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桂玲 LAI,KUEI-LING |
---|---|
論文名稱: |
戰後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社會議題內涵演變分析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ssues Conten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 |
指導教授: |
鄧毓浩
Teng, Yuh-Haw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0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議題 、公民教科書 、歷史研究法 、批判論述分析法 |
英文關鍵詞: | social issue,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 historical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3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戰後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社會議題內涵之演變情形。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歷史研究法與批判論述分析法,針對1952、1962、1968、1972、1983、1994、2000、2005、2008年共9個版次的公民教科書為研究對象。且以現今國中教科書的「社會生活」主題中挑選與個人生活切身有關的「個人」、「家庭」、「社會」、「文化」四個議題來加以分析探究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社會議題內涵之演變,並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對此,加以說明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從「公民教育」的發展演變來看,由威權時期培養歸順服從的公民,到民主社會則轉變為培養有政治參與能力及各項社會投入行動能力的公民。
二、從人際「社會互動」關係的過程來看,由以往偏重靜態、封閉、保守的制度規範遵守,到現今人類互動頻繁的社會中,則開始強調社會互動的動態過程。
三、從處理「社會問題」的態度方法上來觀察,以往只被動消極的提出問題,並無深入探究其解決方式。近年來,教科書內容針對如家庭暴力、詐騙等問題,則有具體的說明,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在教科書中預設的「社會價值」觀念上,由封閉的制式標準,演變為較能尊重不同群體的開放價值。
五、在教科書中「社會體系」的建立上,由單一的主流價值體系轉而開始關注各種非主流社會體系的聲音,並尊重多元。
六、在教科書背後隱藏的「社會意識」型態,由「大中國」走向「本土化」的趨勢,近年來則又新增了全球化的觀點。
七、教科書在「社會文化」的層次上,由菁英文化逐步走向通俗的大眾文化的轉變。
八、教科書在背後的「社會權力」掌控,由過去政府集體的社會控制方式,走向民主法治觀念的建立,以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
九、教科書在「社會倫理」的建構上,由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建立,走向群體的公共道德之設立。
十、在教科書的編寫理論基礎上,以往多半以結構功能論為架構,近年來則納入衝突論的觀點來加以論述。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ssue conten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 in Taiwan after WWII. Methodologically, literature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re adopted. The nine edi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s published in 1952, 1962, 1968, 1972, 1983, 1994, 2000, 2005, and 2008 a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Specifically, four personal-related issues regarding individuals, family, society, and culture are chosen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ssue cont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made based on the findings listed below.
1.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an authoritarian to a democratic regime is clear. The textbooks used to make people of obedience, but now they nurture citizen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campaigns.
2.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 noted is the shift from a static, closed, conservative to a kinetic system, which emphasizes close social interaction in modern society.
3.The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 the textbooks used to point out problems without discussion in depth or solutions actively. In recent years, they provide concrete explanation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fraud or domestic violence, and help students develop problem-solving skills.
4.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value: the content turns from a fixed, closed to a comparatively open standard, which shows more respect to different voices.
5.The framework of social system: the content is concerned with diversity and withdraws from the single mainstream to minorities groups.
6.The ideology of social minds: the ideology waves from Greater China to localization in Taiwan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ization lately.
7.The hierarchy of social culture: folk culture takes its place from elite culture step by step.
8.The control of social power: with totalitarianism fading away,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are set up to keep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9.The base of social ethics: the emphasis mov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ocial manners to public social contract.
10.The form of compilation format: with a guiding framework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conflict theories contribute to the content in recent years.
中文部分
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社會第一冊。台北:仁林。
尤玉文(2003)。臺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方建中(2004)。臺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立心、甄曉蘭(2012)。從中小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之演變。課程與教育季刊,15(14),73-100。
王全興(201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75-110。
王佳煌、潘中道(譯)(199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和量化途徑(原作者:Neuman, W. Lawrence)。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迺莉(2012)。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隆盛(1994)。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國立政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台北市:台灣書局。
王麗雲、甄曉蘭(2009)。社會學取向的教科書政策分析。教科書研究,2(1),1-28。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9)。台灣兒童少年福利年鑑。台中市: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台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補述篇 。台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伊慶春、章英華(2012)。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台灣社會基本調查系列三之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北市:桂冠。
吳俊憲(2009)。本土教育課程改革。台北市:五南
吳根明、曾光正(2011)。南臺灣社會研究的三元思考-區域研究、社會議題與公民社會。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吳清山(2008)。解讀台灣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
李酉潭(1997)。邁向鞏固的民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5(2),161-196。
李酉潭(2001)。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載於高永光主編,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頁437-45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酉潭、張孝評(2002)。台灣民主化分析-Rustow與Huntington模式的檢驗。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0(2),45-87。
李建興(1983)。社會學與公民教育。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市:幼獅文化。
李琪明(1995)。我國國中公民教育之意識形態剖析。中等教育,46(6)。
李琪明(2006)。我國學校道德教育之變革與方向–兼論美國品德教育之啟示。現代教育論壇,14(117)。
李園會(1984)。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台中市:復文圖書。
杜曉惠(2009)。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台北市。
沈宗瑞(1999)。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季刊,6(2),63-83。
周妍希(2009)。戰後我國(初)國中歷史教科書中世界史教材內容演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復文。
周珮儀、鄭銘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
周毓芳(2006)。Richard Rorty自由反諷者及其對台灣公民教育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周濟(2011)。民國三十八年後的經濟發展。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下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社。
林火旺(1994)。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
林新發、鄧珮秀(2008)。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6年),頁69-9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新發、鄧珮秀(2010)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8年),頁93-134。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新發、鄧珮秀(2011)國民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9年),頁87-113。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林新發、鄧珮秀(2012)國民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0年),頁85-132。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林新發、鄧珮秀(2013)國民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1年),頁91-128。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林新發、鄧珮秀、陳柏霖(2007)。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5年),頁69-101。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新發、鄧珮秀、陳柏霖(2009)。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7年),頁89-118。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慧文(2008)。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榮舉(2011)。社會運動。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下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社。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社會第一冊。台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a)。社會第一冊。台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b)。社會第二冊。台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c)。社會第六冊。台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社會第一冊。台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社會第一冊。台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社會第二冊。台北:南一。
