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雅雯
HSU, YA-WEN
論文名稱: 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
A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lub experience and their potential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指導教授: 張雪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1
中文關鍵詞: 大學社團學生大學社團經驗社團參與經驗社團學習經驗就業力
英文關鍵詞: college club student, college club experience, college club involving experience, college club learning experience, employabil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82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之關係。本研究除了瞭解大學生社團經驗、就業力現況外;亦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社團經驗、就業力面向,與不同社團參與經驗大學生之就業力面向;並再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社團學習經驗與就業力之間的關係;最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大學生就業力的預測力。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參考相關研究、資料編製之問卷,運用項目分析驗證信度,進行專家評定內容效度。問卷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社團經驗部份」;第三部分為自認具備之「就業力部份」。研究樣本以97學年第一學期臺北縣市八所大學參與社團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920份,回收775份,有效問卷759份。所得資料以SPSS 12.0中文版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參與社團大學生接近「同意」參與社團有助於提升社團學習經驗。
    二、參與「服務性」、「學術性」社團大學生其自認具備就業力顯著高於沒有參與之大學生。
    三、參與社團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接近「充足」之就業力。
    四、不同性別、年級、就讀學院、每週打工時數、實習經驗、住宿狀況、家庭社經地位之大學社團學生其社團經驗有差異。
    五、不同性別、年級、就讀興趣、每週打工時數、實習經驗、住宿狀況之大學社團學生其就業力面向有差異。
    六、不同社團參與數量、社團參與屬性、社團參與時間、擔任最高職務、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投入程度之大學社團學生其就業力面向有差異。
    七、社團學習經驗之技能學習、人際關係、領導能力、自我實現與各種就業力間呈現顯著低度正相關。
    八、社團學習經驗中之「領導能力」對就業力有最大解釋力。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學生、學校相關單位、教育行政單位、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參與社團學生提升就業力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lub experiences and their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after gradu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club experience, employability, and employability of different club joining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study pro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ub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employability is drawn from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club experience.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first part is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second one is club experience. The third one is college students’ self evaluation of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775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club activ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county while usable data are only from 759 students among these participant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by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 Base 12.0 for Window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clubs nearly agree that participation in clubs enhances club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involving in clubs.
    2.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 “Academic” property of club think they have significant higher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than those participating in no clubs.
    3.College students involving in clubs think that they have obtained almost enough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4.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grade level, departments, weekly working hours of part-time job, experience of intern, accommodation circumstances,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will have different club experiences.
    5.Students’ gender, grade, interest, weekly working hours of part-time job, experience of intern, accommodation circumstances,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will affect the aspects of competence for employability.
    6.College students’ different competence for employability results from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clubs involved, club participation in property, club participation in time allotment, as the highest positions, weekly hours to participate, club involvement, and so on.
