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家宜
論文名稱: 古音對轉說研究
指導教授: 陳新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古音對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古音對轉說研究」論文提要「古音對轉說」研究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陰陽對轉說的發展歷程」中針對陰陽對轉說形成的背景及形成的過程加以討論。陰陽對轉說形成的背景在於清代古韻觀念及學術目的的轉變。而學說形成的過程則經過了顧炎武「陰聲韻配入聲韻」、江永「數韻同一入」、段玉裁「異平同入說」、戴震「陰陽入三分」及韻轉的討論,最後至孔廣森始定名為「陰陽對轉說」。第三章「孔廣森及後人對陰陽對轉之研究」由孔廣森談起,說明學者對於陰陽對轉所做的疏證以及應用。其中孔廣森、楊樹達、陳師伯元對於陰陽對轉做過部分的疏證;而章炳麟、王力、姚師榮松則將陰陽對轉學說應用至同源詞的研究上。第四章「上古音三十二部對轉疏證」是以先秦文獻中的假借字為主,依陳師伯元古韻三十二部之分類,找出對轉的字例,並加以擬音。第五章「結論」主要談及「陰陽對轉說」對研究古韻的影響。由前面幾章的研究可以發現,「陰陽對轉」有助於古韻分部的研究、古韻次序的安排;對於構擬音值以及同源字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章、   緒論  4 第二章、   陰陽對轉說的發展歷程  21 壹、 「陰陽對轉」說形成的背景    21 一. 古韻觀念的改變  21 二. 學術目的的轉變  22 貳、 「陰陽對轉」說形成的過程    22 一. 顧炎武-陰聲韻配入聲韻  22 二. 江永-數韻同一入 25 三. 段玉裁-異平同入 33 四. 戴震-陰陽入三分及韻轉的探討   36 五. 孔廣森-陰陽對轉說    44 第三章、   孔廣森及後人對陰陽對轉之研究  49 壹、 孔廣森 49 一. 原類-歌類    49 二. 丁類-支類    53 三. 辰類-脂類    55 四. 陽類-魚類    60 五. 東類-侯類    61 六. 冬類-幽類    63 七. 綅類-宵類    64 八. 蒸類-之類    65 九. 談類-合類    67 貳、 章炳麟 67 一. 章氏之古韻學說  67 二. 〈成均圖〉的韻轉理論   73 三. 《國故論衡》中陰陽對轉之例證   79 四. 《文始》中的陰陽對轉現象 81 參、 楊樹達 83 一. 〈古音對轉疏證〉的分部依據    83 二. 〈古音對轉疏證〉的內容  84 肆、 王力  88 一. 王氏之古韻分部  88 二. 王力對陰陽入分配之看法  89 三. 《同源字典》中的陰陽對轉之例證  90 伍、 陳師伯元    96 陸、 姚師榮松    98 一. 同源詞的材料   98 二. 歌月元  99 三. 東屋侯  99 四. 魚鐸陽  99 第四章、   上古音三十二部對轉疏證 101 壹、 說明  101 貳、 第一類:歌月元 101 參、 第二類:脂質真 111 肆、 第三類:微沒諄 116 伍、 第四類:支錫耕 127 陸、 第五類:魚鐸陽 132 柒、 第六類:侯屋東 143 捌、 第七類:宵藥  152 玖、 第八類:幽覺冬 156 壹拾、    第九類:之職蒸 164 壹拾壹、   第十類:緝侵  177 壹拾貳、   第十一類:怗添 178 壹拾參、   第十二類:盍談 178 第五章、   結論  180 壹、 陰陽對轉的形成過程   180 貳、 「陰陽對轉」說對研究古韻的影響 181 一. 有助於古韻分部的釐定   182 二. 有助於古韻次序的安排   182 三. 有助於構擬音值  182 四. 有助於同源字的研究    182 參、 對轉疏證的檢討 183 參考書目 一. 專書書目 184 二. 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為次)  186

    一.專書書目
    (一) 古籍(以時代為次,同時代者以姓氏筆劃為次)
    漢.許慎著 清.段玉裁註 說文解字註 天工書局 1987.09
    唐.陸德明 經典釋文   鼎文書局   1975.03
    明.顧炎武 音學五書   廣文書局   1966.01
    清.王念孫 讀書雜志   世界書局   1988.11
    清.王引之 經義述聞   廣文書局   1963
    清.孔廣森 詩聲類    廣文書局   1966.01
    清.江永  四聲切韻表  廣文書局   1966.01
      古韻標準   廣文書局   1966.01
      音學辨微   廣文書局   1966.01
    清.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世界書局   1985.11
    清.阮元  經籍纂詁   世界書局   1963.03
    清.段玉裁 六書音韻表  廣文書局   1966.01
    清.俞樾  諸子平議   世界書局   1973.05
    清.俞樾  群經平議   河洛書局   1975.05
    清.戴震  聲韻考    廣文書局   1966.01
    清.戴震  聲類表    廣文書局   1966.01
    (二) 今人著作(以作者姓氏筆劃為次)
    丁邦新編  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  食貨出版社    1981.09
    王國維   觀堂集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03
    王力    漢語音韻學         藍燈文化事業  1991.06
        漢語音韻          中華書局    1991.10
        中國語言學史        谷風出版社   1987.08
        同源字典          商務印書館   1982.10
    沈兼士主編 廣韻聲系          大化書局    1984.10
    何大安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    大安出版社   1998.12.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         商務印書館   1980.07
    周法高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4.01
    林尹    中國聲韻學通論       黎明文化     1982.09
       文字學概說         正中書局    1971.12
    屈萬里   詩經詮釋          聯經出版事業  1983.02
    竺家寧   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2.07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 先秦文獻假借字例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74.06
    高本漢、趙元任等著 上古音討論集    學藝出版社    1977.03        
    高本漢   中國音韻學研究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2.06
          中國聲韻學大綱      國立編譯館    1990.07
    馬宗霍   音韻學通論         泰順書局    1973.03
    章炳麟   章氏叢書          世界書局
    黃侃    黃侃論學雜著        學藝出版社   1969.05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木鐸出版社   1983.09
    陳新雄書  毛詩            學海出版社   1989.10
    陳新雄   古音學發微        文史哲出版社   1983.02.
