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瀚云 |
---|---|
論文名稱: |
幼兒家庭生活經驗 Children’s Family Life Experience |
指導教授: | 廖鳳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 、家庭生活 、生活經驗 、時間日記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8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幼兒在家庭的生活經驗內涵,並探究家庭背景因素及幼兒個人因素對其家庭生活經驗之影響。「家庭生活經驗」指的是幼兒在學校外的活動內涵,在本研究以幼兒在學校外的家庭活動總時數、從事的活動、共同參與者以及活動時間長度為代表。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就讀於台北縣公私立幼稚園的五歲大班幼兒共104 位,與樣本幼兒的主要照顧者進行一對一訪談,並採用「時間日記法」來了解幼兒平日與假日的家庭生活經驗。訪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的重要發現與建議如下:
一、幼兒平日在家從事「個人照護」、「媒體使用」、「玩」、「學習活動」的時間最多,而「休閒活動」、「家務分工」最少,另一方面,幼兒在家獨自活動的時間是最多的,其次為與手足以及母親活動,與父親活動的時間最少。
二、幼兒假日從事「媒體使用」、「個人照護」以及「玩」的時間最多,而「家務分工」及「才藝課程」最少。幼兒在假日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許多,但與「父親」一起的時間仍相當少。
三、幾項值得擔憂之處:(一)媒體使用時間過長,運動/體能活動時間不足(二)學習時間過長,壓縮了幼兒「玩」的時間(三)家務時間比例低(四)母親仍擔負較多的育兒責任,父親參與時間少。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家庭以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期能提供給幼兒更適宜的生活環境。
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7a)。別當直升機父母。檢索日期2008 年12 月3 日,引用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天下雜誌(2007b)。10 個「怎麼辦? 」。檢索日期2008 年12 月3日,引用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503
王天苗(2004)。幼兒發展與學習之影響因素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18。
王冉卉(2001)。週休二日休閒生活的輔導。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輔導通訊,66,13-16。
方美玲(2005)。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秀園、賴慧滿、曾琴蓮(2005)。男孩女孩教養不同?。蒙特梭利,62,17-20。
內政部戶政司(2008)。育齡婦女生育率統計年報。檢索日期2008 年11月19 日,引用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曉萍(2005)。己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滿意度及父職參與之研究-以國中學生父親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59,50-61。
台北縣教育局(2008)。幼稚園名錄。檢索日期 2008年10月23日引用自http://info1.tpc.gov.tw/kid/p3/p320a.htm
江忠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2000)。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大學體育學刊,2(2),61-75。
行政院主計處(2005)。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檢索日期2008 年11月10 日,引用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6)。人口結構變遷概況。檢索日期2008 年11 月10日,引用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7)。家庭組成型態調查。檢所日期2008 年11 月10 日,引用自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人家庭生活調查。檢索日期2008 年11 月10日,引用自http://www.dgbas.gov.tw
李世文(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 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3)。兩岸三地-台北、香港、上海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福聯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台灣都會地區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福聯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台灣城鄉兒童假期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福聯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6 年台北與上海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福聯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台灣兒童睡眠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兒福聯盟。
李嘉峰(2004)。親子共視,解讀黑盒子。教師之友,45(5),64-69。
吳明燁(1998)。母親就業 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以育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為例。社會文化學報,6,113-146。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姿嫻(2007)。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卓石能(2004)。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 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原住民教育,35,77-108。
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佩蓉、陳淑琦(2003)。幼兒教育。台北縣:空大。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瓊楓(2005)。「 關掉電視 ,打開生活」: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開啟另一扇生命之窗。台灣教育,636,50-52。
保心怡(2000)。從媒體教育及法令政策層面看兒童與電視-他山之石。明心學報,24,369-380。
姚奇(2007)。家庭少子化之隱憂。臺灣源流,38,1-4。
段慧瑩(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之幼兒教育政策及其興革。教育資料與研究,74,57-72。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研究(2009)。檢索日期:2009 年4 月18 日。引自用自http://news.cnyes.com
高淑清(2008)。人口結構變遷下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人口結構改變與家庭教育(頁17-35)。台北市:師大書苑。
翁義和(2006)。幼兒及兒童日常生活行為與問題。檢索日期:2008 年11月7 日。引用自http://www.bhp.doh.gov.tw/BHP
徐聯恩、彭志琪(2006)。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對幼教環境的影響及其因應之道。兒童及少年福利,10,123-142。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小燕(2004)。成年前期在學獨生子女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2000)。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檢索日期2008 年10 月13 日,引用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main.htm
黃怡瑾(2002)。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35,313-337。
郭亭吟(2007)。大高雄地區學前幼兒才藝教育與影響家長選擇才藝班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
陳思穎、何淑禎(2002)。從生態觀點看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教師之友, 43(1),48-55。
陳淑敏(1995)。社會性互動對認知發展的影響。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101-124。
陳淑敏(譯) (2006)。D. R. Shaffer 著。社會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台北市:華騰文化。
陳靜芬(2005)。父職角色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康淑雲(2004)。臺北市幼稚園家長教育選擇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惠雯(2004)。理想父職之探討-兒童心目中的好爸爸。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尹珊(2003)。城鄉活動類型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秀樺(2005)。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春桂(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馮秋萍(1998)。兒童閱讀行為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63-72。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2001)。家庭概論。台北縣:空大。
黃欽瑞(2005)。國小高年級兒童鄉土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端真(2003)。中青兩代童年記憶中的家庭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9,229-271。
黃藍瑩(2005)。幼兒觀看卡通的樂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鑑如(2002)。推動親子共讀之研究。國民教育,42(5),39-43。
