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香吟 Chen, Hsiang-Yin |
---|---|
論文名稱: |
明清〈若蘭璇璣圖〉研究 The Study of Su Hui(Ruo-lan) Palindrome Scrolls in the Ming-Qing Period |
指導教授: |
林麗江
Lin, Li-Chiang 程代勒 Cheng, Tai-L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7 |
中文關鍵詞: | 蘇若蘭 、璇璣圖 、織錦回文 、仇英 、蘇州片 |
英文關鍵詞: | Su Hui(Ruo-lan), Xuan-Ji Tu, broche palindrome, Qiu-Ying, Su-Zhou Pia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19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清時期突然流行的諸多〈若蘭璇璣圖〉卷,往往由於其蘇州片的「贗品」身份,在藝術史上被認為是「筆墨不好,品相不佳」的一批作品而鮮少被注意。然而該題材的蓬勃興盛,與畫卷大量製造的商品性格,卻是我們觀察庶民文化的一個絕佳案例。本論文除了為這些〈若蘭璇璣圖〉找到其於藝術史上的定位,更藉由探測這些畫卷生產與消費的兩端,作為思索明末清初視覺文化的一個面向。傳世諸卷〈若蘭璇璣圖〉其實是在古代畫跡及畫史著錄二者參照下所誕生的產物。其所演繹之故事與其他題材有曖昧不明的關係,涉及的圖式傳統與風格,揭示出繪畫與其他媒材間互通有無之現象,彰顯許多版畫或蘇州片所具備如同資料庫般記載大量豐富圖像題材、風格元素的「雜燴」特質。在明末清初才女文化及文字遊戲盛行之際,〈若蘭璇璣圖〉富含各種不同的觀覽方式和樂趣,亦使其成為可收藏或使用的文化商品。
一、古籍
1. (明)徐文昭,《風月錦囊》,《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第1冊,據(明)嘉靖癸丑(1553)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影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2.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臺北縣板橋市:藝文,1975)。
3. (明)詹景鳳,《詹氏玄覽編》(臺北:漢華,1970)。
4.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十六,(台北:中華書局,1977)。
5. (清)上官周繪,《晚笑堂畫傳》(石家庄: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
6. (清)孔廣林,《璿機錦》,收於鄭振鐸纂集,《清人雜劇》初、二集合訂本(香港:龍門書局,1969)。
7.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台灣商務,1976)。
8. (清)王鉢池繪,《百美圖譜》(石家庄:河北美術出版社,1995)。
9. (清)宋世縈纂,《陝西省扶風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272號(台北:成文,1970,據清嘉慶23年(1818)序刊本影印)。
10.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香港:萬有,1969)。
11. (清)梁章鋸,《退庵金石書畫跋》,(據國立台灣大學藏清道光25年(1845)刊本影印,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
12. (清)煙霞逸士(煙霞逸士),《巧聯珠》,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據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3. (清)譚紹裘纂,《陝西省扶風縣鄉土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273號(台北:成文,1969,據清光緒32年(1906)抄本影印)。
14. (清)楊恩壽,《眼福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二、近人論著
(一)中、日文
1. 丁以能,〈織錦回文寄忠情〉,收於丁以能,《中國美人傳奇1美人情》(台北:新傳出版社,1997),頁7-14。
2. 于廣元,〈回文詩起源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01),頁35-39。
3. 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2007)。
4. 小林宏光,〈明代版畫の精華:ケルン市立東亞美術館所藏崇禎十三年刊閔齊伋本西廂記版畫について〉,《古美術》85(1988),頁32-50。
5.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魯科爾沁旗文物管理所,〈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98.01),頁73-95。
6. 方元,〈《韓熙載夜宴圖》疑辨〉,《榮寶齋》25(2002.11),頁182-199。
7. 毛文芳,〈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文與哲》(2005.07),頁251-291。
8.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9.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1-57。
10.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社會空間: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2003.09),頁1-85。
11.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頁1-57。
12. 王亦妮,〈蘇蕙《璇璣圖》的文化意蘊〉,《蘭州鐵道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3.10),頁26-30。
