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蕙如
論文名稱: 蘇格拉底對話法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洪仁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蘇格拉底對話法論說文寫作教學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詞: Socratic Dialogues, Teaching Essay Writing, A Cas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寫作教學的現況與困境,並試圖將「蘇格拉底對話法」引進寫作課程,發展適合國小六年級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於論說文寫作教學之教材教法,以期增進學生的寫作動機與能力,提供教師未來實施寫作教學之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新北市樹林區陽光國小(匿名)六年級一個班2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六週的教學活動,共完成三篇論說文體例寫作。研究發現列述如下:
    壹、蘇格拉底對話法與論說文寫作教學皆強調邏輯性的批判思考,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於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有其成效。
    貳、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於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促進者(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提問技巧,方能引導學生思維。
    參、促進者(教師)與學生進行蘇格拉底對話時,學生的表達具強烈主觀意識,且呈現的對話模式具多元特色。
    肆、受限於國小學生的成長特性,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進行案例分享,有其限制。
    伍、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於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學生能將探究之議題延伸至文章中呈現。
    陸、蘇格拉底對話法強調小團體的對話,運用於大班級之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有其限制。

    This study elaborate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status and the dilemmas of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curriculum of teaching wri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also for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the researcher brings“Socratic Dialogues”into writing curriculum, and develops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s of Socratic dialogues in teaching essay writing to sixth graders. This reasarch adopts case studies. New Taipei City Shulin District Sunshine Elementary School(anonymous)29 sixth graders had experienced six weeks of courses and finished three essay writings. Six search reports are as the shown following:

    1. Socratic dialogues and teaching essay writing both emphasize critical thinking of logics, by effectively using Socratic dialogues in teaching essay writing to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2. When facilitators(teachers)use Socratic dialogues in teaching essay writing to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they should have good questioning skills in order to lead students thinking.
    3. When facilitators(teachers)are proceeding Socratic dialogues with students, students’ expression showe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dialogue models can be diversity.
    4. A restriction was showed 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hen sharing examples using Socratic dialogues.
    5. Students can extend subjects of dialogues to writings, when using Socratic Dialogues in teaching essay writing to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6. Socratic dialogues emphasizes small groups dialogues: therefore it had restricted the research in large class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法之敘明 ...................11 第二節 論說文寫作之探討.......................22 第三節 蘇格拉底對話法與論說文之相關研究..........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51 第二節 研究流程..............................52 第三節 研究者的經歷、角色與研究倫理..............54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56 第五節 教學方案設計...........................57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61 第七節 研究的信實度...........................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65 第一節 教學活動之實施..........................65 第二節 教學活動之成效..........................88 第三節 教學活動之反思.........................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127 參考文獻.....................................133 壹、中文部分..................................133 貳、西文部分..................................139 附錄........................................141 附錄一.......................................141 附錄二.......................................144 附錄三.......................................146