楊怡婷(1994)。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民(2006)。大學生生活經驗與批判思考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雅安、劉佩茹、何建良、湯馥君(2001)。運動量與電視觀賞量對學童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體育學報,30,301-310。
雷飛鴻(1996)。辭源。台南:世一。
趙雍台(2004)。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與高雄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正鳴(1986)。生活型態、偏好態度與兒童讀物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及其家庭為對象。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佳蕙、葉奕緯(2007)。台南地區學前教育階段親子共讀現況調查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1),83-100。
蔡俊傑(1993)。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師友,317,6-8。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望崢(1987)。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健雄(2008)。城鄉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其健康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3),65-77。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鄭毓霖(2004)。少子化現象在教育上的因應之道:「日本經驗」。台灣教育,630,14-20。
穆錦雯(1981)。台北市兒童生活現況調查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宛臻(2007)。孩子眼中的父親--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戴麗娟(2005)。男女大不同?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生活科學學報,9,185-203。
顏千淑(2004)。台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譚光鼎(2002)。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原住民教育,27,45-68。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雅莉(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秀枝、林芯伃、劉美伶、劉容君、王心玫(2006)。課後托育、補習才藝、休閒活動與國小學童是應之關係~以台中縣某國小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93-122。
貳、英文部分
Baxter, J. & Hayes, A. (2007). How four year-olds spend their days: Insights into the caring contexts of young children. Family Matters,76, 34-43.
Bronfenbrenner, U. (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dette L.,Hillary & Whitaker C., Robert(2005). A national study of neighborhood safety, outdoor play, television viewing, and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Off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16(3),657-662.
Copperman, R. B., & Bhat, C. R.(2008).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children's daily time-use and activity patterns using the child development supplement (CDS) to US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PSID).Normber 7, 2008.from http://www.ce .utexas.edu/prof/Bhat/ABSTRACTS/Childrens_Daily_Timeuse_Nov15_Revised.pdf
Crawford,D.W., Goodbey,G., & Crouter, A.C.(1986). The stability of leisure preder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asearch.18,2,96-115.
Demo, D. H., & Acock, A. C. (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f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0,619-648.
Fisher K., & Gershuny J.(2008). Diaries from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supplement of the multinational time use study. Retrieved June 20, 2009 from www.timeuse.org/mtus/supplementary/Youth-Supplement.doc
Gilligan, C.(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wood M. A., & Hoffmann E.,(2003).Classifying activities in a time use survery.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 http://www.vub.ac.be/TOR/iatur/abstracts/doc/paper-214.pdf
Harding J., David(1997). Measuring children’s time use:A Review Of Methodologies And Findings. Retrieved June 18, 2009,from http://crcw.princeton.edu/workingpapers/WP97-01-Harding.pdf.
Hofferth, S. L., & Sandberg, J. F.(2001).How American children spend their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3(2),295-308.
Luster, T., Rhoades, K., & Hass, B.( 1989).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values and parent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Kohn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1,139-147.
McNamara, K. T., (2008). Time use across the life course. Retrieved May 28 ,2009, from http://agingandwork.bc.edu/documents/IB18_TimeUse_2008-11-20.pdf.
Rideout,V. & Hamel, E.(2006).The Media Family:Electronic media in the lives of infants, toddlers, preschoolers and their parents. Retrieved April 20, 2009, from http://www.kff.org/entmedia/upload/7500.pdf
Rideout, V. J., Vandewater, E. A., & Wartella E. A. (2003). The Media Family:Electronic media in the lives of infants, toddler and preschoolers.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8, from http://www.kff.org/entmedia/upload/Zero-to-Six-Electronic-Media-in-the-Lives-of-Infants-Toddlers-and-Preschoolers-PDF.pdf
Roskam, I.(20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thers' beliefs and childrearing behaviour: The effect of the child's disabilityand the 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10(2),139-153.
Thapliya, H.(2008).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child care challenges. November 12,2008, from http://www.kantipuronline.com/kolnews.php?&nid=143730
Tudg, J. R. H., Doucet F., Odero D., Sperb, T. M., Piccinini, C. A., & Lopes, R. S.(2006). A window into different cultural worlds:Young children’s everyday ac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azil, and Kenya. 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 77,1446-1469.
Vandeatwe, E. A., Bickham, D. S., & Lee, J. H. (2006). Time Well Spent? Relating Television Use to Children's Free-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17(2), 181-191.
Ziviani, J., Lim, C., Jendra-Smith, D., & Nolan, Dan-Nong. (2008). Variability in daily time us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use of time dairies for childre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cience,15(2),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