    7.Clubs learning experience of learning the psycho-motor skill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adership and self realiz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8.Among club learning experiences, leadership plays the major role of explanation for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Therefore, we provide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for college students, school-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reover, the study sheds new lights on further researches in terms of enhancing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joining in club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大學生發展與生涯發展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大學社團經驗與學生生涯發展關係 18 第三節 大學生就業力與大學就業輔導服務概況 31 第四節 就業力相關調查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5 第五節 研究步驟 8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研究樣本現況分析 91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社團經驗之差異分析 112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就業力面向之差異分析 146 第四節 社團參與經驗與就業力面向之差異分析 163 第五節 社團學習經驗與就業力之相關分析 184 第六節 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就業力預測力分析 1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11 參考文獻 217 中文部分 217 西文部分 231 附錄 23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235 附錄二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236 附錄三 學者專家審查意見彙整 246 附錄四 預試問卷 262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67 表次 表2-2-1 學者或機構提出之就業力相關研究 35 表2-2-2 學生參與六大類活動與提昇八大核心就業力間關係 45 表2-4-1 企業最愛就業力—民間單位之文獻彙整 51 表2-4-2 企業最愛就業力—以民間單位之角度 52 表2-4-3 企業最愛就業力—政府單位、教育單位之文獻彙整 55 表2-4-4 企業最愛就業力—以政府單位、教育單位之角度 56 表3-3-1 臺北縣市八所大學社團數分配表 65 表3-3-2 預試之學校及問卷回收統計表 66 表3-3-3 預試樣本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66 表3-3-4 預試樣本社團經驗分析 67 表3-3-5 臺北縣市八所大學社團學生抽樣情形 73 表3-3-6 正式問卷回收摘要表 74 表3-4-1 教育程度等級分類表 76 表3-4-2 職業類別及等級區分表 76 表3-4-3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77 表3-4-4 預試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81 表3-4-5 就業力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82 表3-4-6 就業力各面向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84 表4-1-1 正式樣本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93 表4-1-2 正式樣本社團經驗分析 94 表4-1-3 社團學習經驗得分情形 101 表4-1-4 社團學習經驗次數分配表 101 表4-1-5 大學生就業力得分情形 103 表4-1-6 大學生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摘要分析表 104 表4-1-7 大學生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次數分配表 105 表4-1-8 大學生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摘要分析表 106 表4-1-9 大學生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次數分配表 106 表4-1-10 大學生就業力組織適應面向摘要分析表 107 表4-1-11 大學生就業力組織適應面向次數分配表 108 表4-1-12 大學生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摘要分析表 108 表4-1-13 大學生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次數分配表 109 表4-1-14 大學生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摘要分析表 109 表4-1-15 大學生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次數分配表 110 表4-2-1 不同性別大學生其社團經驗t檢定分析摘要表 112 表4-2-2 不同年級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5 表4-2-3 不同就讀學院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2-4 不同就讀興趣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4-2-5 不同每週打工時數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2-6 不同實習經驗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2 表4-2-7 不同住宿狀況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6 表4-2-8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大學生其社團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9 表4-2-9 不同背景變項之社團經驗差異分析一覽表 145 表4-3-1 不同性別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46 表4-3-2 不同年級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8 表4-3-3 不同就讀學院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9 表4-3-4 不同就讀興趣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1 表4-3-5 不同每週打工時數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3 表4-3-6 不同實習經驗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5 表4-3-7 不同住宿狀況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7 表4-3-8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8 表4-3-9 不同背景變項之就業力面向差異分析一覽表 162 表4-4-1 不同社團參與數量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63 表4-4-2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學術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65 表4-4-3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康樂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 摘要表 166 表4-4-4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藝術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67 表4-4-5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聯誼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68 表4-4-6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體育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69 表4-4-7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服務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70 表4-4-8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自治性社團」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71 