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駱雯羚
Luo, Wen-Ling
論文名稱: 修復式實踐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之行動研究-以人權教育融入彈性課程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Restorative Practi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to a Flexible Curriculum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佳範
Lin, Chia-Fan
口試委員: 林佳範
Lin, Chia-Fan
劉恆妏
Liou, Heng-Wun
林育聖
Lin, Yu-Sheng
口試日期: 2024/07/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tudent Affairs in Higher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3
中文關鍵詞: 修復式實踐人權教育彈性課程
英文關鍵詞: Restorative Practice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lexible Curriculum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7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途徑,並以人權教育融入彈性課程為例,旨在探討「修復式實踐」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希冀透過所研發之「修復攻略-打造你我心關係」主題式課程,結合「修復式對話」、「善意溝通」、「對話圈」等蘊含修復式正義精神之實踐策略,探究修復式實踐的介入是否帶給學生在人權議題認知、情意價值與行動上的改變。
    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在課程設計與實施層面
    一、修復式實踐內涵與十二年國教人權教育實質內涵的相呼應
    二、修復式實踐建構的人權思考鷹架提升人權教育學習的深化
    三、修復式實踐與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加乘學習效果
    四、修復式實踐有助於改善抽象人權認知學習,促發共感學習經驗
    貳、在學習成效層面
    一、修復式實踐有助於學生的人權認知、價值意識與行動上之轉變
    二、修復式提問與善意溝通提升學生人權價值高層次思維
    三、修復式實踐有助於促進同儕互動與師生關係
    四、學生對於感受與情緒的表達仍有待加強
    參、在教師專業成長層面
    一、增強對教師本身的修復式實踐之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反思與自我省思能力
    三、強化教師對學生情感和需求的敏感度

    This study adopts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and use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to a flexible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It aim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restorative practices" in the teaching of Civic and Social Studies with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domai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med course titled "Restorative Strategies – Building Connections Between Us," which incorporates practical strategies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such as "restorative dialogue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circles," the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intervention of restorative practices leads to changes in students' cognition, values, and actions regarding human rights issues.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are as follows:
    I.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 The content of restorative practices aligns with the substantive content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he 12-year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 The human rights scaffolding constructed by restorative practices enhances the depth of learning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c) Restorative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an enhanced learning effect by centering the learner.
    (d) Restorative practices help improve the learning of abstract human rights concepts and foster empathe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II. In the aspect of learning outcomes:
    (a) Restorative practices facilitate changes in students' human rights cognition, value awareness, and actions.
    (b) Restorative questioning and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enhance students' higher-order thinking regarding human rights values.
    (c) Restorative practices promote peer interaction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d) Students still need to improve in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and emotions.
    III. In the aspec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Enhance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restorative practices.
    (b)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to reflect on and introspect their teaching.
    (c) Strengthens teachers' sensitivity to students' emotions and needs.

    摘要 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8 第一節 修復式實踐之意涵、理論與實施 28 第二節 修復式實踐融入校園之相關研究 74 第三節 人權教育之意涵與我國實施概況 78 第四節 修復式實踐與人權教育之關聯性 10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1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15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11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121 第五節 修復式觀點人權主題式課程之研發 127 第六節 修復式觀點人權主題式課程之實施歷程 134 第七節 研究倫理 1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7 第一節 「主題一」教學歷程與成果分析 138 第二節 「主題二」教學歷程與成果分析 147 第三節 「主題三」教學歷程與成果分析 156 第四節 課後回饋及訪談之結果分析 1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21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226 參考文獻 231 壹、中文文獻 231 貳、英文文獻 235 附件一、修復式實踐融入式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237 附件二、課堂學習單(一) 239 附件三、課堂學習單(二) 241 附件四、課堂學習單(三) 242 附件五、課堂學習單(四) 243 附件六、課堂學習單(五) 244 附件七、教師教學觀察紀錄表(自評表) 245 附件八、協同教師課堂觀察紀錄表 246 附件九、學生課堂回饋單 248 附件十、學生訪談大綱 249 附件十一、協同教師訪談大綱 251 附件十二、研究知悉同意書 253