    壹、中文部分
    仇小平(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台北市:萬卷樓。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珩、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楊裕貿、劉君(王告)、魏聰祺、蘇伊文(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康宇(1998)。遞迴程式之蘇格拉底式合作學習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維志(2008)。蘇格拉底教學法在環境化學網站之應用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曉朝(譯)(2004a)。Plato著。柏拉圖全集卷三。台北市:左岸文化。
    王曉朝(譯)(2004b)。Plato著。柏拉圖全集卷四。台北市:左岸文化。
    古芳瑜(2006)。「德」是否可教?──試論郭爾堡(Kohlberg)對於蘇格拉底提問的回答。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布裕民、陳漢森(1993)。文體寫作指導。台北市:書林。
    朱艷英(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陽光化。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何琦瑜(2007)。前言:從「寫作」啟動新一波學習革命。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頁3-7)。台北市:天下雜誌。
    余霖、黃淑馨、李函香、姚舜時、徐玉玲、施教麟等(2006)。提昇台北市中學生國語文能力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專案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大直高中。
    吳丹寧(2005)。國小議論文寫作教學之探討與實踐-以台中縣一所高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正吉(1981)。怎樣寫好作文。台北市:文津。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淨騁(譯)(2002a)。Labbe. B.,&Puech. M.著。工作與金錢。台北市:米奇巴克。
    吳淨騁(譯)(2002b)。Labbe. B.,&Puech. M.著。公平與不公平。台北市:米奇巴克。
    吳瑞珠(譯)(2008)。Saran, R., & Neisser, B.著。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格拉底對話。台北市:五南
    李奉儒(2008)。弗雷勒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頁377-392。台北市:五南。
    李博文(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實驗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琬蓉(2009)。結合思辯練習的寫作教學研究:以六年級議論文體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文津。
    周明星(2006)。45個學校沒有教的寫作技巧。新北市:華立文化。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玉体(2008)。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頁2-27。台北市:五南。
    林明進(2006)。林明進作文教室技巧篇。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明進(2007a)。林明進作文教室──語言表達篇(一)。台北市:國語日報。
    林明進(2007b)。林明進作文教室──語言表達篇(二)。台北市:國語日報。
    林金郎(2008)。從社論與評論學習經營論說文(上)【電子版】。BRAVO!快樂升學雜誌,2。
    林金郎(2009)。從社論與評論學習經營論說文(下)【電子版】。BRAVO!快樂升學雜誌,13。
    林雨蒨(譯)(2002)。Phillips, C著。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新口味。台北市:麥田。
    林品杰(1995)。運用蘇格拉底式對話之矯治學習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曉雲、邱紹雯、胡清暉、蘇孟娟(2010,6月4日)。作文兩極化:滿分零分都攀升。自由時報,A16版。
    林繼生(1989)。國中生如何寫好論說文。國文天地,4:11,69-71。
    南美英(2007)。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愉快的學寫作。台北市:核心文化。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1)。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一覽表。2011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榮(2007a)。論說文的類型。百世教育雜誌,188,44-47。
    張清榮(2007b)。論說文的寫作教學:立論的議論文。百世教育雜誌,189,44-47。
    張紹乾(譯)(2006)。Schuster, S.C.著。哲學診治: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另類途徑。台北市:五南。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張新仁(1996)。過程導向的作文教學策略。載於黃政傑編者(主編),國語科教學法(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2010年11月24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梁崇輝(2005)。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第二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說明文與議論文篇章結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容馨(2007)。同儕互評學習對兒童論說文評量能力及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佳君(2001)。從章法談國小作文運材教學──以幾種常用於論說文的章法為 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131-154。
    陳信宏(2008)。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的應用。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麗雲(2009)。寫作易開罐:議論文就像剝洋蔥。小作家月刊,180,60-64。
    曾忠華(1985)。作文津梁(中)論說文篇。台北市:學人文教。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振良(2007)。楊序。載於林明進作文教室──語言表達篇(二)(頁2-3)。台北市:國語日報。
    董宜俐(2006)。國小作文聖經──主題網寫作法。台北市:日月文化。
    詹棟樑(2000)。兒童哲學。台北市:五南。
    賓靜蓀(2010)。PISA啟示錄:走錯方向的語文教育。親子天下,19,126-135。
    趙瓊珉(2010)。兩個自我的交會與對話-以蘇格拉底對話增進兒童友誼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仲容、林偉信、柯倩華(編譯)(2003)。兒童哲學。新北市:空大。
    劉忠惠(1996)。寫作指導。高雄:麗陽光化。
    劉勵操(1990)。寫作方法一百例。台北市:國文天地。
    劉藍芳(2006)。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志忠(2001)。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教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英俊(2007)。什麼是寫作力?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頁68-82)。台北市:天下雜誌。
    蔡聰明(1998):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談起。科學月刊,343,574-586。
    賴來展(2005,4月)。創意作文教學──以網路作文創意競賽為例。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舉辦之「中小學國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14-1~27),台北市。
    謝豐隆(2004)。蘇格拉底認知引導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思考風格影響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禎宜(2009)。wiki應用於國小學生論說文協同寫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光明(2005)。因果式論說文的寫作技巧。中國語文,94:4,40-43。
    簡光明(2006)。對比式論說文的寫作技巧。中國語文,94:6,66-68。
    顏擇雅(2010)。國語文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親子天下,10,35-39。
    羅枝土(1978)。小學論說文的特色及舉例。國教世紀,14:6,5。
    蘇明勇(2004)。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西文部分
    Brickhouse, T.C. & Smith, N.D. (2009). Socratic teaching and Socratic method. In H. Siegel(Ed.)(2009),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p.177-19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 J., & Krohn, D.(Eds.). (2005). Socratic Dialogue and Ethics. Germany, Münster: LIT Verlag Münster.
    Greene, M. (1994). Teaching for openings: Pedagogy as dialectic. In P. A. Sullivan and D.J. Qualley (eds.), pedagogy in the age politics (pp.1-12). Urbana, IL: NCTE.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0).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pp. 3-50). Hilldale, H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essels, J., Boers, E., & Mostert, P.(2009). Free space: field guide to conversations. (P. Mostert, & G. Meter, Trans), Boom Amsterdam: Peter Tychon.(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8)
    Lipman, M., Sharp, A.M. & Oscanyan, F.S. (1980).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Marinoff, L.(2002).Philosophy with groups. In L. Marinoff(2002), Philosophical practice(pp.109-138).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Nussbaum, M. (2010). Socratic pedagogy: the importance of argument. In 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 (pp.47-77). Oxfordshire, Engl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eve, C.D.C. (2003). The Socratic movement. In R. Curren (Ed.),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7-24). Oxford: Blackwell.
    Rowland, S. (2006). Enquiry 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Enquiring University: Compliance and Contes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p.104-112). 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Saran, R., & Neisser, B.(Eds.). (2004). Enquiring minds: 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Wiltshire: Cromwell.
    Tiedt, Iris M. (1989). Writing: from topic to evaluation. Ma: Needham Heigh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