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晉鈺琪 YU-CHI, CHING |
---|---|
論文名稱: |
司馬遷《史記》義利觀研究 The study of the viewpoints on righteousness and gains of Sima Qian's Shihi |
指導教授: | 林礽乾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司馬遷 、史記 、義利觀 、斥責勢利 、義以為上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28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司馬遷《史記》義利觀研究」為題,針對《史記》百三十篇進行司馬遷義利觀的分析與探討,全文共六章(含參考文獻),凡二十萬八千餘言。
第一章 概論歷史上對司馬遷義利觀的討論與批評,並論述研究司馬遷義利觀之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材料和方法與步驟,並對已有之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剖析與分類。
第二章 先秦義利觀探討,重點在回溯先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義利觀點,一方面對先秦義利觀稍作爬梳,另一方面對司馬遷《史記》義利觀之內容找出承繼淵源。
第三章 司馬遷義利觀的基礎,著重分析司馬遷之自身經歷、先代思維和時代風氣等內容,為司馬遷義利觀形成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內、外緣因素。
第四章 司馬遷義利觀之開展,在先秦諸子義利觀和其家庭、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司馬遷在《史記》中寄寓了其獨具一格的義利觀──義利並重、斥責勢利、稱揚有義、義以為上。
第五章 司馬遷義利觀對後世的影響,嘗試延伸司馬遷義利觀的討論範圍,從政治、經濟、修養、文學四方面看司馬遷《史記》義利觀對後世的啟迪與影響。
第六章 對本論文作出結論,確立司馬遷《史記》義利觀之內容與架構,總結司馬遷《史記》義利觀的地位與價值。
一、古籍文獻
(一) 經
﹝西周﹞佚名著,﹝西漢﹞鄭玄箋:《毛詩》,收入《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春秋﹞左丘明著,﹝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1998)
﹝春秋﹞佚名著,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周易》,收入《名家斷句十三經古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西漢﹞董仲舒著,蘇俞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西漢﹞戴聖編,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同輯校《禮記》(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東漢﹞劉熙著,﹝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
﹝魏﹞ 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明﹞ 丘濬:《大學衍義補》,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明﹞ 高拱:《問辨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 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尚書引義》(北京:中華書局,1962)
﹝清﹞ 王夫之:《詩廣傳》(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 顏元:《四書正誤》,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 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
(二) 史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台北:廣文書局,1972)
﹝西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西漢﹞劉向輯,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晉﹞ 皇甫謐:《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1966)
﹝晉﹞ 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唐﹞ 房玄齡等修:《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 吳競:《貞觀政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唐﹞ 劉餗著,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北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北宋﹞蘇轍:《古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67)
﹝南宋﹞佚名:《歷代名賢確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南宋﹞倪思:《班馬異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 邵寶:《學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 凌稚隆輯校,﹝日﹞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台北:蘭臺書局,1968)
﹝明﹞ 茅坤:《史記鈔》,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 李贄:《藏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明﹞ 于慎行:《讀史漫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 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清﹞ 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 張岱:《石匱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 張岱:《石匱書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 黃宗羲:《行朝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 顧炎武:《聖安本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清﹞ 顧炎武:《明季實錄》(台北:華文出版社,1968)
﹝清﹞ 王夫之:《永曆實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 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 計六奇:《明季南略》,收入《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 吳見思:《史記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 徐與喬著,﹝清﹞潘樁重訂:《史漢初學辨體》(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清﹞ 湯諧:《史記半解》,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 姚苧田:《史記菁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 張廷玉等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 李晚芳著,﹝日﹞陶所池內校訂:《讀史管見》(日本:浪華書林群玉堂翻刻本,日本安政三年1856)
