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婷
Chen, Yi-Ting
論文名稱: 音響學派分析研究與自我音樂創作之應用
An Analysis in Sonorism and Self-composition
指導教授: 陳瓊瑜
Chen, Chiung-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荀貝格李給替彭德瑞茲基音響學派
英文關鍵詞: Schönberg, Ligeti, Penderecki, Sonorism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MU.020.2019.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管絃樂曲《色彩》(Farben,1909)、李給替(György Sándor Ligeti,1923-2006年)六首鋼琴練習曲(Etudes pour piano,1985 )、彭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年-)《廣島受難者輓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1960)作為此次研究主題,探討並分析其音樂語言,最終以筆者自我創作之分析,論其音樂語彙對自身的啟發。
    藉由三位作曲家不同編制作品,探索各種音響層面技法,利用傳統樂器不同音色試圖創造聲響的可能性及多變性,同時保有傳統樂器編制及現代技法與音響層面特色。
    本文透過三位不同作曲家各時期重要代表作品,檢視其音樂理念與慣用的作曲技法,進而探討不同編制作品之音樂內涵,將探究所得體現於自己創作之中。

    The thesis focuses on an analysis of Arnold Schönberg’s (1874-1951) Farben 1909,、György Sándor Ligeti’s (1923-2006)“Etudes pour piano”, 1985 and Krzysztof Penderecki’s (1933 -) 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1960. As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 tri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music languages, and discussed how my self-composition inspired from the musical vocabularies of these three composers. While retaining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ation and modern sound-effect techniques , exploring various sonority, they created the possibilities and variabilites of sound.

    摘要 1 ABSTRACT 2 目錄 3 表目錄 4 譜目錄 5 第一章 緒論 1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音響學派概論與起源 17 第三章 荀貝格生平與音樂風格 21  第一節 生平簡述 21  第二節 創作時期與代表作品 23  第三節 管絃樂曲之《色彩》樂曲分析 25 第四章 李給替生平與音樂風格 39  第一節 生平簡述 39  第二節 創作時期與代表作品 41  第三節 《六首鋼琴練習曲》樂曲分析 44 第五章 彭德瑞茲基生平與音樂風格 76  第一節 生平簡述 76  第二節 創作時期與代表作品 80  第三節 《廣島受難者輓歌》創作背景與分析 83 第六章 自我音樂創作之分析 105  第一節 《蛻變》為弦樂四重奏 105  第二節 音響音樂對自我音樂創作之影響 139  第三節 結語 141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樂譜,1987
    連憲升,《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北,唐山出版社,2014,8 。
    潘皇龍。〈音響意境音樂創作〉。《藝術評論》No. 6 (十二月號,1995): 117-136。 連憲升,《梅湘與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
    吳亮、章平、宗仁發編,《意識流小說》。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 年一版。
    外文資料:
    Adler , Samuel.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2.
    Bailey, Walter B. “The Arnold Schoenberg Companion”.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Lawrence Quinnett ,“Harmony and Counterpoint in the Ligeti Etudes Book I” : An Analysis and Perforamce Guide,2014
    Regina Chlopicka,’stylistic phases in the work of Krzysztof Penderecki ‘study in Penderecki
    學位論文:
    蘇鈺卿,Ligeti《音樂創作與理念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91
    高紹秦,荀貝格《五首管絃樂曲之分析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2011
    張佳馨,潘德瑞基《中提琴協奏曲之作品研究及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2010
    雷曉華,《意識流概念在音樂創作上的體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2003
    作品樂譜:
    Schönberg, Arnold. “Fünf Ochesterstücke, op.16”. Frankfurt : C.F. Peters, 1950. Schoenberg, Arnold. “Five Orchestral Pieces, op.16”. New York: Dover, 1999.
    Gyorgy Ligeti, “Six Piano Etudes”,1986.
    Krzysztof Penderecki, Treno por las uictimas de Hiroshima ,193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