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慧玲 |
---|---|
論文名稱: |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素貞
Chang, S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5 |
中文關鍵詞: | 嚴歌苓 、《雌性的草地》 、新時期 、文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4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嚴歌苓被譽為「今日華文創作最細膩敏銳的小說家」 ,無論在短篇、中篇、長篇小說方面皆有輝煌的成績。她是當代重要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軍人、舞蹈員、作家、編劇等不同閱歷於一身的創作人。七歲入學時適逢文革開始,父親蕭馬被冠上「反動作家」之名而被打成黑類,使得嚴歌苓輟學在家讀書。十二歲那年因為學習舞蹈而進入中共解放軍軍隊;二十歲時為了體驗戰爭,到中越自衛反擊戰前線當戰地記者,由於目擊生死一瞬間的人間殘酷,因此開啟了她的寫作之路。
嚴歌苓曾經表示,在她眾多的作品當中,她認為最渾然天成,也是她感觸最深的作品的,是她在赴美前的其中一本長篇小說《雌性的草地》。此部小說是以文革為背景的蒼茫故事,在手法與題材上極具價值。究竟《雌性的草地》使用了哪些手法?其中的主題與訴求又是什麼?因此選定《雌性的草地》作為研究題材,希望能藉由探索這部小說的多重樣貌,了解嚴歌苓作品的意蘊內涵。
本論文共分五章,約十五萬字,茲將各章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方法與步驟、成書背景。
第二章:《雌性的草地》中的主題意識。包括雌性情操、群體詮釋以及對理想的質疑與崩解,闡述《雌性的草地》時代下的價值與理想面向。
第三章:本章旨在爬梳文本中人物之間的關係,說明《雌性的草地》中的情愛表現。藉由反覆推敲小點兒、沈紅霞、其他牧馬班姑娘們以及革命軍人的情愛故事,來映證荒誕年代情愛的不可磨滅性。
第四章:《雌性的草地》中的敘事藝術。本章根據文本敘述者視角的轉換、後設技手及敘事的錯置與拼貼,來說明平行且又交錯的敘事結構;並點出色彩象徵、語言表現與人物塑型等技巧,以及擬實表意與魔幻寫實等文本虛擬實境的氛圍,以呈現文本的繽紛魅力。
第五章:結論。總結上述各章節的研究,歸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
壹、專書
一、中文著作
(一)《雌性的草地》參考版本(依出版年代排列)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9年。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
(二)嚴歌苓作品集(依出版年代排列)
嚴歌苓。《少女小漁》。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
嚴歌苓。《海那邊》。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嚴歌苓。《扶桑》。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嚴歌苓。《人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嚴歌苓。《波西米亞樓》。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三)相關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洪.趙寰.董曉華。《真正的戰士:董存瑞的故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
孔繁鐘編譯。《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四十年代詩選編委會編著。《中國四十年代詩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
司馬長風。《文革始末》。香港九龍:百葉書舍,1976年。
古遠清.孫光萱合著。《詩歌修辭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向明。《新詩五十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2年。
李淑賢憶述,王慶祥撰寫,《我的丈夫溥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姜戎。《狼圖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5年。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出版社,1990年。
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神鷹:諾貝爾獎與魔幻寫實主義》。台北:世潮出版社,2003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師永剛.劉瓊雄。《紅軍》。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許志英.丁帆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廣生。《雷鋒的故事》。北京:解放軍文藝社,1963年。
黃武忠。《小說經驗》。台北:富春出版社,1990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合著。《台灣小說》。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趙無眠編著。《文革大年表:淵源‧革命‧餘波》。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吉主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 1921-199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蕭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附錄三〈女作家嚴歌苓:找尋一種方式讓別人懂你〉。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巴蜀書社,2005年。
應鳳凰。《當代大陸文學概況、史料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小說選I 1970~2004世界中文小說》。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
二、外文中譯著作 (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本村凌二著;楊明珠譯,《馬的世界史》。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2004年。
包若望口述,魯道夫‧查明斯基著;馬凱南譯,《毛澤東的囚徒》。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8年。
貝爾納‧瓦萊特著;陳艷譯,《文學分析的現代方法與技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Bal, Mieke(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學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Calvino, Italo(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吳潛誠校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Camus , Albert(阿爾培‧卡繆)著;傅佩榮譯,《西齊弗神話》。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Eagleton, Terry(伊格爾頓‧泰瑞)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Fordham, Frieda(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Forster E.M.(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Freud, Sigmund(佛洛伊德)著,楊韶剛譯,《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台北:百善書房,2004年。
Freud, Sigmund(佛洛伊德)著;劉慧卿譯,《論女性 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 and other work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Fromm, Erich(埃里希‧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
