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月麗
論文名稱: 從《史記》探討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
指導教授: 許錟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史記戰國時代封建變法游說合縱連橫養士之風統一大業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共分六章,針對《史記》中的相關資料,分別對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進行研究。所謂戰國時代,依據司馬遷於《史記‧六國年表》表列起於周元王元年(西元前475年),至於終止之年筆者不採用《史記‧六國年表》的秦二世,而是止於秦始皇統一六國(西元前221年)。此一時期,二百五十五年間的大劇變,根本原因是王室衰弱,王權不彰,導致中國歷史上首度出現重大變化和發展的時代。春秋霸政以後,齊、魯、晉等國的卿大夫紛紛竄起執掌國政,其後所開啟的戰國新時代,是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併立,各諸侯國目無王室,各自擴張各自為政,是割據分裂爭雄的局面,由於各自為政各自發展的結果帶來的是社會、經濟、學術等各層面的連帶引起變動,筆者試圖了解並加以研究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面對長期戰亂的時代,禮壞樂崩社會失序的時代,封建體制瓦解,井田廢棄,安定又純樸的農業社會改觀,先民們對此一連串的劇變,是如何因應?有所因應的社會又是變化成何狀況?戰國新時代出現,在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分別透過積極的變法革新,呈現新的面貌與氣象,展現出不同於春秋時代的國際氛圍,山東六國面對強秦的崛起,及其強烈擴張兼併的企圖,在秦主導的戰場上,來勢兇兇的軍事攻擊下,斬殺殘酷動輒血流成河,所引起的動盪不安與震恐,是前所未有的,各國君臣的因應作為與對策為何?如何對抗強秦的蠶食鯨吞與步步進逼?一個原本僻遠又落後的秦國,又是如何能在商鞅主政變法之後,有能力發動長達百年以上,多達百次以上的統一戰爭而不衰敗?因此東方六國,特別是與秦毗鄰的三晉及楚,他們的百姓是長期遭受慘烈戰爭的傷害,長期忍受戰爭帶來的痛苦與困厄的煎熬,面對苦難的百姓,有志有識之士,以無比的熱忱關切,有的奔走呼籲提唱仁政,以挽救水深火熱的苦民,有的極力思索理想的政治思想、經世濟民思想,縱橫權謀的思想以及安身立命的思想等等,因此各種思潮澎湃,以因應及解決時代所需,也因此成就出諸子百家的學說,也因此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我們必需從戰國先民用血淚寫下的戰國歷史中,得到珍貴的啟示,讓也在寫歷史的我們,能記取教訓!

    目   次 章   節 頁 碼 摘要………………………………………………………………… 1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問題討論………………………………… 9 第四節 研究內容……………………………………………… 14 第二章 春秋戰國期間社會制度的變革………………………… 17 第一節 戰國的時代背景……………………………………… 17 第二節 封建制度的瓦解與變革……………………………… 20 第三節 井田制度的廢棄與變革……………………………… 39 第四節 農業社會轉型工商業發達…………………………… 50 第五節 小結…………………………………………………… 62 第三章 戰國時代的民間學術…………………………………… 63 第一節 民間學術興盛的原因………………………………… 64 第二節 諸子大放異彩及其評價……………………………… 67 第三節 小結…………………………………………………… 74 第四章 戰國時代的社會風氣…………………………………… 77 第一節 游說拜官之風盛行…………………………………… 78 第二節 逐利拜金之風盛行…………………………………… 81 第三節 養士之風盛行………………………………………… 89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運作…………………………………… 101 第一節 六國的變法改革……………………………………… 102 第二節 秦國商鞅的變法……………………………………… 123 第三節 秦與六國的實力與策略析論………………………… 139 第四節 六國失策析論………………………………………… 171 第五節 小結…………………………………………………… 179 第六章 結論……………………………………………………… 181 參考書目…………………………………………………………… 187

    參考書目
    一、 專書:(依書名或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呂氏春秋》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南華真經》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11月臺一版。

