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視「維生方式」為探討對象,以「政策施行」作為研究觀點,透過日本殖民政府治臺前後,頭前溪上游地區不同維生方式所構成之人文生態系統轉變的探討,來說明該地區所歷經之環境變遷的特點,並指出日治時代總督府的施政是影響本區環境變遷型態的決定性因素。
面對臺灣的山林,殖民政府似乎擁有一套治理的方針,並隨者時間的推進而逐漸明晰。日人領臺之初,頭前溪上游地區除有少數漢人入山伐樟製腦外,其餘地區多為泰雅、賽夏兩族原住民從事游耕、狩獵活動的「蕃地」。在臺日本殖民政府的代表-臺灣總督府統治林野後,訂定了一套林野經營的架構,將臺灣的山林區分為要存置林野、準要存置林野和不要存置林野三類,並分別就其屬性施政。此種林野架構下,總督府施政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山地中活動的人群或定著或限制在一定範圍中,以保持欲作為營林之用林野的完整性。
在此施政理念及其具體林野經營的架構下,本研究區所呈現的環境變貌是:為了貫徹臺灣總督府「定著」原住民在土地之上的理念,各州廳設置「蕃人所要地」,因此,該地主要呈現大部分定耕旱園、小面積水田,並點綴著養蠶室、豬牛廄舍的景觀。「豫約賣渡地」部分則開放給日資會社與有力人士從事開墾、造林的經濟活動,形成混農林業的土地利用方式。另外,清末以來相當盛行的樟腦產業,則在島內勞力不足,世界樟腦市場壟斷地位消失的雙重影響下,發展出「經濟型的製腦活動」方式。
簡言之,一個位於中、低海拔針闊葉混合林地帶的自然生態系統-頭前溪上游地區,在原住民和漢人的耕耘或利用下,逐漸形成「游耕地」和「製腦地」兩個人文生態系統。經過五十年左右日人領臺的殖民統治洗禮,殖民政府更分別改造或新創出「蕃人所要地」、「經濟型製腦地」和「豫約賣渡地」三個人文生態系統。
透過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人文生態系統轉變過程的探究,本研究指出,日治時代臺灣最高行政首長-臺灣總督府對山林所實施的政策,即在不同的林野區分下所限定的土地使用方式,是雕塑臺灣山林成為迥異環境面貌的決定性因素。
參 考 書 目
一、 公私文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臺灣北、中、南、宜蘭等地區文書》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淡新檔案》
《蕃人所要地調查書》
二、專書
(一)中文
Firman E. Bear著,張仲民譯
1984 《土壤與肥料學》,臺北:徐氏基金會。
Manuel C. Molles Jr著,金恆鑣等譯
2002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臺北:麥格羅希爾。
Vaclva Smil著黃生、賴俊祥譯
2000 《生生不息 文明與生物圈》,臺北: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山地農牧局
1965 《頭前溪上游集水區水土保持初步勘查報告》,南投:臺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3 《山坡地土壤調查,新竹縣》,南投:臺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不作譯者
1960 《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汪中和等
1996 〈曾文溪流域的環境變遷〉,收於《臺灣近代自然環境與人文變遷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林朝棨
1957 《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林滿紅
1997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
陳玉峰
1995 《臺灣植被誌,第一卷,總論及植被帶概論》,臺北:玉山社。
陳錦榮編譯
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游以德、陳玉峰、吳盈
1992《臺灣原生植物》(上)、(下),臺北:淑馨。
劉棠瑞
1960《臺灣木本植物圖誌》上卷,臺北:臺灣大學農學院。
劉翠溶、伊懋可編
1995 《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伊懋可,〈導論〉,頁1-38。
※賀子諾、柯蕾苞,〈人類對喜馬拉雅山內側和西藏的植被與地貌之影響〉,頁113-174 。
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2 《環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資料》,未出版。
※汪中和、郭欽慧、張鳳嬌,〈臺灣地下水文環境的變遷〉
※劉紹臣、林傳堯、劉尊賢,〈Atmospheric Impacts of the Deforestation of Taiwan’s Western Plain〉。
※李伯重,〈低收入,高產出:明清江南的生態農業〉
※陳慈玉,〈日治時期北臺灣的煤礦災變〉
劉銘傳
1958 《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9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藤井志津枝
1997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
(二)日文
小野寺二郎
1940 《臺灣桐造林 就》,臺中:臺中州愛林組合。
佐佐木舜一
1935 《臺灣主要樹木方言集》,臺北:臺灣山林會。
松下芳三郎
1924 《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金平亮三
1936 《臺灣樹木誌》改訂版,臺北:臺灣總督府。
岩城龜彥
1935 《臺灣蕃地開發蕃人蕃地》,臺北:理蕃之友發行所。
森丑之助
1996 《臺灣蕃族志》,第一卷,大正六年,臺北:南天,重印版。
鈴木秀夫
1935 《臺灣蕃界展望》,臺北:理蕃之友發行所。
新竹州
1937 《新竹州林業要覽》,臺北:山科商店印刷部。
