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昭鈞 Chern Jau-Jiun |
---|---|
論文名稱: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民本思想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in Huang Tsung-Hsi’s “Min Yi Tai Fang Lu” |
指導教授: | 黃人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 、民主思想 、德治思想 、民粹政治 |
英文關鍵詞: |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Humanistic ideology, Democratic philosophy, Virtue ideology, Popular politic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08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民本思想之研究
中 文 摘 要
中國民本思想發韌於西周,流傳至清初,其間雖有強弱激緩,卻未曾亡失,可說是中國政治思想的主流。黃宗羲(梨洲1610-1695)以亡國遺臣之身,對明代弊政及君主專制政體,進行深刻反省和尖銳批判,他撰著《明夷待訪錄》,宣揚民本意識,闡發民本原理,堪稱中國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
處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時代,黃氏何以力倡民本思想?其理念內涵與實踐策略,如何承啟?有何創發?有無侷限與弱點?有何價值與影響?為探討上述諸問題,本篇論文採內(外)在研究法、文獻資料分析法、比較法、歸納法及綜合法,以六章二十五節作析論。
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的動機、方法、範圍及文獻分析。第二章宗羲思想背景與淵源,說明思想形成之時空因素、淵源基礎及政治著作。第三章宗羲民本思想的內涵,說明民主君客、君臣分權、治法治人、教育普及和全民安富的民本原理。第四章宗羲民本思想的實踐,呼應民本原理,條析其政制主張及教育、文官、財經和國防等政策。第五章宗羲民本思想的綜合評論,說明其性質、價值、弱點和對後世的影響,及歷史定位。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提供建言,並說明宗羲民本思想,闡發民為貴與天下為公的理想,具奠基民治思想,與啟蒙民主思潮之功,但該如何發揮民本精神之優點,而使能與現代民主政治的規制相銜接、互調補,應是值得後人研究發展的重要課題。
The Research on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in Huang Tsung-Hsi’s “Min Yi Tai Fang Lu”
Abstract
China’s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was born in the West Chou Dynasty and continuously passed down to the Ching Dynasty. Although its importance waxed and waned through different times, it never completely faded away. Therefore, it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a’s political ideology. Huang Tsung-Hsi(Li Chou 1610-1695)viewed himself as a loyal official from the previous dynasty, reviewing and harshly criticizing the ill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He wrote “Min Yi Tai Fang Lu” to promote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and expound principles thereof. Huang Tsung-Hsi is the greatest scholar of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in Chinese history.
Living in the dramatic era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why did Huang relentlessly promote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How were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being passed down? What were the initiatives? Were there restrictions and weaknesses? What were the values and effect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above issues, this research,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25 sections, adopts the internal (external) 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es, comparative method, induction method and synthetically method.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at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e, research method, scope of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s. Chapter Two is devoted to Huang’s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writings, expounding the time and space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his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and political writings. Chapter Three is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of Huang’s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explaining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while the emperor is only a guest, separation of powers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officials, rule of law taking precedence over persons in power, universal education and all people being secured and wealthy.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Huang’s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expounding his policy initiatives and education, bureaucratic, fiscal and defense policies that were aimed at implementing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general comments on Huang’s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explain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impacts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and evaluating its values and weaknesses. Chapter Six concludes the entire research which states that Huang’s people-centered ideology expounded the concepts of people first and the world owned by all people. His ideology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uled by people and initiated democratic ideas. Nevertheless, how to utilize the strengths of people-centered spirits and have them link and supplement to the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warrants further researches.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書寫體例:古籍部分,為避免作者因出版年而被誤判為當代人物,以及兼顧閱讀流暢性和查尋方便性,故參考朱浤源(2001:284)《撰寫博碩士論文及實戰手冊》範例,採:「書名.朝代.作者.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之模式。 而近人論著,則依APA格式。
