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雅如 |
---|---|
論文名稱: |
《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風土 、臺灣研究 、公論報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7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成四章,第二章簡述戰後初年臺灣研究的發展概要。戰後初年臺灣研究蓬勃發展,此一期間主要的臺灣研究組織有二,一是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一是臺灣文化協進會。1946年8月,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臺灣省編譯館,館內設「臺灣研究組」整理日治時期臺灣研究成果,臺灣研究組主任為楊雲萍,推動之工作為編纂臺灣文獻目錄、印行善本書、蒐集並刊印日本專家之名作、調查日治時期之檔案並整理研究、刊行臺灣學校發表之研究作品等;並留用日人昆蟲學家素木得一、言語學家淺井惠倫、史前史學權威國分直一、民俗研究家池田敏雄、畫家立石鐵臣等,以延續日治時期的研究。至於民間機構則以臺灣文化協進會最為活躍,舉辦各種文化座談、演講、音樂會、美術展覽等各類文化活動;其機關刊物《臺灣文化》以文學創作、文藝評論及學術論著為主,1949年7月後,改為臺灣文化研究的學術性刊物。改版後的《臺灣文化》以臺灣的歷史、民俗及原住民研究為主。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省編譯館遭裁撤,臺灣文化協進會雖未解散也逐漸停止活動。戰後初年的臺灣研究一度受挫,至1948年5月,「臺灣風土」副刊創刊提供臺灣風土民情、歷史、民俗、人物、原住民文化、考古遺址等研究成果發表之園地,使戰後的臺灣研究得以持續發展。
第三章旨在分析「臺灣風土」主編及主要撰稿人,進一步探討該刊之特色。「臺灣風土」創刊於1948年的5月11日,至1955年5月3日止總計刊行195期,刊載七年期間,前期均能順利出刊,中期以後不時停刊,刊載間隔也逐漸增長,由週刊改為雙週刊、月刊。「臺灣風土」之創刊與《公論報》發行人李萬居之理念密切相關,李萬居認為漢人移居臺灣時所帶來的開疆闢土、堅忍不拔的精神,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因此,特別開闢「臺灣風土」副刊,以研究臺灣史地與關懷臺灣鄉土為宗旨。該副刊之性質和內容取向十分廣泛,徵稿啟事包括臺灣文化、歷史、掌故、風俗、賢哲傳略及軼事、名勝、古蹟及歌謠俚曲、民間故事等之作品,因其為報紙之副刊,內容必須「普遍化」及「通俗化」,俾顧及各方面讀者的「趣味」。易言之,亦即稿件無論是學術性的、藝術性的或純趣味性的,均是該刊所歡迎。「臺灣風土」的執筆者多達百餘人,就其職業觀之,可歸納為三大系統,一是臺灣大學的教職員,二是各地文獻會職員及編輯地方志而網羅的文史工作者,三是傳播媒體工作者。當時作者群幾乎全是學院及民間的菁英學者,這些學者中許多人將臺灣研究視為終身職志。
第四章析論「臺灣風土」與人類學相關的文章,分成臺灣民俗、臺灣民族學與臺灣史前史研究三部分加以討論。首先,關於臺灣民俗,整理分析「臺灣風土」的民俗議題,比較日治末期《民俗臺灣》之紀錄,藉以瞭解臺灣風俗記錄之議題隨著政權轉換而產生之變化。其次,關於臺灣民族學與臺灣史學前史,「臺灣風土」以陳紹馨、楊雲萍、金關丈夫等臺灣大學學者為中心,其研究方向大致承襲日治時期臺北帝大偏重民族學、語言學、人類學的傳統,除譯介日治時期的研究成果外,亦發表原住民部落調查報告及史前遺址挖掘的考察報告。此類文章約佔全部刊登文章的三分之一,為該副刊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五章探討「臺灣風土」與歷史學研究之學術脈絡。分為二節,探討「臺灣風土」所刊載之歷史文獻史料、時人臺灣史學研究的成果,瞭解此一時期對臺灣史研究之關懷。最後,探討《民俗臺灣》、《臺灣風物》、《臺灣文化》和《臺灣研究》、《徵信新聞》「臺灣風土」等刊物之異同,藉以釐清臺灣研究學術發展的脈絡,試著對「臺灣風土」做一客觀的評價。
參考書目
(一)檔案公報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6年。
《臺灣省政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6-1947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1946-1947年。
《臺灣省政府公報》,臺北: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47年-1949年。
《國民政府公報》,立法院總統府公報影像系統(收錄民國元年至今各時期中央政府公報)資料庫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presidentdb@@0.6414865460618263
(二)報章雜誌
《公論報》臺北李萬居發行。1947年10月25日-1961年(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存有1948年7月-1949年7月,微捲,國家圖書館存有1947年11月-1952年9月原版報紙)。
《民報》臺灣民報社、社長林茂生。1945年10月10日-1947年2月(現存於國立臺中圖書館)。
《徵信新聞》1966年10月-1967年4月,微捲(國家圖書館存)
《臺灣文化》1946年9月15日-1950年12月1日(共6卷27期)原出版於台北市:台灣文化協進會。資料提供者台灣史料中心、秦賢次,覆刻出版者: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灣研究》1956年6月-1957年月(共兩輯),台北: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台灣年鑑》1-6冊 原1947年《新生報》報社編輯出版,黃玉齋主編。覆刻出版社:海峽出版社,2001/03發行。
(三)專書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
王文裕,《李萬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6月)。
王詩琅,〈臺灣民俗學家群像〉,原載《新時代》(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15卷第7期,頁12-15。收入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第七卷《臺灣人物表論》,(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6月。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1995年)。
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1月)。
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市:臺灣新文學社,1936年)。
林玉茹、李毓中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七冊臺灣史,(臺北:國科會,2004年)。
林春蘭編,《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
林耀南譯,《臺灣遙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3月)。
張良澤編,《臺灣人物表論》,(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年10月)。
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2003年)。
陳君玉、郭海鳴纂修,《臺北市志稿》,(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9年6月)。
陳奇祿,〈我和臺灣研究〉,原載《新時代》(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第十五卷第七期,頁16-22。收入陳奇祿《民族與文化》(臺北:黎明出版社,1984年6月四版),(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頁141-142。
陳奇祿口述,陳怡真撰,《澄懷觀道──陳奇祿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4年3月)。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硏究》,(東京:矢島書房,1946年10月)。
彭瑞金,〈肅殺政治氣候中燃亮的臺灣文學香火〉,《臺灣文學探索》,(臺北: 前衛出版社,1995.1),頁106。
黃玉齋主編,《臺灣年鑑(6)》,(香港: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頁1132-1135。