13. 王安祈,〈竇滔故事的流傳與編演〉,《民俗曲藝》133(2001.09),頁1-8。
14.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1986)。
15. 王建萍、施也頻,〈中國古代才女被棄以及其被棄詩〉,《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2003.04),頁27-32。
16. 王梅枝、沈德傳編,《中國書畫裝裱》(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
17. 王朝聞總主編,楊新、單國強主編,《中國美術史 明代卷》(濟南: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0)。
18. 王源遠,〈〈璇璣圖〉的民間傳說及其影響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38(2006.02),頁125-128。
19.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1997)。
20.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1. 王靜靈,〈《秋瓜圖》與錢選的職業畫〉《故宮文物月刊》267(2005.06),頁4-15。
22. 王靜靈,〈小中現大:《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3. 王譞,〈淺談《鏡花緣》中的雜學〉,《安徽文學》(2009.08),頁204-205。
24.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於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25.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7:4期(2006.12),頁73-143。
26. 古原宏伸,《中囯画卷の硏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5)。
27. 史樹青編,《書畫辨偽二十講》(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7)。
28. 白適銘,〈盛世文化意象-盛唐時期「子女畫」之出現及其美術史意義之解讀〉,《藝術史研究》9(2007.12),頁1-62。
29.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
30. 石守謙,〈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の応酬画とその鑑賞者たち〉,《美術史論叢》23 (2007):33-58。
31. 石守謙,〈明清絵画史研究における重要課題──一個人の回顧と展望〉,《美術史論叢》22(2006.03),頁79-100。
32. 石守謙,〈洛神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2007),頁51-79。
33.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03),頁307-339+342。
34.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6)。
35. 仲町啓子編,《仕女図から唐美人図へ》(日野:実践女子学園,2009)。
36. 任大慶〈〈《韓熙載夜宴圖》疑辨〉的疑辨——與方元先生商榷〉,《榮寶齋》(2003.02),頁166-175。
37. 朱龍興,〈論唐寅《陶穀贈詞圖》中的情色意涵〉(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8. 江武昌,〈台、閩傀儡戲初探—及傀儡戲《竇滔》、《趙土》之考略與比較〉,《藝術評論》4(1992.10),頁179-211。
39. 衣若芬,〈閨怨與相思:牟益「擣衣圖」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2004.09),頁25-59。
40.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 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 2005)。
41.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42.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縣板橋市:稻鄉,2002)。
43. 何傳馨,〈博古、擬古與變化-十六至十八世紀仿古風氣下的繪畫〉,收於李玉珉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290-297。
44. 余佩瑾,〈仇英有關園林繪畫的幾幅作品〉,(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87)。
45. 余佩瑾,〈從《獨樂園圖》看文徵明與仇英風格的異同〉,《故宮學術季刊》8:4(1991.05),頁85-118。
46. 余輝,〈《韓熙載夜宴圖卷》年代考:兼探早期人物畫的鑑定方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04),頁37-56。
47. 吳文彬,〈略談韓熙載夜宴圖諸臨本〉,《藝壇》32(1970.11),頁8-9。
48. 吳玉貴,〈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墓壁畫“寄錦圖”考〉,《文物》(2001.03),頁92-96。
49. 吳玉貴,〈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壁畫墓“頌經圖”略考〉,《文物》(1999.02),頁81-83。
50. 吳同,〈(傳)北宋徽宗 摹張萱搗練圖卷 圖說〉,收於吳同撰,《中國古畫精品圖錄:唐至元代》(波士頓: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東京:大塚巧藝社,1991),頁25-28。
51. 吳同,〈搗練図について〉,收於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編,《国際交流美術史研究会第四回シンポジアム 東洋美術における風俗表現》(京都: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 (大阪大學文學部美術史學研究室),1985),頁21-30。