胡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
桂宏誠(2006)。選舉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政研究報告。2014年1月30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5/IA-R-095-008.htm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國立編譯館(1968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68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72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72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83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83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83c)。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85)。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94a)。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94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94c)。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98a)。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正中等。
國立編譯館(1998b)。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a)。社會第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b)。社會第六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社會第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社會乙版第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社會第二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a)。社會第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b)。社會第二冊。台北:康軒。
張君玫(譯)(1996)。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原作者:Jonathan H. Turner)。臺北市:巨流圖書。
張秀雄(1996)。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堯統(2004)。社會議題取向的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輝道(2006)竹蜻蜓的天空–以尊重與關懷為內涵的道德教育課程對中輟之虞學生的影響之行動研究。現代教育論壇,14(160)。
張樹倫(1994)。我國中小學公民課程目標之分析與發展動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
教育部(1952a)。初級中學公民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教育部(1952b)。初級中學公民第二冊。台北:正中等。
教育部(1952c)。初級中學公民第三冊。台北:正中等。
教育部(1954)。初級中學公民第二冊。台北:正中等。
教育部(1956)。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與文化社。
教育部(1962)。初級中學公民第一冊。台北:正中等。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國民教育社群網】。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2.php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scuss/disscuss4.php
教育部(2014)。教育部國教署的話。【生命教育資訊網】。2014年5月11日取自http://life.cpshs.hcc.edu.tw/files/11-1003-409.php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2)。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 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4)。第四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85)。第五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 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96)。第六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 局。
章英華(2011)。總論。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上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社。
莊富源(2008)。民主化與我國大學公民教育初探心「交流與會通─通識教育理念與課程規劃」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許詔華(2009)。國中公民教科書中品格教育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光輝(1990)。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其南 (1996)。新故鄉、新社會、新國家。宜蘭文獻,22。
陳奇祿(1988)。文化建設重要法令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姵琁(2011)。「教科書研究分析方法」工作坊。教科書研究,4(2),121-127。
陳盈宏(2006)。解嚴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國族概念之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敏華(2008)。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芬(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公民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箐繡(1999)。裝置藝術在創意美勞教學的意義與應用:教學範例說明。1999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廿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 彰化,台灣:中華民國藝術教育協會。
陳麗華、詹寶菁、吳雯婷、葉韋伶(2011)。百年小學社會類教科書之演變–以家庭相關單元為例。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台北市:學富文化。
陳寶山(2010)。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92。
單維彰(2013)。課程綱要是社會議題。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521。
華力進(1996)。政治學。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7)。課程與教學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錦峰(2005)。社區總體營造的衝突解析─以宜蘭縣村里型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日旭(1985)。公民教育的政治學基礎,收於史振鼎主編: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上冊)。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2011年4月10日)。中小學是教導多元性傾向的最好時機-支持教育部在中小學教育納入同志教育【聲明稿】。取自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4914322200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3)。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公民-第一冊。臺北:作者。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7)。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台中市: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劉秀嫚(1995)。文化教育與公民教學-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文化教材之探討。中等教育,46(6)。
劉阿榮(2000)。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以台灣的威權轉型為指涉。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劉阿榮(2005)。導論:社會學與現代社會,收於劉阿榮主編:社會學的新視野。桃園:中央大學。
劉春榮、彭慧敏(2006)。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4年),頁73-12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潘慧玲(2012)。百年教育改革政策的回顧。載於林天佑(主編),百年教育發展(47-67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文輝(2007)。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鄧毓浩(1994)。從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的修訂談公民教育的發展。訓育研究,33(1)。
鄧毓浩(1995)。國高中公民課程修訂與公民科教學。中等教育,46(6)。
鄧毓浩(2006)。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公民基本內容評析。公民訓育學報,18,1-18。
鄧毓浩(2008)。近年來國高中公民教科書社會議題設定的轉變。2008激盪與迴響:亞太社會文化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
鄧毓浩(2011)。百年來我國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的演變發展。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a)。社會第一冊。台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b)。社會第二冊。台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c)。社會第三冊。台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社會第一冊。台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社會第三冊。台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a)。社會第二冊。台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b)。社會第六冊。台北:翰林。
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1),1-25。
薛光祖(1994)。社會現代化與道德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
鍾才元(民90)。生涯規劃:新手老師的就業準備與甄試須知。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425-45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成熙(2004)。台灣跨世紀公民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張秀雄(主編),新世紀公民教育的發展與挑戰(347-37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形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市:鼎文。
羅致政(2005)。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臺灣政治。臺灣民主季刊,2(1),167-175。
英文部分
Babbie,E.R.(2004).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0th ed.).Belmont,CA:Wadsworth.
Bailey,K.D.(1987).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3rd ed.).New York:The Free Press.
Gaudelius, Y. & Speirs, P.(2002).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rt Education.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 Hall.
Kliebard,H.M.(1992).Constructing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urriculum.In P.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157-184).New York:Macmillan.
Melody, K.Milbrandt(2002). Adressing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in art educators: A survey of public school art education in Georgia.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3(2),141-157.
Fairclough, N.(1995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NY: Longman group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