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哲謙
Wang, Che-Chien
論文名稱: 海的界線-以金門牡蠣養殖為探討
Boundary of the Tidal Flat:A Case of Oyster Farming in Kinmen
指導教授: 張素玢
Chang, Su-Bing
口試委員: 陳憲明 李宗翰 張素玢
口試日期: 2021/03/2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牡蠣養殖海界戰地政務
英文關鍵詞: oyster farming, boundary of the tidal flat, battlefield administration
研究方法: 史料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觀察金門的牡蠣養殖業、養殖海域,探討金門的海界機制如何形成、運作。金門牡蠣養殖特色在於以石頭養殖牡蠣,此法養殖的牡蠣稱為「石蚵」。清代金門有買賣養殖石蚵海域的行為,具有契書證明。契書中記的四至範圍,顯示在養殖牡蠣的潮間帶,雖然難以辨別界線,民眾仍然有一套方法規範彼此的養殖區域。
    臨海村落為確保占有的生產空間,利用族譜、碑刻、契書、界址等物件,主張海域的歸屬為自己。自明代實施海禁以來,沿海村落從事海洋活動的範圍限縮,侷限在沿岸地區,因此臨海村落為了擴大生產活動,與其他村落競爭生產空間。金門海界的機制即是在各村落彼此競爭海域的衝突、協商、妥協下劃分的結果。這種機制又不斷地受到挑戰與折衝。
    海界的傳統持續至1949年,直到「古寧頭戰役」後金門受到軍事管制,海岸與從事海洋活動的民眾面臨軍方的各式管控、限制。戰火洗禮、軍事徵用等因素促成石蚵養殖的轉變,政府改以新式養殖法振興牡蠣養殖業。但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兩岸局勢緩和,走私猖獗導致牡蠣市場萎靡。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因為軍事管制、市場萎縮、從業人口老化與產業結構改變因素,村落海界的功能衰退、消滅。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boundary of the tidal flat” mechanism in Kinmen County by observing the county’s oyster farming and aquaculture areas. The feature of Kinmen’s oyster farming lies in cultivating oysters with stones. Thus, the breed is named as “Stone Oyste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Kinmen residents were engaged in the transactions of oyster aquaculture areas. This overall process was certified on the deeds. The meets and bounds recorded in the deeds reveal that although it wa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boundaries of the tidal flats, people still figured out a way of their own to regulate oyster farming areas for each other.
    Littoral villages utilized genealogy, inscriptions, deeds, and boundary markers to claim the ownership of certain sea areas.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ijin” in the Ming Dynasty, marine activities of the littoral villages were limited to coastal areas. Thus, the littoral villages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to expand production space for aquaculture. The mechanism of tidal flat boundaries in Kinmen was cradled in the conflicts, concessions, and compromises of villages competing for maritime areas. The mechanism itself was then constantly challenged and negotiated.
    The tradition of boundary of the tidal flat was preserved until the year 1949, when Kinmen came under military control after the Battle of Guningtou. The coastal areas and people engaging in marine activities were faced with a variety of regulations and restrictions from the military.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nd expropriation, among other factors, led to the reform of stone oyster farming. One such reform was a government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new oyster-farming methods to revitalize the industry. Upon the 1978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howeve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sulted in rampant smuggling and a shrinking oyster market. The Battlefield Administration in Kinmen was deactivated by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2. Due to the ensuing military regulations, market recession, aging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the functions of the boundary of the tidal flat declined and eventually vanish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金門的自然環境與海洋產業 11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1 第二節 海洋產業  17 第三節 傳統「石蚵」養殖  27 第三章 蚵田與村落的海界(1949年以前)  38 第一節 蚵田的界線與產權  38 第二節 因糾紛產生的「海界」  50 第三節 帝國勢力下的海域  67 第四章 海界的消失──戰火下的石蚵養殖(1949年以後)  76 第一節 戰地的海岸管制  76 第二節 漁蚵灘民管制系統  81 第三節 海界的破壞──戰火下的養蚵業  94 第五章 結論  105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7

    中華民國金門統計年報
    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檔案
    烈嶼鄉公所檔案室民防檔案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四輯》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
    臺灣總督府公文檔案
    《臺灣私法》
    《臺灣私法物權編》
    《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
    《正氣中華報》
