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維軒 Wei-Hsuan Tsai |
---|---|
論文名稱: |
蘭嶼拼板舟觀光現象及其變遷 The phenomena of tourism and changing of the tranditional canoe in Lanyu |
指導教授: |
許義雄
Hsu, Yi-Hsi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4 |
中文關鍵詞: | 蘭嶼 、拼板舟 、觀光 、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Lanyu, traditional canoe, tourism, cul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5 下載:6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位於台東東南海面上的美麗島嶼—蘭嶼,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孕育出獨特的傳統文化,並在早年獲得完整的保存,然而近幾年在政府政策推動與觀光發展之下,蘭嶼文化受到許多衝擊與變遷。觀光逐步發展,越來越多觀光客進入到蘭嶼,雅美族人逐漸將觀光收入當作主要收入來源,使得許多傳統需要與觀光做出妥協。許多禁忌傳統逐漸消融之時,蘭嶼最重要的物質文化,飛魚文化與拼板舟,其傳統亦受到諸多挑戰。近年新興拼板舟體驗之活動,更是將拼板舟拉進了觀光場域當中,另一種經濟生產方式,開始出現在蘭嶼海域中的拼板舟之上。而在新製船方法出現後,製作拼板舟有了另外一種選擇,也為觀光活動提供一種契機,讓傳統與現代共存之機會。在多方競逐的過程當中,拼板舟文化產生極大的轉變,因此本研究透過訪談法與觀察法,對拼板舟的觀光體驗活動進行探討,並提出三點建議:(一)在拼板舟體驗活動之中,加進文化解說。(二)將拼板舟體驗活動與其他活動結合成一完整遊程。(三)在新型態拼板舟與傳統拼板舟之中,找尋平衡點。希望這三點建議,能供之後觀光體驗活動發展之參考,並期待在未來蘭嶼觀光發展能更為完善。
The beautiful island ‘Lanyu’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outheast of Taiwan developed unique feature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borigines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 condi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anyu had been preserved very well before. However, 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aused culture change in Lanyu in recent yea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ore and more tourists went to Lanyu for travelling and Yami, the aborigine in Lanyu, begined to make money from them. Gradually, Yami took tourism to be the main income so many traditional taboos had to make a compromise with tourism. 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 about flying fish and traditional canoe in Yami material culture faced a lot of challenges. The new activity, making tourists experience rowing the Yami’s traditional sacred canoes, took them to the field of tourism and changed to a new economic activity in Lanyu. After discovery of a new skill, Yami not only had a new choice to make canoes conveniently but also created a chance that made tradition coexist with the modern activity.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Yami’s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anoe changed violently. Thus, this study used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o research on the activity of experience of rowing the canoes in Lanyu, 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The following is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local people in Lanyu: First, Yami should add a clear culture exposition to this new activity. Second, they may combine this activity with other tourism activities into a whole tour. Finally, they should reach the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anoes and modern canoes which make by new skill. By practicing the above-mentioned sugges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anyu can be more perfect.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營建屬(1989)。雅美族及雅美文化的維護與發展。台北:內政部營建屬。
王文明(2004)。雅美人對蘭嶼植被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義榮(2006)。從世界遺產觀點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保存---以蘭嶼朗島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遠謀(2007)。蘭嶼鄉導覽手冊。臺東:台東縣蘭嶼鄉公所。
卡洛普.達馬拉山(2006)。跨越、轉化與持續-論蘭嶼朗島部落拼板舟的新社會文化脈絡。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Allan G. Johnson 1997 )。
成窮譯(1998)。人:遊戲者。貴州:人民。(Johann Huizinga, 1938)。
余光弘(1993)。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21-42。
余光弘(2004)。雅美族。臺北:三民出版社。
吳天明(2008)。蘭嶼的發電廠。源,67,4-13。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富美(2005)。文化的邂逅:蘭嶼文化旅遊現況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銘輝(1997)。觀光地理。台北:揚智文化。
辛啟松(2001, September 23)。蘭嶼拼板舟美麗與哀愁。中國時報,20版。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 Philip Smith, 2001 )。
林桓丞(2004)。霧台部落觀光文化之真實性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 (Émile Durkheim, 1912)。
洪廣冀、林俊強(2004)。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37,51-97。
紀俊傑(1998)。 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的自主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1-36。