1940 《民行造林獎勵關係例規》,新竹:新竹印刷繼文商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5 《理蕃誌稿》第二卷,(臺北:松浦屋印刷部,1921),臺北:南天書局重印版。
1995 《理蕃誌稿》第三卷,(臺北:盛文社,1932),臺北:南天書局重印版。
1995 《理蕃誌稿》第四卷,(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8),臺北:南天書局重印版。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
1896 《臺灣產業調查錄》,東京:金城書院。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918 《腦務提要》,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
1927 《臺灣樟樹調查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40 《臺灣專賣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940 《臺灣專賣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942 《製腦法裝置操作讀本》,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各年 《臺灣專賣事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7 《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上卷,殖產局出版第769號,臺北: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40 《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 竹東大湖地方調查區》,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1995 《理蕃誌稿》第一卷,(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8),臺北:南天,重印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17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三)西文
Donald Worster ed.
1998 《The end of the earth:Perspectives on Modern Environment 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Worster,〈Preface〉
※ Ester Boserup,〈Environment,Population,and Technology〉頁23-38。
※ Gustaf Utterom,〈Climatic Fluctuations and Population Problems in early Modern History〉,頁39-79。
※Alfred W.Crosby,〈Ecological Imperialism:The Overseas Migration of Western Europeans as a Biological Phenomenon〉,頁103-117
※Richard D.Tucker,〈The Depletion of India’s Forest under British Imperialism:Planters,Foresters,and Peasants in Assam and Kerala〉,頁118-140。
Clifford Geertz
1971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ohnston R. J. etc.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ition》,Oxford and 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王世慶
1994 〈臺灣隘制考〉,收於氏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頁379-383。
林渭訪、章樂民、柳榗
1968 〈臺灣之森林植物〉,《中華林學季刊》1(2),頁3-11。
林裕仁、劉瓊霦、林俊成
2002 〈臺灣地區主要用材比重與碳含量測定〉,《臺灣林業科學》17(3),頁291-299。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報告》6,頁205-242。
1991 〈臺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地理研究報告》17,頁39-62。
馬咸
1959 〈臺灣之樟腦〉,《臺灣銀行季刊》2(2),頁72-74。
陳憲明
1992 〈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澎湖鳥嶼的研究〉,《地理研究報告》18,頁109-158。
(二)日文
1932 〈授產小言 新竹州變計畫 澤庵製造—鱒養殖—備林造成誘地林〉,《理蕃友》,第一年五月號,頁3-5。
1932 〈授產小言 產業指導所〉,《理蕃友》,第一年九月號,頁3-4。
1937 〈視察旅行記〉,《臺灣山林》132,頁299-307。
1941 《臺灣專賣》20(6),內頁。
一番瀨牧太
1936 〈製腦界管見〉,《久須乃木》6,頁37-46。
川口清志
1939 〈樟腦產物四十年〉,《久須乃木》10,頁146-151。
可兒秀成
1934 〈「機械製腦」話(一)〉,《久須乃木》2,頁51-54。
平野良一
1924 〈新竹州下 於本島產木材市況概要〉,《臺灣山林會報》6,頁54-55。
永山規矩雄
1923 〈臺灣建築界 重福州杉 就〉,《臺灣山林會報》5,頁46-52。
石神生
1934 〈製腦法今昔(三)〉,《專賣通信》13(3),頁23-30。
石橋令吉
1936 〈製腦巡視區域制定 就〉,《久須乃木》6,頁30-31。
守屋物四郎