    壹、中文文獻
    王雅茜(2018)。修復圈與善意溝通於少年輔育院之小型團體試作經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h42y6
    李仰桓(2020)。導論:走過台灣人權教育二十年。台灣人權教育二十年。臺北市:五南,頁1-12。
    李伊婷(2022)。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145
    阮胤華譯(2009)。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原作者:Marshall B. Rosenberg, Ph.D.)。臺北市:光啟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周碧瑟(2003)。人權教育落實於生活中。2003年訓導及人權法治教育中心學校人權教育研討會手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林必堅(2022)。高中人權教育面對價值衝突之教學研究-以公民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167
    林志興(2017)。班級經營—透過修復式正義,進行罷凌之善後。台灣教育,708,51-52。
    林佳範(2002)。校園人權與人權教育—淺論「學生人權」的觀念。師友月刊,(420),13-16。https://doi.org/10.6437/EM.200206.0013
    林佳範(2002)。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公民訓育學報,(11),53-66。doi:10.6231/CME.2002(11)03
    林佳範(2011),當教育遇上法律—淺論台灣校園的「人權法治觀」與「人權法治教育」。島弧人權:亞洲人權的理論,實務與歷史國際研討會。臺北市:輔仁大學。
    林佳範(2018)。人權教育輔導團的運作與發展。台灣人權學刊,4(3),96-102。
    林佳範(2019)。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人權教育與十二年國教之素養導向學習與教學。學校行政雙月刊,第123期,頁36-53。
    林姿秀(2016)。高中校園人權教育的實踐與困境─從「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觀點出發(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昱瑄(2017)。以對話圈處理校園衝突事件-教師觀點。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gu9hz
    林淑瑩(2013)。以修復式正義觀點處理學童間衝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3724a
    林博寰(2019)。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悅嘉(2015)。修復式實踐: 修復圈於學齡前兒童運用之成效。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fzj7d
    侯崇文、周愫嫻與林育聖(2014)。一吋橄欖葉-校園霸凌及其防治對策。臺北市:商鼎數位。
    施俊良、劉育偉、許華孚(2017)。修復式正義於校園霸凌事件之運用模式-以個案敘事經驗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1,97-121。
    施喻琁、施又瑀(2022)。議題融入教學的困境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1),194-199。
    洪如玉(2005)。理性或感性?Rorty人權思想與其對教育的啟示。師大學報:教育類,50(2),57-70。https://doi.org/10.29882/JTNUE.200510.0004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胡中宜(2014)。澳門《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制度》之評析:修復式正義之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46,194-206。
    范慧瑩(2009)。修復式正義處理國中校園欺凌事件之成效採討。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efg5t
    國立臺北大學橄欖枝中心(2014)。橄欖枝和解圈操作手冊(教師版)。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橄欖枝中心。
    張奕千(2017)。案例教學法運用於高中人權教育成效行動研究─以苗栗私立建臺中學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毓敏(2017)。J.Braithwaite修復式正義於校園霸凌處理方式之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t5z42
    張聖民(2017)。國中公民科落實人權教育現況之研究─以校園人權議題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后宜(2016)。論修復式正義在校園霸凌事件之運用。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7vx9u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參與式刑事司法。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7-66。
    許春金(2009)。人本犯罪學。臺北:三民。
    郭世雅(2011)。修復式正義在美國之崛起及其在刑事司法之運用。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6,1-45。
    陳怡成(2018)。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現況與未來。人權會訊,127,10-18。2017年11月11日南臺灣人權論壇專題演講。
    陳怡成、鄭若瑟、謝慧游合著(2016),《校園法治教育的新思維:修復式正義》電子書,社團法人臺中律師公會。取自https://www.tcbar.org.tw/resources/uploads/download/0321-1.pdf
    陳泰華(2008)。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學生輔導管教之可行性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q5jfe
    陳祖輝(2016,9)。建構校園修復式實踐的管理:全校性觀點的角度出發。發表於教育部105 年度防制校園霸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臺北市。
    陳祥美、洪雅琴、柴漢熙、蔣大偉(2018)。復式正義應用於校園衝突事件之實踐。輔導季刊,543,1-10。
    湯梅英(2001)。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第4卷第4期。頁1-19+165。
    湯梅英(2001)。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第4卷第4期。頁1-20。
    湯梅英(2001a)。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第73期。頁40-51。
    湯梅英(2004)。從生活學人權─人權融入式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市:幼獅。
    湯梅英(2010)。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議題教學活動之發展歷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第10期,頁27-40。
    湯梅英(2016)。人權教育在臺灣民主化歷程的發展與省思。市北教育學刊,第55期,頁1-22。
    湯梅英(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評析—「為何而教」、「教什麼」、「如何教」。台灣人權教育二十年。臺北市:五南,頁81-116。
    黃成榮、莫偉賢、歐陽芷柔(2012)。修復式正義在香港和大陸青少年司法範疇之應用。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9,73-103。
    黃聲豪(2014)。中小學教師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 處理學生衝突態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jd8ar
    廖奕婷(2017)。簡述修復式正義-你們想坐下來談一談嗎。全國律師,213,5-19。
    劉恆妏(2013)。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教學的理念與困境。公民訓育學報,第22輯,頁23-27。
    盧映潔(2016)。德國修復式正義之近期發展與實踐狀況。世新法學,9:2,279-343。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406496&listkey=
    賴宛余(2018)。修復式實踐對於國中班級氣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579qg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委員會(2002)。刑事案件中使用修復式司法方案之基本原則。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
    貳、英文文獻
    Belinda Hopkins. (2004). Just Schools: A Whole School Approach to Restorative Justice. NY: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Braithwaite, J. (1989). Crime, Shame and Reinteg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ithwaite, J. (2002).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ithwaite, J. (2009).The effec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Journal of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 China, 17(4),41-45.
    IIRP(2016)。美國國際修復式正義學院中心介紹。取自美國國際修復式正義學院中心,中心介紹https://www.iirp.edu/who-we-are/about-the-iirp/about-us
    Johnson, D. & Johnson, R. (2012). Restorative Justice in the classroom: necessary roles of coopreative context, constructive conflict, and civic values.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search, Vol.5(1), pp4-28.
    Morrison, B. (2005). Building Safe and Healthy School Communities: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IRP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erencing, Circles and Other Restorative Practices. Penrith New South Wales.
    Morrison, B. (2007a). Restoring Safe School Communities: A Whole School Response to Bullying, Violence and Alienation. Federation Press.
    Morrison, B. (2007b). Schools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325-350.
    Robbins, S. P. (2001).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Global and Southern African Perspectives. Pearson South Africa.
    Sherman, Lawrence, David Farrington, Brandon Welsh, Doris MacKenzie, 2002, Evidence Based Crime Prevention, New York: Routledge
    Thomas, K. W. (1975).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 McNally Company.
    Wachtel, T. (2005). The Next Step: Developing Restorative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erencing, Circles and other Restorative Practices. Manchester, UK.
    Wachtel, T. (2013). Defining Restorativ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for Restoratives Practices. Consultado el, 15.
    Wachtel, T., & McCold, P. (2001). Restorative Justice in Everyday Life.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Civil Society. 114-129.
    Welsh, B.C., Farrington, D.P., & Sherman, L.W. (Eds.) (2001). Costs and benefits of preventing crim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