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淑君 |
---|---|
論文名稱: |
幼兒華語教材編寫與使用情況探究-以泰國T國際學校為例 A Study of Compiling Children'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usage Investigation |
指導教授: | 信世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華語教材 、教材編寫 、華語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Mandarin teach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6 下載:10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市面的幼兒華語教材,多數是為華裔學習者設計,並不完全適用於無華語背景的泰國幼兒。而這些幼兒華語教材在編寫時,年齡階層的設定混亂,教材內容與年齡不符,並且針對國小一年級以下的幼兒設計的教材更是寥寥可數。本論文所設定的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小班到大班的幼兒 ,透過文獻探討、教材檢視、教材編寫、實際試教,企圖從中找出最合適的幼兒教材編寫方針。
在綜合各種文獻探討及教材分析後,加上整合校內西方教材與課程,並依據教材編寫原則設計出三年一貫幼兒華語教材,為了使教材真正適用於幼稚園小班到大班階段的幼兒,研究者將所編教材,於泰國T國際學校的幼稚園小班到大班實地試教,透過學童的學習效果及反應,檢討教材及編寫原則的有效度。事實證明,活潑、有趣,有系統的教材,加上用心的教師,就可經營出有價值的學習時間。
一、中文部分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方麗娜 (2008)。美國AP中文啟動,全球華語學習瘋。華文世界。
方麗娜、陳品 (2007)。兒童生活華語的編寫與實務 ─ 一份關於對華語文教材編寫過程的紀錄。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余光雄譯 (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李泉 (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
李泉(2006) 。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李慕如、羅雪瑤(1999) 。幼兒語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潤新 (2006)。世界少兒漢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北京語言。
吳旭東(編著) (2006)。第二語言習得硏究:方法與實踐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methods and practice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
呂必松(1999)。呂必松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
呂必松(1994)。漢語教學課型設計和教材編寫的新嘗試。呂必松選集。 河南教育出版社。
沈英名(1988)。泰國華僑概況。台北:正中書局。
李國卿(1988)。泰國華人經濟的演變與前瞻。台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余光雄譯(2005)。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朗文出版社。
束定方、庄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
邢欣、呂紅梅 (2006)。心理語言學中的第二語言學習及理論發展。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
佟秉正 (1991)。初級漢語教材的編寫問題。世界漢語教學,1。
林壽華(1997)。外語教學概論。台北:書林出版社。
邵敬敏主編(1995)。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思源(1998)。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林秀惠 (2005)。表現評量理論與運用。美國南加州華文教師聯合會2004年議程。南加州:南加州華文教師聯合會。
林蒲田(2000) 。海外華文教育溯源。北京:海外華文教育。
信世昌(2001) 。從中文的觀點看網路教育。台北: 臺灣教育。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高強華(1995) 。樂在教學。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唐艷文 (2001)。英語課堂的遊戲教學。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7,1。
孫懿芬 (2008)。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興中(1999) 。華僑華文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暨南學報:哲社版。
黃光雄(2002) 。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春興 (2005)。教與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向前(2005) 。世界華文教育發展趨勢及影響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交流論文。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劉珣(2000)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大語言。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和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張月池、黃瑞枝、郭少梅編著(2003)。泰國華文實用教學法。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出版社。
曾薇慈 (2006)。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華語教學上之成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樂成(1984)。中國通史上、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大學。
黃光雄等(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a)。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詹秀嫻 (2001)。華語文教材發展研究-以系列式教材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洪剛 (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趙金銘(1994)。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2期。P4-20。
趙金銘(1996)。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三個階段及其教學主旨。《世界漢語教學》。1996年第3期。P74-84。
趙金銘(2005)。對外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金銘 (2005)。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
趙金銘 (2008)。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世界漢語教學。
趙金銘(主編) (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台北:五南書局。
劉珣 (2002)。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大語言。
蔡雅薰 (2008)。美國各級學校K~12華語教材情境選用研究。中原華語文學報,2。
蔡雅薰、趙日彰 (2008)。兒童華語教材語料之難度定量分析。國文學報,8。
鄧巧如 (2008)。「遊戲中學習」- 7~12歲兒童華語遊戲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忠安(2010) 。華語文創意課程教學實務與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鎮城(2009) 。泰國國際學校的華語習得規劃:以泰國T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魏淑珠 (2008)。童謠與兒歌在四聲發音教學上的應用。台灣華語文教學
二、英文部分:
Anton, R. J. (1990) . Combining singing and osychology. Hispania, 73.
Arlene M. Orensky & Peter W. Hastorf (1991) . Speak up, speak out games for ESL students. 台北:敦煌.
Brown,H.D.(1978)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rown, H. Douglas. (1987) .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Brown, James Dean. (1995) .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Carroll, David W. (1999) . 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 . CArooks/Cole.
Cornelius Kubler (1997) .A Checklist of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Basic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s.
Ellis, Rod.(1994) .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ster-Cohen, Susan H. (1999) .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Gardner, Howard (1993) .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oodluck, Helen. (1991) .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Oxford: Blackwell.
Hutchinson & Waters (1987) . ESL can be divided in the same way as EFL.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tephen D. (1988)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rashen,Stephen D.(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University Southern California.
Lewis,Michael.(1993) .The LexicalApproach.England:LanguageTeaching Publications.
Long, Michael H. and Diane Larsen-Freeman.(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gman Group UK.
Laura E. Berk (2005) . Child development.Boston: Allyn & Bacon.
Lenneberg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Y: Wiley.
Miller, G. A. (1956) .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2.
Miller, G. A. (1956) .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81-97.
Ornstein, R. (1997) .The right mind.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Ornstein, R., Thompson, R. & Macaulay, D. (1991) . The amazing brai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 Skehan. (1998) .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scual-Leon, J. (1970) . A maturational model for the transition rule in Piaget’s developmental stages. Acta Psychologica, 32, 301-345.
Salcedo, C. S. (2002) . The effects of songs in the foreign langauge classroom on text recall and involuntary mental rehears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mith, Neilson Voyne. (2004) . Chomsky: Ideas and ideals. (2nd e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Friedrich., & Schmid, Hans-Jörg. (2006) .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 .NY: Longman.
Winitz H. (1981) . The comprehension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Wolfe, P. (2001) . Brain matter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assroom practice U.S.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三、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教育部網站 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
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 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www.ncacls.org/
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 http://www.actfl.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3392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index.jsp?lang=big5
僑教雙週刊第562期 美國K-16中文教學發展概況。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edu.ocac.gov.tw/biweekly/catalog.asp?weekno=562
新意文化教育網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www.newconcept.com/index.html
美國college board網站 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www.collegeboard.com/student/testing/ap/sub_chineselang
泰國中華國際學校網站 2010 年 05月 06 日, 取自http://www.tcis.ac.th
泰國國際學校聯盟(一)2010 年 05月 10 日, 取自http://www.isat.or.th/about_thailand.asp
泰國國際學校聯盟(二)2010 年 05月 10 日, 取自http://www.isat.or.th/about_thailand_location.asp
泰國地圖2010 年 05月 10 日, 取自www.bangkok-map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