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鎧銘
論文名稱: 流寓遺民:明清之際萊陽姜氏之研究(1608-1709)
指導教授: 林麗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遺民流寓忠節在地化姜埰姜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從明遺民的角度探討姜埰家族的生活,及其流寓江南的在地化過程,透過姜埰家族的個案研究,探討明清之際遺民家族的三個面向—忠節、流寓與隱逸,分析姜氏兩代五人(姜埰、姜垓、姜安節、姜實節、姜寓節)的交遊與生活,及其透過忠孝節義的形象,獲得在地官宦士人的認同,完成姜氏家族於江南的在地化過程。希望此一從家族史角度進行的考察,更能呈顯明遺民的多元面向,加深對於明遺民群體的瞭解,進而對明清之際士人文化的研究略有助益。

    緒論…………………………………………………………………… 1 第一章 忠節一門 第一節 家世生平…………………………………………………. 11 第二節 廉吏言官…………………………………………………. 19 第三節 直諫獲罪…………………………………………………. 32 第四節 罪戍宣州…………………………………………………. 38 小結………………………………………………………………. 43 第二章 流寓江南 第一節 避兵浙東‧營建祠祀………………………………………. 45 第二節 返家萊陽‧移家吳門………………………………………. 53 第三節 著書講學‧交遊諸老………………………………………. 63 小結………………………………………………………………. 75 第三章 隱遯不仕 第一節 宣城孝子………………………………………………….77 第二節 遺民畫士………………………………………………….82 第三節 吳門君子………………………………………………….93 小結………………………………………………………………. 98 第四章 落地生根 第一節 忠節典範………………………………………………….101 第二節 異地表彰………………………………………………….106 第三節 落地生根………………………………………………….111 小結……………………………………………………………….115 結論……………………………………………………………………117 附錄……………………………………………………………………121 徵引書目………………………………………………………………138 圖表目次 圖一 象山忠肅公祠祠主圖與新定祔主圖……………………………… 110 表一 姜埰著述一覽表 ………………………………………………… 66 表二 姜氏婚配表………………………………………………………113

    壹、古籍文獻

    一、正史實錄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夏原吉等撰,《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
    民國‧趙爾巽等纂,《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二、地方志

    (康熙)《儀真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3冊,北京:中國書店據康熙七年刻本影印,1992。
    (康熙)《寧國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十二年刊本影印,1985。
    (乾隆)《象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影印,1983。
    (乾隆)《寧國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十八年刊本影印,1983。
    (乾隆)《元和縣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嘉慶)《休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嘉慶二十年刊本影印,1985。
    (嘉慶)《揚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嘉慶十五年刊本影印,1974。
    (嘉慶)《宣城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24冊,北京:中國書店據嘉慶刻本影印,1992。
    (光緒)《蘇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九年刊本影印,1970。
    (光緒)《宣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十四年刻本影印,1985。
    (民國)《吳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十八年刊本影印,1983。
    (民國)《萊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二十四年鉛印影印,1968。
    (民國)《象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十五年刊本影印,1983。

    三、姜氏著作

    明‧姜垓,《流覽堂詩稿殘編》,收於《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
    版社,2006。
    明‧姜埰,《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不分卷,收於北京圖書館編《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明‧姜埰、姜安節等撰,《敬亭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姜砫、姜暟等修,《萊陽姜氏族譜》十一卷,清光緒十三年刊本,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76。
    清‧姜實節,《鶴澗先生遺詩》,收於《叢書集成續編》V.8No.3,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

