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昱奇
He, Yu-Qi
論文名稱: 戲劇與科學—博物館劇場在科學教育推廣活動之實踐與學習成效
Drama and Science—The practice and learning effect of museum theatre in scienc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指導教授: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口試委員: 林詠能
Lin, Yung-Neng
劉德祥
Liu, De-Xiang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口試日期: 2023/01/0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博物館劇場科學劇場兒童觀眾研究科普教育
英文關鍵詞: Museum Theatre, science theatre, child audience research,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個案研究法觀察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博物館劇場漸受到博物館界的重視,國內歷史類與藝術類博物館運用戲劇手法作為與觀眾溝通與詮釋之媒介,已然蓬勃發展且有相關的研究與討論,然而,針對科學類博物館運用博物館劇場進行教育活動規劃之研究與討論仍為少見。因此,本研究以科學類博物館為例,旨在探究科學類博物館藉由博物館劇場進行科普教育之推廣之形式,以及其對觀眾之學習成效。
    本研究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科學劇場《羅斯找管家》為研究個案,藉由訪談教育活動策劃人、編劇與演員以了解科學劇場的策劃、展演和互動方式之規劃與實踐,並輔以觀察與透過通用學習成效模式(GLOs)進行問卷評量設計,探討分析兒童觀眾在科學劇場中的科普知識學習經驗。
    研究發現科學劇場以科學演示作為戲劇架構基礎,不僅保有科學演示作為科普知識傳播的核心理念,亦透過演員配合戲劇進行的說明方式和互動策略下,所建立較為活潑與樂趣的學習情境,促進兒童對基礎的科學知識吸收與學習;再者,檢視兒童在科學劇場之參與經驗,亦可發現兒童在科學知識的學習與參與過程引發之樂趣的體驗上較為認同,而對於活動中科學相關之態度則較難立即建立。
    最後,研究從兒童觀眾在科學劇場中的參與學習情形,本研究建議館方未來在科學劇場的活動規劃上:
    (一)評估科學演示在戲劇中呈現形式對於兒童觀眾感官體驗與學習理解之影響;
    (二)重視戲劇情節對兒童在科學劇場中的經驗,緊扣科普教育推廣之目的;
    (三)透過增加兒童互動與交流的形式,賦予兒童在過程中有更多思辨與實作的空間,強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延伸學習。

    As museum theatre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museum community, the trend of using theatre as a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y historical and art museums in Taiwan has been booming, and there have been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related to this subject. However, limited domestic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use of museum theatre for the planning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science museums. This study aims to take science museum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orm of promoting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museum theatre by such museums, and its impact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ence.
    In this study, “the Ross Looking for a Butler” a science theatre at the National Taiwa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is chosen as a case study. Educational activity planner, screenwriters and actors were interviewed to understand the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theatre's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methods.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Using the Generic Learning Outcomes Models (GLOs) for questionnaire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of the young in the science theatre.
    The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the science theatre uses science demonstrations as the basis of the theatrical structure, not only maintains the cor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monstration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but also establishes a mo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learning situation through the way actors cooperate with the drama to explain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promotes children's absorption and learning of basic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of children in the science theatre also find that children are more identified with the fun experience caused by the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less agree with the ability to immediately establish a science-related attitude during the activi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from the response of the children dur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theatre, this study suggest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useum planning science theatre.
    1. To assess how the forms in which science demonstra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e theatre influences the children’s sensory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in learning.