﹝清﹞ 鍾陵:《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 牛運震:《史記評注》,收入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
﹝清﹞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 趙佑:《讀春秋存稿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 梁玉繩:《史記志疑》(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清﹞ 蘇惇元:《張楊園先生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
﹝清﹞ 陸心源編:《皕宋樓藏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68)
﹝清﹞ 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清﹞ 尚鎔:《史記辨證》,收入孫曉主編《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成都:巴蜀書社,2011)
﹝日﹞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三) 子
﹝春秋﹞文子著,王利器疏:《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春秋﹞老聃著,﹝魏﹞王弼注《老子王弼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春秋﹞墨翟著,﹝清﹞孫詒讓著,﹝日﹞小柳司氣太校訂:《墨子閒詁》(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
﹝春秋﹞管仲著,安井衡纂詁:《管子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春秋﹞晏嬰著,孫星衍校:《晏子春秋》,收入《傳世藏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戰國﹞申不害:《申子》,收入《傳世藏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戰國﹞商鞅著,朱師轍解詁:《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華正書局,1975)
﹝戰國﹞慎到:《慎子》(北京:中華書局,1965-1966)
﹝戰國﹞莊周著,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戰國﹞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秦﹞ 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西漢﹞劉安著:《淮南子》(台北:廣文書局,1965)
﹝西漢﹞桓寬著,﹝清﹞張敦仁考證:《鹽鐵論》(台北:世界書局,1958)
﹝西漢﹞揚雄著,汪榮寶注疏:《法言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
﹝東漢﹞王充:《論衡》(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晉﹞ 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北宋﹞程顥、程頤著,﹝南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南宋﹞朱熹著,(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
﹝南宋﹞朱熹編,﹝清﹞張伯行集解:《近思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南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
﹝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
﹝南宋﹞黃震:《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明﹞ 胡居仁:《居業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 唐甄:《潛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 張英:《恒產瑣言》,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清﹞ 袁枚:《隨園隨筆》(台北:台北書局,1957)
﹝清﹞ 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
﹝清﹞ 林伯桐:《史記蠡測》,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清﹞ 吳承志:《橫陽札記》(台北:廣文書局,1977)
﹝清﹞ 張文虎:《舒藝室隨筆》(上)(台北:大華印書館,1968)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台北:三民書局,1983)
﹝清﹞ 佚名:《施公案》(台北:三民書局,2008)
﹝清﹞ 貪夢道人:《彭公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四) 集
﹝西漢﹞賈誼著,王洲明、徐超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唐﹞ 盧照鄰:《盧照鄰集》(台北:源流文化出版社,1983)
﹝唐﹞ 駱賓王:《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 李白:《李太白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唐﹞ 杜甫著,﹝清﹞錢謙益注:《杜工部集註》(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
﹝唐﹞ 韓愈:《昌黎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唐﹞ 柳宗元著,﹝南宋﹞廖瑩中輯注:《河東先生集》(台北:廣文書局,1968)
﹝唐﹞ 牛僧儒編:《玄怪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北宋﹞李覯:《李泰伯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北宋﹞司馬光:《司馬文正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北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北宋﹞王安石:《臨川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北宋﹞程頤:《二程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北宋﹞蘇軾著,﹝南宋﹞郎曄輯:《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北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北宋﹞秦觀:《淮海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北宋﹞張耒:《張右史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金﹞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南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南宋﹞唐仲友:《悅齋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南宋﹞呂祖謙:《東萊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南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南宋﹞葉適:《水心別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