    四、文集及其他

    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清‧尤侗,《西堂雜俎》,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文秉,《烈皇小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第4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方文,《嵞山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方以智,《浮山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毛奇齡,《西河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13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清‧王士禛,《漁洋山人感舊集》,臺北:廣文書局,1968。
    清‧王士禛,《精華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清‧王晫,《今世說》,收於《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18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左懋第,《左忠貞公剩藁》,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陸輯第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左懋第,《蘿石山房文鈔》,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陸輯第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任兆麟,《虎邱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朱溶,《忠義錄》,收於《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朱鶴齡,《愚菴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余懷,《余懷集》,收於《福建叢書》第三輯,揚州:廣陵書社,2005。
    清‧余懷,《板橋雜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類第25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冷士嵋,《江冷閣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3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吳偉業,《吳詩集覽》,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類第14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吳肅公,《街南續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類第14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吳綺,《林蕙堂全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清‧宋琬,《安雅堂未刻稿》,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宋犖,《綿津山人詩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2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李鄴嗣,《杲堂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李濬之,《清畫家詩史》,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75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杜濬,《變雅堂遺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沈壽民,《姑山遺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類第1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汪有典輯,《全明忠義別傳》,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壹輯第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汪有典輯,《吳郡名賢圖傳贊》,收於《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20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汪琬,《純翁前後類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2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汪琬,《堯峰文鈔》,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355-35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清‧周在浚等輯,《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二選《藏棄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清‧易宗夔,《新世說》,收於《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18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杭世駿,《道古堂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邵廷采,《東南紀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清‧姜炳璋,《姜忠肅公祠堂志》,收於《中國祠墓志叢刊》第57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
    清‧侯方域,《四憶堂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冒襄,《同人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38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冒襄,《巢民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施閏章,《施愚山集》,合肥:黃山書社,1992。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孫靜菴,《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清‧孫臨,《肄雅堂詩選》,清孫元衡原刻本刊本,收於臺大館藏《烏石文庫480》。
    清‧徐枋,《居易堂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徐晟,《存友札小引》,收於《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72。
    清‧徐鼒,《小腆紀傳》,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第3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馬宗霍輯,《書林藻鑑》,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86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張其淦輯,《明代千遺民詩詠》,收於《清代傳記叢刊》隱逸類第66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張庚輯,《國朝畫徵續錄》,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71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張貞,《杞田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曹溶,《靜惕堂詩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梅文鼎,《續學堂詩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盛叔清輯,《清代畫史增編》,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78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許宗彥,《鑑止水齋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9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鼎,《留溪外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12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陳維崧,《迦陵文集》,收於《四庫叢刊正編》第8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陳維崧,《迦陵詞全集》,收於《四庫叢刊正編》第8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陳維崧,《箧衍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類第3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曾燦,《六松堂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程邃,《蕭然吟》,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馮金伯輯,《國朝畫識》,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71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0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黃節等編,《國粹學報》,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
    清‧楊宗羲,《雪橋詩話》,收於《求恕齋叢書》彙編類41,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
    清‧萬壽祺,《隰西草堂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葉銘輯,《國朝畫家書小傳》,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81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葉燮,《已畦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4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熊開元,《魚山剩稿》,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潘耒,《遂初堂詩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4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清‧鄧之誠輯,《清詩紀事初編》,收於《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第20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震鈞輯,《書人輯略》,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85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錢澄之,《田間尺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錢澄之,《田間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錢澄之,《田間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3-14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魏禧,《魏叔子先生年譜》,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清‧魏禮,《魏季子文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82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顧沅輯,《吳郡名賢圖像贊》,收於《中國歷代人物像傳》,濟南:齊魯書社,2002。
    清‧顧夢游,《顧與治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類第5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顧震濤,《吳門表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清‧龔鼎孳,《定山堂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黃鎮偉,《滄浪亭五百名賢像贊》,蘇州:古吳軒,2005。

    貳、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小野和子著,李慶等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學生書局,1992。
    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7。
    孟 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
    梅爾清,《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葉高樹,《降清名將研究(1618-168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23種,1993。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魏斐德著,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二、中文論文

