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素儀 |
---|---|
論文名稱: |
媒體新聞文本的性別訊息分析-以蘋果日報為例 |
指導教授: |
張樹倫
Chang, Shu-L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偏見 、性別歧視 、蘋果日報 、社會新聞 、影劇新聞 |
英文關鍵詞: | gender stereotype, gender bias, gender discrimination, Apple Daily, social news, entertainment new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9 下載:1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相當受到國中生喜愛的社會新聞與影劇新聞報導中的性別訊息,檢視其內容是否具有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等觀念,媒體文本是否呈現性別平等的概念念,期盼日後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媒體的認知。
本研究採取符號學分析法,針對《蘋果日報》的社會新聞與影劇新聞之文本,從三十六則新聞報導樣本的內容加以檢視,欲藉此分析文本間潛藏於深層的性別訊息。探究媒體是否在社會變遷之下,可以跳脫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之窠臼?或者媒體仍然持續將傳統的父權性別意涵予以再製?
筆者根據新聞文本分析,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新聞文本內容仍然呈現性別刻板印象
(一)文本的用字遣詞,不論對男性或女性的形容,大多數符合刻板的性別角色描述語。
(二)文本所呈現的男性與女性形象-
1.女性不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大多數強調其女性的特質、照顧家庭的形象,僅有少部分女性的形象較為獨立自主。
2.關於女性的外貌與身材,則充分突顯父權體制之下的審美觀,強調美麗的外貌、高挑窈窕的身材和女性氣質。
3.男性的形象則多以獨立自主、富有男子氣概、工作上的專業能力等相關的概念呈現。
二、新聞文本對於女性較常呈現偏見與歧視的現象
(一)有關兩性年齡的差異-
1.男女兩性在年齡上的問題,總是被差別化處理。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被貼上條件或優勢不再的標籤;男性則隨著年齡漸增,身價水漲船高。
2.兩性擇偶時社會普遍認為男性較女性年長,男性較具有工作成就,能扮演家庭保護者的責任;而女性生兒育女、照顧家庭的工作被視為是其天職,因此生育能力的限制,也反應在現實社會中對女性的偏見。
(二)對於女性身體的物化-
新聞文本對於女性身體的呈現,經常以文字突顯女性的胸部大小、裸體,並以相當裸露的照片或示意圖展現女體的樣貌。將女性的胴體當作商品公開陳列,以滿足男性的窺視與性需求,貶抑女性的價值。
三、新聞文本並不符合性別平等之精神
(一)對男女兩性不同標準的道德要求-
媒體對於婚外情、情慾犯罪的新聞,通常強調女性不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行徑,對於男性的指責則較女性為少。
(二)對於兩性相同行為的不同評價-
1.媒體報導有關職業生涯的新聞時,經常顯現出性別職業區隔的傳統觀念,當社會上某些被視為男性的工作是由女性擔任時,往往刻意突顯其女性特質;但是論及男性時,則著重於專業、事業成就的形象。
2.對於戀情不斷的未婚公眾人物,當女性勇於追求戀情且不時傳出緋聞,則被媒體以負面詞彙批評;但事業有成的男性頻頻與女性發生緋聞或戀情時,文本卻極力稱讚。
3.身體形象的呈現,女體被物化的情形相當嚴重。但論及男性身體時,除突顯好身材之外,強調健康、男子氣概的形象,並未把男性的身體物化。
綜合筆者對於本研究所做之結論,發現《蘋果日報》的社會新聞與影劇新聞之文本,大多數依舊呈現出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等觀念,亦即潛藏著傳統父權體系社會的性別意識型態。對於男女兩性的新聞訊息處理上,也展現出不公平的待遇。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gender message in social news and entertainment news, 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ontents of gender stereotype, bias and discrimination are included. Is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ity also represented in media text?
This study analyzed 36 pieces of news text retrieved from social news and entertainment news in Apple Daily , and examined them with gender message by semio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gender messag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media can break from gender stereotype or still follow the patriarchal concepts of gender?
Several findings can be conclud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news text still presents gender stereotype. The male character is often described as masculinity, and the female character is portrayed as femininity in news text. Besides, it emphasized on women’s appearance and body shape, and fully revealed aesthetic standard under patriarchal system. Second, the news text presents gender bias and discrimination in women’s image with two dimensions, “age” and “objective”. Men are regarded have more achievement with age, but women are regarded less benefit with age. Moreover, female character is also described with sexual meaning words and photos in news text. Women’s body are viewed as a commodity and reduced their own values. Third, the news text is not corresponded to the spirit of gender equality with three aspects, “moral demand”, “evaluation of behavior” and “body image”. There are different moral demands for men and women, for example, dealing with affair news in media, people are not allowed in the social ethics but women get more accusation than men. When career life news is reported by media, male often get more achievement and professional image than female. Talking about the body image in news text, it often presents the image of men with healthy and masculinity. But the image of women as above mentioned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men.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most of the social news and entertainment news in Apple Daily st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gender stereotype, bias and discrimination . In other words, it also reveals gender ideology under patriarchy and represents unequal treatment toward male and female.