﹝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元﹞ 許衡:《魯齋遺書》,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 方孝孺:《遜志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 李贄:《李溫陵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明﹞ 王世懋:《藝圃擷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 陳第:《一齋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書版社,2000)
﹝明﹞ 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
﹝清﹞ 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 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清﹞ 徐枋:《居易堂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
﹝清﹞ 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清﹞ 劉大櫆:《海峰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 章學誠:《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
﹝清﹞ 張雲璈:《簡松草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 魏源:《古微堂內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 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
﹝清﹞ 嚴復著,王栻主编:《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 康有為著,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宏業書局,1976)
﹝清﹞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76)
二、今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為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向愷然:《江湖奇俠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向愷然:《近代俠義英雄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朱東潤:《史記考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
吳進安:《墨家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李景星:《史記評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金 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侯家駒:《中國經濟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
侯家駒:《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簡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韋 葦:《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孫中原:《墨學通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郭沫若:《十批判書》(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陳癸淼:《墨辯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陳問梅:《墨學之省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馬空羣:《中國監察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1978)
馬積高、黃鈞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姚民哀:《山東響馬傳》(上海:世界書局,1929)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史記研究集成》叢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張傳開、汪傳發:《義利之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之演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鵬一編:《太史公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張 躍:《致富論──中國古代義利思想的歷史發展及其對日本義利觀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梁啟超:《墨經校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
梁啟超:《墨子學案》(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
湯一介:《在非有非無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5)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黃偉合、趙海琦:《善的衝突──中國歷史上的義利之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4)
楊光熙:《司馬遷的思想與史記編纂》(濟南:齊魯書社,2006)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葉德輝輯著:《覺迷要錄》(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趙煥亭:《奇俠精忠全傳》(成都:巴蜀書社,1990)
鄭鶴聲:《司馬遷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劉光義:《司馬遷與老莊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劉維群:《梁羽生傳》(武昌:長江文藝出版社,1999)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魯迅著,人民出版社編輯:《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魯 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蕭 黎:《司馬遷評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韓兆琦:《史記通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羅 光:《中國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顧明道:《荒江女俠》(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先後為序,若出版年相同,則依作者姓名筆劃定先後)
張添丁:《司馬遷春秋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林哲君:《司馬遷的地理思想與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金 苑:《史記列傳義法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李寅浩:《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王曉霞:《墨子思想探研》(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胡豔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余英華:《司馬遷爭讓觀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