黃得時,〈臺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臺灣文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2月)。
楊雲萍,〈許季茀先生的追憶〉,《許壽裳紀念集》,(浙江紹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16-118。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11月)。
葉石濤,《小說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1983)。
葉芸芸,《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8月)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臺灣智識分子及其文學活動(1945—1949)〉,《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8月),頁69。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編,《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臺中:編者,1985年4月)。
戴運軌,《八十回憶錄》,(臺北:中外雜誌社,1982年),頁1-4。
薛化元主編,《《公論報》言論目錄暨索引》,(臺北市:文景,2006年1月)。
謝德錫,〈辦報論政的魯莽書生——李萬居〉,《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頁164-165。
(四)學位論文
吳純佳,〈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臺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年。
莊曙綺,〈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臺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臺灣文學的重建─—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恕,〈從《民報》觀點看戰後初期(1945-1947)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淑英,〈《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蔡淑滿,〈戰後初期臺北的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五)期刊論文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第十號,(1997年12月),頁3-43。
李筱峰,〈從《民報》社論看戰後初期的臺灣政經社會〉,《臺灣史料研究》,第8號,(1996年8月),頁98-112。
李德仁,〈公論報《臺灣風土》與考古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通訊:文化驛站》,第16期,(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4年12月), 頁37-40。
阮昌銳,〈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第36卷3、4期合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年12月),頁29。
林佛兒,〈陳奇祿與「臺灣風土」〉,《鹽分地帶文學》,創刊號,(1994年12月),頁12-23。
林美容,〈臺灣民俗學史料研究〉,《慶祝建館八十週年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10月),頁628。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臺灣先史時代大陸文化影響〉,《臺灣考古誌》,頁241-268。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臺灣先史時代北方文化之影響〉,《臺灣考古誌》,頁164-174。
國分直一,〈戰後臺灣史學民族學界:主中國內地系學者〉,《臺灣考古民族誌》,頁3-4。
國分直一,〈「臺灣原住民工藝圖譜」解說〉,《臺灣考古誌》,頁305-312。
張炎憲,〈臺灣研究的新精神〉,《臺灣史料研究》,創刊1號,(1993年2月20日),頁78。
陳奇祿,〈四十年來的臺灣研究〉,《臺灣風物》,42卷2期,頁169-182。
陳芳明,〈二二八前夜臺灣的改革要求——以《民報》社論為中心〉,《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1989)。
陳美容,〈民俗、信仰與宗教——劉枝萬先生專訪〉,《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年)。
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1946~48):兼論二二八前夕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1992年2月。
楊雲萍,〈近事雜記(三)〉,《臺灣文化》,2卷2期,(1947年),頁21。
楊雲萍,〈《臺灣風物》創刊前後〉,《臺灣風物》,31卷4期,頁13。
葉石濤,〈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光復初期的臺灣日本文學〉,《文學界》,第9號,(1984年2月),頁7。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第13期,(2002年10月),頁190-191。
薛化元,〈臺灣在野勢力政治主張之研究(1949-1970)——以《公論報》《民主潮》《民主中國》思想為中心〉,國科會專題研究摘要報告,編號:NSC87-2411-H-004-015,1998年7月。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頁218-227。
鄭梓,〈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臺灣「光復記」〉,《臺灣史料研究》,第9號,(1997年5月),頁48-81。
鄭梓,〈「光復元年」臺灣社會圖像之一——《臺灣新生報》為中心討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5年。
戴寶村,〈臺灣史臺灣史研究的重心: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論壇》,338期,(1989年10月25日),頁8。
(六)日文著作
小泉鐵,《臺灣土俗誌》,(東京:建設社,1933年9月)。
古野清人,《原始文化ノ探求》,(東京:白水社,1942年6月)。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4年9月再版)。
田上忠之,《番人の奇習與と傳說》,(臺北:臺灣蕃族研究所,1935年7月)。
北岡正子、秦賢次、黃英哲編,《許壽裳日記》,(日本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刊行 委員會,1993年)。
西川滿編,《愛書》,第9輯,(臺北:臺灣總督府內臺灣愛書會,1937年5月)。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臺北:杉田重藏書店,1923年11月)。
阪上福一編,《臺灣博物館創立三十年記念論文集》,(臺北:總督府博物館內臺灣博物館協會,1939年3月)。
東嘉生,《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京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4年11月)。
武內貞義,《臺灣》,(臺北:新高堂書店,1927年11月改訂版)。
宮川次郎,《臺灣原始の藝術》
黃英哲《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 の光と影 魯迅思想受容の行方》(東京:創土社,1999年9月)
稻葉直通、瀨川孝吉,《紅頭嶼》,(東京:生き物趣味の會,1931年12月)。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ノ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35年3月)。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東京:刀江書院),1935年3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