      古音研究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04.
          文字聲韻論叢        東大圖書公司  1994.01
       訓詁學           台灣學生書局  1996.09.
          音略證補         文史哲出版社   1983.02
       鍥不舍齋論學集        台灣學生書局 1990.10
    陳新雄.于大成 聲韻學論文集       木鐸出版社  1976.05
    張世祿編  古代漢語           洪葉文化   1992.09
          語言學論文集         學林出版社  1984.10
    楊樹達   積微居叢書          大通書局   1971.05
    董同龢   漢語音韻學          文史哲出版社 1993.09
       上古音韻表稿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5.11
       中國語音學史       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1978.02
    劉又辛   通假概說           巴蜀書社
    鮑國順   戴震研究           國立編譯館  1997. 05
    謝一民   靳春黃氏古音說        大通書局   1976
    謝雲飛   中國聲韻學大綱        台灣學生書局 1987. 10
    應裕康、王忠林、方俊吉  訓詁學     高雄文化   1993.01
    羅常培   漢語音韻學導論        里仁書局   1980.09
    二.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為次)
    于靖嘉 〈戴東原《轉語》考索〉    語言文字學     1987.10
    王若江 〈試析「數韻同一入」與「異平同入」〉 語文研究  1990.03
    古敬恒 〈論通假字的時代層次〉     語言文字學    1987.08
    朴興洙 〈《說文通訓定聲》述要〉    中國學術年刊   1996.03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中聲韻結合的方法〉 語言研究 1983.02
    李妍周 〈清人論「陰陽對轉」的過程〉     中國文學研究 第六期
    李傳書 〈試論通假字的畛域-兼及古書注解的幾個術語〉 語言文字學 1996.03
    汪耀楠 〈王念孫、王引之訓詁思想和方法的探討〉語言文字學1985.07
    汪啟明 〈《陳宋淮楚歌寒對轉考》補訂〉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巴蜀書社 1998.
    07
    余行達 〈《經典釋文》在學術上的價值〉語言文字研究專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02
    吳慶鋒 〈論「異平同入」〉          語言文字學 1989.08
    金鐘讚 〈論「同聲必同部」〉       訓詁論叢     1994.01
    姚榮松 〈高本漢漢語同源詞說評析〉   國文學報第九期  1980.06
    〈黃季剛先生之字源、詞源學初探〉 國文學報 第十八期 1989.06〈《文始.成均圖》音
    轉理論述評 〉國文學報第二十期 1991.06
         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1982.06
    姜躍濱 〈論聲訓的定義及範圍〉     語言文字學  1987.07
    徐超  〈楊樹達語源學思想及其研究方法〉   語言文字學 1991.04
    高本漢 〈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 史語所集刊 第一本 1977.01
    陳新雄 〈王念孫《廣雅釋詁疏證》訓詁術語一聲之轉索解〉
    聲韻論叢第三輯  1997
    陳壬秋 〈古音通假淺說〉        語言文字學    1987.02
    陳梅香  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   1997
        〈章炳麟《成韻圖》古韻理論層次之探析〉
    中山大學中文學報第一期 1985
    都惠淑  王念孫之生平及其古音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3.05
    郭乃禎  戴震《聲類表》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07
    張覺  〈論通假與同源之關係〉  語言研究  1985.02
    喻世長 〈漢語上古韻母的剖析和擬音〉 語言研究 1984.01
    楊樹達 〈古音對轉疏證〉       清華學報第十卷第二期 1935
    〈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 積微居叢書 1971.05
    〈之部古韻證〉     古聲韻討論集
    靳華  〈論章太炎的古音學〉  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
    江蘇古籍1985.09
    蔣冀騁、邱尚仁〈從《經義述聞》看王氏父子的治學方法〉語言文字學 1987.04
    劉曉東 〈《文始》初探〉  研究生論文選集 江蘇古籍    1985.09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