表4-4-9 不同社團參與屬性「其他」大學生就業力面向t檢定分析摘要表 171 表4-4-10 不同社團參與時間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73 表4-4-11 不同擔任最高職務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75 表4-4-12 不同每週參與時數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76 表4-4-13 不同社團投入程度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78 表4-4-14 不同社團參與經驗之就業力面向差異分析一覽表 183 表4-5-1 大學生社團學習經驗與就業力的相關值 187 表4-6-1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90 表4-6-2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92 表4-6-3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93 表4-6-4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就業力「組織適應」面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94 表4-6-5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95 表4-6-6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社團經驗對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96 圖次 圖2-2-1 東吳大學培育就業達人實施方案架構 44 圖3-1-1 研究架構 61 圖3-5-1 研究步驟 85

    一、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07)。2007企業最愛校系新聞稿。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621
    中時電子報(2008)。大學錄取率破百分百 創紀錄。2008年12月23日,取自http://hk.myblog.yahoo.com/jwpZtD3sGYGRbZWWjhVTDS/article?mid=6017
    井敏珠(1981)。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曉麟(2001)。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曉晴(2004)。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43),98-101。
    王大明(2007)。關於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反思。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9(4),104-106。
    天下雜誌(2007)。2007年最佳大學指南—在大學預定未來。天下雜誌,特刊,26-61。
    內政部統計處(2008)。九十七年第十六週內政統計通報(我國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統計)。2008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元智大學學務處(無日期)。導師服務—生涯規劃。2008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yzu.edu.tw/admin/2/8/6_7_6.htm
    田瑞良(2003)。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田弘華(2008)。高等教育擴張與大學畢業生薪資的影響因素。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7)。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48&page=0
    石振弘(2005)。誰是1000大企業搶著要的新鮮人。天下雜誌,(322),472-480。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7a)。九十四學年度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問卷調查。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7b)。九十五學年度大專畢業生問卷調查。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7c,7月)。94學年度大三學生對「不清楚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之陳述符合程度與打工(家教、校外或校內工讀)情形人數。台灣高等教育電子報,(11)。2008年12月13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items/nindex.php?i_id=66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8a)。95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資訊平台簡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8b,12月)。94學年度畢業後一年不同性別之大學生,認為「社團經驗」對找工作或創業的幫助程度為何?台灣高等教育電子報,(28)。2009年1月4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items/nindex.php?i_id=190
    史書華(2008)。2008年台灣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台大蟬連冠軍,跨域人才更搶手。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特刊,70-77。
    史書華、盧昱瑩(2008)。打造就業力,實習不實用?。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年最佳大學指南特刊,84-87。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1998)。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臺北市:青輔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8a)。就業、失業統計—97年2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9078&ctNode=2294
    行政院主計處(2008b)。最新指標—失業率(%)。2008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3
    吳行健(2001)。企業的招人兩難:困擾與需求。管理雜誌,(323),78-82。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宋美妹(2001)。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盈穎、黃怡君、吳修辰(2002)。龍頭企業徵才考卷。商業周刊,(759),78-86。
    李宜萍(2002)。企業裁員—新鮮人求職大考驗。管理雜誌,(335),56-57。
    李宜萍(2004)。企業求才重點,主管知多少?。管理雜誌,(359),108-113。
    李宜萍(2007)。給自己核心就業力—人才,一畢業就搶手。管理雜誌,(375),36-39。
    李美蘭(2004)。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筑音(2007a)。2007年台灣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特刊,472-480。
    李筑音(2007b)。一千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企業最渴求人才:銷售、研發和品管。天下雜誌,(371),114-118。
    李燕美(2008,2月)。大學畢業生的心事與薪事。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8。2008年4月19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38
    李慶豐、趙一夫(2008)。大學生實踐能力調查: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視角。高教發展與評估,24(1),106-115。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4)。生涯輔導(二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宏欣(2001)。新世代就業的憧憬與徬徨。管理雜誌,(323),68-77。
    林正文(2004)。15萬個職缺在招手,你真的有機會嗎?。數位時代,(77),62-63。
    林孟儀(2004)。社會狀元贏在事業考卷。商業週刊,(870),98-100。
