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湯凱筑
Tang, Kai-Chu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及行為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影響
The effect of attitude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the self-efficacy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well-being.
指導教授: 陳學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elf-efficacy of Creative Teaching, Well-be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MPCD.010.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及參加行為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各縣市國小教師,採用線上問卷進行便利取樣,以「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行為問卷」、「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知覺量表」、「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及「教師幸福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共回收423份有效問卷,針對問卷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性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顯著高於女性教師。
    二、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在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上未達顯著差異。
    三、兼任行政的教師其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顯著高於未兼任行政之教師。
    四、自願參加、參加頻率1-2次及3-4次、參加總次數1-5次、6-10次及10次以上的教師其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顯著高於從未參加的教師。
    五、自願參加、參加頻率3-4次、參加總次數6-10次的教師其創意教學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從未參加的教師;而在社群類型上則沒有差異。
    六、自願參加、參加頻率1-2次、參加總次數6-10次的教師其幸福感顯著高於從未參加的教師;而在社群類型上則沒有差異。
    七、國小教師參與學習社群的態度對於參加社群行為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間沒有調節效果。
    最後,研究者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ttitude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 on the self-efficacy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well-being.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each county, using the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conveniently sampling, recruided the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ttitude Consciousness Scale", "Self-efficacy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Teacher Well-being Scale" as research tools. The total 423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 way ANOVA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male teachers had significant higher PLC attitudes, creative teaching self-efficacy and well-being than female teachers.
    2.There was no diffrenece on the teachers' education levels on the PLC attitude, creative teaching self-efficacy and well-being.
    3.The PLC attitudes, creative teaching self-efficacy and well-being had significant higher in teachers serving concurrently as administrators of school affairs.
    4.Th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voluntarily, in the frequency of 1-2 times and 3-4 times, as well a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1-2 times, 6-10 times and more than 10 times, have significant hig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ttitudes than who never participated.
    5.Th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voluntarily, participated in the frequency of 3-4 time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total number of 6-10 tim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elf-efficacy in creative teaching than those who never participated;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type of community.
    6.Th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voluntarily, participated in the frequency of 1-2 time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total number of 6-10 tim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well-being than those who had never participated;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type of community.
    7.The attitude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has no effect on the participating community behavior, self-efficacy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well-being.
    Base on the previous results, the researcher will propos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謝誌 i 摘要 ii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幸福感及相關研究 34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意教學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參與者背景變項統計結果 61 第二節 參與者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行為統計結果 63 第三節 各量表之描述統計及相關性 6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各量表上之差異分析 66 第五節 不同參加態度在參加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76 第六節 不同參加行為在各量表上之差異分析 81 第七節 參與社群態度對於參加行為與各量表之間的調節效果 93 第五章 綜合討論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第二節 討論 103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10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西文部份 117 附錄:問卷 119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中華民國教師在職進修統計年報(2010)。2018年06月22日,檢自http://www1.inservice.edu.tw/Report/Reporting_Year.html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創造力研究(頁2-124)。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215,17-29。
    王怡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惠萱(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王曉菡(201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江志宏、施月麗(2013)。一位初任教師參與「學習共同體」之實踐經驗。庶民文化研究,7,96-112。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臺中市。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吳元芬(2013)。學習、合作、支持、共享—從語文社群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師友月刊,552,55-59。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做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曼彤(201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玉雲(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爭宜(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視導與評鑑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縣。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杜明誠(譯)(1999)。Csikszentmihalyi, M.(1996)著。創造力(Creativity)。臺北:時報。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周郡旂、陳嘉成(2016)。你累了嗎?影響國中兼任不同職務教師之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實證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0(2),21-43。
    林文星(2010)。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以知識分享策略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縣。
    林宣辰(2015)。虛擬社群中知識分享行為對使用者之反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會計學系,新北市。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57,31-41。
    林偉文(2012)。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53-74。
    林淑涵(2013)。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碧芳、邱皓政(2008)。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編制與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41-169。