    2.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ow the plot of the theatre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child audience’s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theatre, closely to the purpose of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ion
    3. Increase the forms of children'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think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an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tended learning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tific knowledg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貳章 文獻研析 5 第一節 建構舞台—博物館劇場與其學習理念 5 第二節 演員登台—科普教育的新趨勢與博物館劇場 16 第三節 觀者入場—博物館劇場與兒童觀眾學習評量 21 第四節 小結 29 第叁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理念 30 第二節 研究個案分析: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科學劇場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35 第四節 研究期程 40 第肆章 台上的演出者—科學劇場《羅斯找管家》之劇本編製與演出策略 42 第一節 科學劇場創作理念與《羅斯找管家》劇本設計 42 第二節 《羅斯找管家》劇本設計與兒童觀眾互動行為分析 63 第三節 小結 78 第伍章 台下的觀賞者—兒童在科學劇場之學習成效與參觀經驗 80 第一節 觀眾分析 80 第二節 兒童觀眾在科學劇場中的參與經驗 82 第三節 小結 97 第陸章 研究結論 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2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未來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7 附件一 科教館 實驗組《科學劇場》教育活動策劃人 訪問題目 113 附件二 科教館 科學劇場《羅斯找管家》編劇 訪問題目 114 附件三 科教館 科學劇場《羅斯找管家》演員 訪問題目 115 附件四 科學劇場《羅斯找管家》兒童觀眾問卷調查表 116 附件五 科學劇場《羅斯找管家》受訪者具名同意書 118

    中文文獻
    于瑞珍(2011)。博物館學習與科學教育。載於傅慧芬(主編),博物館學12堂課(頁74-84)。臺北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9。
    王啟祥(2008)。博物館觀眾學習成果與影響研究的發展與啟示。博物館學季刊,22(4),91-107。
    王啟祥(2012)。科學博物館的再造-參加2012年亞太科學中心協會(ASPAC)研討會略記。臺灣博物季刊,31(3),82-85。
    王湘雯(2013)。神入歷史:博物館劇場中的歷史教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嵩山(2012)。新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學。博聞,10,43-51。
    向麗容、隗振瑜、羅育如(2012)。從兒童繪畫初探博物館劇場的學習成效︰以臺博館「太陽之子故事劇場」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5(4), 7-27。
    江岱軒(2019)。戲說歷史:探究兒童觀眾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戲劇導覽之歷史學習經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國淳(2007)。博物館學習之詮釋及溝通內涵探究。博物館學季刊,21(4),81-89。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宋祚忠、陳思妤(2019)。科學類博物館觀衆學習成效與評量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帆船特展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7:207-239。
    李莎莉(2002)。博物館教育推廣與資源整合-臺灣地區的實踐典例。博物館學季刊,16(4),133-151。
    李惠文譯(1996)。哈左勒斯與斯堪森戶外博物館(原作者:E. P. Alexander)。博物館學季刊,10(1),75-82。
    李靜芳(2007)。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臺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7-33。
    周宜穎(2011)。戲劇詮釋應用於歷史博物館初探。歷史臺灣,2,89-121。
    林佳頻、李貴連(2019)。臺灣博物館戲劇性導覽現況分析與未來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主編),2019亞洲基礎造形聯合學會台中大會論文集(頁205-214)。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
    林玟伶(2022)。博物館新定義結果出爐:走向未來的起點。博物之島,新訊。取自: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NewsDetail/8d8a3e73-0f43-4b2e-a439-1e97eadc11f6
    林玫君(2020)。當戲劇與博物館相遇-當代博物館戲劇的演譯與模式。博物館學季刊,34(4),119-130。
    林婕雅、陳悅音、楊芝螢(2021)。博物館教育活動設計-「地球ㄇㄚˋ ㄇㄚˋ號」實境解謎遊戲。臺灣博物季刊,40(2),82-95。
    邱炳坤、李俊杰、李欣霓、黃美珍、楊宗文、陳子軒、李建興、陶以哲、楊啟文、高麗娟、姜敏君、顏伽如(譯)(2018)。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Merriam S. B., & Tisdell E. J.)。臺北市:五南。
    張美珍(2001)。談科學博物館教育政策的擬定。科技博物。5(2),33-45。
    張婉真(2009)。消費文化、博物館與社會大眾。博物館學季刊,23(2),5-20。
    張譽騰(編譯)(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4),3-10。
    許瑞芳(2016)。探究戲劇導覽之操作美學及其挑戰—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大時代.小劇場」戲劇導覽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0(3),5-29。
    陳柏宇(2021)。戲遊美術館:博物館劇場在美術館之實踐方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香微(2019)科學演示融入於科學劇情節歷程探討——以電漿球演示為例。科學研習期刊,58(1)。取自:https://reurl.cc/rQWROy。
    陳香微(2021)創新科學演示設計探討---以「七上八下」演示為例。科學研習期刊,60(3)。取自:https://reurl.cc/mZ2QoG。
    陳國寧(2020)。由當代博物館的社會作用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臺灣博物季刊,39(4),6-13。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學季刊,18(1),7-17。
    陳媛(2002)。博物館四論。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慧玲(2009)。法國博物館的戲劇詮釋發展:以七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3(2),73-95、97。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學習導向。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釗俊(199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演活動之類別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2(4),43-57。