杜建蓉:《司馬遷、桑弘羊經濟思想比較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6)
楊 飛:《墨子義論發微》(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6)
劉嘉玲:《史記悲劇人物探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林慧君:《史記中的復仇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
陳肖梅:《司馬遷之儒學觀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實踐》(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楊佳霖:《荀子義利思想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沈麗華:《司馬遷史記悲劇意蘊探析》(台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林雅真:《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
黃嘉蘭:《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 玲:《論史記恩仇主題》(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碩士論文,2009)
黃郁芸:《史記典範人物類型研究──以建業型、超越型、悲劇型為範圍》(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馮小強:《中國傳統義利思想及其現代視野》(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2009)
潘法寬:《史記中的復仇故事和司馬遷的復仇觀》(日照: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紀玉娜:《史記諷刺藝術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陳文媛:《史記貨殖列傳研究》(台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
秦鐵柱:《漢代義利觀與社會實踐》(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0)
四、單篇論文(依出版先後為序,若出版年相同,則依作者姓名筆劃定先後)
衛仲璠:〈司馬遷諷刺語言的藝術〉,《文史哲》1958年第2期。
楊希牧:〈再論堯舜禪讓傳說──古史研究方法論例之一〉,《食貨月刊》復刊第7卷第7期(1977)。
王仲孚:〈堯舜傳說試釋〉,《歷史學報》1979年第7期。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臺大歷史學報》1980年第7期。
施 丁:〈司馬遷評歷史人物〉,《遼寧大學學報》第1期,1980。
趙逵夫:〈論史記的諷刺藝術及其對儒林外史的影響〉,《甘肅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
余光明:〈王夫之的民族愛國思想〉,《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4期。
吳汝煜:〈史記與公羊學──史記散論之五〉,《徐州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張大可:〈史記殘缺與補竄考辨〉,《蘭州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陳可青:〈司馬遷的史學思想及其階級性〉,收入陜西人民出版編輯部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陳鼓應:〈墨家的社會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2期。
趙生群:〈司馬談作史考〉,《南京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張大可:〈論史記取材〉,《甘肅社會科學》1983年第5期。
張大可:〈司馬遷的經濟思想述論〉,《學術月刊》1983年第10期。
張守軍:〈論西漢前期的重農抑商思想〉,《江淮論壇》1983年第5期。
郭煥珍:〈從游俠列傳看司馬遷的道德觀〉,《蘭州學刊》1983年第1期。
趙 靖:〈論所謂治生之學〉,《江淮論壇》1983年第6期。
王祖獻:〈談談儒林外史和譴責小說的思想傾向〉,《江淮論壇》1984年第6期。
朱枝富:〈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試析司馬遷的富民思想〉,《人文雜誌》1984年第6期。
吳 光:〈試論黃老之學的理論特點與歷史作用〉,《浙江學刊》1984年第3期。
吳汝煜:〈司馬遷的儒道思想辨析〉,《人文雜誌》1984年第3期。
肖 黎:〈論司馬遷的經濟思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施 丁:〈司馬遷生年考──兼及司馬遷入仕考〉,《杭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1984)。
張大可:〈從司馬遷寫當代史看他的政治觀〉,《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
樊維綱:〈「斯文憂患餘,聖哲垂彖繫」──杜甫在湖南的詩歌創作〉,《杭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朱枝富:〈論司馬遷的義利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第6期。
談 敏:〈農本工商末思想的歷史演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5年第4期。
顧奎相:〈論諫官司馬光〉,《遼寧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王 梅:〈康熙盛世與人才〉,《湖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田巨峰:〈歐陽修的改革思想〉,《松遼學刊》1986年第2期。
朱枝富:〈司馬遷對世態炎涼、人情「世道」的批判〉,《鹽城師專學報》1986年第2期。
黎 雪:〈試論司馬遷以『三不朽』說為中心價值觀〉,《固原師專學報》1986年第1期。
戴 逸:〈乾隆初政和寬嚴相濟的統治方針〉,《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6年第1期。
施 丁:〈司馬遷游歷考〉,收入劉乃和主編:《司馬遷和史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徐興海:〈論司馬遷的價值觀〉,《陜西師大學報》1987年第3期。
王祖獻:〈論譴責小說的發生及其發展〉,《江淮論壇》1988年第5期。
宋 超:〈從史、漢貨殖傳看兩漢義利觀的演變〉,《求索》1988年第5期。
張岱年:〈漢代獨尊儒術的得失〉,《清華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1988)。
韓兆琦:〈司馬遷自請宮刑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蘇 倩:〈邱濬的聽民自為論及其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石世奇:〈司馬遷的善因論和對治生之學的貢獻〉,《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
何世華:〈論司馬遷的道德觀〉,《唐都學刊》1989年第3期。
阮芝生:〈論禪讓與讓國〉,收入《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白自東:〈中國歷代監察制度的演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1989。
干學平,黃春興:〈荀子的正義理論〉,收入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王明信:〈論司馬遷的倫理觀〉,《河北學刊》1991年第2期。
