳳池(2005)。督導中重要事件內涵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2,35-70。
劉淑瀅(2004)。督導區辨模式之督導內涵分析━以一位受督導者為例。諮商輔導學報,10,83-110。
劉志如(1998):循環發展督導模式中督導員與受督導諮商員之口語行為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志如(1999)。循環發展督導模式中督導員行為與受督導諮商員行為之關係。輔導季刋,35(2) 22-29。
劉明菁(2008)。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樊雪梅(1999)。動力取向心理治療之督導。諮商與輔導,164,2-6。
樊雪梅(2002)。動力取向心理治療之督導。劉焜輝主編,諮商督導—理論篇(下),530-543。台北:天馬。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依玲((2005)。彰化縣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服務學習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玫鳳(2003)。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榮正(2009)。民雄文教基金志工的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文、施香如(1996):循環發展的諮商督導模式建立之謅議。輔導季刊,31(2),34-40。
蕭文(1999)。循環督導模式的理念建構。輔導季刊,35(2),1-7。
蕭勝斌(2008)。高齡者服務學習的促進策略。明新學報,34(1),345-359。
謝麗紅、翁毓秀、張歆祐(2007)。團體督導對碩士層級準諮商師團體領能力督導效果之分析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99-116。
謝安琪(2008)。慈濟高齡環保志工經驗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顏妙桂(2009)。服務學習與大學生品德教育之理念與實踐。學生輔導,107,21-36。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羅華倩(2000)。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團體諮商中的運用。國教天地,139,47-52。
嚴秋蓮(2005)。從「服務學習」看杜威的「做中學」。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4(1),35-41。
網路資料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09/11/15http://vol.moi.gov.tw/
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訊網。2009/10/16http://www.life1995.org.tw/index/index.php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網頁。2009/10/15http://www.lifeline.org.tw/
南投縣生命線協會網頁。2009/10/15http://www.meworks.net/meworksv2a/meworks/page.aspx?no=20258
聯合晚報。2009/11/24 http://uen.web66.com.tw/
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2009/11/21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__
英文部份
Bernard J.M.&Goodyear R. K. (2004). Fund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Eccles J.S., Wigfield, A. & Schiefele, U. (1998). Motivation to succeed. In W. Damon, N. Eisenberg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3 , pp. 1018-1095. NY: Wiley.
Eyler, J. & Giles, D.E.Jr.(1999).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Jarvis, P. (1987). Meaningful and meaningless experience: Towards an analysis of learning from lif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7 , 164-172.
Jacoby, B.(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A:Sage.
Person, Q.M.(2000).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upervisory relationship: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or supervision.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2(4), 283-294.
Schneider, S. (1992). 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role responsiveness in the supervisory process.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10(2), 71-84。
Sigman, R.(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ring.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ngton. D. 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aterman, A.S.(Ed.), (1997)Service-Learning: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Watkins, C. E. (1997). Defining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and understanding supervision functioning. In Watkins(Ed).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John Wiley & Sons.
William, & Darrol, (1994)Learning to service-serving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