    黃詠芝(2015)。戲中談理:編創互動式科普劇場在澳門科學館的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葉蓉樺(2010)。21世紀的科學類博物館傳播什麼樣的科學風貌-由千禧年歐洲新設科學館的內容設計談起。載於科普產學合作支援計畫辦公室(主編),科學傳播論文集2(頁271-311)。科普產學合作支援計畫辦公室。
    廖永靜(1998)。兒童故事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以《奉茶》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1,62-67。
    廖世璋(2017)。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臺北市:五南。
    廖世璋(2021)。「博物館的後現代性」文物價值與意義生產的移轉: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博物館與文化,(22),23-48。
    趙美芳(2013)。運用戲劇策略於參與式展示導覽—以高雄兒童美術館「聲音!有藝思」展示導覽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培弘(2015)。戲劇應用於展示中學童之參觀經驗—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戲劇導覽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婉珍(2004)。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博物館學季刊,18(1),19-28。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台北:三民。
    蔡佳蓁(2015)。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科學巡迴教育活動民眾學習動機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9(1),37-53。
    蔣臻穎(譯)(2017)。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與成效(原作者:Eilean Hooper-Greenhill)。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閻鈺臻(2015)。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談博物館導覽工作。檔案半年刊,14(1),18-29。
    戴進發(2018)。國小學童於博物館戲劇詮釋中的體驗-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迷你劇場:阿福勇闖黑水溝」活動個案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簡竹聆(2016)。可經驗的歷史:博物館歷史教育裡的戲劇和物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聿倫(2019)。《葉老的換帖姊妹們》的戲劇詮釋嘗試─葉石濤捐贈展戲劇導覽側記。臺灣文學館通訊,62,54-61。
    羅綸新(2015)。淺談博物館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74-76。
    關尚仁(2014)。臺灣科學傳播的現況與挑戰。科學月刊,(531)。取自: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3695.html

    新聞資料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年3月30日)。科普傳播新時代 尖端科技酷Style 科博館虛實整合推廣科普教育。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3F34D6924AB8A614

    英文文獻
    Bridal, T. (2004). Exploring Museum Theatre.UK: Rowman & Littlefield.
    Brody, M. , Bangert , A., & Dillon, J. (2008) . Assessing learning in informal science contexts.Commissioned paper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for Science Learning in Informal Environm Hooper-Greenhill ent s committee .
    Brown, S. (2007). A Critique of Generic Learning Outcomes. Journal of Learning Design, 2(2), 22-30.
    Burns, T. W., O’Connor, D.J., & Stocklmayer, S. M. (2003).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 183-202.
    Ebits, D.(2005).Qualifications and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Studies in Art Education,46(2),150-169.
    Fuirer, M. (2005). Jolt, Catalyst, Spark! Encounters with Artworks in the Schools Programme at Tate Modern. Available at : https://www.tate.org.uk/research/tate-papers/04/jolt-catalyst-spark-encounters-with-artworks-in-schools-programme-tate-modern (accessed 12 October 2022.)
    Graham, J. (2013). Evidencing the impact of the GLOs 2008-13. Available at : https://www.artscouncil.org.uk/sites/default/files/Evidencing_the_impact_of_the_GLOs_report.pdf (accessed 12 October 2022.)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U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2003).Measuring the Outcomes and Impact of Learning in Museums, Archives and Libraries: The Learning Impact Research Project Paper.
    Hughes, C. (1998). Museum Theatre: Communicating with Visitors Through Drama. NH: Portsmouth.
    Jackson, A., & Kidd, J. (2007). “Museum theatre”: Cultivating Audience Engagement – a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IDEA 6th World Congress, Hong Kong.
    Lord, B. (2007). What is museum-based learning? In B. Lord (Ed.), The manual of museum learning (pp. 13-19). Lanham, New York, Toronto, Plymouth and UK: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Osseweijer, P. (2006). A new model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at take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to accou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2(4), 591-593.
    Robinson, A., & Murray, N. (2019). Evaluating Ocean Learning–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ities of Evaluating Formal Education Audiences in an Inform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 in Exemplary Practices in Marine Science Education, eds G. Fauville, D. L. Payne, M. E. Marrero, A. Lantz-Anderson, and F. Crouch (Cham: Springer), 143–15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