一、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9)。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2000),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45-365。台北市:五南。
牛慶福(1981)。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宜燕(1991)。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慶福譯(2006)。Brehm等原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雙葉。
王麗容、李怡青(1999)。校園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7)。
白育珮 (2004)。時尚雜誌中的性別角色區隔-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Allan G.. Johnson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台北市:群學。
朱 涵(2006)。台灣報紙再現"外籍新娘"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新聞局2006出版年鑑 〈九十四年報業市場概況〉
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5/02-01.htm
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E. Aronson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弘智文化。
吳佳倫(2007)。臺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男性氣概變遷。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琪 (2002)。解讀少女雜誌廣告中的美貌迷思。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知賢(1999)。電視媒體中兩性關係的探討。國教之友,51,(1),3-11。
吳書昀(2000)。報紙中的女性形象。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研討論文集,74-86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89年12月15日)出版。
吳富盛、陳芸芸譯(2004)。Cater, C. & Branston, G. & Allen, S.著。性別新聞學(News, gender, and power)。台北縣:韋伯文化。
吳翠珍(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宋踐等譯(1995)。Margaret Mead著。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台北:遠流。
李建寧(2005)。平面媒體女性新聞人物報導之性別分析-以夏禕事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力暗盤。台北:聯經。
李美枝(1990)。女性心裡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1994)。性別角色與性別差異。台北:空中大學。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文笙。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馨(2004)。女男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蘭英(2003)。台灣與日本娛樂性節目中女性意涵之研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35-55。台北市:一家親文化。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1981)。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3(2):107-129。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福岳(2005)。媒介中刻板印象之建構。載於周典芳等合著,媒介素養概論,頁151-175(2005)。台北:五南。
林銘皇(2004)。汽車電視廣告中汽車、家庭與性別角色之變遷:1985-200。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雯(1999)。雜誌廣告中男性角色的變遷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玲(1999)。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載於謝臥龍主編(2000),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7-171。台北市:五南。
邱麗珍(2001)。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玉波(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洪嘉蔆(2003)。運動新聞文本的性別意涵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冊),頁63-84。台北市:心理。
孫敏華(1982)。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板與成就動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浩騰媒體 (2009)〈經濟不景氣下平面媒體發展概況:報紙媒體〉
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56908&MMMediaType=OMMEDIA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文(2002)。文化與性別意識。載於鄭麗芬等編著,兩性關係,頁3-1- 3-22。臺北市:永大。
張滿玲譯(1999)。Taylor, Shelley E.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Liesbet van Zoonen著。女性主義媒介研究(Feminist Media Studies)。臺北市:遠流。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John Fiske(1990)原著,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台北市:遠流。
許詩韻(2004)。雜誌廣告中的文化價值與性別角色研究:1978~2003。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1995)。尼爾‧史美舎Neil J. Smelser(1989)原著。社會學(Sociology)。台北市:桂冠。
陳定金(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怡因(2004)。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研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文(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
陳雅如(2006)。解讀電視新聞建構下的女性形象。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理論與實務。臺北縣:威仕曼文化。
陳麗文(2006)。性別相關新聞之報導:蘋果日報來台前後比較。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福媛(1991)。我國雜誌廣告中女性角色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原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臺北市:洪葉文化。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美惠(2001a)。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99。
游美惠(2008)。性別歧視/性別主義(SEXISM)。兩性平等教育季刊,43,74-77。
黃文三(1990)。我國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之比較研究。教育文粹,20:89-104。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正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26。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61。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文化。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4-19。台北:巨流。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 上冊。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ivien Burr(1998)原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Gender and Social Psychology)。臺北市:五南。
楊祖珺(1996)。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市:洪葉文化。
廖榮利(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市:商鼎文化。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D%AE%E5%90%B9
劉秀娟(1999)。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宗輝(1998)。國內電視廣告性別角色描繪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與落實〉
http://web.ed.ntnu.edu.tw/~panhu/genderconcept2.pdf
蔡秀美(1999)。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冊)。台北市:心理。
蔡珮臻(2008)。兒童閱聽人解讀電視廣告的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嘉安(2004)。國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增訂二版),頁40。臺北:三民。
鄭麗芬(2002)。性別角色的認同與發展。載於鄭麗芬主編,兩性關係。台北市:永大。
黎曼妮(1990)。報紙廣告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以一九六0年至一九八九年聯合報廣告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嵐蘭(2006)。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市:三民。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臥龍、駱文慧、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卷,1期,57-80。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巨流圖書。
羅文輝、吳筱玫(1999)。〈台灣報紙頭版設計的趨勢分析:1952-1996〉,新聞學研究,59:67-90。
羅燦煐(2002)。性別平等教育。台北:一家親文化。
蘇 蘅(2006)。認識報紙。載於彭家發等著,認識大眾傳播,頁135。台北市:台灣學生。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二、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est, D.L. (2001).Gender concepts: convergence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methodologi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35(1),23-43.
Deawx, K.,& Kite,M.E.(1987). Thinking about gender. In B.B.Hess & M. M. Ferree(Eds), Analyzing gender: A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p.92-117). Newbury Park, CA: Sage.
Eagly, A.H. & Steffen, V.J.(1984). Gender stereotypes seem from the distributution of women and men into social ro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735-754.
Golombok, S. & Fivush, R. (1994). Gender development. NY: Cambridge.
Holmes, M.(2007).What is Gender?: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Los Angeles ;London : Sage.
Lind, Rebecca Ann(2010). Race/gender/media : considering diversity, across audiences, content, and producers. Boston : Allyn & Bacon.
Pingree, S., Hawkins, R. P., Butler, M., & Paisley, W. (1976). A scale of sexis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193-200.
Shaffer, D.R.(1996). Developmemt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pp.505-506.
Williams, J.E., & Best, D.L.(1982).Measuring sex stereotypes: A thirty-nations study. Beverly Hill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