52.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53. 吳雪杉,〈李日華的繪畫史觀念及其成因〉(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論文,2003)。
54.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55. 呂松穎,〈傳統的新詮釋—仇英《漢宮春曉》〉,收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學生會編印《議論紛紛:台灣2005年藝術史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學生會,2005),頁2.1-2.37。
56. 呂德強,〈“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談古代詩歌中以“征婦之怨”為題材的閨怨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5:2(2005.05),頁84-86。
57. 巫仁恕,〈「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收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37。
58.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2005)。
59. 巫鴻,〈屏風圖像:中國藝術中畫之三種形式〉,《朵雲》 49(1998.12),頁86-100。
60. 李世清,〈織錦回文的創造者〉,收於陳佩文編,《中國古代名女人傳記》(香港:推廣藝術中心,1987),頁126-128。
61. 李希凡主編,單國強主編,《中華藝術通史 明代卷(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62. 李松,〈從乘傳寫照到默寫通神——從《韓熙載夜宴圖》說到十七世紀前後人物畫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收於上海博物館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頁223-229。
63. 李松,《韓熙載夜宴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64. 李貞德、梁其姿,〈導言〉,收於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頁1-10。
65. 李真瑜,〈明正統至正德年間的宮廷戲劇〉,《紫禁城》171(2009.04),頁56-59。
66. 李真瑜,〈明永樂朝的宮廷戲劇〉,《紫禁城》169(2009.02),頁37-41。
67. 李真瑜,〈洪武朝的宮廷戲劇—“優人演進”《琵琶記》〉,《紫禁城》168(2009.01),頁50-55。
68. 李真瑜,〈啟禎兩朝的宮廷戲劇〉,《紫禁城》174(2009.07),頁34-38。
69. 李真瑜,〈萬曆朝的宮廷戲劇〉,《紫禁城》173(2009.06),頁38-41。
70. 李寧,〈論《韓熙載夜宴圖》的繪畫創作藝術〉,《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5:4(2000.08),頁79-80。
71. 李慧漱,〈管道昇書蹟代筆與一代閨範女文人形象初探〉,「筆墨之外:中國書法史跨領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會議日期:2008年11月1日,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72. 杜文玉,《夜宴圖: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台北:聯經,2007)。
73. 沈惠,〈晉代《璇璣圖》織錦的研究與開發〉(蘇州大學紡織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
74. 汪龍麟,〈20世紀《鏡花緣》研究述評〉,《東北師大學報》186(2000.04),頁60-65。
75. 京都國立博物館編,《探幽縮圖》下卷(京都:同朋舍,1981)。
76. 周心慧,〈徽派及武林、蘇州版畫縱述〉,收於周心慧、王致軍撰集,《徽派、武林、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頁1-41。
77. 周蕪、周路、周亮编著,《建安古版畫》,(福州市:福建美術出版社,1999)。
78. 承名世、承載,《中國書畫鑒定與欣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158-161。
79. 林琦妙,〈明代蘇州文學與繪畫藝術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6)。
80. 林麗江,〈由傷感而至風月—白居易「琵琶行」詩之圖文轉繹〉,《故宮學術季刊》20:3(2003.03),頁1-50。
81. 林麗江,〈明代琵琶行敘事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82. 邵小峰,〈《韓熙載夜宴圖》斷代新解——中國繪畫斷代的視角轉換〉,《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1:2(2006.01),頁10-16。
83. 邱仲麟,〈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2000.09),頁101-156。
84. 邱馨賢,〈惲派沒骨花鳥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85. 金庸,《射鵰英雄傳》(台北:遠流,2006)。
86. 金維諾,《山西汾陽聖母廟明代壁畫》(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87. 洪再新,〈無益之事與有涯之生:略論晚明都市文化中張泰階的古物玩好觀〉,《故宮學術季刊》,22:1(2004 .秋),頁35-68。