一、書籍
(一)、經典古籍
1、 《中庸》(四書讀本),謝冰瑩等編譯(1999),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8,四版。
2、 《王文成公全集》,明.王守仁(1939),商務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萬有文庫印行。
3、 《日知錄》(原抄本),清.顧炎武(1979),台北:台灣明倫書局。
4、 《廿二史劄記》,清.趙翼(1964),台北:藝文印書館。
5、 《老子》,晉.王弼注(1974),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初版。
6、 《李溫陵集》(明萬曆間刊本),明.李贄(197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0初版。
7、 《尚書讀本》,吳璵註譯(1988),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77,五版。
8、 《呻吟語》,明.呂坤(1974),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初版。
9、 《東坡七集》(四部備要本),宋.蘇軾(1965),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4,台一版。
10、 《孟子》(四書讀本),謝冰瑩等編譯(1999),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8,四版。
11、 《孟子師說》,清.黃宗羲(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12、 《明史》,清.張廷玉等編著(1982),台北:鼎文書局,民71,四版。
13、 《明臣奏議》,乾隆御選(1985),叢書集成新編,第三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明夷待訪錄》,清.黃宗羲(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15、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1987),沈芝盈點校,台北:華世出版社,民76,台一版,民58,台初版。
16、 《易經之道》,李易儒講解(2002),台北:藍登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91,再版。
17、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撰(1975),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64,初版。
18、 《南雷文定》,清.黃宗羲(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19、 《南雷文約》,清.黃宗羲(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20、 《南雷文案》,清.黃宗羲(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21、 《南雷餘集》,清.黃宗羲(1985-1994),刊於「黃宗羲全集」第十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版。
22、 《荀子讀本》,王忠林註譯(1977),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66二版。
23 、 《清史稿校註》趙爾巽等編著(1986),清史稿校註編纂組編纂,台北:國史館。
24、 《淮南子》,漢.劉安撰,高誘注(1983),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72,台四版。
25、 《陸宣公奏議全集》,唐.陸贄(196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8,台一版。
26、 《陸象山全集》,明.陸九淵撰,明.王宗沐編(1959),台北:世界書局,民48,初版。
27、 《張文忠公全集》,明.張居正(1968),商務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8、 《黃梨洲先生年譜》,清.黃炳垕(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首卷,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29、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1997),台北:藝文印書館。
30、 《新書》,漢.賈誼(1958),台北:世界書局,民47,初版。
31、 《誠意伯文集》,明.劉基(1968),商務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7,台一版。
32、 《遜志齋集》(四部備要本),明.方孝儒(1965),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民54,台一版。
33、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1977),台北:鼎文書局,民66再版。
34、 《黎洲先生世譜》,清.萬斯大(1969),刊於「梨洲遺著彙刊」首卷,台北:隆言出版社,民58,台初版。
35、 《論語》(四書讀本),謝冰瑩等編譯(1999),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8四版。
36、 《鮚琦亭集》,清.全祖望(1988),台北:文海出版社。
37、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著(1973),台北:蘭台書局,民62再版。
38、 《譚嗣同全集》,清.譚嗣同(1977),台北:華世出版社,民66,台一版。
39、 《續資治通鑑長編》(清嘉慶己卯海虞張氏愛日精廬活字本),宋.李燾(1819),海虞:清嘉慶24。
(二)近人論著
1、 王雲五(1970),《清代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 王熙元(1987),<王守仁>,《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三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76,四版。
3、 古清美(1978),《黃梨州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4、 朱浤源(2001),《撰寫博碩士論文及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第六次印行。
5、 朱義祿(2001),《黃宗羲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
6、 呂亞力(1984),《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73,十版。
7、 呂思勉(1939),《中國通史》上下冊,出版地點不詳:出版社不詳,〈自序〉寫於1939年,上海,光華大學。
8、 李明友(1994),《一本萬殊─黃宗羲的哲學與哲學史觀》,北京:人民出版社。
9、 李廣柏(1995),《新譯明夷待訪錄》,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4,初版。
10、 余英時(1978),《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1、何隽〈1997〉,〈論《明夷待訪錄》的經世觀念〉,在吳光、季學原、諸煥燦主編,《黃梨週三百年祭─祭文,筆談,論述,佚著》,頁37-54,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2、狄百瑞〈W.T. de Bary〉著,張永堂譯(1977),〈中國的專制政治與儒家理想─十七世紀的一種觀點〉,在張永堂、劉紉尼、段昌國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頁213-26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吳相湘(1965),《孫逸仙先生─中華民國國父》,台北:文星書店。
14、吳光(1990),《黃宗羲著作彙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5、吳光(1997),〈黃宗羲思想的特色:批判性、兼容性、實踐性〉,在吳光、季學原、諸煥燦主編,《黃梨州三百年祭─祭文,筆談,論述,佚著》,頁25-28,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6、林尹、高明主編(1980),《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民69,五版。
17、季學原(1997),〈公其非是於學校別論〉,在吳光、季學原、諸煥燦主編,《黃梨洲三百年祭─祭文,筆談,論述,佚著》,頁193-199,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8、金耀基(1993),《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周陽山、陳思賢、馮燕、鄭讚源、蘇彩足、李永展等(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9,四版。
20、侯外盧(1947),《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海:生活書店。
21、柏楊(1979),《中國人史綱》上下冊,台北:星光出版社,民68,再版。
22、姜公韜(1996),《明清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23、胡適(1986),《我們的政治主張》,刊於「胡適作品集9(胡適文存,第二集第三卷)」,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遠流二版。