    《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5月臺景印初版,

    《晉書‧刑法志》 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荀子》四部叢刊正編,第十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商子》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3月三版。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5年四月北京第7刷。
    《漢書》武英殿版,臺北,新陸書局,民國53年元月出版。
    《管子》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說苑》四部叢刊正編,第十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儀禮》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九版。
    《論衡》四部叢刊正編,第二十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戰國策校注》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禮記》四部叢刊正編,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韓非子》四部叢刊正編,第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四部刊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3年7月再版。
    李定一,《中華史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5年8月初版。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印行,民國66年9月三版。
    杜正勝 ,《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8年1月初版。
    杜正勝,《中國上古史論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公司,民國68年11月初版。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3月初版
    林劍鳴,《秦史稿》,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台一版。
    姜蘊剛,《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36年79月初版。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1年2月再版。
    張正男,《戰國策初探》,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4月初版。
    張彥俢,《縱橫家書》,大陸,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8月第1刷。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中華書局,民國48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中華書局,民國48年。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6月初版。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10月初版。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66年10月增訂十六版。
    楊寬,《戰國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2月初版一刷。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刷。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民國72年9月新一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11月俢訂四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5年2月初版。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71年3月初版。
    鄺士元,《國史論衡》,臺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2月台二版。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一刷。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6年10月五版。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蘇洵,《嘉佑集》,四部叢刊正編,第四十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蘇轍,《欒城應詔集》,四部叢刊正編,第四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二、 學位論文
    王瑞傑,《西周封國之自主與交融—周代封建性質的再檢討》,王仲孚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丘立崗,《論秦的統一戰略—一個結構化分析的個案研究》,陶希聖 教授指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高上雯,《論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王仲孚 教授指導,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民國九十三年。
    康珮,《《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王邦雄 教授指導,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黃紹梅,《商鞅反人文觀研究》,劉文起 教授指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黃煌雄,《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薩孟武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年。
    莊德仁,《從「西周井田制度」的討論看當代古史觀念的轉變》,王仲孚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郭璽瑜,《尋找一個位置—中國古代士階層的角色問題—》,王健文 教授指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黃原華,《史記‧秦始皇本紀》研究,柯金虎 教授指導,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陳純芝,《秦帝國的大一統思想》撰,管東貴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褚錦婷,《戰國游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杜正勝 教授指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七月。
    劉昶亨,《由《史記》列傳論太史公之創建》,蔡信發 教授指導,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劉文強,《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張以仁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王仲孚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謝松易,《論戰國變法運動對貴族的影響》,韓獻博 教授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七月。

    三、 期刊論文
    王岫林,〈先秦諸子興起的經濟要素〉,臺北,《孔孟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九、十期。
    王平,〈從《論語》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倫理觀念的變革〉,大陸,《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第6期。
    白自東、孔憲鳳,〈論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大陸,《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李怡嚴、賴建誠,〈論孟子的井地說—兼評梁啟超的先秦田制觀〉臺北,《新史學》第十三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何炳棣,〈商周奴隸社會說糾謬〉,臺北,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七卷第二期,民國84年9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上篇)〉、〈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封建與宗法(下篇)〉,臺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卷第三期,1979。
    杜正勝,〈試論山東地區編戶齊民之困厄與殘破—六國敗亡的社會史解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八卷第四期,1987。
    杜正勝,〈「編戶齊民論」的剖析〉,臺北,《清華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二期,1994。

    李慧娟、趙曉晨,〈法家思想與秦朝興亡關係淺論〉,大陸,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李春豔,〈春秋和戰國軍事對比略談〉,大陸,陜西師範大學《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
    武守志,〈《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商品世界」〉,大陸,《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吳繼軒,〈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原因探析〉,大陸,《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李西亞,〈戰國四君子與呂不韋門客的比較及其啟示〉,大陸,《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林天人,〈橫看成嶺側成峰—台灣地區先秦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臺北,《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七卷民國95年11月。
    洪家義,〈論商鞅變法〉,大陸,《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袁禮華,〈論春秋戰國時期的游說拜官〉,大陸,《南昌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桂芳,〈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興起的原因〉,大陸,《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期。
    桑東輝,〈春秋戰略布局之演進〉,大陸,《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黃中業,〈戰國社會改革的歷史經驗〉,大陸,《史學月刊》, 1989年第六期。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下冊,民國52年12月。
    康德文、潘秀珍,〈春秋戰國秦變強大諸原因探析〉,大陸,《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陳英姿,〈戰國四公子形象的分析比較〉,大陸,《高等函授學報》2006年第1期。

    勞 榦,〈戰國時代的戰爭〉,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下冊,1966。
    馮雪俊、高錦花,〈論春秋戰國時期人的覺醒〉,大陸,《延安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葉自成、王日華,〈春秋戰國時期外交思想流派〉,大陸,《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第2期。
    葉文憲,〈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大陸,《史學月刊》,2001年第六期。
    葉遠雄,〈春秋戰國時代的知識份子〉,臺北,《歷史月刊》,1996年第99期。

    趙娜,〈戰國時期齊楚關係〉,大陸,華中師範大學《管子學刊》2004年第3期。

    趙生群,〈《戰國縱橫家書》所載「蘇秦事迹」不可信〉,大陸,《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潘俊杰、魏婧,〈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大陸,《長安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閻靜,〈司馬談的先秦諸子學〉,大陸,《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鄭玲童,〈春秋戰國時期秦齊兩國人才政策之比較〉,大陸,《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劉德貴,〈戰國養士風尚及其影響〉,大陸,《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薛柏成,〈《左傳》中所表現的春秋時期井田制的衰變〉,大陸,《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顧孟武,〈七國爭雄中秦的戰略問題〉,大陸,《學術月刊》,1989年第六期。

    顧奎相、陳浣,〈春秋戰國時期改革之同異及啟示〉,大陸,《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