88. 洪再新,〈藝術傳播的新平台:海外中國畫收藏與二十世紀前期現代主義的興起〉演講稿,演講日期:2008年5月23日,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像研究室。
89. 紀雪艷,〈張丑書畫鑒藏與著錄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6)。
90.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台北:鼎文:1973)。
91.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2005.12),頁27-63。
92.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93.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商業活動及其文藝現象〉,《中國學術年刊》22(2001),頁417-452。
94. 范迪安主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精品收藏》(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5.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96. 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
97. 孫康宜,〈中晚明之交文學新探〉,《北京大學學報》43:6(2006.11),頁23-32。
98.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99.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21:11(1993.04),頁52-53。後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台北:稻鄉,2006),頁131-161。
100. 宮崎法子,〈中国における女性表現—宮中図を中心に〉,收於鈴木杜幾子、稻本萬里子等編著,《交差する視線》,東京:ブリュッケ,2005。
101. 徐千嵐,〈細膩生動的人物畫—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國文天地》18:5(2002.10),頁112。
102.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頁156-161。
103. 徐建融,〈從造假行規看蘇州片〉,《中國收藏》(2002.11)。
104. 柴澤俊編著,《山西寺觀壁畫》(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7)。
105. 殷偉,〈千詩織就回文錦—織錦工藝家蘇蕙〉,收於殷偉,《中華五千年藝苑才女》(台北:貫雅文化,1991),頁60-64。
106. 浦莉安,〈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7)
107. 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會議日期:2007年10月29日,地點: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
108.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13(2002.09),頁201-276。
109. 馬孟晶,〈烈女、才女、織女—女性生活的文化圖像〉,《故宮文物月刊》21:2(2003.05),頁4-23。
110. 馬菊芬、雷鳴,〈蘇蕙及其《回文璇璣圖》〉,《絲綢之路》(1995.04),頁31-32。
111. 高木森,〈論《韓熙載夜宴圖》〉,《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2(1982.10),頁1-16。
112. 高木森,〈論吳中二位職業畫家:周臣與仇英〉,《故宮文物月刋》14:6,頁4-27。
113.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一三六八~一五八0)》(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114. 高居翰著,林英、崔亞男譯,洪再新、李清泉審校,〈明清時期為女性而作的繪畫?〉,《藝術史研究》7(2005),頁1-37。
115.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116. 高碧蓮,〈福建泉州及台灣高雄懸絲傀儡戲劇本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117. 崔今德,〈仇英繪畫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118. 張孟珠,〈「十八學士圖」源流暨圖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19. 張珩,〈怎樣鑒定書畫〉,初刊於《文物》(1964.03),收於藝文印書館編輯,《藝文叢輯》第十八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頁103-104。
120. 張雅綾,〈晚明江南家樂之探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21. 戚宜君,〈蘇蕙的「璇璣圖」一往情深〉,收於戚宜君,《中國歷代名女人評傳》(台北:花田文化有限公司,1999),頁319-324。
122. 曹新剛,〈從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到周文矩《合樂圖》〉,《中國書畫》(2007.02),頁68-71。
123.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124. 梁濟海,〈韓熙載夜宴圖的現實意義〉,《文物》6(1958),頁5-10。
125. 莊伯和,〈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映的審美意識〉,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頁268-283。
126. 許文美,〈仙氣飄渺 長樂未央—明仇英〈仙山樓閣〉〉,《故宮文物月刊》282(2006.09),頁66-83。
