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怡權 |
---|---|
論文名稱: |
以德語為母語之漢語學習者趨向補語的中介語分析 Interlanguage Analysis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for German learners of Chinese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趨向補語 、第二語言習得 、中介語分析 、德語母語者 、漢德對比 、華語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terlanguag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German learners, Contrastive analysis, Chinese Pedag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06 下載:10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動詞後置成分包括趨向補語、結果補語、程度語與動量詞等,趙元任(1968)指出漢語趨向補語與德語動詞之可分離前綴相似,但常見以德語為母語之漢語學習者的偏誤情況,如「*他坐下去喝茶」、「*門都鎖到了」等,故本論文針對以德語為母語之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以書面語料為中介語研究材料,透過漢德對比分析與教材內容探討,以分析結果為依據進行問卷調查,並進行偏誤分析,以期能釐清學習者的偏誤來源,並進一步了解學習者趨向補語習得情況。
由文獻可知,趨向補語除帶有趨向義,亦含隱喻和轉喻而得的引申義;再加上趨向補語的句式,除須考慮賓語和處所詞的句中位置外,常伴隨出現的把字句及可能式之漢語特殊句式亦增加趨向補語的難度。從對比分析結果得知,德語可使用不同的形式呈現漢語趨向補語的語義,包括以動詞表示、可分離動詞前綴、介詞組和其他語法成分等,其中漢語趨向補語與動詞可分離前綴的對應常為一對多的關係,顯示趨向補語的語義複雜性,導致學習者的誤用。
從書面語料分析,誤代即德語為母語之漢語學習者最主要的偏誤現象,除了趨向補語間的誤用外,學習者亦受漢語其他動詞後置成分與亦可於動後的時貌詞(如:了、著)影響,造成語内偏誤。原因為教材說明不清,對於語義和句法解釋不夠全面,提供語境不完全,對於相對應的德語釋義易造成誤解。另一方面基於對比分析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德語的影響,如形式上多以介詞組表達動作趨向而非趨向補語、賓語或處所詞置於動補結構之後;語義上誤用「來/去」、「出來/起來」等。另外相較於表示時相的轉喻義,隱喻義較易造成偏誤。
了解學習者習得情況後,本文提出之教學建議為:1)對於「來/去」表達的語用意涵和主觀範疇應納入教學。2)須正確告知學習者「到」的隱喻義用法和「著」之間的替換原則。3)應清楚說明趨向補語的句式與賓語和處所詞的搭配限制。4) 為了釐清趨向補語語義,可以不同語境代換並輔以動作或圖片。5)可對各動詞後置成分進行系統性歸納,幫助學習者辨析。另外,礙於使用教材的限制,可將各類趨向補語的用法列於教師手冊上,以利教學。
The post-verbal components of Chinese include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resultative complements, complements of degree and verbal measure words. Chao, Y. R. (1968) indicated that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of Chinese were similar to the separable prefixes of German. However, German learners’ errors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such as “*他坐下去喝茶” and “*門都鎖到了” are still widespread.
To clarify why German learners’ make errors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and why they develop these habits, we investigated a series of textbooks by apply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German and Chinese, and then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of error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studies, besides the meaning of directions,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also have complex extended meanings deriving from metaphors and metonyms . Moreover, despite the positions of objects and locations in a sentence structure,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combined with ba-structure (disposal structure) or possible indicators may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acquisition. Various forms in German, including verbs (no particular expressions), separable prefixes of verbs, and preposition phrases can all be interpreted to Chinese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Moreover, one-to-many corresponding between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 Chinese and separable prefixes in German are show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in the study, misuse with other expressions is the major error for German learners. Besides the confusion between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other post-verbal components such as “了” or “著” will result in intralingual errors. We attribute this misunderstanding to the incomplete explanations and insufficient examples in textbooks. On the other hand, our questionnaire analysis shows the influence from German: 1) using preposition phrases as directional movements instead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2) placing objects or locations after VC structures 3) incorrect use of “來/去”, “出來/起來”. It can be seen that, metaphor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misleads learners more easily than metonymy.
As an outcome we suggest that 1) apply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the subjective categories of “來/去” in teaching 2) explain the metaphor “到”, and how to discriminate “到“ from “著” 3) explain “到” and the rules of using objects and locations together 4) offer different situations accompanying pictures and physical demonstration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5) systematize each post-verbal component. In conclusion, we recommend to make a list of the usage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 the teachers' manual.
