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傅光華 |
---|---|
論文名稱: |
國軍組織公平與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國防大學管理學院為例 |
指導教授: |
洪仁進
Hung, Ren-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組織公平 、知識管理 、知識分享意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18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組織效能與知識之結合已成為企業競爭最重要之條件。而影響組織效能及競爭優勢之因素有很多,公平認知是其中之一,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組織成員對於公平認知程度,將影響其對於組織努力付出之高低。另影響知識管理成敗最關鍵之因素即為知識分享,是組織知識管理議題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個。組織內的個人知識必須透過「分享」才能外化、產生綜效,此為組織知識管理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官)組織公平與知識分享意願之間的關係。採問卷調查法進行量測。經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等統計分析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
一、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官)組織公平知覺為中低程度,其中以「分配公平」較高;其次是「程序公平」;再其次是「制度公平」。
二、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官)個人知識分享意願屬中高度程度,其中以「鼓勵他人學習」較高,其次是「分享個人知識」、「分享學習機會」。
三、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官)會因其教育程度、職務及單位的不同,而對組織公平知覺程度有明顯差異。
四、國防大學管理學院不同性別之教師(官)在知識分享意願,有明顯差異。
五、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官)對組織公平知覺程度與個人知識分享意願的關係爲無相關。
同時並針對實務管理作為及後續研究精進等方面提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組織公平、知識管理、知識分享意願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2000a)。知識管理的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
王如哲(2000b)。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6。
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8月)。Edward Sallis & Gary Jones著。教育知識管理(Kno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台北:五南。
王如哲(2006,8月)。知識經濟的學校經營策略。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68,5-9。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SYS5007022。
王文彥(2002)。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成隆(2005)。組織知能分享意願與文化、信任、個人因素關係之研究-以各級教師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江滿堂(200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1576070。
李漢雄(200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楊智文化。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PTC576070。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6月)。Aronson, Elliot. 、Wilson, T. D. & Akert, M. 著。社會心理學(第三版)(Social Psychology. 3nd ed.)。台北:弘智。
李政達(2006,8月)。基本知識論。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吳思華(2000)。知識經濟的定義與內涵。北縣教育,37(12),86-98。
吳政達(2000,11月)。學校知識管理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舉辦之「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吳怡銘(主編)(2005,11月)。知識管理。台北:能力雜誌。
林清山(1992,3月)。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
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鉦琴(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
換理論之觀點。管理科學學報,13(3),391-415。
林億明(2002)。團隊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對團隊知識分享與創新之影響-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SCU00121020。
林嘉芳(2004)。企業員工知識分享行為之探討-以中華電信南區分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鉦芩、王政智(2005)。從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組織內之知識分享行為。人力管理資源學報,5(2),95-119。
林東清(2005)。知識管理,智勝:台北。
卓正欽(2000)。組織中分配正義與程序正義對員工組織承諾,工
作滿意及離職傾向之影響—以會計師事務所為探討對象。國立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子敬(2007,3月)。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SPS。台北:全華。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
洪振順(1998)。組織公正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信任關係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炬見工作室(2005)。知識管理。台北:博碩。
徐漢祥(1998)。分配公平性、程序公平性對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
諾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楊順(2001)。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徐碧霙(2005)。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組織信任與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夏侯欣鵬(2000)。信任與權力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放款部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道維(2006,10月)。組織及個人因素對公部門人員知識分享行為影響之實證分析。考銓季刊,48,125-147。
許士軍(2007,7月)。「創造價值」的知識 要能掌握在手中。聯合新聞網-全球書選。2007年7月3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76183。
陳正強(1999)。組織公正、信任對工作投入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
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正(1996)。組織公平與組織公平行為關係----以金融業為例。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泰哲(1998)。領導行為、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關係之研究:
以半導體封裝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志昌(1998)。創新知識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進江(2004)。組織正義、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研發部門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強、廖述賢及費吳琛(2006)知識分享、吸收能力與創新能力關聯性研究—以台灣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01-21。
莊文隆、郭美資、邱雅萍(2006)。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中職導師為例。企業管理學報,69,97-134。
黃銘廷(2002)。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銘廷(2004)。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產業論壇,6(4),145-176。
黃廷合、吳思達(2004)。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全華。
湯令儀(2003)。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玉娟(2004)。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前因之研究:威脅之情境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3),117-137。
楊棍智(2002)。知識分享之研究-以社會交換之觀點。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ISU00457009。
楊昀學(2006)。技專校院資訊管理系教師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淑萍(2000)。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應用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紹勳(2002,11月)。知識管理。台中:滄海。
鄔昆如(2004,1月)。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劉常勇(2000)。知識的定義。2007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
劉至剛(2004)。組織公平、組織承諾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外派人員為例。大葉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
以Unix系統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榮泰生(2006,3月)。SSPS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蔡雅真(2003)。探討影響校園內部知識分享的相關因素及成效----以台南縣市中小學知識管理實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儀華、陳家聲及方文昌(2005)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效能之質性研究─以知識接收者的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1),29-51。
維基百科(2007)。知識。2007年8月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w/index.php?title=%E7%9F%A5%E8%AD%98&variant=zh-tw
劉京偉(譯)(2000)。勤業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
劉哲良(2005)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知識分享、組織學習對組織學習績效影響之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常勇(2007)。知識管理的策略。2007年4月1日,取自
http:// www.cme.org.tw/know/paper/paper11.doc
劉權瑩(1999)。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仁偉、林秀霞、郭智輝、古佩玲(2006)。組織信任、合作與機會主義對組織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商管科技季刊,7(2),335-388。
盧亭均(2005)。回任人員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哲豪(2006)。組織政治知覺、信任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逸民(編校)(2005,12月)。知識管理。台北:普林斯頓。
蕭淑月(2003)。關係型態與影響知識分享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S., & Ruderman, M. (1987). The role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 177-198.
Alavi, M.,Leidner & Dorothy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Bies,R.J.,&Moag,J.S. (1986).“Interactional justice: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fairness,”Researchon Negotiationin Organization, Vol.1,pp.43-55
Cropanzano, R., & Greenberg, J. (1997). Progress i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unneling
through the maze. In C. L. Cooper & I. T.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12, pp. 317-372). New
York: Wiley.
Colquitt, J. A., Conlon, D. E., Wesson, M. J., Porter, C. O. L. H., & Ng, K. Y. (2001). Justice at the millenniu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3), 425-455.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Folger,Robert&Greenberg,J.(1985).“Procedural justice: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personnel systems,”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 141-183
Folger, R., & Cropanzano, R. (1998).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ousand Oaks, CA: Sage.
Greenberg, J. (1990a). Employee theft as a reaction to underpayment inequity: The hidden cost of pay cu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561-568.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91-100.
Lind, E.A., & Tyler, T. R. (198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 New
York: Plemum Press.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degities:A paradox in management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3, 111-125.
Moorman, R. H. (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6), 845-855.
Niehoff, B. P. &Moorman, R. H. (1993). Justi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 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 527-556.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nn,J. B., Anderson, P., &Finkelstein, S. (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4(2),71-80.
Sheppard, B. H. ,Lewicki, R. J., & Minton, J. W. (1992).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 search for fairness in the workplace, NY: Lexington Books.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17-18.
Tampoe, M. (1993). 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the challenge for the 990s.Long
Range Planning, 26(3) , 4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