127. 許文美,〈深情鬱悶的女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記祕本》版畫中的仕女形象〉,《故宮學術季刊》18(2001.03),頁137-178。
128. 許郭璜,〈仇英水仙蝋梅畫法試析及有關問題〉,《故宮文物月刋》7:11,頁92-101。
129. 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一) 仇英的生平與師友〉,《故宮文物月刋》73,7:1(1989.05),頁56-67。
130. 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二)仇英與收藏家的交往〉,《故宮文物月刋》74,7:2(1989.05),頁80-89。
131. 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三)仇英作品賞析〉,《故宮文物月刋》75,7:3(1989.06),頁66-75。
132. 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四)仇英的複本畫及其畫藝品評〉,《故宮文物月刋》76,7:4(1989.06),頁110-117。
133. 許媛婷,〈託畫以言志—論金古良《南陵無雙譜》版本及其繪編意旨〉,《故宮文物月刊》263,22:11(2005.02),頁48-58。
134. 郭立誠,〈天水冰山錄研究之一—嚴嵩家藏贈禮畫〉,《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4(1986.01),頁61-68。
135. 郭立誠,〈天水冰山錄研究之二—釋器一〉,《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5(1987.01),頁86-90。
136. 郭立誠,〈天水冰山錄研究之三—天水冰山錄裏的舶來品〉,《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6(1988.01),頁66-84。
137. 郭立誠,〈天水冰山錄研究之四—嚴氏家藏古今名琴〉,《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7(1988.07),頁74-82。
138. 郭立誠,〈贈禮畫研究〉,收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 書畫(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頁749-766。
139. 郭繼生,〈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賞析〉,《藝術家》87(1982.08),頁191-197。
140. 陳世杰,〈回文詩形式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02),頁54-55。
141. 陳怡勛,〈從文徵明風格為主之代筆畫家與作偽畫家看十六世紀蘇州藝術市場之概況〉(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7)。
142. 陳昱全,〈《搗練圖》石刻與唐代仕女畫傳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古代人物畫專題研究」期末報告,2007,未刊稿)。
143. 陳香吟,〈居上林,登十洲—〈上林圖〉考辨與成畫意涵探析〉,《史物論壇》8(2009.06),頁27-74。
144.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
145. 陳萬鼎,〈摭談夜宴圖〉,《故宮文物月刊》24(1985.03),頁41-49。
146. 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台北:石頭,2007)。
147. 陳葆真,《藝論叢書—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台北:石頭出版社,2007),頁299-315。
148. 陳遼,〈中國文學中的“武則天現象”〉《江蘇社會科學》(1995.06),頁111-113。
149. 傅希齡,〈桃源圖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50. 單國強,〈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文史知識》23(1983.05),頁116-118。
151. 單國霖,〈仇英生平活動考〉,收於《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頁219-227。
152. 單國霖,〈仇英生平活動考〉,收於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頁219-225。
153. 單國霖,〈仇英繪畫風格之分期與演進〉,《美術報》(2004.12)。
154. 單國强,〈仇英及其《人物故事》册〉,《故宮博物院院刋》(1982.03),頁49-51。
155. 彭喻歆,〈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明弘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
156. 程君顒,〈明清之際書畫鑑藏家對時代風格的影響〉,《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003.05)頁123-144。
157.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8)。
158. 黃士珊,〈從永樂宮壁畫談元代晉南職業畫坊的壁畫製作〉(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59. 黃文暘撰,董康纂輯,《曲海總目提要》第二冊第23卷(台北:新興出版社,1985)。
160. 黃秀蘭,〈宮素然《明妃出塞圖》與張瑀《文姬歸漢圖》析辨—金元時期昭君故事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61. 黃明,〈明代中期蘇州地區書畫鑑藏家群體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2)。
