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伶
Chen Yi Ling
論文名稱: 台灣與中國意識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角逐—以台灣歷史為例
The Conten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ese Conscious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History
指導教授: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台灣主體意識大中國意識語藝批評敘事批評歷史教科書
英文關鍵詞: Taiwan Consciousness, Chinese Consciousness, Rhetorical criticism, Narrative criticism, History Textboo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1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基於台灣歷史在教科書中,從過去依附於中國歷史之下的邊陲地位到今日獨立於中國史之外的主體性發展,以及歷史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人民「民族想像」的重要性,而展開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探究台灣主體意識與大中國意識兩者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拉距角力關係;探討的面向包括歷史教科書對於兩者意識型態的敘事表現手法,更對報紙媒體與台灣教科書意識型態議題的報導間的對話關係有進一步的討論。
    語藝觀點的敘事批評方法所關心的焦點是「故事如何或意圖達到某些語藝功能(如:說服或論辨)」以及如何透過任何敘事內容或形式達到說服的目的。本文以教科書政治以及歷史做為一想像共同體所必要使用的手段為出發點,認為教科書為一有目的且欲說服使用者服膺某思想的印刷產品,故以語藝觀點的敘事批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透過「敘事忠實性」的檢驗,觀察台灣的歷史背景、政治環境及政策的轉變與社會中發展而出的共同經驗等線索,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發現,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主體意識發展就是台灣社會中台灣主體意識發展的縮影,而媒體對於教科書改革後產生的意識型態爭議也能一反解嚴之前的大中國意識獨霸情況轉為兩造均衡報導的局面,甚至也有偏重台灣意識的報導,顯示台灣主體意識穩定且成熟的發展趨勢。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extbook about Taiwan history which was originally attached to Chinese history and then gradually independent of it nowadays. In addition, histor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forming “national imagination”, hence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y education attract my attention to start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want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ese Conscious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the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the narrative methods in representing the two Conscious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and it also has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dialogu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 and its report of ideological issues in the textbooks.

    The narrative criticism of perspectives in rhetoric is concerned about “the story of how or intends to achieve certain semantic features” and how to persuade through any narrative content or form.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necessary means of regarding the politics and history in textbooks as imagined communities, and the text thinks that textbooks are treeware with a specific purpose of persuading others to obey some thought, and that’s the reason why the research select the narrative criticism of perspectives in rhetoric as the main approach.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narrative fidelity” and observations in Taiwan historical backgrou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policy shifts, and the common experiences orientated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in history textbooks is an epitome of that in Taiwan society. Besides, in dealing with the ideological dispute which came from the reform of the textbooks, the mass media turned to adopting balanced reporting rather than obeying the domination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and some Taiwan-Consciousness emphasized reports may even appear on Taiwan mass media.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本文源起 1 第二節 本文主旨 5 第三節 文本的重要性與範圍 9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7 第二章 與本文對話之語藝觀點及其他相關文獻 第一節 語藝觀點中的敘事批評 19 第二節 敘事批評與相關文獻的對話 29 第三節 霸權與教科書 32 第四節 歷史、意識與教育 36 第三章 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教改與教科書 第一節 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意識的論述 41 第二節 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 48 第三節 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 56 第四節 國中教科書版本演進 63 第四章 國中歷史教科書台灣與中國主體意識的消長 第一節 「二二八事件」與台灣主體意識 67 第二節 「台灣與中國關係」與台灣主體意識 80 第三節 「日治時期台籍精英角色描述」與台灣主體意識 89 第四節 台灣主體意識在課文敘事的表現 96 第五節 教科書中台灣主體意識發展之敘事評估 103 第五章 大眾傳播媒體與教科書中台灣意識的對話 第一節 媒體-社會真實的敘事者 109 第二節 新聞報導教科書改寫的立場 114 第三節 對立?協力?媒體與台灣主體性 123 第四節 媒體與教科書的對話 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反省與建議 145 參考文獻目錄 150 附錄一 157 附錄二 158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一、期刊與雜誌類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分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刊集》,51(2):67-97。
    史英(2005)。〈臺灣主體性教育的主張〉。《國家政策季刊》,4(3):49-76。
    朱煜(2007)。〈中華教育改進社與歷史教育改革〉。《歷史教育》,11:169-203。
    吳國基(2005)。〈建立臺灣教育的主體性〉。《學校行政》,35:201-211。
    吳密察(2000)。〈歷史教育的危機與轉機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10:78-83。
    李永熾(2006)。〈中國意識、臺灣意識與歷史思惟〉。《當代》,106:18-31。
    林玉体(2003),〈欠缺台灣心的教改〉,《台灣教育》,624:24。
    林玉体(2006)。〈臺灣五十年來主體性的教育建構〉。《教育資料與研究》, 69:1-14。
    林玉体(2008)。〈台灣主體意識的延續與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44:44-49。
    姚隼(1946)。〈人與人之間及其他〉。《台灣月刊》,2:75-96。
    洪筱琦(2003)。〈談歷史教育與歷史教學〉。《教育文粹》,32:62-69。
    莊佳穎(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現場的台灣(人)國族主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4,169-201。
    莊淑琴(2002)。〈從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反思教育改革〉。《初等教育學刊》,11:295-318。
    莊淑琴(2002)。〈課程意識形態之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253-272。
    莊萬壽(2003),〈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國家政策季刊》,2(3),2003, 29。
    莊萬壽、 林淑慧(2003)。〈木土化的教育改革〉。《國家政策季刊》,2(3):27-62。
    許毓峰(2006)。〈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臺灣圖像與定位的變化〉。《國立編譯館館刊》,34(2):15-36。