Gray, John(約翰‧葛瑞)著;蘇晴譯,《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L’Art du Roman)。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Sayers, Janet(珍妮特‧榭爾絲)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Mothers of psychoanalysis : Helene Deutsch, Karen Horney,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01年。
Shere, Hite(雪兒‧海蒂)著;林淑貞譯,《海蒂報告:深情之愛》(The Hite report : Women and Love : A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ogress)。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Waugh, Patricia(帕特莎‧沃厄)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的理論與實踐》(Metafiction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三、外文專書 (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Janis, Irving Lester著,《Decision Making: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flict, Choice, and Commitment》。New York紐約: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7年。
Saxton, Lloyd著;《The individual, marriage, and the family》7th ed。Belmont, Calif.加州貝爾蒙:Wadsworth Pub. Co. ,1990年。
貳、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方素素。〈高人一等的說故事家——嚴歌苓〉。台北:《出版情報》第160期,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誌第6652號,2001年8月,頁36-37。
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與“自牧”——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賞析〉。太原:《名作欣賞》2004年05期,頁91-94。
朱青。〈虛實相間的敘述方式——嚴歌苓小說文本管窺〉。太原:《名作欣賞》2006年24期,頁39-41下轉45。
李培。〈雌性的魅惑——試析嚴歌苓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獨特內涵〉。汕頭:《華文文學》第65期,2004年06期,頁62-65。
吳秀明.荊亞平.趙衛東等著。〈中國當代歷史文學:面向全球化的新語境〉。浙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2005年第1期,頁94-102。
金陽。〈嚴歌苓評傳〉。北京:《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1999年第1期,頁326-336。
柳珊。〈闡釋者的魅力——論嚴歌苓小說創作〉。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1期,頁38-45。
侯健。〈朱西寧的「破曉時分」〉。收錄於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頁307-329。
高宗池。〈知青小說中女知青形象簡析〉。銀川:《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23期,1995年第2期,頁18-23。
高岩 撰文。〈憶往昔崢嶸歲月——馬小軍談知青生涯〉。北京:《中華兒女》海外版1996年第2期,頁54-55。
徐賁。〈變化中的文革記憶〉。香港:《二十一世紀》第93期,2006年2月,頁19-28。
張天佑。〈詩歌研究『向日葵』〉。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02期,頁100-113。
張莉。〈理想的血腥 人性的異化——《雌性的草地》中人物的人性異化〉。山東:《泰山鄉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18-19。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收錄於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80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頁297-326。
張瓊。〈此身‧彼岸——嚴歌苓復旦講座側記〉。汕頭:《華文文學》第65期,2004年06期,頁66-68。
連晨草。〈嚴歌苓小說的現代性〉。福州:《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0年10月,頁38-40。
陳振華。〈撲朔迷離的現代性敘事——嚴歌苓小說敘事藝術初探〉。汕頭:《華文文學》第36期,2000年02期,頁22-26。
陳彬妮。〈永遠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黃”與“紅”——淺談《雌性的草地》中小點兒與沈紅霞的“性與欲望”〉。汕頭:《華文文學》第68期,2005年03期,頁52-55。
陳瑞琳。〈冷靜的憂傷——從嚴歌苓的創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學的特質〉。汕頭:《華文文學》第58期,2003年05期,頁35。
莫嘆。〈紅馬〉。銀川:《朔方》1999年10期,頁55-59。
莊園。〈嚴歌苓訪談〉。汕頭:《華文文學》第72期,2006年01期,頁100-102。
黃天。〈究竟誰有這樣的債——對知青生存狀態的荒誕虛構〉。北京:《當代電視》1995年04期,頁26-27。
黃國柱。〈留戀芳草地——長篇小說《雌性的草地》讀後〉。收錄於嚴歌苓著《雌性的草地》。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頁487-491。
舒勤。〈對人性、欲望的沉思與展示──論《雌性的草地》與《天浴》的欲望敘事〉。河北:《求索》2006年06期,頁193-194下轉148。
臧國仁.蔡琰。〈再論新聞報導與時間敘事──以老人新聞為例〉。台北:《新聞學研究》第83期,2005年4月,頁1-38。
蒲度戎。〈紅旗詩人毛澤東──評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重慶:《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5年,頁56-60。
鄭春風。〈陰霾天空下的向日葵——東北女作家的隱喻書寫〉。吉林:《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4年,頁33-35。
劉小萌。〈女知青──當代性別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南加州:《知青》第5期,2003年1月,頁11-18。
劉旭。〈記憶與盲點〉。香港:《二十一世紀》第62期,2000年12月,頁151-154。
樂黛雲。〈有關五十位女知青自述的話〉。天津:《文學自由談》1995年04期,頁142-144。
關亞新‧張志坤。〈中國收養、送返日本在華遺孤問題述論〉。遼寧:《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05期,頁141-144。
羅雪揮。〈嚴歌苓:我可以在我的小說裏再活一遍〉。北京:《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7月17日,頁68-69。
二、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徐文娟。《嚴歌苓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葉如芳。《嚴歌苓的移民女性書寫》。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怡君。《重繪移民女性:聶華苓與嚴歌苓作品中的華裔美國移動論述》(Reimagining Immigrant Women: Chinese American Mobility Discourses in Nieh Hualing and Yan Geling's Writings)。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皇杏。《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婉蓉。《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The Narrative Research on Yan Geling's First Narrator Fiction)。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三、報紙專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于青,〈嚴歌苓情懷〉。《中華日報》,1998年12月2~5日,第16版。
嚴歌苓,〈從魔幻說起〉(上)(下)。《中華日報》,1997年11月14~15日,第16版。(後收錄於《波西米亞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