    林錦鈴(2015)。國小教師利用虛擬社群進行知識分享對創意教學行為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邱怡蓁(2017)。臺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1),28-48。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168-180。
    柳雅梅(2006)(譯)。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Robert, S. M., & Pruitt, E.Z.)。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139-156。
    孫志麟(2010a)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孫志麟(2010b)。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徐宇瑩(2010)。國民中學教師自我效能、幸福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徐碧璣(2017)。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選擇、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嘉義縣。
    張怡萍(2013)。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東縣。
    張淑宜、辛俊德(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83-103。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林美惠、李美穗、張清茂、韓桂英、黃麗蓉、王美惠、方珮玲、莊博雯、周錦堯、林純如、謝曉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4/92.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2018)。2018年06月22日,檢自https://stats.moe.gov.tw
    莊翊弘(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和教師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莊富彬(2015)。桃園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許家驊(2017)。臺灣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下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運作實施內容、可能困難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1-9。
    許翔惠(201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4。
    陳又綺(2017)。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及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的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佩君、陳淑美(2016)。改變的力量—教師參與自主性學習社群以提升教師專業。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12),55-57。
    陳金鈴(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碩士班,臺北市。
    陳宥蓁、林啟超(2015)。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5),頁123-128。
    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臺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資訊管理計算,6(1),34-43。
    陳瑾(2011)。國中小教師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幽默風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曾文雅(2013)。知識分享有助於創意教學嗎?以國中數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湯艷鳳(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臺北市。
    黃淑嫆、莊麗珠(2007)。幼兒教師對創意教學態度之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2),151-166。
    黃傑儒(2014)參與教師社群教師知識信念、目標設定及教學意志力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0(1),39-76。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絢質(2011)。青少年正向思考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101-132。
    黃薏蒨、賴志峰(2015)。老師,你幸福嗎?-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5,182-204。
    楊振富(譯)(2002)。P. M. Senge, N. Camborn-McCabe, T. Lucas, B. Smith, J. Dutton, & A. Kleiner著。學校型學校(上、下)(School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智翔(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詹宜儒(2016)。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縣。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元照。
    趙宜媺(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劉惠嬋、胡益進(2014)。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41,83-111。
    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72,77-98。
    蔡明翰(2013)。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蔡金蘭(2014)。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知能影響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南投縣。
    鄭淵泉、蔡雅茹(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8,183-202。
    鄭鈞元(2016)。工作動機與主觀幸福感對教保服務人員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6,1-29。
    蕭佳純(2016)。教師創意教學發展之縱貫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1),63-90。
    蕭佳純(2017)。在職進修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發展之縱貫性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3),25-55。
    賴明琪(201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賴威任(201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創新教學與師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賴淑娟(2016)。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學習社群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鮑慧門(2013)。知識管理應用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3,134-155。
    謝廷豪、廖元良、林益永、廖宜玫(2016)。工作壓力源、自我復原力與敬業貢獻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教師為樣本。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6(2),55-80。
    謝幸吟、張正平、郭俊麟(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知識分享、創意教學與社群召集人轉型領導關係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2),33-48 。
    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鍾育琪(2017)。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鍾昀珊、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學專業發展期刊,8(2),69-98。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顏國樑(2016)。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浪潮。師友月刊,588,14-18。
    羅仁駿、蔡慧敏、許惠英、黃寶月(2010)。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之關聯性。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臺北市。
    蘇郁媚(2017)。臺南市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郁教學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蘇聖富(2017)。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3-33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 Development.

    Guskey, T. R., & Passaro, P. D. (1994). Teacher efficacy: 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31, 627-643.
    Hord, S. (2008). Evolu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Revolutionary Concept Is Based on Intentional Collegial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29(3), 10-13.
    Hord, S. D.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H. & Hirsh, S. A. (2008). Marking the promise a reality. In A. M. Blankstein, P. D. Houstion, & R. W. Cole (Eds.),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23-40).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Kaplan, L. S., & Owings, W. A. (2001).Enhancing teacher and teacher quality: Recommendations for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5(628), 64-73.
    Keyes, C. L. M., Shmotkin, D., & Ryff, C. D. (2002).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6), 1007-1022.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tart poior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Standard for Profession Learning, 32(4), 16-20.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alogy of Education, 62, 221-238.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tarko, A. J. (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curtious delight. New York, NY: LE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