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宛吟 |
---|---|
論文名稱: |
楊寶智二胡協奏曲《川江》之分析與詮釋 |
指導教授: | 林昱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7 |
中文關鍵詞: | 二胡 、楊寶智 、閔惠芬 、民歌 、川江號子 、川江 |
英文關鍵詞: | Erhu, Bao-zhi Yang, Hui-Fen Min, folk song, working song on Chuanjiang, Chuanjia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8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歌在民間廣為流傳,與人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民歌也是許多作曲家的創作素材來源。作曲家楊寶智受二胡演奏家閔惠芬之邀,以四川民歌中的《川江號子》為音樂素材創作《川江》二胡協奏曲,此樂曲中作曲者運用了簡單的號子作為音樂素材來創作並融入他在四川生活的數十年所遭遇的心情,引起筆者研究此作品的動機,也希望藉由本詮釋報告提供更多演奏者作為演奏及研究上的參考。
本文透過文獻蒐集發現,以《川江號子》進行創作的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資料並不多,因此本研究以訪談調查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透過訪談作曲家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再進行樂曲分析,對樂曲中的旋律、曲式、節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再進行演奏上的詮釋。
研究後了解,在樂曲架構方面,作曲家運用中國傳統的民歌作為音樂素材,將其旋律特性融入西方作曲如賦格、變奏等手法來呈現;演奏詮釋方面,針對樂曲中風格廻異的各個樂章,與之相對應的速度、風格及音樂表情的掌握等,必須先了解並該民歌的特性,接著演奏者透過對樂譜、創作者以及樂曲所蘊含的意義及情感,能有更多的體悟,最終融入演奏詮釋。
Folk songs reflect people‟s life and are usually used by composers as materials. Composer Bao-zhi Yang, commissioned by Hui-Fen Min, took the working song on Chuanjiang in Sichuan folk songs as materials to finish an erhu concerto the Chuanjiang. Not only did Yang appy the simple working songs as essences, but he poured all his experiences and feeling of his Sichuan life in the last decades into the piece. That further kindled the author to do deeper investigation to provide much more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performers and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there were few documents taking working song on Chuanjiang as the subjec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took interviewing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to get the first-hand data from the composer, and next after musical analysis, it discussed interpretation part at last.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be clarified from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as for the musical form, the composer has combined Chinese folk song with the Western composing techniques like fuga and var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efore interpreting, performers should grasp the traits of the applied folk song.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y of the different tempos, styl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separate movements, performers then mingle their rational with sentiment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hints from the score, the composer and the piece itself, and finally do the interpretation.
一、專書
方銘健。《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
全國編輯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四川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宋大能。《民間歌曲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李真貴 趙寒陽。《民族器樂文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00。
周青青。《中國民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傅建生 方力平。《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鑑賞指南-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______。《中國傳統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路應昆。《高腔與川劇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楊瑞慶。《中國民歌旋律型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蔣菁。《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Leonard B. Meyer《音樂的情感與意義》(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何乾三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二、期刊
李良品。〈川江號子的形成、內容與文化精神〉。《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No.2(2003) :58-61。
林昱廷。〈二胡演奏藝術的三個構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表演類》No.80(2007):1-11。
周茂鳳。〈對川江號子的美學反思〉。《美與時代》No.5(2007):61-63。
周凌宇。〈曲式中結构功能的重要意義〉。《音樂生活》No.12(2007):72-73。
武漢河。〈歷史的悲吟 民族的呻吟 蜀中的風雲 大江的豪情─評楊寶智先生小提琴協奏曲《川江》〉。《音樂探索》No.3(2010):38-41。
夏路。〈二胡、鋼琴與大提琴《川江》的演奏藝術特點〉。《戲文》No.3(2004):91-95。
景安東。〈川劇高腔曲牌之王[紅衲襖]的音樂特點〉。《中小學音樂教育》No. 09(2007):40-41。
______。〈川劇聲腔音樂概述〉。《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No.13(2006):97-98。
黃詩玫。〈藝術形式不單純是“形式”─川江號子演唱形式的審美特征〉。《四川戲劇》No.5(2005):66-68。
張永安。〈川江號子與巴渝地方戲曲音樂的發展〉。《重慶社會科學》No.7(2008):79-85。
趙華強。〈《川江船夫號子》賞析〉。《成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No.3(2001):57-59。
鄧曉。〈“川江號子”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論壇》No.1(2005):17-22。
三、論文
黃湞琪。〈關迺忠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賴夙瑩。〈周成龍二胡作品《江戀》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0。
四、網路
楊寶智,〈小提琴協奏曲《川江》結構與內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3ce810100aeef.html.2008;摘錄於9 March 2011。
楊寶智,〈我一生創作、改編和編曲的作品編號〉。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3ce810100ad9z.html.2008;摘錄於9 March 2011。
五、其他文章
典文。〈‘中華樂派’與‘多元文化’?談楊寶智小提琴作品與古琴、琵琶傳統名作對撞音樂會〉。楊寶智提供(2007)。
楊寶智。〈協奏曲《川江》內容連結〉。楊寶智提供(2008)。
______。〈年譜(自撰)〉。楊寶智提供(1991)。
______。〈閔惠芬香港首演《川江》二胡協奏曲節目單〉。楊寶智提供(1993)。
六、影音資料
臺北市立國樂團 製作。《臺北市立國樂團30週年套裝紀念CD》。臺北市立國樂團發行,2010。CD。
廣州市天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製作。《天弦》。廣東音像出版社發行,2006。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