24、高準(1967),《黃梨洲政治思想之研究(含附編)》,台北:華岡文化書局。
25、徐復觀(1956),《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中央書局。
26、徐復觀(1959),《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中央書局。
27、徐定寶(2001),《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8、韋政通(1977a),《中國的智慧─中西偉大觀念的比較》,台北:牧童出版社,民66,再版。
29、韋政通(1977b),《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牧童出版社,民66,三版。
30、韋政通(1980),《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
31、涂子麟(1984),《國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73,修訂初版。
32、馬起華(1985),《政治學原理》,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4,初版。
33、孫中山(1960),《國父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民49,台初版。
34、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5、陶希聖(1967),《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6、陶清(1997),《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7、曹國慶(2000),《曠世大儒─黃宗羲》,河北:人民出版社。
38、曹德本(2001),《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四次印刷。
39、梁啟超(1956),《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40、梁啟超(1958),《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41、許錟輝(1987),〈黃宗羲〉,《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三六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76,四版。
42、張純明(2000),《中國政治二千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43、馮自由(1953),《華僑革命開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44、黃嗣艾(1936),《南雷學案》,南京:正中書局,民25初版。
45、黃俊傑、蔡明田(2000),〈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在謝復生、盛杏湲主編《政治學範圍與方法》,頁5-41,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9,初版。
46、曾繁康(1959),《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47、曾繁康(1985),《比較憲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74,五版。
48、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70,初版。
49、葉保強(1997),〈皇權的限制與中國庶民社會─黃宗羲政治哲學新詮〉,在吳光、季學原、諸煥燦主編,《黃梨週三百年祭─祭文,筆談,論述,佚著》,頁105-117,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50、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51、彭德懷(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52、楊國樞、文崇─、吳聰賢、李亦園編(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民77,十二版。
53、楊幼炯(1989),《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78,台六版。
54、董金裕(1998),《忠臣孝子的悲願─明夷待訪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四版。
55、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6、劉遐齡(1999),《當代政治思想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7、談遠平(2003),《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8、錢穆(1977),《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民66,修訂三版。
59、錢穆(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4,初版。
60、錢穆(2002),《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1、謝扶雅(1960),《中國政治思想史綱》,台北:正中書局,民49,台三版。
62、蕭公權(1993),《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新一版。
63、薩孟武(1975),《中國社會政治史》全四冊,台北:三民書局。
64、薩孟武(198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65、譚世保(1997),〈略論黃宗羲與臣節問題〉,在吳光、季學原、諸煥燦主編,《黃梨週三百年祭─祭文,筆談,論述,佚著》,頁151-161,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二、論文
1、李東三(1983),《黃梨洲及其《明夷待訪錄》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吳哲毅(2001),《孟子的仁政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南鐘鎬(1991),《黃宗羲的政治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高準(1964),《黃梨洲政治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5、康長健(1986),《黃宗羲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6、黃尚信(1991),《黃梨洲經世之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鄧毓浩(1979),《總統 蔣公人本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1、何隽(1994),〈論《明夷待訪錄》的政治思想〉,《清史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二期〈總第一四期〉,頁78-82。
2、何佑森(1972),<清初三大儒的思想>,《故宮父獻》,第四卷,頁11-15。
3、沈善洪、錢明(1987),〈從王陽明到黃宗羲〉,《浙江學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總第四二期),頁46-54。
4、胡秋原(1967),〈偉大的愛國者和思想家黃梨洲〉,《中華雜誌》,第五卷,第六卷(總第四七號),頁19-25。
5、徐進(1992),〈黃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對限制專制君主的構想〉,《文史哲》一九九二年第一期,頁36-39。
6、黃人傑(2000),〈人文學術與人文學方法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學報》第二二期,頁1-36。
7、曾春海(1996),〈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民本思想的省察〉,《哲學與文化》,第廿三卷,頁1464-1473。
8、董金裕(2001),〈明夷待訪,待誰之訪?〉,《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頁185-193。
9、楊緒敏(2002),〈論黃宗羲撰寫《明夷待訪錄》之動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八卷,第三期,頁129-131。
10、蔡尚思(1987),<黃宗羲反君權思想的空前性與現實性>,《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七年,第四期,頁67-69。
11、劉昊洲(1990),〈民本思想與民主思想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學報》第十四期,頁249-273。
四、網路資料
1、千禧年名人錄,1999,〈黃宗羲啟蒙中國民主思想>,﹝線上資料﹞。2003‧03‧11取自http://www.mingpao.com/newspaper/milleniun/990901/tea1hl.htm
2、許鴻興,2002,〈論《明夷待訪錄》的民主思想內容和侷限〉,﹝線上資料﹞。2003‧03‧11取自http://www.sbc.edu.hk/sbc-hhh/01.htm
五、報章資料
1、 許倬雲,2002年8月6日,〈世上遙望空雲山〉,中國時報,2版。
2、 黃光國,2003年3月20日,〈解除民粹政治的魔咒〉,中國時報,4版。
貳、外文部分
一、書籍
1、 小島祐馬(1967),《中國の社會思想》,東京;筑摩書房。
2、Lovejoy,Arthur O.
1961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