李宗桂:〈董仲舒義利觀揭旨〉,《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邱江波:〈從輿論學角度看中國古代諍諫現象〉,《社會科學家》1991年第3期。
姜勝利:〈清初的經世致用史學思想〉,《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馬洪林:〈康有為經濟進代化的構想及其價值〉,《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張國鈞:〈先秦儒墨道法義利論的理論得失〉,《學術論壇》1991年第6期。
張國鈞:〈論先秦義利論的理論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3期。
虞雲國:〈李延年雜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吉書時:〈西漢功臣貴族的興亡〉,《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楊燕起:〈司馬談的歷史貢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王福利:〈試論司馬遷的道德觀〉,《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1期。
朱枝富:〈論司馬遷的經濟地理思想〉,《漢中師院學報》1993年第2期。
周一平:〈司馬遷治史價值觀新探〉,《學術月刊》1993年第9期。
張宏斌:〈司馬遷與俠義精神〉,《渭南師專學報》1993年第3期。
趙生群:〈史記體例平議〉(上),《南京師大學報》1993年第3期。
李大龍:〈東漢王朝使匈奴中郎將略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余文軍:〈墨子思想研究述評〉,《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1994)。
陳俊民:〈中國知識分子的功利意識〉,收入《中國哲學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桐生:〈司馬遷師承董仲舒說質疑〉,《山西師大學報》第21卷第4期(1994)。
章培恒:〈從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1994年第3期。
許凌雲:〈司馬遷思想的時代特色〉,《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2期。
翟振業:〈試比較屈原與司馬遷的義利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韓雲波:〈試論先秦游俠〉,《貴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方光華:〈試論漢代儒學的復興〉,《西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舒大剛:〈易墨義利觀〉,《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韓兆琦:〈司馬遷與先秦士風之終結〉,《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3期。
韓兆琦:〈司馬遷的人生觀、生死觀〉,《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4期。
賈行憲:〈本富為上奸富為下──史記義利觀論略〉,《十堰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薛振愷:〈試論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李世萼:〈司馬遷的俠義精神〉,《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林師礽乾:〈史記張釋之傳縣人新詮〉,《國文學報》1998年第27期。
張祥濤:〈試論史記的義利觀〉,《人文雜志》1998年第2期。
寧東俊:〈司馬遷的義利觀〉,《華夏文化》1998年第4期。
林師礽乾:〈太史公牛馬走析辨〉,《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第20期。
馬云志:〈論墨子的義利觀〉,《蘭州學刊》1999年第2期。
江文貴:〈論史記中人情世態描繪的特點及其成因〉,《鄭州大學學報》第32卷第2期(1999)。
李炳海:〈離合緣貴賤聚散見交情──史記人際交往畫面蠡測〉,《中州學刊》1999年第5期。
張 躍:〈論西漢時期的義利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3期。
黃華童:〈論水滸傳在中國俠義小說發展史上的地位〉,《浙江師大學報》第25卷第2期(2000)。
黃 靜:〈司馬遷的義利觀〉,《晉陽學刊》2000年第1期。
楊寧寧:〈論司馬遷的復仇表現與超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0)。
趙映誠:〈中國古代諫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00)。
陳桐生:〈論史記的心態描寫〉,《汕頭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政論發微〉﹝一﹞,《船山學刊》2002年第2期。
王文東:〈論清代康熙的禮教觀及其政治倫理實踐〉,《滿族研究》2003年第2期。
周敦耀:〈淺議貞觀之治的法治德治與官德〉,《廣西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3)。
魚宏亮:〈晚明政治危機與明夷待訪錄的寫作動機〉,《清史研究》2003第4期。
袁良俊:〈清末民初俠義小說向武俠小說的蛻變〉,《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
楊劍龍、徐俊:〈創製世間至高至潔之文──論顧明道的通俗小說創作〉,《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3)。
韓兆琦:〈司馬遷筆下的正直敢言與行俠尚義〉,《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
梁建民:〈論司馬遷的義利觀〉,《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4)。
張 強:〈司馬遷與西漢學術思想〉,《學海》2004年第6期。
郭長華:〈張英家訓思想初論〉,《湖北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
許青春:〈法家義利觀探微〉,《中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許蘇民:〈顧炎武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命運〉,《雲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張立海:〈淺論司馬遷的俠義精神〉,《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年第23期。
彭 昊:〈司馬遷對先秦儒家義利觀的繼承與創新〉,《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6)。
李朝輝:〈歷史學家的經濟倫理思考〉,《船山學刊》2007年第2期。
孫 鍵:〈義利觀影響下的朋友關係〉,《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賀 君:〈史記游俠列傳對新派武俠小說的影響〉,收入安平秋等主編:《史記論叢》﹝第四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程 浩:〈從南陽漢代畫像磚石圖像看漢代任俠風尚〉,《開封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08)。
李 峰:〈史漢類傳比義〉,《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9)。
池萬興:〈論管仲對司馬遷的影響〉,《管子學刊》2009年第2期。
張天杰:〈張履祥遺民與儒者的雙重身份及其人生抉擇〉,《湖南大學學報》第23卷第6期(2009)。
孔慶東:〈北派武俠鼻祖:趙煥亭〉,《文史參考》2010年第3期。
孔慶東:〈會黨專家姚民哀〉﹝下﹞,《文史參考》2010年第7期。
晉 文:〈桑弘羊與西漢鹽鐵官營〉,《江蘇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