胡正恆(2002)。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26,110-121。
唐學斌(1984)。觀光學-理論與實務。台北:金鼎。
夏本奇伯愛雅(1994)。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夏本奇伯愛雅(2004)。蘭嶼素人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夏曼‧藍波安(2003)。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未出板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夏鑄九、陳志梧(1995)。台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構造與國家公園的空間角色。台灣社會研究,1(4),233-246。
徐雨村(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徐雨村譯(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桂冠圖書。(Conrand Phillip Kottak, 2004)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 L. Cohen, L. Manion, K. Morrison, 2004 )。
徐瀛洲(1999)。蘭嶼之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恭啟譯(1984)。文化變遷的理論。台北:允晨。( Julian H. Steward, 1972 )。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南投: 台灣文獻館。
張慧玲(1999)。到離島走走。台北:台灣實業文化出版社。
梁炳琨、張長義(2005)。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地理學報,39,31-50。
許寬容(2007)。蘭嶼的觀光現象與地方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郭健平(1989)。雅美族禁忌文化的信仰觀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玉山神學院,花蓮縣。
野人、娜娜譯(1953)。紅頭嶼。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稻葉直通、瀨川孝吉,1931)。
陳正豐(2006)。原住民部落文化觀光發展之再現與衝突-以霧台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玉美(1996)。文化接觸與物質文化的變遷:以蘭嶼雅美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415-443。
陳玉美(2001)。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陳秀珠(2007a)。蘭嶼東清部落灘頭「灘頭(vanowa)」暨第一道曙光地標空間營造。原住民族,106,20-25。
陳秀珠(2007b)。閃亮的珍珠—珠光鳳蝶的故事,蘭嶼生態文化保育協會江多利專訪。原住民族,106,26-31。
陳國均(1955)。雅美族的曆。大陸雜誌,10(7):234。
陳國強(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出版社。
陳萱瑜(2007)。住民族文化活動之研究以蘭嶼達悟族飛魚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耀宗(2002)。觀光導向社區警察與民眾治安需求之研究~以澎湖地區觀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鹿野忠雄(1938)。紅頭嶼雅美族的大船建造與船祭。人類學雜誌,54,125-146。
黃正德(2005)。蘭嶼發展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黃國超(2001)。「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縣。
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1,27-44。
黃銘淳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台北:桂冠。 (Charles M.Judd,Eliot R .Smith,Louise H.Kidder, 1997) 。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渡(1998)。被遺忘的島嶼—由分散而凝聚的蘭嶼社區意識。台北:文建會。
楊德瑞(2007)。地方知識。台北:麥田。( Clifford Geertz, 1983 )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John Urry, 1990)。
劉其偉(1982)。蘭嶼部落文化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炯錫(1999)。原住民永續發展的願景與困境。原住民教育季刊,15,75-78。
劉淑冠(2004)。蘭嶼達悟族圖騰符號於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與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保田(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所。
鄭先祐(2001) 蘭嶼達悟族生態體系的土地經營:外來拓荒的衝擊。原住民土地文化研討會論文集,3-19。
鄭惠英(1984)。雅美的大船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95-155。
鄭惠英、董瑪女、吳玲玲(1984)。野銀村的工作坊落成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119-151。
鄭漢文(2002)。從祭典儀式探討雅美大船的物質文化。南島民族世紀首航暨海洋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頁48-59)。台北: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鄭漢文(2004)。蘭嶼雅美大船文化的盤繞----大船文化的社會現象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鄭漢文、王桂清、廖聖福、施拿保(2002)。蘭嶼雅美拼板舟之結構用材。東台灣研究,7,3-44。
鄭漢文、呂勝由(2000)。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惠文(2007)。蘭嶼觀光旅遊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政策行銷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魯瑞鋒(2005)。觀光業─燕子來了?。產經資訊,35,45-49
賴如怜(2002)。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出社文化出版部。
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台中。
二、外文文獻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28). Newbury Park CA: Sage.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 (1952).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 A.: Peabody Museum.
Kuzel, A. J. (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1-44). Newbury Park, CA: Sage.
Said, E.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Schaefer, R. T. (2001). Sociology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Tylor, E. B. (1891).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Williams, R.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