中文文獻
石毓智(2002)。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55)。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吕叔湘譯(1979)。趙元任(1968)原著。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曉軍(2007)。漢語趨向動詞─「起來」得多義性認知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7,138-139。
李淑紅(2000)。留學生使用漢語趨向補語的情況調查及分析。民族教育研究,4,87-91。
李元培等(1980)。編寫《基礎漢語課本》的若干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4,140-156。
吳珮華(2009)。「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潔敏(1984)。談談非謂動詞「起來」。語言教學與研究,2,7-38。
肖國政、刑福義(1984)。同一語義指向的「動/趨來」。華中師範學院研究生學報,3。
邱智銘(2004)。現代漢語詞綴「開」及其事件結構。台北: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65-175。
林婉郁(2006)。日漢擬聲擬態詞之對比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世箴譯(2006)。Lakoff & Johnson(1980)原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
范繼淹(1963)。動詞和趨向性後置成分的結構分析。中國語文,2,136-160。
徐靜茜(1985)。也論「下來」、「下去」的引申用法。漢語學習,4,1-4。
高明(2006)。研究所教育研究法分類題庫。台北市:鼎茂。
袁博平(1995)。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世界漢語教學,4,52-62。
張伯江(1991)。關於動趨式帶賓語的幾種語序。中國語文,3,183-191。
張伯江(2000)。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語言研究,1,28-40。
梁玉玲等譯(1994)。Lakoff,G.(1987)原著。女人、火與危險的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台北市:桂冠。
莊舒文(2002)。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逢甫(1994)。對比分析與華語語法教學。華文世界,74,120-133。
黃琡華(2005)。現代漢語動助詞之語義與教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宣範譯(1992)。Li ,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1981)。漢語語法。台北:文鶴。
傅國忠(2007)。漢日否定詞之對比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德峰(2001)。“動+趨+了”和“動+了+趨”補議。中國語文,4,329-334。
楊德峰(2003)。英語母語學生趨向補語的習得順序。世界漢語教學,2,52-65。
楊德峰(2004)。日語母語學習者趨向補語習得情況分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3,23-35。
楊凱榮(2006)。論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漢語學報,2,55-61。
劉月華(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院。
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1984)。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硏究。台北市 : 台灣學生。
潘文國等譯(2006)。屈承熹(1998)原著。漢語篇章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潘明宏、陳志偉譯。(2003)Nachmias, C.& Nachmias D. 原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魯健驥(1994)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49-64。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語教學應用。台北市:文鶴。
陳光明(2003)。現代漢語動相標誌的研究。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靜 (2004)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茵珮(2009)現代漢語「下」的語義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文彩(1995)。漢德語言對比(五)漢德語動詞時體系統對比花絮。德語學習,5,26-31。
錢旭菁(1997)。日本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的習得順序。世界漢語教學,1,94-101。
蔡佩庭(2005)。現代漢語「開」與其延伸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幼生、江燮松編著(1999)。新編德語語法。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戴金惠(2003)。以認知語意學的觀點解析中文“表結果”把字句:並與德文不可分字首“表結果”之語意相較。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1,97-108。
趙金銘(1994)。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語言教學語研究,2,4-20。
趙淑華、劉社會、胡翔(1995)。北京語言學院現代漢語精讀教材主課文句型統計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2,11-26。
簡玉玟(1997)。現在漢語後置趨向性成分的語法意義及其對外華語教學語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邊琯植(2005)。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與德文文獻
Altmann, H./ Kemmerling, S.(2000) Wortbildung fürs Examen. Opladen, Wiesb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Corder, S. P.(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IRAL).5, 161-170.
Cheng , Y(1988).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Bewegungsverben.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Duden. (2005).die Grammatik : unentbehrlich für richtiges Deutsch . Mannheim : Dudenverlag.
Engel, U. (1982 /1977). Syntax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 Zweite Auflage. Berlin: Schmidt.
Fleischer, W./Barz, I. (1995). Wortblidung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 Tübingen: Niemeyer.
François,S. (1995) . Grammatik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München : Iudicium.
Helbig, G. & Buscha, J.(2001) Deutsche Grammatik : ein Handbuch für den Ausländerunterricht. Berlin ; New York : Langenscheidt
Albers, H.& Bolton, S. ; unter Mitarbeit von Jenkins, E.M.(1995). Testen und Prüfen in der Grundstufe : Einstufungstests und Sprachstandsprüfungen. Berlin ; New York : Langenscheidt.
Johnson, M.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C. (198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s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Lakoff, G. (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iss, E. (1992). Die Verbalkategorien des Deutschen: Ein Beitrag zur Theorie der sprachlichen Kategorisierung.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Selinker, L.(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0(3), 209-231.
Weinrich, H.(1993) Textgrammatik der deutschen Sprache. Mannheim:Duden.
楊慧中(1999)德語和漢語的動詞體範疇的表達方式。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華語教材
劉珣主編(2002)。新實用漢語課本。(全六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Ruth, C.(2001) Chinesisch für Deutsche 1: Hochchinesisch für Anfänger in Langzeichen. Hamburg: Helmut Buske Verlag.
Zhu, J.(2001) Chinesisch für Deutsche 2: Hochchinesisch für Fortgeschrittene. Hamburg: Helmut Buske Verlag.
語料文本
李昂(1983)。Hoffmann, U. & Chang H.C.譯(1990). Gattenmord.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李昂(1983)。殺夫。台北市:聯經。
張系國(1978)。Hofstra, D. & Chen C.H.譯(1992). Der Schachkönig. Bad Honnef : Horlemann
張系國(1978)。棋王。台北市:洪範。
學術網頁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db1x.sinica.edu.tw/cgi-bin/kiwi/mkiwi/mkiwi.sh
工具書
Götz, D.&Haensch, G. & Wellmann,H. mit der Langenscheidt-Redaktion.(2003). Langenscheidt Grosswörterbuch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 das einsprachige Wörterbuch für alle, die Deutsch lernen. Berlin, München: Langensche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