    林生傳 ( 2005 )。社會階層化與教育。載於教育社會學(增訂四版)(頁41-81)。臺北:巨流。
    林淑貞(2006)。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初探—以虎尾科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經驗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5(3),57-66。
    林玉珮(2006)。就業力要如何教?如何學?。天下雜誌—海闊天空十週年競爭實力,特刊,388。
    林佩冠、林保成(2007)。學界與業界對職場能力之看法:工作能力之重要性與實際表現。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207-246。
    林大森(2007,4月)。台灣技職體系大學生畢業出路初探。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8)。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13&page=0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邱雅芳(2006,10月)。旅館式的大學校園生活現象:我們的大學生,到底在忙什麼?。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2008年4月26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4
    周甘逢(1985)。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行為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市:復文。
    周伶瑛(2005)。九十四學年度教育部「提昇學生外語能力」期中執行成果報告分項計畫一:培育國際對話能力的外語人才。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2.kuas.edu.tw/edu/afl/94-report/94plan1.htm
    邵海燕、胡芳(2005)。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探析。中國青年研究,2004(10),15-17。
    東吳大學生涯發展中心(2007)。東吳大學培育就業達人實施方案。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scu.edu.tw/career/
    姜雪影(1995)。企業最愛哪個大學的畢業生。天下雜誌,(167),72-78。
    范榮靖(2008)。實作實習,職場有實力。遠見雜誌,2008大學專刊,220。
    姜淑華(2003)。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39。
    洪素卿(2008,12月)。大學起薪26474 碩士31363元/高學歷新鮮人「薪」情低落。自由電子報。2009年1月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31/today-life6.htm
    柯慧貞、林美芳、廖聆岑、蘇鈴茱、林旻沛、丁建谷、朱朝煌、劉秀霞、陳孟莉、傅木龍、何進財(2004)。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與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型態、憂鬱、自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43-66。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柴在屏(2006)。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社團對人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24),1-21。
    馬岳琳(2006)。未來雇主要什麼?。天下雜誌,(360),382-388。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6)。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0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高等教育司(2008年a,1月)。96學年度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新聞稿。教育部電子報。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340
    高等教育司(2008b)。各級學校概況表(87~96學年度)。2008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b.xls
    張雪梅(1994)。大學院校學生宿舍之輔導與規劃。訓育研究,33(3),54。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 第四輯(頁350-366)。台北市: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
    張飛燕(2005)。青年應具備的就業能力。中國青年研究,2005(6),59-60。
    張沂浴(2005)。學生社團活動之探討。師說: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月刊,(186),58-62。
    張同廟(2002,7月)。學生自治組織轉型之輔導~以南女院為例並兼談霍桑效應之啟示。論文發表於教育部訓委會舉辦之「九十一年度中、南區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組織研討會」,高雄縣。
    張同廟(2003,12月)。大專教師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態度之調查分析。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舉辦之「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張同廟、盧怡均(2006)。大學社團幹部之領導能力及工作困境關係探討—以嘉南地區私立大學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5),101-118。
    張同廟(主編)(2007)。大專生女性社團負責人暨幹部能力獲得之研究。社團活動理論與實務。台南縣:漢家。
    張同廟、陳昭雄(2007)。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弘光學報,(50),129-158。
    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台北市:天下遠見。
    張子嫻(2008,6月8日)。大學畢業期望月薪2萬5 較去年少5%。中國時報。2008年6月8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08/57/10t9a.html
    教育部統計處(2003)。大學生時間運用調查結果分析報告。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faculty.ndhu.edu.tw/~cyhung/project.files/college.doc
    教育部電子報(2007)。社團活動與服務學習課程,培養學生就業力:教育部委託成大研究,指出社團參與度高學生,抗壓性與問題解決能力較高。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rint.aspx?print_type=news&print_sn=1312&print_num=0
    教育部(2008)。大學網路博覽會—依地區查詢。2008年6月8日,取自http://univ.edu.tw/index1.htm
    郭昭佑(1999)。高等教育辦學取向政策之探究:集群分析在大學表現指標之應用。教育政策論壇,(4),68-97。
    郭晏婷(2001)。台東師院學生休閒喜好與休閒行為之研究—檢證Bourdieu文化資本論。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郭玟嬨(2002)。科技大學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工作價值觀與未來進路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志文、宋俊虹(2007)。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6),86-91。
    麥立心、蔡明珊(2003)。大學文憑泡沫化。天下雜誌(273),163-165。
    陳金英(2005a)。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之生涯定向焦慮、生涯準備與就業能力分析(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516-S020-002)。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陳金英(2005b)。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之生涯定向焦慮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4),745-771。