    宋.梁克家,《三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唐.劉恂,《嶺表錄異》,收入《中國風土志叢刊‧第61輯》,揚州:廣陵書社,2003。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明.宋濂等撰,《元史(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
    明.洪受,《滄海紀遺》,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69。
    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童蒙正、林大有纂修,《福建運司志》,北京:線裝書局,2010。
    明.閔夢得,《萬曆癸丑漳州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清.不著撰人,《福建省例》,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王崇熙,《新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朱奇珍修,葉心朝等纂,《康熙同安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1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清.沈定均續修,吳聯薰增纂,《光緒漳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29‧福建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林焜熿,《金門志》,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周碩勛纂修,《潮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周凱,《廈門志》,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周學增等纂修,《晉江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清.陳汝咸修,林登虎纂,《漳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陳伯陶,《東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陳鍈等,《乾隆海澄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30‧福建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馬齊等修,《清實錄(五).聖祖仁皇帝實錄(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葉夢珠,《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萬友正撰,《馬巷廳志》,臺北:臺北市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1986。
    清.劉佑,《南安縣志》,臺北:臺北市南安同鄉會,1973。
    清.鄧淳,《嶺南叢述》,收入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第三十四輯。
    清.懷蔭布修,黃任等纂,《乾隆泉州府志(一)》,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22‧福建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薛凝度修,吳文林纂,《雲霄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李仕德總編纂,《96年續修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79。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92。
    林學增等修,吳錫璜纂,《同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
    羅汝澤等修,徐友梧纂,《霞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饒宗頤,《潮州志匯編》,香港:龍門書店,1965。
    清.不著撰人,《內洋大地吳氏族譜》,金門:金門縣立圖書館收藏,年代不詳。
    不著撰人,《湖峰楊氏長二房譜》,金門:私人收藏,年代不詳。
    不著撰人,《浯陽陳氏家譜》,陳永瑞藏譜印本,宜蘭:宜蘭市問心齋收藏,1899。
    金門縣金水黃氏大宗,《金水黃氏族譜》,金門:金門縣金水黃氏大宗編印,1983。
    金門縣歐陽氏宗親會,《金門歐陽氏族譜》,金門:金門縣歐陽氏宗親會,1986。
    林隆華主編,《金門縣烈嶼鄉上林頂林林氏仲禮祖族譜》,金門:上林林氏仲
    禮祖族譜編修小組,2007。
    莊景輝編校,《陳埭丁氏回族宗譜》,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1996。
    陳其分、何玉昆,《盧江何氏族譜》,金門:福建省金門縣浦邊何氏宗親會,1992。
    陳金水續編,《銀同碧湖陳氏族譜初稿》,臺中:建明美術印刷有限公司,2013。
    林金榮,《金門石蚵歷史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金門:金門水產試驗所民國102委託調查報告,2013。
    林金榮,《金門石蚵文化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金門:金門水產試驗所民國103年委託調查報告,2014。
    林會承,《澎湖望安島六聚落空間與形式之建構》,臺北:行政院國科會,1996。
    唐蕙韻計畫主持,《金門傳統聚落傳統契約文書調查計畫結案報告》,金門:金門縣文化局民國99年委託調查報告,2010。
    陳鎮東,《福建九龍江對金門海域水質底泥及牡蠣之影響》,金門: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報告第18號,1994。
    陳榮文計畫主持,《金門縣縣定古蹟浦邊周宅古文書》,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許維民,《金門小型產業調查研究》,金門: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03。
    葉鈞培計畫主持,許志仁、王建成協同主持,《金門古文書》,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3。
    經濟部金門技術小組編,《金門農林漁牧水利工作總報告》,臺北:行政院經濟部,1953。
    伊藤憐之助,《南支調查資料──福建省金門島概況》,臺北:南洋協會臺灣支部,1938。
    何丙仲編纂,《廈門碑誌匯編》,北京:中國廣播撈電視出版社,2004。
    何培夫主編,《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江韶瑩等,《臺灣民俗文物詞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陽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李龍雄,《水產養殖學(下)》,高雄:前程出版社,2008。
    李怡來撰,李國偉主編,《浯洲古龍頭鄉土志》,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
    李福井,《一九四九古寧頭戰紀:影響臺海兩岸一場關鍵性的戰役》,臺北:五南,2014。
    李福井,《古寧頭李花開》,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6。
    卓遵宏,董群廉、《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臺北:國史館,2003。
    林英生、吳啟騰,《金門海岸地景資源》,金門縣:金門縣政府,2004。
    金門縣政府編印,《業務處理手冊彙編》,金門:金門縣政府,1986。
    金門縣縣政諮詢代表會秘書室編印,《金門縣縣政諮詢代表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暨第三、四、五次臨時會議事錄》,金門:金門縣縣政諮詢代表會秘書室,1991。
    金門縣議會秘書室編印,《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第三次大會暨第四、五次臨時會議事錄》,金門:金門縣議會秘書室,1993。
