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是社會科學經常運用研究方法。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知、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最常用的方法。比較研究法現已廣泛運用於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教育學與圖書資訊學研究中,比較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比較研究依據《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辭典》之解釋為: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吳文侃、楊漢青主編的《比較教育學》認為: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制度或實踐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各國教育的特殊規律和普遍規律的方法。綜上所述,比較研究可界定為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連的事物進行研究,尋找其異同,探求事物之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比較研究的最初運用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所著的《雅典政制》(Athenaion Politeia)。該書對158個城邦政制憲法進行比較。19世紀以後,比較研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1960年代後,比較研究運用量化與質化資料深入分析教育結構,確定各種因素在教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尋求更精確的方法。美國教育學家貝瑞岱(George Bereday)融合歷史法、因素分析法,進行研究而創建了四階段的比較研究法,從而使比較法進一步具體化、科學化,這四階段分別是描述、解釋、併排、比較。
  比較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教育的普通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常借助於與其他事物比較來實現。因為只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鑒別,才有認識。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比較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較研究對教育而言有四大功用:有助於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教育的普遍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本國、本地的教育狀況;有助於獲得新的發現;有助於教育政策的制定。
  比較研究可分為四大類: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質化比較與量化比較四大類。依據屬性的數量,比較研究可分為單向比較和綜合比較。單項比較是按事物的一種屬性所作的比較。綜合比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種)屬性進行的比較,單項比較是綜合比較的基礎。但只有綜合比較才能達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因為在科學研究中,需要對事物的多種屬性加以研究,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尤其是將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一起比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依據時間與空間區別,比較研究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橫向比較就是對空間上同時並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如教育實驗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同一時間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等都屬於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型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學研究中,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往往既要進行縱向比較,也要進行橫向比較,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依據目標的指向,比較研究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求同比較是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求異比較是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藉由對事物的「求同」與「求異」分析比較,可以使我們更加認識事物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依據比較的性質,比較研究可分成質化比較與量化比較。質化比較就是通過事物間的本質屬性的比較來確定事物的性質。量化比較是對事物屬性進行量的分析以確定事物的變化。質化分析與量化分析各有長處,在教育研究中應追求兩者的統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或質化研。 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仍然有許多學者經常參考美國貝瑞岱的四階段操作模式,他在《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一書將把比較研究法分成四個階段:描述、解釋、併排、與比較,以下說明比較研究的四階段。 (一) 描述(description) 研究者首先進行研究事物描述,目的是為了有系統地陳述所探討事物或研究目標的資訊,以使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有正確而客觀的了解。為了詳細敘述,研究者需要進行廣泛而完整的資料蒐集,資料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手資料、次級資料、與輔助資料。 (二) 解釋 (interpretation) 研究者其次要進行研究事物的解釋,係對描述事物內容中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代表的意義和影響有進一步的了解,研究者需要做解釋的工作,研究者常要掌握事物的歷史發展,從中進行分析與解釋。解釋的正確、客觀與否與研究者所採用的解釋觀點及對問題背景認識詳盡度均有關連。 (三) 併排(juxtaposition) 研究者第三階段是將前二階段的描述與解釋所收集的資料進行併排與製作圖表。為了避免研究者作錯誤的比較,必需強調依據共同的事實及問題,以同一觀點分析和判斷。併排有兩個目的:一是根據相同標準分析找出其異同處;二是建立研究假設,以供證實、修正或推翻、導引出研究的結論。 (四) 比較(comparison) 比較是最後階段也是比較研究的重點,研究者依照先前的步驟,對假設進行比較研判,以對假設證實、修正或推翻。研究者需以客觀的態度,詳實的判斷及正確的分析能力,來推斷結論。 一般研究者運用比較研究法經常依據上述四階段操作模式進行。比較研究的步驟可具體分為五步驟:(1)確定比較的問題;(2)確定比較的標準與理論;(3)進行收集和整理資料;(4)進行比較分析;(5)最後結論。   比較研究法也常應用在圖書館學,早期稱為「比較圖書館學」(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是1950年代起逐步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以探索各國、各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國際圖書館事業的合作,以調查研究為主要目標。丹頓(L. Periam Danton)界定其為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文化、機構或社會現象中的圖書館、圖書館體系、圖書館學或圖書館問題進行分析,同時考慮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型態和歷史因素,目的在於了解彼此根本的共同點,確定差異的原因,而最終目的在於得到有效的歸納及原理。
  比較研究法應用在歷史教學與研究,稱為「歷史比較法」,其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的一種教學與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歷史比較法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的方法,十九世紀的古典社會思考家,像是馬克斯、韋伯等建立歷史比較的方法,常將歷史比較法應用於社會變遷、政治社會學、社會運動、社會層級、宗教、犯罪學、性別角色、族群關係、家庭等研究。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73/