    陳昭雄、費吳琛、溫春福、鄧蘭(2004)。全國大專校院校園社團活動發展影響因素之探討。弘光學報,(45),95-105。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6。
    陳昭雄(2006,12月)。協助大專校院社團學生幹部建構本位能力之探討—以全國七所大專校院年度社團幹部研習會規劃之課程內容為例。載於東吳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組舉辦之「2006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研討會論文集(頁148-154),台北市。
    陳昭雄、林合懋、張同廟、潘怡君(2006)。影響大專校院校園社團發展因素之探討—社團幹部與課指組師長認知態度之比較。弘光學報,(49),13-36。
    陳玫伸(2006)。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習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世佳(2007,7月)。台灣大學生工讀現象之分析。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1)。2008年12月19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17
    陳源林(2007)。大專校院職涯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縣:明志科技大學。
    陳淑瓊(2007,11月)。大學生居住類型、重要課外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以公立大學大三學生為例。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5)。2008年12月13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23
    陳韻宇(2008)。大學畢業生學校學習經驗對其就業力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曹文君、秦莉紅(2007)。關於大學生如何提高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4(3),115-118。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芳菊(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海闊天空十週年 關鍵能力,2006年教育專刊,22-27。
    許麗玉(2007)。我們能為下一代做什麼—孩子該學什麼「關鍵能力」。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4),31-34。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isbnfax.ncl.edu.tw/isbn/admin/pdf/960810431.pdf
    許慧香(2007)。大專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與就業服務需求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勞工嚴批 高學歷新人(2007,5月13日)。中國時報,A3版。
    彭耀志(1999)。你是企業想雇用的人才嗎?。管理雜誌,(295),60-65。
    彭若青(2000)。相互了解,開啟企業求才大門。管理雜誌,(311),76-80。
    彭慧玲、侍筱鳳(譯)(2003)。Edwin L. Herr, Jack R. Rayman, and Jeffrey W. Garis著。生涯輔導教育—實務教戰手冊(Handbook for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areer Center)。台北市:五南。
    彭馨瑩(2005)。學生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彭杏珠(2008a)。2008大學畢業生評價總調查—企業最愛成大生,肯定私校辦學認真。遠見雜誌,2008大學專刊,44-49。
    彭杏珠(2008b)。強化產學合作,全面提高學生就業力。遠見雜誌,2008大學專刊,52-58。
    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35(3),33-36。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玉(2001)。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36-80)。臺北市:東吳大學。
    黃玉(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實施準則與自我評量指引」之研究—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學生宿舍方案與輔導、校園活動、學生司法事務、成果評估與方案評鑑。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益松、羅麗雲(2007)。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2),17-34。
    游育蓁(1999)。企業在找怎樣的人—畢業生你知道嗎?。管理雜誌,(299),70-73。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公民訓育學報,9,265-284。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載於劉源俊、傅木龍、林至善(合著),大學、社團、人—社團學初論(頁113-130)。台北市:東吳大學。
    傅篤顯、邱蘭媖、莊婉婷、張婉齡、李美宜、陳意涓(2004)。應屆畢業生謀職意向與企業徵才認知一致性之研究。嶺東學報,15,1-15。
    楊朝祥(1984)。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市:行政院青年府輔導委員會。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淑娟(1998)。企業最愛的大學生。天下雜誌,203,112-123。
    楊淑娟(1999)。企業最愛哪些大學生。天下雜誌,216,216-227。
    楊仕裕(2000)。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訓育研究,39(3),14-27。
    楊邦勇(2007)。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龍岩學院學報,25(4),124-127。
    溫典寰(2008)。學傑克威爾許與大前研一,新「5力」研磨你的style。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4737
    輔大《大學入門》課程委員會(主編)(1998)。大學入門—開創成功的大學生涯。台北市:遠流。
    廖運榮(2001)。明新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發展困擾因素之探討。明新學報,27,269-277。
    廖德琦(2006)。高學歷高學力 就業有競爭力。新台灣新聞周刊,527。2008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4148
    趙婉君(譯)(2002)。Light, R. J.著。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speak their minds)。台北:立緒。
    趙育玄(2005)。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決策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趙長寧、賴昭文(2006,2月)。大學教育與受聘能力之培育。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教育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71-188),台北市。
    蓋浙生(2008)。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市場表現指標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6-2413-H032-003)。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臧聲遠(2007)。給七年級世代最珍貴的獻禮。載於我七年級 我不草莓(頁10-13)。臺北市:高寶國際。
    編輯部(1993)。企業最愛那個大學的畢業生。天下雜誌,143,226-232。
    編輯部(2003)。2003企業求才暨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管理雜誌,347,76-83。