    孔定芳,〈清初明遺民的“雲游”行為及其意蘊〉,《人文雜誌》(2005:3)。
    孔定芳,〈清初明遺民的身份認同與意義追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3)。
    方寶川、陳旭東,〈余懷及其著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37期(2006.2)。
    王成勉,〈明末士人之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15:9、10,1986.4。
    王成勉,〈殉節與變節間的餘地-論洪承疇的降清〉,收入《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頁315-338。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
    古清美,〈東林講學與節義之風〉,《孔孟月刊》,22:3(1983.11)。
    白謙慎,〈傅山與魏一鼇--清初明遺民與仕清漢族官員關係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1996.03)。
    朱麗霞,〈從華亭之游看余懷的遺民情結〉,《齊魯學刊》(2003.4)。
    何冠彪,〈明季士大夫殉國原因剖析〉,《漢學研究》11:1=21(1993.06)。
    何冠彪,〈明季士大夫對忠與孝之抉擇〉,《九州學刊》5:3=19(1993.02)。
    何冠彪,〈明清之際士大夫對應否殉國之論說〉,《故宮學術季刊》10:4(1993.夏)。
    何冠彪,〈明清之際生死難易說探討〉,《新史學》4:2(1993.06)。
    何冠彪,〈明遺民子弟出試問題平議〉,《故宮學術季刊》7:1(1989.秋)。
    何冠彪,〈明遺民對出處的抉擇與回應-陳確個案研究〉,收入其著《明清人物與著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何冠彪,〈論明清之際士大夫對殉國者的評價〉,《漢學研究》12:1=23 (1994.06)。
    何冠彪,〈論明遺民子弟之出試〉,收入氏著《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12。
    何冠彪,〈論明遺民之出處〉,收入其著《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12。
    何冠彪,〈關於明季殉國人數的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0:1(1992.秋)。
    吳志鏗,〈傅山-清初明遺民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88.6。
    宋磊、范韶華、孫鈺瑋,〈宋琬墓志考〉,《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6:3(2004.9)。
    李孝悌,〈冒辟疆與水繪園中的遺民世界〉,收入《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孝悌,〈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收入《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迎芳,〈宋琬家族世系考〉,《煙臺師範學院學報》21:2(2004.6)。
    李金堂,〈余懷與板橋雜記〉,《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98.1。
    李瑄,〈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23:1(1995.6)。
    李學智,〈明末之士風與清初之降人-兼論天聰朝臣工奏議〉,收入《趙鐵寒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
    沈新林,〈李漁與冒襄〉,《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5卷(2003.5)。
    汪柏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林麗月,〈明末東林派的幾個政治觀念〉,《國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1期,1983.06。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4.07。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國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06。
    林麗月,〈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06。
    林麗月,〈獬豸與肝膽—談明代的言官〉,《歷史月刊》,第3期,1988.04。
    林麗月,〈讀《海桑集》—論元明之際陳謨(1305-1400)的出處及其評價〉,收於《第一屆全國歷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6。
    唐啟華,〈明臣仕清及其對清初建國的影響〉,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孫甄陶,〈清史貳臣傳及清初政局〉,收入氏著《清史述論》,臺北:九思出版公司,1977。
    張宇聲,〈從《東萊行》看吳梅村與明末清初萊陽詩人之關係〉,《東岳論叢》25:3(2004.5)。
    張兵,〈清初泰州遺民詩群的社會結構與創作特徵〉,《西北師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5(2005.9)。
    程君顒,〈明末清初的揚州畫壇與遺民畫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黃色芬,〈華北仕清漢官與明遺民的出處(1644-167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漢學研究》22:2(1994.12)。
    靳能法、鐘繼剛,〈從《板橋雜記》看明遺民的文化創傷〉,《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1(2006.2)。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趙園,〈明清之際遺民學術論片〉,《社會科學戰線》1995.5。
    劉天行,〈明末遺民錢澄之的詩歌〉,《昆明師院學報》1980.6(1980.12)。
    劉南琦,〈「節」的觀念及其心理意義─以明清之際士人的分析為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振華,〈論錢謙益的“文化遺民”心態〉,《東南文化》第139期(2000.11)。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1(1997.1)。
    暴鴻昌,〈明季清初遺民逃禪現象論析〉,《江漢論壇》1992.3。
    鄭德坤,〈木扉藏明遺民畫二十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卷2期(1976)。
    蕭啟慶,〈宋元之際的遺民與貳臣〉,《歷史月刊》第99期(1996.4)。
    駱水玉,〈「水滸後傳」--舊明遺民陳忱的海外乾坤〉,《漢學研究》19:1=38(1991.6)。
    謝正光,〈探論清初詩文對錢謙益評價之轉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1卷(1990)。
    謝正光,〈清初所見「遺民錄」之編撰與流傳〉,《新亞學報》第15期(1986.6)。
    謝正光,〈顧炎武、曹溶遊論交始末-明遺民與清初大吏交遊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4卷(1995)。
    羅慶綦,〈明清之際查繼佐(1601-1676)的忠節觀及其出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譚燕飛、姚蓉,〈“遺民”三論〉,《長沙鐵道學院學報》6:1(2005.3)。

    三、外文論著

    Langlois, John D. Jr.“Chinese Culturalism and the Yuan Analogy:
    Seventeenth-Century Prespectiv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0,1980.
    Mote, Frederick W.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uan Period.” in Athur F. Wright ed.,The Confucian Persuas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pp.202-240.
    Peterson,Willard J.“The Life of Ku Yen-wu.”PartⅠ&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8,1968,and Vol.29,196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