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蓉
Lin, Pei-Rong
論文名稱: 論戰國後期燕國的對外關係(B.C.361-221)
指導教授: 石蘭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戰國燕國對外關係地理縱橫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0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燕國於七雄之中,位置最為偏遠。燕國此一位置,雖在春秋時期至戰國早期,不容易遭到他國攻伐,而能自立於一隅,然而,當中原諸國相互攻伐、吞併國土走向激烈,且鄰近的齊國、趙國亦開始向北拓展土地,燕國已不能繼續獨善其身,在戰國時代合縱連橫的局勢之下,燕國需要與他國聯合,以圖自保或向外發展。
    燕國的對外關係,主要環繞在齊、趙兩國身上。齊國自從被田氏篡奪以來,多次進攻燕國。燕王噲六年(西元前315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勢佔領燕國,使燕國差點遭到齊國併吞。在趙武靈王等諸侯的援助之下,燕國才免於此難。而在此之後繼位的燕昭王,即發誓向齊國復仇,派蘇秦前往齊國作間,引導齊國走向遭到秦、趙、魏、韓、燕五國討伐的局勢。就在齊國衰弱之後,取而代之的是趙國與燕國的關係變為顯惡。最後在燕王喜四年(西元前251年),燕、趙關係終於破裂,燕國也自此走向衰弱。
    關係的變化並非一時造成,而是長久的累積,本文意圖研究戰國後期(B.C.361-221),影響燕國對外關係走向的因素。考量戰國時代,戰爭是生存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本文將對爭奪地點進行分析,並以此切入,分析燕國對外關係的變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材料 11 第二章 燕國的立國基礎 13 第一節 燕國的國土位置 13 第二節 物產與資源 18 第三節 周圍鄰邦 21 第四節 小結 29 第三章 燕國的對外策略 30 第一節 文公至王噲 30 第二節 昭王至惠王 42 第三節 武成王至王喜 56 第四節 小結 64 第四章 影響燕國對外關係的因素分析 66 第一節 燕國對外關係的地理因素 66 第二節 燕國對外關係的縱橫策略 79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書目 91 附錄 109

    一、文獻史料(依史料出現年代排序)
    1. 左丘明,《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 孟子,《孟子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 荀子,《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4. 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5. 韓非子,《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6.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7. 劉安,《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8. 桓寬,《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9. 劉向,《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0. 劉向,《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11. 劉向,《新序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2005年。
    12. 班固,《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13. 王充,《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4. 宋衷,《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5. 陳壽,《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6. 酈道元,《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17. 趙蕤,《反經》,新竹:理藝出版社,1999年。
    18. 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 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0. 艾南英,《禹貢圖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1.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臺北:藝文書局,1959年。
    22. 朱右曾,《古本竹書紀年輯校》,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23.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二、考古資料(照出版年代排序)
    1. 鄭紹宗,〈熱河興隆縣發現的戰國生產工具鑄範〉,《考古通訊》第1期,1956年,頁29-35。
    2.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查與試掘〉,《考古學報》第1期,1965年,頁83-106。
    3.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發掘報告〉,《考古》第4期,1975年,頁228-243。
    4.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第1期, 1979年,頁42-52。
    5.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1979年,頁1-31。
    6. 孫繼民,〈河北容城縣南陽遺址調查〉,《考古》第3期, 1993年,頁235-238。
    7. 周亞,〈郾王職壺銘文初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08期, 2000年9月,頁144-150。
    8. 胡長春,〈新出列國青銅器銘文的史料價值〉,《古籍研究》,卷上,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69-81。