162. 黃貞燕,〈清初山水版畫《太平山水圖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63. 黃逸芬,〈女性、藝術、市場—韓希孟與顧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64. 黃裳,《插圖的故事》(上海:上海書店,2006)。
16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頁963。
166. 楊仁愷,《中國古今書畫真偽圖典》(瀋陽市:遼寧畫報出版社,1997),頁148-155。
167. 楊臣彬,〈談明代書畫作偽〉,《文物》(1990.08),頁72-87+96。
168. 楊宗榮,〈介紹一件仇英設色人物畫〉,《文物》(1962.10),頁24-25。
169. 楊莉萍,〈蘇州古舊假畫價亦高——另眼相看“蘇州片”〉,《藝術市場》(2008.07)。
170. 董燕翔,〈一曲情真意宛的千古絕唱—粗識回文詩《璇璣圖》〉,《陝西檔案》(2008.01),頁42-44。
171. 虞復,〈韓熙載夜宴圖的藝術成就〉,《藝文輯叢》25(1978),頁95-101。
172. 翟永明,〈回文無盡是璇璣〉,《讀書》(2006.04),頁38-45。
173. 臺靜農,〈夜宴圖與韓熙載〉,《藝文叢輯》20(1978),頁1-9。
174. 趙振山,〈《韓熙載夜宴圖》結構分析〉,《泰安師專學報》21:2(1999.03),頁46-48。
175. 趙逵夫,〈蘇蕙《回文璇璣圖》的文化蘊含和社會學認識價值〉,《西北成人教育學報》(1999.01),頁19-25。
176. 劉合心,〈陜西長安興教寺發現唐代石刻線畫 “搗練圖”〉,《文物》(2006.04),頁69-77。
177. 劉芳如,〈秀色—摭折談中國藝術所形塑的女性〉,《故宮文物月刊》21:1(2003.04),頁60-81。
178.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4)-仇英〉,《故宮文物月刊》212,18:8(2000),頁98-131。
179.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杜菫、周臣、唐寅、仇英〉,收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明中葉人物畫四家特展—杜菫、周臣、唐寅、仇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頁10-47。
180. 劉金庫,《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鑒藏中心研究》(台北:石頭,2007)。
181. 劉建龍、李林,〈《韓熙載夜宴圖卷》的版本及圖像文化涵義的演變〉,收於上海博物館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頁 230-240。
182. 劉若愚著,王秋桂譯,〈風月錦囊考〉,收於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下)(台北:台灣學生,1985),頁789-821。
183. 劉偉冬,〈歡逸的另一面—解析《韓熙載夜宴圖》〉,《東南文化》(2002.12),頁64-69。
184. 劉蔭柏,〈洪昇散佚劇目鉤沈〉,《文獻》1989年第4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10),頁67-68。
185. 劉靜貞,〈依違於私情與公義之間—孟姜女故事流轉探析〉,收於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頁207-229。
186. 蔣瑞藻纂輯,〈回文錦〉,《彙印小說考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頁123-124。
187.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第2冊(濟南市:齊魯書社,1989)。
188. 鄭子瑜,〈漢語的特殊技巧—回文〉,收於鄭子瑜,《鄭子瑜修辭學論文集》(台北:書林,1993),頁120-131。
189. 魯蘊梅 ,〈活色天香-惲壽平與沒骨花卉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90. 黎德說,〈回文詩解讀〉,《廣西教育學院學報》83(2006.03),頁134-137。
191. 蕭燕翼,〈仇英和他的摹作《中興瑞應圖》〉,《故宮博物院院刋》(1982.02),頁45-48。
192. 蕭燕翼,〈明仇英棐幾齋淸舞圖卷辨僞〉,《收藏家》1998:1,頁22-25。
193. 蕭麗玲,《晚明版畫與戲曲和繪畫的關係以《琵琶記》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圖書文物組碩士論文,1991)。
194. 賴毓芝,〈前進與保守的兩極—陳書繪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95. 謝水順、李珽著,《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96. 謝稚柳主編,周克文執筆,《中國書畫鑑定》(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頁128-130。
197. 鍾子寅,〈毗陵草蟲圖之風格及其畫史意義─兼論「常州畫派」之論述〉,(國立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史碩士論文,1999)。
198. 龐志英,〈仇英青綠重彩《璇璣圖》四段卷〉,《中國書畫》(2007.05),頁4-29。
199. 羅世平,〈織錦迴文-寶山遼墓壁畫與唐畫的對讀〉,收錄於上海博物館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頁215-221。
200.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01. 韻勝,〈韓熙載夜宴圖的傑出藝術〉,《書畫家》8:4(1981.11),頁31-32。
202. 蘇興鈞,〈宮素然《明妃出塞圖》之考辨〉,《博物館研究》(1993.02),頁97-106 。
203. 脇本十九郎,〈探幽縮圖について〉,《美術研究》4(1932),頁15-21。
(二)西文
1.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public of Chine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72.