    陳其南(1998)。〈台灣本土意識與民族國家之歷史研究〉。《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台北:允晨。
    陳冠華(2003)。〈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186:117-122。
    陳昭瑛(1995),〈論台灣本土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9), 6-43。
    陳惠珠(2000)。〈淺論臺灣意識的變遷--以高中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化發展」為例〉。《歷史教育》,7:27-39。
    陳翠蓮(2007),〈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179-222。
    黃淑英(2000)。〈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內容分析--以族群關係教育觀點為中心〉。《歷史教育》,7:119-163。
    虞義輝(2004)。〈轉型中的臺灣意識〉。《展望與探索》,2(8):65-83。
    詹棟樑(1989)。〈教科書與意識形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1-37,台北:台灣書店。
    廖朝陽(1995),〈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12):105-109。
    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1-26。
    蕭全政(2000)。〈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與理論基礎〉。《政治科學論叢》13:1-26。
    蕭新煌(2002),《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縣:立緒文化。
    簡宗修(2000)。〈文化的臺灣主體性〉。《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1:53-55。
    顏慶祥、湯維玲(1997)。〈淺論教科書政治學〉。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109-128,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關紹箕 、 馬英九 、莊德仁(2004)。〈歷史要怎麼看、怎麼教、怎麼學〉。《歷史月刊》,203:82-110。
    二、書籍類
    Apple, M. W. (1993).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Routledge.
    Brian McNair著,林文益譯,2001,《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Habermas, J.(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Hauser, G. A. (2002).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 (2rd 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Michael Gurevitch等著、唐維敏等譯,1996,《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
    Sonja K. Foss, Karen A. Foss and Robert Trapp著,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王仲孚,2001,《歷史教育論集》,台中:大同資訊。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
    石計生,1994,《意識形態與臺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台北:前衛。
    吉田莊人著,彤雲譯,1995,《從人物看台灣百年史》,台北:武陵。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 : 行政院。
    吳濁流,1988,《無花果》,台北:前衛。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筱峰,1995,《台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1998,《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
    孟樊,2001,《後現代的政治認同》。台北:揚智。
    林玉體,1991,《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安梧,2004,《台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建立「公民社會」》,台北:黎明文化。
    林美容,1996,《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波寇克著,田心喻譯,1991,《文化霸權》,台北:遠流。
    施正鋒,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縣:韋伯。
    夏潮基金會,1999,《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學術。
    徐國源,2008,《傳播的文化修辭》,台北:文史哲。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翁秀琪等著,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台北:三民書局。
    張旭成,1990,《台灣.中國與世界》,台北:前衛。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
    現代學術研究會,1993,《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稻鄉。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台北:玉山。
    許毓峰,2007,《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台灣圖像》,台北縣:稻香。
    陳伯璋,1988,《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芳明,1988,《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高雄:敦理。
    陳鴻圖,2004,《台灣史》,台北:三民書局。
    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彭明輝,2002,《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市:麥田。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 :文鶴。
    黃國昌,1995,《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五南。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黃新生,1992,《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黃煌雄,2007,《蔣渭水傳》,台北:時報文化。
    葛蘭西(Gramsci Antonio)著,谷風出版社編輯部譯,1988,《獄中札記》,台北縣:谷風。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台北:五南。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
    盧建榮,2002,《從根爛起-階穿學閥、舊體制操弄教改的陰謀》,台北:前衛。
    盧建榮,2003,《分裂的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
    戴國煇、葉芸芸,2002,《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文化。
    羅爾夫.葛奈林(Ralph Negrine)著,蔡明燁譯,2001,《媒體與政治》,台北:木棉。
    三、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呂建和,1996,《國族.神話:台灣國認同之霸權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達,2010,《台灣化與去中國化-高中歷史教材台灣史書寫的批判話語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賢,2007,《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主體意識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旭,1996,《知識遊戲場的誕生-從台灣文學論戰到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探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立,2004,《從文化霸權觀點論台灣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中山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怡禎,2005,《二二八歷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論文。
    翁耀裕,2008,《戰後國小社會科臺灣史教材之演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佳穎,2002,《阿扁的異想世界-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陳水扁風潮》,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成,2002,《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鎮吉,2008,《論「台客搖滾」的後殖民與次帝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素菱,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鴻濱,2009,《語藝批評之反思與建議》,發表於200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7月6-7日,新竹:玄奘大學。
    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曉華,1995,《八○年代中期後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梅芳,2009,《訓育研究中的民族想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紙、教科書與網路資料
    洪榮志(2009.04.28)。〈教師手冊228有爭議 翰林重印〉,《中國時報》。
    曾韋禎、陳宣瑜、林相美(2009.04.28)。〈翰林備課書 將台獨思想列負面〉,《自由時報》。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