  • 檢索結果:共50筆資料

  • 編號 題名 作者 學校 系所
    1 李潼《鏡花緣》改編之研究 詹姿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2 多層次嵌套資料加權估計策略之比較研究:以TALIS資料庫為例 黃聖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管理研究所
    3 攀樹活動帶領者風險管理認知與實踐研究 林鼎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4 臺灣新南向政策之越南初級華語教材編輯設計 吳品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5 探究新穎深度學習方法於中英文混語語音辨識之使用 林韋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6 以案例分析談東西方翻譯轉換理論之差異與適用性 石鴻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
    7 她們都是兔子-徐書涵創作論述 徐書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8 均等與適性的政策探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評估 邱仕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9 海峽兩岸戶外教育發展趨勢之比較研究 趙辰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10 鄭問《刺客列傳》對正史的轉述研究 吳侑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1 大西洋多年代際震盪之季節不對稱性效應對台灣東北湧升流之影響 郭泓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12 蠶蛾科之起源、演化及其生物學研究 林容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
    13 一個事件,兩種論述? 韓半島和臺海核心現場戰地展示論述之比較 周田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14 華語、臺灣閩南語及日語身體詞研究 鄧孟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15 二硫化鉬超薄膜於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之應用 廖冠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化學系
    16 運用臺灣民間故事之自學式閲讀教材設計——以韓國高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 朴真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17 高性能之輕量級卷積神經網路之設計 周世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18 運用多媒體認知情意學習理論比較SHAKING-ON、KAHOOT在臺語學習的成效 羅婉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19 不同寬高拉 PAP 熱身後之休息時間對舉重抓舉表現之影響-以海山高中為例 李玟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20 基於混和式視覺回授之自主式移動機器人位置控制 江宥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21 足球攻守數據與比賽勝負之研究-以2017-2019歐洲冠軍聯賽為例 郭子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22 艋舺商人的改朝換代:1895 陽智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23 台灣與國際大學預科文憑教科書直線運動内容之分析比較 黃冠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
    24 在說話者聲音變異與噪音影響下—吸菸者與非吸菸者對中文摩擦音/ʂ/和/s/的區辨 劉彥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25 血糖調控異常之高齡族群:橫斷式研究及阻力運動訓練效益 鄭皓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26 以文創經紀公司角度探討角色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陳文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27 江戶時代詠櫻漢詩之文化意涵研究 吳雨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28 永續消費行為研究-臺灣、德國之比較 ALESSIA CZEHAK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29 急動度觀測器之設計及其於運動控制系統之應用 徐珮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30 漢藏語同源問題 李長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3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殷商記憶研究 呂映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32 急動度感測器之設計及其於諧波驅動系統之控制應用 于宸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33 〈大理國梵像卷〉之帝王肖像研究 羅筠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34 結合圖與上下文語言模型技術於常見問答檢索之研究 曾琬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35 韓德爾神劇《參孫》之男高音詠唱調分析與詮釋 梁詠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36 多編碼器端到端模型於英語錯誤發音檢測與診斷 范姜紹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37 利用棄牌資訊強化策略改良麻將程式 林宗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38 三價鋁金屬與二價可大量合成之MOF對於揮發性有機物的除去效能比較 劉宸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化學系
    39 結合序列學習與動作狀態估測技術應用於自駕車行駛周圍之即時物件軌跡預測 許珮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40 華德網路新聞之語篇標記研究與教學應用 劉真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41 國內外跆拳道女子對打比賽技術表現之探討 孫立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42 利用深度學習輔助大規模宇宙模擬的視覺化參數空間分析 孫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43 馬軾、李在、夏芷合繪《歸去來辭圖卷》研究 李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44 余懷《三吳遊覽志》研究 徐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45 可驗證零知識範圍證明 秦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46 Topological Data Analysis with Combinatorial Laplacian for Data Clustering 謝昀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數學系
    47 壽險從業人員人格特質、挫折復原力與績效的關係 韓雅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48 臺灣與日本圖書教師教授國小資訊素養課程內涵之比較研究 陳怡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49 在下棋與訓練階段改進AlphaZero演算法 陳志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50 髖-膝外骨骼機器人在步態復健之研究 張鄭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