2. Cahill, James. The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Chia, Lucille.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2002.
4. Clunas, Craig. Elegant debts :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London : Reaktion, 2004.
5. Clunas, Craig.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6. Clunas, Craig. Picture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7.
7.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rba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8. Kishibe, Shigeo. “A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T’ang Court Women’s Orchestra,” Gustave Reese and Rose Brandel ed., The Commonwealth of Music,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5, pp.104-117.
9. Laing, Ellen Johnston. “Ch’iu Ying’s Three Patrons,” Ming Studies, 8(1979 Spring), pp.49-56.
10. Laing, Ellen Johnston. “Ch’iu Ying’s Two Garden Paintings Belonging to the Chion-in, Kyoto,”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hinese Art Histo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 vols.,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92, pp. 375–80.
11. Laing, Ellen Johnston. “Five Early Paintings by Ch'iu Ying,”《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1997.03),頁223-248。
12. Laing, Ellen Johnston. “Problems in Reconstructing the Life of Qiu Ying,” Ars Orientalis, vol.29(1999), pp.71-89.
13. Laing, Ellen Johnston. “Qiu Ying’s Delicate Style,” Ars Orientalis, vol.28(1998). pp.39-66.
14. Laing, Ellen Johnston. “Qiu Ying’s Depiction of Sima Guang’s Dulon Yuan and the View from the Chinese Garden,” Oriental Art, vol.XXXⅢ, no.4(Winter1987/88), pp.375-380.
15. Laing, Ellen Johnston. “Sixteenth-Century Patterns of Art Patronage: Qiu Ying and The Xiang Famil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11, no.1(Jan.-Mar., 1991), pp.1-7.
16. Laing, Ellen Johnston. “Suzhou Pian and Other Dubious Paintings in the Received Oeuvre of Qiu Ying,” Artibus Asiae 59:3/4(2000), pp.265-295. 中文翻譯:〔美〕艾倫‧約翰斯頓‧萊恩,李倍雷譯,〈蘇州片中仇英作品的考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2.04),頁29-47。
17. Ledderose, Lothar.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18. Lin, Yutang.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New York: John Day, I947.
19. Robinson, James. “Postscript to An Exhibition: A Discovery of A Collaborative Work,” Ars Orientalis, vol.25(1995), pp.143-148.
20. Ropp, Paul. S. “Ambiguous Images of Courtesan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llen Widmer and Kan-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7-45.
21. Rowley, George Alexander. “A Chinese Scroll of the Ming Dynasty ’Ming Huang and Yang Kuei-fei Listening to Music,” Artibus Asiae, vol.31, no.1,(1969), pp.5-25.
22. Soper, Alexander Coburn. “’Addendum’ to George A. Rowley, ‘A Chinese Scroll of the Ming Dynasty “Ming Huang and Yang Kuei-fei Listening to Music,”’” Artibus Asiae, vol.31, no.1,(1969), pp.26-31.
23. Tchang, Yi-Tchou et Hackin, J.. La peinture chinoise au Musee Guimet, Annales du Musee Guimet,4. Paris: Librairie Paul Geuthner, 1910.
24. Vinograd, Richard. Boundaries of the self—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8-26.
25. Sychova, Natalia. The Museum of Oriental Art, Mosco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osudarstvennyĭ muzeĭ iskusstva narodov Vostoka, Moskva. ) Leningrad: Aurora Art Publishers, 1988.
26.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