    金門縣議會秘書室編印,《金門縣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暨第四次臨時會議事錄》,金門:金門縣議會秘書室,1995。
    法政學社編纂,《中國民事習慣大全》,臺北:文星書店,1962。
    洪麗完,《臺灣古文書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
    高銘澤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廿四:金門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
    唐蕙韻,《金門民間文學集.傳說故事卷》,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06。
    唐蕙韻,《金門城邱家文書》,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浙江省水產廳,《牡蠣(蠔)養殖》,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1958。
    許如中,《金門民俗志》,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
    張璽、樓子康,《牡蠣》,上海:科學出版社,1959。
    張炎憲、黎中光、董群廉、《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臺北:國史館,2003。
    張炎憲、黎中光、董群廉,《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三)》,臺北:國史館,2004。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陳支平,《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陳炳容計畫主持,《金門縣縣定古蹟「浦邊周宅」古文書》,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研究小組編撰,《金門戰地政務的法治與實踐》,金門:金門縣政府,2004。
    黃振良,《蠔鹽之鄉話西園》,金門:金門縣政府,2000。
    黃振良,《金門農村器物》,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
    黃振良,《金門戰地文化實錄》,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3。
    董群廉,《金門民防史話》,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9。
    楊志文,《金門縣湖峯鄉土志》,金門:金門縣湖峯社史料編纂委員會,1995。
    楊彥傑、汪毅夫、謝重光,《金門史稿》,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
    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福建省水產學會福建漁業史編委會,《福建漁業史》,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譚棣華,《廣東歷史問題論文集》,臺北:稻禾出版社,1993。
    Sack Robert David.Human territoriality:Its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王昊,〈明代鄉、都、圖、里及其關係考辨〉,《史學集刊》,1991:2,長春:吉林大學,1991.3,14-17、28。
    江麗英,《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80。
    李文良,〈清代臺灣的「港戶」及其水域權利──以臺江內海新灣二港為例〉,《臺大歷史學報》,54,臺北,2014.12,頁211-246。
    李宗翰,〈清代閩南地方精英與國家之合作關係:以光緒《金門志》為例〉,《漢學研究》,33:3,臺北,2015.12,頁241-274。
    李晧,《金門戰地政務體制下的民防自衛體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錫祥,《金門地區血緣聚落的社會空間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
    〈金門防衛指揮部太湖營區開放〉,《尖端軍事科技雜誌》,332,臺北,2012.4,112-117。
    林志德,《嘉義縣沿海牡蠣養殖與社會變遷》,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章振乾,〈漁村土地問題的性質及其經營方式初探──閩海漁村經濟調查報告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4,廈門,1983.12,頁95-102。。
    陳炳容,〈金門族譜有關清初遷界史料初探〉,收入葉鈞培總編輯,《金門宗族文化》,金門: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2004,頁15-22。
    陳憲明,〈澎湖北海一帶無人島紫菜採集的領域管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7,臺北,1991.3,頁63-84。
    陳憲明,〈澎湖沿岸漁場之領域管理〉,《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0,臺北,1991.9,頁41-45。
    陳憲明,〈澎湖群島石滬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5,臺北,1996.5,頁117-140。
    葉鈞培,《金門清代古文書研究──以契約文書為主》,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程朝雲,〈戰時財政背景下的金門土地改革(1952-1957)〉,《軍事歷史研究》,2017:2,北京,2017.4,頁104-115。
    雷鴻飛,〈海上有仙鄉──金門的地理〉,《大自然》,48,臺北,1995.7,頁10-15。
    雷鴻飛,〈地形平整濕地富生機──金門地區的地形景觀〉,《大自然》,48,臺北,1995.7,頁22-25。
    楊國楨、周志明,〈中國古代的海界與海洋歷史權利〉,《雲南師範大學學報》,42:3,昆明,2010.5,頁26-32。
    鄭振滿,〈明代金門的制度變革與社會轉型──以鹽政改革為中心〉,《歷史人類學學刊》,11:2,香港,2013.10,頁85-107。
    臺灣貝類資料庫,https://shell.sinica.edu.tw/chinese/taiwanshell.php?orderby=Photo_IF%20DESC,2018年1月15日瀏覽。
    金門休閒漁業網,〈牡蠣養殖〉,http://www.kinmen-fisheries.tw/set_page.php?set_id=4&sub_id=14,2018年1月15日瀏覽。
    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政戰局簡介〉,https://gpwd.mnd.gov.tw/Publish.aspx?cnid=32,2020年12月30日瀏覽。
    中華百科全書線上版,「政工」,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71&forepage=1,2021年1月3日瀏覽。
    國防法規資料庫,「人民入出臺灣地區海岸管制區作業規定」,https://law.mnd.gov.tw/scp/Newsdetail.aspx?NO=1A010716002,2021年1月4日瀏覽。
    全國法規資料庫,「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70011,2021年1月4日瀏覽。
    吳正庭報導,自由時報電子報,〈「以為草嶼是大岩石」中國客闖金門軍事禁區釣魚〉,2019年5月24日報導,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290847,2021年1月19日瀏覽。
    李恬郁報導,青年日報電子版,〈金防部后嶼守備隊動力船啟用〉,2020年9月23日報導,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265885&type=military,2020年9月23日。2021年1月19日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