    三、專書(依姓名筆畫排列)
    1.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2. 王彩梅,《燕國簡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3.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5. 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6. 李學勤《戰國史與戰國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7. 何清谷著,《秦史探索》,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年。
    8. 何艷杰、曹迎春、馮秀環、劉英,《鮮虞中山國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9.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 吳荣曾,《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1. 侯仁之;鄭輝、中雨平、毛怡譯,《北平歷史地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
    12. 姚秀彥,《先秦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13. 夏自正、孫繼民,《河北通史‧先秦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北京:古物出版社,1976年。
    15.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6. 梁雲,《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17. 陳平,《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8. 陳平,《燕國風雲八百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9. 陳光匯編,《燕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文化出版社1995年。
    20.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22. 黃啟方,洪國梁繪編,《史記地圖匯編》,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
    23. 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臺北:編譯館,1994年。
    24. 張其昀監修;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25. 彭華,《燕國史稿》,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26.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印書,1997年。
    28.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商務印書,2002年。
    29. 葉志衡,《戰國學術文化編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30. 裴默農,《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
    31. 翦伯贊,《先秦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32. 錢穆,《史記地名考》,北京:商務印書,2001年。
    33.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2005年。
    34.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35. 黎東方,《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36. 薛虹、李澍田,《中國東北通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7.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臺北: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1. 王元林,〈戰國縱橫家的軍事地理思想〉,《唐都學刊》,第15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05-246。
    2. 王明,〈周代燕國享國永年試探〉,《通識研究集刊》第九期,2006年,頁205-246。
    3. 王尚義,〈當議太行八陘與歷史變遷〉,《地理研究》第16卷第1期,1997年3月,頁68-76。
    4. 王保國,〈戰國時期秦對六國外交策略的演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2年,頁64-67。
    5. 王蕊,〈三、四世紀青徐兗地域的一體性與重要性〉,《東岳論叢》第28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33-137。
    6. 石永士,〈戰國時期燕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考古》01期,1985年,頁113-121、143。
    7. 曲英杰,〈周代燕國考〉,《歷史研究》第五期,1996年,頁60-74。
    8. 杜正勝,〈「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編戶齊民的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三分,1983年9月,頁77-111。
    9. 杜正勝,〈試論山東地區編戶齊民之困厄與殘破--六國敗亡的社會史解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集刊第五十八本第四分,1987年12月,頁673-718。
    10. 李冕世,〈論戰國七雄的疆域與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74年4月,頁23-69。
    11. 李德山、李成,〈燕族的族稱、發展及對東北的開發〉,《黑龍江民族叢刊》第1期,2000年,頁70-74。
    12.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第2期,1979年,頁147-170。
    13. 李學勤、祝敏申,〈盱眙壺銘與齊破燕年代〉,《文物春秋》Z1期,1989年,頁13-17。
    14. 周海峰,〈燕文化的分期、發展階段及各階段特徵〉,《華夏文明》,頁19-22。
    15. 林獻忠,〈里耶秦簡道路里程簡所見「燕齊道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2卷第1期, 2017年1月,頁57-61。
    16. 苗潤蓮,〈論戰國縱橫家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06年5月,頁20-23。
    17. 侯毅、張昊〈東周燕國的戰爭及其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晉陽學刊》第5期,2006年,頁94-98。
    18. 後曉榮,〈燕國縣級地方行政稱「都」考〉,《中國史研究》第2期,2016年,頁25-28。
    19. 後曉榮,〈《史記》地名勘誤一則〉,《考古文博研究》第6期,2012年,頁205-207。
    20. 高上雯,〈戰國時代的發展變遷與疆域圖之研究〉,《淡江史學》第25期,2013年9月,頁1-24。
    21. 徐中舒、何孝達,〈戰國初期魏齊的爭霸及各國間合縱連橫的開始〉,《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1956年,頁37-58。
    22. 徐克謙,〈燕王噲讓國事件與戰國社會轉型中的政權交接問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9月,頁28-34。
    23. 徐勇,〈先秦時代齊國參加的主要戰爭述略〉,《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頁64-70。
    24. 夏自正,〈燕國史簡說〉,《河北學刊》第1期,河北:《河北學刊編輯部》,1988年,頁73-78。
    25. 陳光,〈東周燕文化分期論〉,《北京文博》第2期,北京:北京市文物局,1998年,頁2-28。
    26. 陳惠,〈戰國之燕對遼東的經營開發〉,《遼寧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卷5期, 2007年9月,頁101-105。
    27. 陶宗冶、王培生,〈對代國與燕、趙兩國關係的探討〉,《文物春秋》第六期,2013年,頁3-6、30。
    28. 張烈,〈戰國縱橫家辨──兼与徐仲舒諸先生商榷蘇秦等問題〉,《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9年,頁166-174。
    29.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燕魯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本1分, 930年5月,頁18-24。
    30. 傅啟學,〈戰國時代的外交〉,《社會科學論叢》第11期, 1961年,頁18-24。
    31. 馬雍,〈帛書《別本戰國策》各篇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文物》第4期, 1975年,頁26-40。
    32. 勞榦,〈戰國七雄與其他小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本4分, 1977年12月,頁619-667。
    33. 董海林,〈古趙興衰及其啟示〉,《邯鄲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9-24。
    34. 雷從雲,〈三十年來春秋戰國鐵器發現述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00期,1980年,頁92-102、83。
    35. 楊英杰,〈春秋晉國軍制探討〉,《晉陽學刊》第6期, 1983年,頁59-63、82。
    36. 楊善群,〈燕王噲「禪讓」事件剖析〉,《歷史教學問題》第5期,1986年,頁19-21、58。
    37. 楊寬,〈戰國中期的合縱連橫戰爭和政治路線鬥爭──再談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策》〉,《文物》第3期,1975年,頁1-8。
    38. 葉自成、王日華,〈春秋戰國時期外交思想流派〉,《國際政治科學》第2期, 2006年,頁113-132。
    39. 靳寶,〈燕國「禪讓」實踐的重新解讀〉,《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8月,頁48-52。
    40. 閻忠,〈從考古資料看戰國時期燕國經濟的發展〉,《遼海文物學刊》第2期, 1995年,頁43-56。
    41. 趙生群,〈《戰國縱橫家書》所載「蘇秦事跡」不可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7年,頁63-68。
    42. 熊建平,〈淺析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間諜活動〉,《軍事歷史》第3期,2010年,頁63-68。
    43. 劉雯芳,〈三十年來戰國縱橫家研究綜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頁54-58。
    44. 潘定武,〈蘇秦行年試說〉,《黃山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4月,頁45-48。
    45. 薛蘭霞、楊玉生,〈論燕國五座都城〉,《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11年2月,頁88-93。
    46. 蘆會影、高少宇,〈戰國時期趙燕關係述略〉,《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4-8。

    五、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1. 李疏影,《蘇秦與戰國縱橫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2. 阮怡玲,《從區域上看戰國縱橫家的發展》,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 邱澤瑋,《戰國時代趙國的軍事與外交》,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 吳婷薇,《西周燕國早期金文與召公奭事蹟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5. 周海峰,《燕文化研究──以遺址、墓葬為中心的考古學考察》,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11年。
    6. 陳思蓉,《戰國齊、秦、楚三強爭勝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7. 高上雯,《論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8. 楊椀清,《《戰國縱橫家書》彙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9. 鄭亞倫,《戰國時期齊國外交發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