1905 〈樟腦製造論〉,收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製腦須知》,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頁48。
池田鐵作
1935年 〈樟腦油副產物 就〉,《專賣通信》14(8),頁2-10。
岩城龜彥
1934 〈蕃人食糧問題陸稻作〉,《理蕃友》,第三年六月號。臺北:理蕃友出版社,頁1-2。(東京:綠蔭書房,1993,重印版)。
1936 〈蕃地國土利用蕃人指導〉,《理蕃友》,第五年三月號。臺北:理蕃友出版社,頁2。(東京:綠蔭書房,1993,重印版)。
東海林好友
1939 〈州下蕃地桐增植〉,《理蕃友》,五月號,臺北:理蕃友出版社,頁5-6。(東京:綠蔭書房,1993,重印版)。
林定
1939 〈山許機械製腦於一考察,《久須乃木》10,頁109-115。
松田時馬
1934 〈樟腦專賣由來〉,《專賣通信》13(8),頁20-26。
邱阿友
1935 〈腦丁引留策 就一考察〉,《久須乃木》5,頁62-63。
青木繁
1931 〈臺灣 於民營造林樹種 就〉,《》2(1),頁35-38。
青木繁
1938 〈樟樟腦生產常識〉,《久須乃木》9,頁5-21。
青木繁、吳丹桂
1880 〈樟腦語彙〉,《久須乃木》9,頁35-38。
星野不二男
1937 〈樟腦原料工業界現況〉,《專賣通信》13(8),頁52-55。
鄉野生
1933 〈前途洋洋本邦樟腦利用工業事業將來益益有望臺灣世界有數香料生產地〉,《專賣通信》12(1),頁22-25。
稻熊真市
1933 〈蕃人副業養蠶〉,《理蕃友》,第二年十二月號,頁5-7。廣田直憲
1939 〈製腦法今昔〉,《久須乃木》10,頁93-106。
盧知河
1936 〈腦丁生活〉,《專賣通信》15(3),頁80-82。
澀谷生
1936 〈灶 就〉,《久須乃木》6,頁32-36。
澀谷福松
1936 〈腦丁異動防止私案〉,《久須乃木》7,頁12-18。
齋藤生
1937 〈旺哉 桐栽培 一郡下年收 約六十萬圓〉,《理蕃友》,第百十二號,頁6-7。
鹽腦課長、支局長、出張所長
1877 〈官營製腦一年回顧〉,《久須乃木》5,頁69-84。
(三)西文
William Cronon
1996 〈Modes of Prophecy and Production:Placing Nature in History〉,《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76,頁1122-1131。
James S. Duncan
2002〈Embodying colonialism?Domination and resist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eylonese coffee plantations〉《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8(3),頁317-338。
Georgina H. Endfield and Sarah L. O’Hara
1999〈Degradation,Drought,and Dissent: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olonial Michoacan,West Central Mexico〉,《A.A.A.G.》89(3),頁402-419。
Liu et al.
2002〈Reduction in Sunshine Duration over Taiwan:Causes and Implications〉,《TAO》13(4),頁523-545。
M. D. Olson
2002 〈Indirect rule,and the rule of law in Samoa〉,《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8(3),頁380-396。
Andrew Sluyter
1999 〈The making of the Myth in Postcolonial Development:Material-Conceptu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 Sixteenth-Century Veracruz〉,《A.A.A.G.》89(3),頁377-401。
Michael Williams
1994 〈The relation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1),頁14-15。
四、學位論文
李玉芬
2001 《綠島的區位與人文生態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敏慧
1997 《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宜
1998 《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
2002 《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傑
1990 《排灣族與雅美族的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和朗島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芬
1994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樟腦業(1895-1919)》,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峻嘉
1987 《山村生計活動之變遷-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
1997 《澎湖望安島與將軍澳嶼維生方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地圖
五萬分之一的蕃地圖(樹杞林圖幅,大正4年;油羅山圖幅,明治45年)
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五指山圖幅,昭和9-11年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