    蔡翠娉(2006)。台灣大專畢業青年就業力之調查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靖芬(2004)。師範學院生與一般大學校院教育學程生就讀歸因、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雅霙(2005)。大學校院社團學生參與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勝耀、洪志成、侯雅雯(2007,8月)。畢業即就業:大學應屆畢業生成功謀職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2)。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45
    劉俊彥(2004)。用人單位看重什麼—百家知名企業選人標準研究報告。中國青年研究,2004(10),88-98。
    劉麗娜(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孟奇(2007)。社團:值得嗎?。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2962149.html
    劉孟奇(2008)。就業力:該教嗎?如何學?。2008年6月10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lakatos#top
    潘慧玲(2006)。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盧羿廷、彭森明(2006,2月)。正視大學生素質問題—從大專校院教師觀點來看。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教育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60-75),台北市。
    盧瑞麟(2004)。大學宿舍經驗對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昱瑩(2008)。2008年「大學校長調查」結果出爐—為什麼要唸大學。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年最佳大學指南特刊,58-64。
    賴綉哖(2000)。學校社團—培育新世紀領導的搖籃。北縣教育,(33),46-47。
    蕭詠琴(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一彪(2006)。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能力培養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6(12),75-77。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琤(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謝曉雯、廖昭銘、林琬馨、蔡沛婕(2001)。選擇—大四畢業生生涯選擇之心路歷程。社會科學學報,(9),153-180。
    謝文華、李文儀(2007,8月)。大學放榜 錄取率96.28%新高 總分18.47新低。自由電子報。2008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9/today-life3.htm
    魏梅金(譯)(2002)。Lyle M. Spencer, Jr. & Signe M. Spencer著。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績效的模式(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台北市:商周。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關永馨、齊隆鯤(2006)。大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6。
    蘇惠珍(1981)。”新發現”—一個系統化的職業輔導計劃模式。載於何長珠(主編),職業輔導論文彙編(頁213-226)。台北市:文笙。
    蘇岱崙(2001)。企業最愛哪些大學生。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8,164-171。
    蘇家瑩(2001)。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西文部分

    Astin, A.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Hall.
    Brown, B. B. (1999). Noninstruction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Final report:Project 2. ERIC ED 340641
    Burchell, N., Hodges, D., & Rainsbury, L.(2000). What competencies do business graduates require? Perspectives of New Zealand stakeholder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5, 11-20.
    Buhler, P. M. (2001).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ft skills in the workplace. Super Vision, 62(2), 13-15.
    Camp, W. G. (1990).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 A covariance struc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1), 272-278.
    Campion, M. A. (1978). Identification of variables most influential in determining interviewers’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s in a college placement center. Psychological Reports, 42, 947-952.
    Caudron, S. (1999). The hard case for soft skills. Workforce, 78(7), 60-64.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1), 99-104.
    Chickering, A. W. (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dges, D., & Burchell, N. (2003). Business graduate competencies: Employers’views on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4(2), 16-22.
    Howard, A. (1986). College Experiences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3), 530-552.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Kemper, C. L. (1999). EQ vs. IQ. Communication Word, 16(9), 15-19.
    Lawrence, T. (2002). Teaching and 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through SkillsUSA.
    Lewis, A. C. (1989). That is not so extracurriculum. Kappan special report. Phi Delt Kappan, 70(1), 1-8.
    McNeilly, K. M., & Barr, T. F. (1997). Convincing the recruiter: A comparison of resume format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2(6), 359-363.
    Nemanick, R. C., Jr., and Clark, E.M. (2002).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attributions in resume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0(3), 206-217.
    Page, C., Wilson, M., & Kolb, D.(1993).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and New Zealand managers: On the inside, looking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ainsbury, E., Hodges, D., Burchell, N., & Lay, M. (2002). Ranking workplace competencies: Student and graduate perception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2), 8-18.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New York: Wile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